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

时间:2021-10-27 07:15:06 节日作文

篇一:《读《母亲的恩情》有感》

读《母亲的恩情》有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我们前几天学过的一篇课文《母亲的恩情》里的诗句,虽然学了好几天了,但是我心中还是感慨万千。

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给孟郊缝衣服,她仿佛要把全部的爱都缝进衣服里。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是啊,母亲的爱是温暖的、是无私奉献的。我也有一位疼爱我的伟大的妈妈,我从小就患有哮喘病,有时会在夜里咳嗽,难以入睡。妈妈就会起床抱着我,给我穿上厚厚的衣服,而她总因为着急就给自己披一件单薄的衣服,就出门了,抱着我到外面呼吸清凉的空气。不知妈妈抱着我走了多少路,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直到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慢慢地慢慢地呼吸正常为止,月夜下总有妈妈疲惫的身体抱着我散步的身影。还有一次,我因感冒咳嗽引起了哮喘,去了医院,妈妈一夜未合眼,抱着我在病房里走来走去,直到早上看到妈妈布满血丝的眼睛,我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笑着说:“没事,没事!”我的眼睛渐渐湿润了。

妈妈,谢谢你,是你给了我美好的生命;您用辛劳换来了我的茁壮成长。我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才能 回报妈妈的恩情!

篇二:《母亲的恩情》

9 母亲的恩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法和重点词语串联法来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母子间的深厚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母亲的恩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

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母亲的恩情。}.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三:《母亲的恩情》

1

2

3

4

5

篇四:《母亲的恩情》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 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 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 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

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

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恩”,指读

带着学生书空生字 ,教认。

3、解题:恩情:深厚的情意。

“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2、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

读读认认。

4、出示以下带有生字的词语,认读识字。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 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6、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

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

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

笔都向外伸展。

恩:上下结构,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母亲的恩情。}.

“心”字写时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

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

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

的“捺”要改为“点”。

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服。注意:横画挨近竖中线起笔,

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永::“点”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

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

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

“撇”出。撇在有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

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母亲的恩情。}.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母亲的爱是柔柔的春风,是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她呵护{母亲的恩情。}.

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健康地成长,无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

远,她总将我们牵挂,总将我们深深地思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六、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

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

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母亲的恩情。}.

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我想读书

我想说话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

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游子吟》

(1)自由读,指名读。

(2)请学生大致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孟郊的母亲对孟郊

好不好,好在哪里?

(1)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线地缝着。

(看图)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 “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2)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母亲边缝衣边会想些什么呢?谁能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给他-----

师总结: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再一起读

一读,你会有更深地体会。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请你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

出母亲的担忧吗?边读边画一画。

1、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

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

3、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

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

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出示: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学生交流)

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爱是伟大的,

又是平凡的,他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一二段。 孟郊回忆着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教学第三、四自然段

1、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后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

理解。

孟郊看到太阳,觉得它就象-------

而路上生机勃勃的小草就象------

我们这些孩子,无论怎样,都--------啊!

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

亲的恩情,轻轻地读这首诗。(配乐朗读)

3、孟郊到了50岁,还一直不忘母亲的恩情,同学们,你们的记忆

里,一定也有感动着自己的事情吧。谁来说一说。

4、现在你们知道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

(不忘母亲的恩情,以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

5、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

6、指导背诵《游子吟》。

六、感情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