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的描写

时间:2021-10-27 08:09:42 节日作文

篇一:《叶子天(家乡的荆州古城)》

家乡的荆州古城

三年(3)班 叶子天

我的老家在沙市,和沙市区紧邻的就是荆州古城了。荆州古城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略地,它整体是四方形的,有六座老城门。高高护城墙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兴建,现在留下来的古城墙大部分是明末清初建的,围绕在古城外的是一条蜿蜒的护城河。

古城东门是正门,有内外两层城墙,二层之间建有瓮城,说的就是“瓮中捉鳖”了,现在东门城墙上还保留有城楼。东门正南处有三堆毛笔尖形的土丘,传说是刘备写字的笔遗落在此,所以此处叫做——“三支笔”。

南门有关帝庙,供奉着关公。西门有点将台和荆州博物馆。博物馆里最有名的文物有“千年女尸”、 “勾践剑”、“ 张飞行军大锅”、“张飞偃月刀”。北门是古代商业街,地面全由青石板铺成,街边都是木质的老屋子。

古城的东、南、西、北城墙上还有神奇的藏兵洞。藏兵洞分上下两层,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两人,洞中有射孔,可以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让敌人防不胜防。城墙是古人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的,至今都非常牢固。

荆州古城是我们国家保存至今都完整的古城之一,它不仅有科研价值,还有旅游价值。每当游人站在城楼上,俯瞰古城,望着城墙砖上那一行行烧制的文字记录,仿佛回到了三国时代。

我爱我美丽的家乡古城。

指导教师:付筱琼

教师点评:

小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荆州古城:先描写古城的东门,再描写南门的关帝庙,接着描写古城的东、南、西、北城墙上神奇的藏兵洞,最后介绍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结构清晰、观察细致,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也跟着小作者游览了一趟荆州古城。

篇二:《真州八景》

真州八景

真州,旧有八景,即: 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西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八景各有特色,是融建筑、山水、花木以至文物、古迹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清代仪征藉画家诸乃方作有真州八景图八幅。如今,景物虽大都湮没,作为历史文化将永远存在。故寻迹追踪,作真州八景介绍。

北山红叶 东门桃坞 南山积雪 西浦农歌 资福晚钟 天池玩月 仓桥塔影 泮池新柳

北山红叶

北山,原名城子山。古人说,城子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州,若长城,若偃月,岗阜靡迤二十余里,西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入海”。山上旧有东巡台、壮观亭、扁岫亭、澄澜阁、八蜡庙、北山寺等建筑,是真州的游览胜地。东巡台是为纪念魏文帝曹丕的。曹丕曾率领十万大军到这一带,准备渡江攻打吴国,因为天险难渡,只好罢兵归去。以后便把这座山称为曹山。壮观亭是宋代书法米芾(元章)建造的。米芾曾在真州担任发运使,他很喜爱这一带的风景,经常邀集宾朋登临游览,先后写了《壮观亭诗》、《壮观赋》,说自己“扶筇上瑶台,一笑领清绝”,“邀宾壮观不辞寒,玉立风神气上千”。北山寺原名崇因永庆寺,最早是南宋丞相吴敏所建,寺旁水池中栽有白莲,花开时香遍北效,人称香国。八蜡庙是祭祀先啬、神农的地方,以后又增祀苗再成、黄得功两位南宋名将,庙内有大殿、客堂、游廊、月台、厅院等。历代许多名人学士都慕名而来,鹄立北山之上,饮八面来风,望大江东流,“起骚人之思,动击楫枕戈之想”。一些诗人称赞这里是:“襟带湘岷水,屏晋楚峰”,“吴客到应忘月观,淮乡胜不数平山,飞檐曲槛霄霏处,叠嶂工几席间”。到了深秋季节,山上枫树一片通红,衬托着蓝天、白云、如黛青山,又是一番景色。诸乃方描写“北山红叶”是:“骡马指丹枫,曲径遥通,老僧客剪秋崧,暮霭茶烟林杪,叶比花红”。如今,枫林已不可寻,亭台古迹也已湮没,展现在眼前的,是宁扬高速公路的英姿。

西浦农歌

现在胥浦农歌村一带的农民,历来爱好唱歌。每到栽秧季节,秧田里不时传出高亢宛转的歌声,此唱彼和,持续不断,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昂扬情怀。“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春日的农村原来就很美丽,加上动听的歌声在空间回荡,更为朴素自然的农村景色增添了情趣。因此,前人把胥浦农歌列为真州八景之一。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中说:“江村何处唱回波,袅袅音声柳外过,惯是乡民腔调好,我曾胥浦听农歌”。清代的陶元睿也写诗描述:“西溪一带打鱼湾,时听歌声远近间,五月村庄农事急,须知稼穑本来艰”。陶元睿诗中所说的西溪,也是真州一景。这西溪从铜山发源,曲曲折折流到胥浦沿溪有笔直林、田畦、渔村、尼庵,江南诸山时隐时现,清越农歌此伏彼起,确是仪征的山阴道、若耶溪。清代的骈体文大家吴锡麒赞美西溪是,“九曲相引,风萝自声。一碧所环,云水无次。驯鹭翘于渡,口老鱼闯乎波心”。放棹归来,残蝉落日,依依相送,“江光荡晚,入画之树全迷;雨响生空,归巢之羽相接”,真是“瞑犹可恋,乐不知疲”。诗人胡桐描述西溪是,“僻地多清趣,招情惬性情。过桥分野色,到秋声。竹栝青如染,亭幽暑不生。使君高兴发,又结鹭鸥盟”。

东门桃坞

东门桃坞,又称新城桃坞。据说,新城古时候确有一座城,是东晋时谢安所筑。当时,东晋皇帝的弟弟司马道子专权,这位曾经指挥过淝水大战,打得前秦军队“草木皆兵”的谢安被排挤到扬州做地方官,他看到这一带面临长江天堑,背倚两淮平原,沿江丘陵蜿蜒,形势险要,就在这里筑起一座新城,做好各种准备,防止司马道子搞政变夺权篡位。所以,

有人也把它称作谢公城。以后,这一带开挖了运河,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现在的旧港一带,曾经是运河进入长江的港口,商贩往来不绝,形成了一个繁华兴盛的商埠。运河两岸,土地肥活,农业比较发达,当地农民又有植树栽桃的丰富经验,沿河高地培植了大批桃树,有时桃、甜桃、蟠桃、水蜜桃、六月白等品种。每到春日,“沿堤十里谢公城,千万桃花无限情,才过一丛花下立,又看前路众花迎”,衬托着一望无际嫩绿的麦苗,成为踏青游春的理想场所。纪映钟《游新城桃》坞诗:“谢公城不见,彷佛见桃源。十里飞霞绮,一溪通水村。日迟行酒促,风静落江翻。薄暮登前阜,清江露远痕”。诗人杜睿“倚望遥天,明霞涨一川”,“绿是江南树,青为渡口烟”。诸乃方笔下的桃坞是:“满坞绛云,莺啭初晴。新妆林际笑脸迎,恍入武陵,溪口闲看饷春耕”。山色,江光,花香,鸟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采的画卷,彷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南山积雪

真州城南,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高资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云,恰是仪征的屏风图画。前人说这里是“满目好山青簇簇,连开骇浪白皑皑”,“新月初黄映江出,远山一碧送船归”,称赞“仪征城南天下稀”。冬季大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过去,当地人民大多相约到南门外大关帝庙楼上去观赏雪景,“三层楼外大江横,滚滚寒涛听有声,欲览众山都不见,满天苍霭若有情”。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山洼背阴处,还残存着一些积雪,远眺群山,青黛中镶嵌着片片白色,显得清。丽这就是真州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另有一种说法叫文墩积雪,诸乃方画的就是文墩的雪景。文墩是宋代东园故址,那时候,也有人在雪后去追寻东园遗迹,径幽路僻,野旷天低,玉树琼树,清光照人,又是另一番景色。

天池玩月

天池,又名莲花池,也就是城南河。它是引盐的屯船坞,清代时,管理淮南批验盐引所和盐政亲临验的驻节之所“真州使院”,也设在天池近侧,每年六月初,新纲开所开江,大批盐船都要到这里来集中,听候巡盐御史等官员的掣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活动,非常热闹。平时,这个地方环境清幽,登楼眺望,或举棹泛舟,都别有情趣。有一阙描述天池玩月的词:“不作五湖,为憩真。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词人把它与著名的镜湖相比,又说胜过笙歌燕舞的秦淮河,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词中所说的盐使指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这位两淮巡盐御史很喜爱这个地方,“我爱真州老树阴,江天疏豁散烦襟”,任职期间都要在真州间使间院小住,消夏纳凉,还邀集一些著名文士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天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高楼三面水,一面环百渚,隔岸江南山,遥青粲可数”,都是说的天池和使院的情景。真州使院在清雍正以后开始冷落,后来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天池玩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

仓桥塔影

仓桥塔影的塔,就是如今矗立在工农街边上的天宁塔。这座塔,最初是唐代景龙年间一位泗州和尚集资建造的,距离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建塔时,说是为了镇压白沙,可见离江不远,周围的市面也不繁盛,塔后只有一个简陋的永和庵供和尚居住。到了宋代,真州成为漕运的中转枢纽,南方各地的粮食从长江进入运河,都要在这里卸落,然后转运到北方的汴京去,加之淮南的产盐又在这里集散,这就大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宋时,现今的东门、南门一带兴建起很多粮仓、盐栈,还有河道通向城内,简陋的永和庵也换成规模宏大的报恩光孝禅寺,后来又改名天宁万寿禅寺。塔以寺名,从此便称天宁塔。寺前有河,河上有桥,原名文惠桥,因为附近多粮仓,江淮发运使衙门也在附近,于是又叫仓桥。塔、河、桥相映成景,这就是仓桥塔影。天宁塔,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可在当年,却是画栋飞

檐,金碧辉煌。无论是旭日东升,夕阳西上,还是月白风清的夜晚,你伫立桥上,仰观古塔的雄姿丽采,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确是各具特色,目迷神怡。尤其是在火树银花的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挂起红灯,又有九连灯垂直而下,远远望去,分不清是塔上的灯,还是灯做的塔;而这灯塔倒侵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登临天宁塔,也是过去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前人留有登塔诗:“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面面挥飞开日月,重重务兀锁云烟。南来王气金陵满,东下长江碧汉连。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据说,登七层最高处,不仅全城在望,还可远眺镇江、扬州、六合以及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高邮湖。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寺内读书写经时曾饮用此泉水,书写镌刻“慧日泉”三字于井栏上。历代很多文人学士慕名到这里品泉饮茗,清代诗人王渔洋就有“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的诗名。近年,在天宁寺旧址(现为真州粮库)的一口井上发现镌有“古慧日泉”、“光绪十二年重建”字样的井栏,井水亦尚清冽,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资福晚钟

资福寺初建于北宋,原来在城东东岳庙附近,也叫东寺。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名叫樊养凤的知县,自称精通风水,提出要将寺庙和学宫互换位置,和尚不赞成,秀才也反对,但都拗不过这位父母官,最后还是把资福寺搬到了学宫位置(现在县委机关所在地),孔夫子的牌位换成了释迦牟尼的塑象,泮池改成了放生池。从那以后,资福寺又几次修建,有大殿、客堂、斋、知止轩、昙华室等建筑,还栽植了很多树木花草,尤多柏树、松要树。花菲香阁,青松筛月,小桥流水,梵钟声声,这情景使人感到身心明净,杂念顿消。历代很多人到这里来游览观赏,留下很多诗文。有人说这里是,“萧萧古寺白云封,偷得闲来看老松,过路晚风何处起,忽闻天外一声钟”。有人称赞它是,“花菲香阁傍严城,满院风来爽籁生。丛菊凌霜开净域,寒松筛月弄秋声。桥退一水心源活,地辟双林眼界清。象教自来参福慧,喜闻梵呗惬幽情”。

泮池新柳

泮池是学宫前的一个水池,池呈月牙形,中有堤,称瀛洲。池水原来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流觞曲水,要嫩碧,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周围原有一组建筑群,孔庙的肃穆,奎楼的飞檐,牌坊的巍峨,宫墙的富美,以及明伦堂、四贤祠、尊经阁等,让人瞻仰留连,给真州八景之一的泮池新柳增辉生色。物换星移,这些群在二十世纪初叶相继消失,只留下一座奎光楼,与鼓楼、宝塔鼎足而立,成为源远流长古真州的象征。奎光楼,又名文昌阁,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欧阳修的裔孙、当时的仪征知县欧阳照主持建造的。楼有三层,登临其上,眺望大江奔流东去,运河蜿蜒西来,山峦起伏,阡陌纵横,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前人描述登临时的情景是,“凌云空际出楼台,奔赴江山眼底来。盖代文人因地胜,雄州图画自天开”,还在楼上竖起扁额,说是“秀挹江山”。遗憾的是,这仅有的奎光楼也于七十年代初期因年久修而拆除了。泮池附近的几座牌楼也是值得一提的。过去,封建王朝实行科举制,曾经有个规定,凡是得中状元、榜眼、探花的,要在当地的学宫前分别竖立牌坊。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荣誉。因为一个读书人,要经过院试、乡试取得优秀成绩才能到京城参加会试,还要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合格的为进士,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殿试又是几年才举行一次,这就是说,几年中全国才出一个状元。在一个县来说,出一个状元,竖起一座牌坊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仪征在清代中后期的一百一十多年间,却连续竖起了三座牌坊,实现三鼎甲(状元陈琰,榜眼江德量,探花谢增,同一时期,还出现陈嘉树、陈父子)。过去,仪征的读书人都以家乡的三鼎甲而自豪,经常有人在牌坊下留连徘徊,激励自己奋发上进。

1北山红叶

北山,原名城子山。古人说,城子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州,若长城,若偃月,岗阜靡迤二十余里,西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入海”。山上旧有东巡台、壮观亭、扁岫亭、澄澜阁、八蜡庙、北山寺等建筑,是真州的游览胜地。东巡台是为纪念魏文帝曹丕的。曹丕曾率领十万大军到这一带,准备渡江攻打吴国,因为天险难渡,只好罢兵归去。以后便把这座山称为曹山。壮观亭是宋代书法米芾(元章)建造的。米芾曾在真州担任发运使,他很喜爱这一带的风景,经常邀集宾朋登临游览,先后写了《壮观亭诗》、《壮观赋》,说自己“扶筇上瑶台,一笑领清绝”,“邀宾壮观不辞寒,玉立风神气上千”。北山寺原名崇因永庆寺,最早是南宋丞相吴敏所建,寺旁水池中栽有白莲,花开时香遍北效,人称香国。八蜡庙是祭祀先啬、神农的地方,以后又增祀苗再成、黄得功两位南宋名将,庙内有大殿、客堂、游廊、月台、厅院等。历代许多名人学士都慕名而来,鹄立北山之上,饮八面来风,望大江东流,“起骚人之思,动击楫枕戈之想”。一些诗人称赞这里是:“襟带湘岷水,屏晋楚峰”,“吴客到应忘月观,淮乡胜不数平山,飞檐曲槛霄霏处,叠嶂工几席间”。到了深秋季节,山上枫树一片通红,衬托着蓝天、白云、如黛青山,又是一番景色。诸乃方描写“北山红叶”是:“骡马指丹枫,曲径遥通,老僧客剪秋崧,暮霭茶烟林杪,叶比花红”。如今,枫林已不可寻,亭台古迹也已湮没,展现在眼前的,是宁扬高速公路的英姿。

关于红山的来历还有另一个故事。若干年前十里长山下有一条沙河,河里有一条黄鳝,经千年修炼成精。这条黄鳝精顺着沙河游进长江,冒充东海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船,抢船家金钱美女。有时还把江堤钻破到圩里作乱,大江两岸的老百姓恨天恨地,咒骂龙王无道。玉帝知道了以后,就叫东海龙王去查明真相。龙王来到长江一查,发现是黄鳝精在为非作歹,调来虾兵蟹将捉拿。黄鳝精见大势不好,慌忙向老窝逃去。龙王拿着宝剑亲自追赶。黄鳝精逃到山下洞口,急忙向洞里钻,被龙王赶上一剑砍下黄鳝头,鲜血直流,这样就把山上的土染红了。当然这都是传说,龙山的得名盖是这座山势宛如一条黄龙,从西往东卧在长江之滨。原来龙山头之巅还有一座“斩龙庙”,建于明代初年,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龙本来就是吉祥的象征,龙也确实给龙山带来活力。红山上的红砂自然不可能是龙血或是黄鳝精的血染成的,之所以是红色那是因为砂中含有矿物,是翻砂铸件的主要材料。

2城南积雪

真州城南,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高资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云,恰是仪征的屏风图画。前人说这里是“满目好山青簇簇,连开骇浪白皑皑”,“新月初黄映江出,远山一碧送船归”,称赞“仪征城南天下稀”。冬季大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过去,当地人民大多相约到南门外大关帝庙楼上去观赏雪景,“三层楼外大江横,滚滚寒涛听有声,欲览众山都不见,满天苍霭若有情”。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山洼背阴处,还残存着一些积雪,远眺群山,青黛中镶嵌着片片白色,显得清。丽这就是真州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另有一种说法叫文墩积雪,诸乃方画的就是文墩的雪景。

文墩是宋代东园故址,那时候,也有人在雪后去追寻东园遗迹,径幽路僻,野旷天低,玉树琼树,清光照人,又是另一番景色。

3泮池新柳

泮池是学宫前的一个水池,池呈月牙形,中有堤,称瀛洲。池水原来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流觞曲水,要嫩碧,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周围原有一组建筑群,孔庙的肃穆,奎楼的飞

檐,牌坊的巍峨,宫墙的富美,以及明伦堂、四贤祠、尊经阁等,让人瞻仰留连,给真州八景之一的泮池新柳增辉生色。物换星移,这些群在二十世纪初叶相继消失,只留下一座奎光楼,与鼓楼、宝塔鼎足而立,成为源远流长古真州的象征。奎光楼,又名文昌阁,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欧阳修的裔孙、当时的仪征知县欧阳照主持建造的。楼有三层,登临其上,眺望大江奔流东去,运河蜿蜒西来,山峦起伏,阡陌纵横,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前人描述登临时的情景是,“凌云空际出楼台,奔赴江山眼底来。盖代文人因地胜,雄州图画自天开”,还在楼上竖起扁额,说是“秀挹江山”。

遗憾的是,这仅有的奎光楼也于七十年代初期因年久修而拆除了。泮池附近的几座牌楼也是值得一提的。过去,封建王朝实行科举制,曾经有个规定,凡是得中状元、榜眼、探花的,要在当地的学宫前分别竖立牌坊。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荣誉。因为一个读书人,要经过院试、乡试取得优秀成绩才能到京城参加会试,还要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合格的为进士,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殿试又是几年才举行一次,这就是说,几年中全国才出一个状元。在一个县来说,出一个状元,竖起一座牌坊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仪征在清代中后期的一百一十多年间,却连续竖起了三座牌坊,实现三鼎甲(状元陈琰,榜眼江德量,探花谢增,同一时期,还出现陈嘉树、陈彝父子)。过去,仪征的读书人都以家乡的三鼎甲而自豪,经常有人在牌坊下留连徘徊,激励自己奋发上进。

4天池玩月

天池,又名莲花池,也就是城南河。它是引盐的屯船坞,清代时,管理淮南批验盐引所和盐政亲临验的驻节之所“真州使院”,也设在天池近侧,每年六月初,新纲开所开江,大批盐船都要到这里来集中,听候巡盐御史等官员的掣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平时,这个地方环境清幽,登楼眺望,或举棹泛舟,都别有情趣。有一阙描述天池玩月的词:“不作五湖,为憩真。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

词人把它与著名的镜湖相比,又说胜过笙歌燕舞的秦淮河,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词中所说的盐使指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这位两淮巡盐御史很喜爱这个地方,“我爱真州老树阴,江天疏豁散烦襟”,任职期间都要在真州间使间院小住,消夏纳凉,还邀集一些著名文士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

“天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高楼三面水,一面环百渚,隔岸江南山,遥青粲可数”,都是说的天池和使院的情景。真州使院在清雍正以后开始冷落,后来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天池玩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

5胥浦农歌

现在胥浦农歌村一带的农民,历来爱好唱歌。每到栽秧季节,秧田里不时传出高亢宛转的歌声,此唱彼和,持续不断,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昂扬情怀。“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春日的农村原来就很美丽,加上动听的歌声在空间回荡,更为朴素自然的农村景色增添了情趣。

因此,前人把胥浦农歌列为真州八景之一。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中说:“江村何处唱回波,袅袅音声柳外过,惯是乡民腔调好,我曾胥浦听农歌”。清代的陶元睿也写诗描述:“西溪一带打鱼湾,时听歌声远近间,五月村庄农事急,须知稼穑本来艰”。陶元睿诗中所说的西溪,也是真州一景。这西溪从铜山发源,曲曲折折流到胥浦沿溪有笔直林、田畦、渔村、尼庵,江南诸山时隐时现,清越农歌此伏彼起,确是仪征的山**、若耶溪。

清代的骈体文大家吴锡麒赞美西溪是,“九曲相引,风萝自声。一碧所环,云水无次。驯鹭翘于渡,口老鱼闯乎波心”。放棹归来,残蝉落日,依依相送,“江光荡晚,入画之树全迷;雨响生空,归巢之羽相接”,真是“瞑犹可恋,乐不知疲”。诗人胡桐描述西溪是,“僻

篇三:《塞北风情之塞北文化》

一、尚义县:

红山文化

自古以来,尚义辖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根据考古发现,今县境最早的文化遗存是细石器文化。这种文化遗存,在河北省主要分布于尚义、沽源、丰宁、承德一带。在尚义境内的贲贲淖遗址,是这种草原细石器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