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明的指南针

时间:2021-10-27 10:11:23 节日作文

篇一:《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发明过程和运用》

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发明过程和运用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 公元前7世纪成书的《管子·地数》中就记载:“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意思说,如果山上有磁石时,山里就藏有铁矿。地理名著《山海经》中,也曾记载“题灌山中多磁石”。《水经注》里记载了秦国阿房宫前面,用磁石制成大门,防避有人进宫谋刺暗杀,如坏人暗披盔甲、暗藏兵器入宫,就会被门吸住而被发现,这说明人民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并加以利用了。 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我国劳动人民进一步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成指示方向的机械,这就是指南针。这在《韩非子·有度篇》中和《鬼谷子》一书中都有记载。在《鬼谷子》中记载说,郑国人到深山密林中去采集玉石时,为了不迷失方向,带着“司南”。这“司南”就是指南针这种机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描述过“司南”,它象只水勺, 用天然磁石磨制面成,勺底为球面体,勺呈椭圆状,勺柄通体渐渐缩成柱状。为了确定方向,还配有一个“地盘”,它是铜质或涂漆木制盘,中央是平滑圆槽,形状可能是内圆外方,框上刻划出定向的刻度,用“干”、“支”(即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以及八卦等表明二十四方位。将会投于地盘中央时,它的柄部就会大体停止在指南的方位上。以上可知司南是现代指南针(磁罗盘)的体型。“指南”是张衡在《东京赋》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了。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指南针发展的当时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当时在生产和科学实验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航海事业和外贸的兴起扩大下,指南针逐步发展起来。沈括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实践在创造的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将磁针浮于水面进行指南,虽然比较平稳,但容易动荡不定;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将磁针置于指甲上,转动灵活,也容易滑落;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将磁针置于碗口边上,转动较灵活,但易滑落;第四种是缕旋法,用蚕丝将磁针悬挂起来,{是谁发明的指南针}.

可达到转动灵活而又稳定。他还记载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这种用人工制成磁体,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外,还曾制出过“指南鱼”、“旱针”、“水针”。旱针、水针这两种指南针,成为近代指南针(罗盘针)的基本结构原理奠定了基础。沈括在研究指南针的过程中,还总结和发现了地磁有偏角存在。也就是说,指南针指示的方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我国对地磁学做出的伟大贡献。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

篇二:《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

在演讲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

我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关外的山水田园玩,那天我们玩了很多机动游戏,钓了鱼,还骑了马,总之一天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在回来的时候悲剧了——我们迷路了。爸爸妈妈的手机用了一天早都没电了,用不了导航,怎么办呢。山水田园在深圳的北边,我们想要回市区只要向南走就行了,但问题是我们当时绕来绕去,早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正当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我背包上挂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玩具帮了我们的大忙。一个小指南针,我定杂志送的,都忘了什么时候挂上去的了。它小小的指针颤巍巍的指示着方向,就靠这个小东西,我们辨明了方向,找到了回市区的路。

是不是很神奇?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当时我还不懂磁极的原理,所以非常纳闷,这个小指南针既不用装电池也不用充电,那它是怎么工作的呢。它从哪里来,谁发明了这么神奇的东西。它除了用来指示回家的路,还有什么用处呢。

后来虽然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了磁极的知识,但对于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我们还是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开,所以我和我们组的成员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它,解开心中的疑问。 指南针的构成。为了彻底弄懂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我们拆了一个指南针,发现它的构造非常简单,一个圆形的外壳、一个带有方向刻度的表盘,一个一头凸出的小圆轴,轴上边装着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小指针。我们用铁的东西试了一下,发现这个

小指针是带有磁性的。

按照科学课上学到的磁学原理,这片小磁针之所以能够一直指向南北方,是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南极和北极的地方,所以按照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小指针就和地球的南北极分别相斥、相吸,就自然指示南北了。

为了验证这个原理,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先用没有磁性的铁针代替小磁针,结果发现不能指示方向。我又按照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用磁铁摩擦小铁针,将小铁针磁化,然后剪了一块圆形的塑料泡沫,将针横穿过泡沫,把它放在水上,发现果然磁化后的小铁针具有了指示南北的作用,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做成了。 指南针的发明过程。今天因为我们知道了磁极原理,因此指南针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小装置,那么古代人在不知道这个科学知识的情况下,是怎么制造出指南针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翻查了很多资料。

据古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在探寻铁矿的时候,就发现有一种石头能够吸引铁。他们非常形象地把磁石吸引铁比喻成母亲对孩子的吸引,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爱和不慈爱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铁,不慈爱的就不行,所以叫做磁石。

传说,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皇帝和蚩尤在黄河流域作战,蚩尤会兴风作雾,黄帝在大雾中分不清方向,于是就研究造出了指示方向的指南车,打败了蚩尤,从此黄帝的氏族就在黄河流域定居了下来。

战国的时候,人们造出了指南针的前身——司南。它是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勺子形状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是谁发明的指南针}.

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谁发明的指南针}.

唐朝的时候,人们发明了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尽管罗盘指向精确也便于携带,但是当时并没有用于航海。唐朝时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叫鉴真,他为了传播佛学,曾经六次东渡日本,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什么要六次东渡呢,因为前边五次他所跟随的船只都在茫茫的大海中迷了路,偏离最远的一次竟然随风飘到了今天的海南岛,可见当时的人们在航海方向辨别方面还是束手无策的。

11世纪,人们发现用一块铁在天然磁石上摩擦后,也可以生磁,而且比较稳定,于是便制作了人造磁铁,发明了和今天最为相似的指南针。1119年,北宋朱彧(yu)在《萍洲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指南针于航海的国家,西方公元1190年英国人纳肯(Alexander Neckam)才有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

指南针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人如何定向问题的研究,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对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海上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指南针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应用的未来发展。现在人们对于GPS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GPS导航几乎走进了每个家庭,那么指南针会不会从而被取代呢?我们查找了资料,发现虽然GPS在导航、定位、测速、定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信号常被地形、地物遮挡,导致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使用。尤其在高楼林立城区和植被茂密的林区,GPS信号的有效性仅为60%。并且在{是谁发明的指南针}.{是谁发明的指南针}.

静止的情况下,GPS也无法给出航向信息。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采用组合导航定向的方法。最新的电子罗盘产品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指向精确等优点,可以对GPS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保证导航定向信息100%有效。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就能做到万无一失了。

这就是我们小组对指南针的研究。谢谢大家!

篇三:《题目36c68d4769eae009581beccf》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是谁发明的指南针}.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四:《指南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出现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底部光滑,可以在平滑的铜质或木质的“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下来,勺柄就会指向南方。人们管它叫“司南”。

大约在北宋初期,我国古人又创制了一种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鱼。指南鱼用一块薄钢片做成,形状像鱼,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像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宋代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指南龟。木指南鱼是用木块刻成的,鱼腹里放入一块磁性强的天然磁石,用蜡封好,在鱼口插入一根针,此鱼就能指南了。指南龟的制法和原理与木指南鱼基本相同。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指南针指南“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沈括第一次发现,磁针虽然朝着南方,但不是指的正南,而略有些偏东。这就是磁偏角现象,它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磁极与地理的南北极不重合,略有些偏差。这一发现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有磁偏角存在,比我国沈括晚了400多年。

据史料记载,东汉的张衡发明过指南车。指南车上装有非常复杂巧妙的机械。它的中央是一个大平轮,木头人就竖立在上面,在大平轮的两旁,还装有很多小齿轮,如果车子向左转,右边的车轮就会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再带动大平轮,使大平轮相反地向右转。于是,木头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