听雨文章解析

时间:2021-10-27 11:45:50 节日作文

篇一:《古诗文阅读理解:听 雨(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听 雨【元】虞集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明】叶小鸾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篇二:《听雨》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地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听雨文章解析}.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2.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

听 雨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解析 写作思路就是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应先大致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 先写自己听春雨时的喜悦感受,再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的境界,最后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现自己对农民和农村的深厚感情。

2.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要把结构作用“铺垫”、手法“对比”、内容“听雨之乐”三点完整答出。

答案 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

3.第④段中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 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

解析 第一问考查穿插性材料的作用,注意引用的三方面目的。第二问信息点主要在第 ②、⑤、⑥三段。境界由小到大。

答案 第一问:(1)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2)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 己听雨的境界。(3)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第二问:(1)执著于个人悲喜。(2)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3)关注民生

篇三:《听雨》

《听雨》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方法是,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分析开头的作用;然后才是“古典”二字,雨是古典的,反过来说就不属于现代,暗示现代人心里的浮躁,不会欣赏雨的古典美。接下去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答: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根据第二段“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分别从本体和喻体两方面做答。第(2)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一方面是山区的自然气候,另一方面就是人的遭遇和心情。两道题都要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注意这一道题并非单单考察标点符号的语法知识。主体内容是回忆过去的遭遇,括号内是插叙现今的感受,用括号是为了把二者区分开来,同时拓展思想内容。必须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表达效果,每一点2分。解题方法是先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然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最后分析综合,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

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 试题分析:文章围绕“雨”展开,叙述了生活中的不同经历,南方老城的雨、川滇边界山区的雨、陕北高原的雨,都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回忆,这使得内容也更加充实。答题时注意划分一下全文的层次结构,然后再归纳要点。注意答题时千万不要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根据全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篇四:《【听雨真题解析】2011年9.17联考申论》{听雨文章解析}.

【听雨真题解析】2011年9.17联考申论{听雨文章解析}.

风中听雨

本套题,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题汇报提纲题型较为新颖,没有接触过的版友,很难知道具体的结构要求,与版友交流时得知,很多版友都在纠结于格式,就本题来讲,文章结构要比格式更为重要,而且汇报提纲是要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看到好多版友的答案,缺少了部分重要内容,造成结构不完整。第二题属于常规题型,但略有不同,就某一个事件折射出的问题,要比材料当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更有难度,需要跳出事件本身来看问题。第三题也是常规题型,但是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把握有一定干扰,题干将大学学术浮躁定为一个大的层面问题,那么学术浮躁的表现形式以及成因就是反映出的问题。

===========================分割线==========================

《伴行申论》下载地址:

《QZZN伴行申论》2012年第1期

《QZZN伴行申论》2012年第2期

听雨真题解析系列:

【听雨真题解析】12年4.21联考申论

tm-tid-13987588.html

【听雨真题解析】11年9.17联考申论

【听雨真题解析】2012年国考申论省部级

原创申论经验系列:

作答思维探讨——四步分析法

准确把握题干要求 建立正确解答思路——概括题型作答思维探析

答疑帖:{听雨文章解析}.

【答疑帖】探讨申论

步骤一:

仔细阅读答题要求,指定每道题所需的材料。第一题指定材料1-6,第二题指定材料7-9,第三题需要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与大学学术浮躁相关的材料。 步骤二:

对所需材料进行简单提炼。

材料1:高校学术腐败与学术造假的具体事例,倒数第二段讲的是科研基金成果评定机制不合理。(第三题所需材料)

材料2:学术浮躁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第三题所需材料){听雨文章解析}.

材料3: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的事例、危害和原因。(第三题所需材料)

材料4: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题所需材料)

材料5:钱学森之问与高校教育行政化。(第三题所需材料)

材料6:我国关于学术建设的一些工作。

材料7:温、家、宝关于学术建设的两要一希望。 材料8:张悟本事件的林林总总,结合第二题,可得知本材料与其他材料关联性不大,做第二题的时候再仔细阅读本材料,第一遍阅读可以直接略过,待答第二题的时候再仔细阅读。

材料9:前三段讲公民科学素养低,第四段将的是养生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第五段比较散乱,一眼看不出来讲的主要内容,但可以判断为属于作答第二题需要仔细研读的段落,第一遍阅读直接略过,答第二题的时候再仔细阅读。

步骤三:

仔细研究题干要求,将题目里所给出的条件,仔细研读,形成一个大致的做题思路。

第一题:

1. 假定给定资料1~6是你在调查研究中获取的信息,请你依据这些资料归纳出一份情况汇报提纲,以供领导参阅。(20分)

要求:分条归纳,内容全面,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超过400字。

(1):筛选关键点

归纳、情况汇报提纲、领导参阅、分条归纳、内容全面、逻辑清晰、不超过400字

(2):形成一个大致的作答思路

本题为概括归纳题,要求文体形式为供领导参阅的汇报提纲,因此该题的作答形式应该成文,汇报提纲的答题结构为题目+基本情况+工作概况+存在的困难

或问题+下一步工作思路,这五部分组成,不需要落款。 拟定标题:关于学术建设情况汇报提纲

基本情况:学术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作概况:从材料6当中寻找

存在的困难:对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进行概括 下一步工作思路:因为是工作思路,类似于务虚会提出的要求,要宏观、全面,不一定非要客观具体 实战思维:

因为之前刚刚略读一遍材料,得知材料1-6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全部进行概括归纳难度较大,字数

上限为400字,分值20分,从实战的角度来讲,应该先作答其他题,因为本题会比较耗时间。再看第二题,锁定材料7-9,在之前阅读时得知这三段材料为独立材料,第三题与第一题关联性十分密切,属于第一题的延深问题,应该在作答完第一题的基础上再作答第三题,因此选择的作答顺序应该为二题、一题、三题。

第二题:

2. 根据给定资料7~9,请你分析张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现实问题?(20分)

要求:问题全面明确,分析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不超过250字。

(1):筛选关键点{听雨文章解析}.

张悟本事件、现实问题、问题全面明确、分析恰当透彻、不超过250字。

(2):形成大致的作答思路

题干要求写出事件折射出的哪些现实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所以不能简单的罗列概括问题,要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

在这里的分析恰当透彻这个要求值得琢磨。可以写出问题,加上问题的成因,这是分析的一种形式,但是不能在问题后面写出问题的表现形式,这样就不是

篇五:《听雨的感觉,真好》

听雨的感觉,真好

我听过许许多多好听的歌,但是在我的印象之中都不如那一次听雨的感觉好!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音乐家,但是我真正喜欢的一个音乐家他不是音乐天才贝多芬,也不是如神一般的肯札特。这一位音乐家就是大自然。有的人对享受的理解也许是开着豪车带着金项链这就是享受,而我对享受的理解是独自一个人去听雨。

雨是大自然的心声,雨的声音变化无常但有时却循环着一个音符。这是一场暴雨哗啦啦,哗啦啦不时还还有几声雷声。啊,这音乐震撼!雷声是大鼓打响的,雨声是钢琴所弹响,这是一场多么壮观的音乐会呀!大树不时摇了摇身子,哦!它这是在跳舞呢;小花不时点点头,哦!这是它对这场音乐会的肯定;小虫子躲在草地下;哦它正是这场音乐会的观众。这时雨更大了哗啦啦,哗啦啦不一会雨小了下来滴,滴,滴闭上眼,我好像来到一条小河边,我在月亮下,河竟发出微微的蓝色,水中的小石子都可数的清清楚楚不一会这奇异的景象没了,雨也停了,我却呆呆的站在原地,心中想的都是雨声

雨声是世界上种种声音中最动听的,它可以带领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那世界是美丽的,是动人的,听雨的感觉真好!

浙江杭州上城区教科所附小六年级:林哲耀

篇六:《听雨 作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瑞脑销金兽。氤氲的香烟盘绕着融入迷蒙的雨雾。箜篌,笙箫,一派昆仑玉碎宛如风鸣的靡音,让夹杂其中的雨声竟有些单薄与苍白。红烛在飘扬的罗帐上映下一个屏息凝神的剪影,生怕一丝浓重的气息就会融掉远方的雨声。眼前是拉扯的雨丝,雨声却宛若远在他方,一阵莫名的心痛狠狠地把映着红烛的泪逼出眼眶。笙歌戛然而止,楼外,雨停。 一只鸟飞翔的速度,足以让天空倾斜。辽阔的远方,是翅膀一生的隐痛。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怀想前世的地方。或许,前世的我,是渔人,行在溪边,取弱水中的一瓢?亦或是樵夫,坐在树下,守风华处的月露?一场小雨不经意间淅淅沥沥地洒下,我却只能坐在寂寞的高处,挽一袖流云做伴。

孤独,却不安分,像那个有着结实的胸膛和隆起的肌肉的男人,朝着那个涂满妖冶色泽的野果奔过去,奔过去。在可以看到的远方,他倒下,于是一个民族目睹了一棵树的圆寂和一片树株的新生。一直相信灼烤着他的,不是那个妖冶的太阳,而是他的一颗不安分的心。

我的血液里涌动着远古传下的烈烈的追求,忽然,我想听雨。我想赶在春天前奔跑。影子只会在自己身前的高地。我唯一的追逐,就是超越自己。

千年前乱耳的丝竹,扰目的罗帐和奢靡的红烛渐次涌上心头,我望望倾斜的蓝天,我想,我注定要为一双不安定的翅膀,留下一生的隐痛。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眉头与心头的距离有多远?应该就是从少年到壮年。江阔云低,断续寒雨断续风。哀哀雁鸣落在客舟篷顶,我看见它们驮着雨声,一如黄昏的暮鸦驮着日色,虔诚却匆然地前行。日色总是被暮鸦在彼岸抖落,我定定凝望渐远消逝的雁群,想象它们在彼岸放下雨声,再抖落翅膀里的水珠时颤颤的高鸣。

那魂牵梦萦的彼岸啊!那里飘洒的雨声,足以促使我抖落壮年失意的忧郁与寂寥,在悲风中朝着儿时的想望迈一大步。

梦的昭示,永远向往着彼岸。

彼岸,其实是最美丽最善良的乌托邦,可每个人都忍不住欲争相踏上。谁没有在少年的轻狂中想象自己如巴尔扎克笔下的热血青年,对巴黎呼一声“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