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阻滞

时间:2021-10-27 06:47:44 节日作文

篇一:《健康饮食,远离湿气 (自动保存的)》

端午之际话祛湿

近日出诊发现因湿气致病的人明显增多。常遇到“体倦乏力、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不同主症的病人来诊。查体多见厚腻舌苔,诊脉多滑浊。个人觉得湿气致病与人的个人体质、不良生活习惯及当下节令湿气盛相关(注:后附15年运气的简单分析)。

其实,湿邪致病极广,侵犯不同的脏器则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湿在脾胃:口不渴、饮水少、食欲减退、胸闷腹胀、恶心欲呕、打嗝、口气酸腐等;

湿在皮肤:面垢油光、痤疮粉刺、各种湿疹、癣、脚气等;

湿在头身:晨起懒床、首重如裹、神疲乏力,四肢酸懒,身重而痛等; 湿在血管:血脂、血糖、血尿酸等各种血液杂质增高,血管斑块形成; 湿在肝脏:酒精肝、脂肪肝、黄疸等;

湿在大小便:小便浑浊有沫,大便黏滞不爽;

湿在生殖系:男性阴囊潮湿,女性白带增多等;

湿在泌尿系:各种尿路感染等;

湿在皮下:大腹便便、各种肥胖;

湿在关节:各种关节不利;

如何快速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呢?

其实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留意一下自己的大便:湿气重的人大便黏滞不爽,总觉排不干净,便便粘便池冲不干净;再留意一下自己的舌苔:湿气重者常见各种厚腻舌苔(参见附图)。

那么为什么人体会因湿气致病呢?究其原因可分为内外两种因素: 外因:气候潮湿、淋雨涉水、久居湿地、贪凉饮冷,外湿损伤人体阳气从而致病。

那么问题来了,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活习惯下,为什么有的人生龙活虎,而有的人却为湿所困呢?这就要究其内因了。

内因:脾阳虚是导致湿气阻滞的主要病机。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有的人体质好,脾阳振奋,脾脏健运,水湿运化功能正常,则湿邪不易致病。也有人素体脾阳虚衰,则脾胃运化功能低下,极易引起水

湿停滞;而水湿停滞反过来又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如此下去便导致了某些人湿气偏重的体质。

常有病人问我:大夫,我湿气重,应该多吃什么东西呀?——问题问得有点可笑:因为问题的重点恰恰不是张开嘴巴吃什么,而是管住嘴巴不吃什么。

首先,饮食疗法——视个人体质少吃或禁吃寒凉类食物。中医所说的寒凉可不仅指各种温度低的冷饮,还包括诸如:

偏凉的五谷:大米、绿豆、荞麦、薏米等;

偏凉的蔬菜:苦瓜、黄瓜、冬瓜、白萝卜、芹菜、生菜、芦笋、苦菊等; 寒凉类水果:西瓜、梨子、香蕉、甘蔗、葡萄、柚子、火龙果、枇杷、山竹、椰子等;

偏凉的肉类:猪肉、鸭肉、蛋类、牛奶、海鲜河鲜类。

还有,端午节了,粽子是由糯米做的,也是粘腻偏凉之品。记的也要少吃,要吃尽量热着吃哟。

其次,运动疗法。

建议每周都能至少保证2次能够出汗的运动,汗水可以带走湿气。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阳气旺则气血通利,则湿气自出。中医祛湿古有“开鬼门、劫净府”之法,“开鬼门”其实就是发汗。

最后,中医治疗。

若您已经因湿邪而致病,建议找个靠谱的中医调理一下。急则治标以利湿,缓则治本以健脾。分享几则我常用的祛湿小方子:

1、临床我使用的最多的方剂是理中丸(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合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湿病主因脾阳不足而起,故以理中丸补脾阳,兼平胃散以燥湿。当然,临证时要因各人体质加减运用。

2、若平素体内湿气较重却又不方便看中医时,建议家里常备些藿香正气制剂。夏天常见的中暑、腹泻、胃肠型感冒等病均有湿邪作祟,均可以治疗。

3、针药并用效更佳。针刺丰隆(用导痰针法)、水分、足三里、三阴交、中脘。

末了,分享两则东方的治验病例:

1、湿气顽固的高脂血症患者。病人已服用降脂药物半年余,服药期间甘油三酯仅维持在正常范围的上限,稍一停药便升高。并伴随手足汗多、脚气、小便浑浊、阴囊潮湿、夜间鼾声如雷等症状。中医治疗期间停服西药,只用中医方法(汤药、针灸、刺血),同时叮嘱病人忌口并运动,1月后血脂便降至正常。病人惊喜不已:

“没想到中医也能降血脂,而且降得这么快?”

我纠正病人:“血脂高只是你湿重的表现之一。中医不是降脂,而是给你祛湿。除了血脂之外,你的脚气、小便浑浊、阴囊潮湿的症状也好转了吧。”

病人连连称是。他说:“吃了半年的降脂药,一停药血脂就高。西医告诉我要终生服药„本以为后半生都离不开西药了呢。”

最后我告诉病人:某种意义上来讲,所谓的“终身服药”的只是西医药的盈利模式。只要你保持好当前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不吃西药,慢慢的连中医也可以不用看了。

2、严重尿路感染患者。青年女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平时均靠静点抗生素治疗。常常是上次感染尚未痊愈而这次感染又来,体质每况愈下。此次发作症状较前明显加重:排尿点滴而下,尿痛痛得蹲在厕所直哭。遵照医院方法口服三金片+静点左氧一周无明显改善。我看其舌质暗,舌苔灰滑腻。辨证为下焦寒湿化热,方以平胃散和导赤散加减,一剂知,两剂即愈。

同时叮嘱病人切忌寒凉,若再发作泌感找中医治疗即可——尤其要远离抗生素,否则只会把体质越治越糟。

已病者可治愈,未病者可预防,这才是真正的医学。

注:2015为乙未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运金运不及。„岁半之前。太阴主之。若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民病胕肿,骨疼阴痹„。

今年夏天湿度大,表现为热蒸难耐而且持续时间长。尤其自5月21日(小满)起,主气少阳相火,司天之太阴湿土与主气并无相克关系,为相得。这无疑更加重了今年夏季的潮湿。这也恰恰解释了近期门诊湿病明显增多的

现象。

篇二:《体内湿气去除十法》

体内湿气去除十法:

2015-03-10 孝道文化 中医

体内湿气去除十法:

一、湿邪的区分:

1、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

如果是湿热,那么舌苔应该是黄腻的,舌质应该是红的.

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这是区分的方法之一。

湿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

2、湿邪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医里有两种:一种是外湿,一种是内湿。

1)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江南烟雨,路上的人根本不打伞,这样也会让湿气进入体内,如果此时出汗,就更容易出问题了。还有的人在城里身体还好,后来搬到有乡下水库边居住,本来以为空气好,可是总是有病,其实这也是没有适应那里的湿气导致的。

2)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比如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了。

二、怎样去湿?

医生会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来去湿,比如,如果湿邪伤到了脾胃,会用平胃散、金不换正气散等,同时,中医还有很多的去湿的方法,这往往是根据湿邪到底是结合了哪些其他邪气为患来决定的,比如有清热利湿的方法,有利水渗湿的方法,有温化水湿的方法,有祛风胜湿的方法等。

1、用五苓散:

舌苔厚,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由于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2、在调理湿气重的人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藿香和佩兰,藿香和佩兰配合其他的祛湿的药物,效果非常的好,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把这两味药和三仁汤等一起用,一般是各三克或者六克,然后标注药物快要熬好的时候再下入,这是芳香类药物的使用方法,一般熬久了,芳香的物质就会挥发,所以最好是“后下”,在闭火的前五分钟下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留有效成分。

舌苔厚腻就反映是湿气重,注意湿气到底是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如果主要是

在中焦,他就让西医把抗生素停掉,因为抗生素是寒凉的,而寒凉可能会使得湿气更加严重,用藿香、佩兰,往往是投药立效,很快烧退人安。

3、可以在做菜的时候,适当地放入一点香料,比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香料,这些东西有振奋阳气的作用,比如四川那里湿气重,所以麻辣类的食品就是很盛行,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4、可以食用一些去湿的食物,比如多吃冬瓜、绿豆、赤小豆、薏米、鲤鱼等,这些食品有去湿的作用,可以隔三差五的用点,有些好处,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湿气已经很重的时候,食用一下,可以缓解情况。

5、增加运动量,多做一些挥汗如雨的运动,比如打球等,让汗出透,这样也有利于气机的通畅。

6、好好利用身边的电器,比如电吹风,空调的除湿功能等,让自己周围的环境尽量干燥。

7、食疗:熬绿豆、赤小豆汤,来解暑去湿。绿豆是我们中医里面最普通的药食同源之物。绿豆“味甘性凉,能清火,清痰下气,解烦热,止消渴,安精神,补五脏阴气,去胃火吐逆及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湿热泻痢,肿胀,利小水,疗丹毒风疹,皮肤燥涩,大便秘结,消痈肿痘毒,汤火伤痛,解酒毒鸩毒,解诸药。(都是热证)”张景岳的医方里面,就有个方子,叫“绿豆饮”,这个方子就是一味绿豆,“不拘多寡”,熬汤随意喝,而且张景岳还说要“略煮半熟,清汤冷饮之”。注:绿豆是性凉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祛暑清热,所以是在人有热证的时候才适合,张景岳没有说脾胃虚寒的时候可以喝绿豆汤。赤小豆没有绿豆那么凉,但是有解毒的作用,同时也去湿,这两个豆在一起,可是有很好的去湿作用,对暑热天皮肤的疹子有改善作用。可以用绿豆和赤小豆一起,量随意,几十克就可以,熬汤,然后放点冰糖,当做饮料来喝,如果皮肤问题稍微严重一点,可以用当归苦参丸解除热毒,如果还是没有效果,可能就要去医院求诊了。 用薏米红豆煮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薏米和红豆的“消肿”: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10个里面起码有5~6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薏米红豆粥还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且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薏米、红豆,无须按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一定要煮烂,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薏米红豆粥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

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到下午喝就会馊了。

注:熬薏米红豆粥时,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功效全无。

8、体内湿邪过重,已经引发了各种顽疾怪病的朋友,可使用“三子养亲汤”。 用炒莱菔籽、炒白芥子、炒苏子(中药店都能买到)打粉冲服。苏子和莱菔子有温中理气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湿。有化痰、理气、除湿、温中、降逆的功效。既清除了体内的湿邪毒素,又疏通了经络调养了气血,还增补了脾胃功能。对于咳嗽、痰湿、哮喘、湿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体质等慢性病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此方还对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等妇科顽疾有很好的疗效。

炒莱菔籽150g、炒苏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药店打成细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用开水冲服,这个药稍有辛辣,基本没异味。

9、湿热天不要贪凉。

很多朋友的脾胃出了问题,我一了解,都是贪凉导致的,吃了很多凉的东西,喝了很多的凉的饮料,这样直接导致了脾胃寒湿严重,往往是舌苔白厚腻,上吐下泻的,脾胃难受,此时因为是大热的天,很多人叙述病情讲得不清楚,就给医生造成了错觉,以为是吃了什么腐败的食物,导致的细菌感染,于是用了很多解热毒的药物,其实,不是热毒,是寒湿,是患者本人采用了违反自然的饮食习惯导致的。

夏天可能喝点常温的饮料比冷饮更好,过度喝冷饮会伤到身体。

10、夏天还要注意空调。现在腰痛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晚上睡觉吹空调吹的。因为天热,所以很多人晚上开着空调睡觉,但是,大家要知道,您是睡着了,可是空调那么吹着,这和冬天不盖被睡觉差不多了,开始的时候没有事儿,可是时间长了,气血就开始凝滞了,很多人是一夜之后,腰就开始痛了,有的甚至痛的无法上班。

因为吹了空调而腰痛的时候,最适合的方子就是张仲景的肾着汤了,又叫“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里面,最主要的药物就是干姜,用干姜来暖中,然后配合上了甘草、白术、茯苓,可是使得湿气排出,阳气得复。如果我们暂时找医生不便,可以先暂时用干姜熬水,喝汤,然后注意不要风吹,微出点汗,一般会很快缓解病情的。

阅读 8935 举报

篇三:《湿气本质及调理》

湿气本质

湿气的本质是多出来的水(不单指饮用水还包括多余的津液),一块土地,如果灌溉水太多,则成涝。从湿这个字本身也能看出,左边一个水,右边一个显。用不了那么多,但是又排不出去,积聚在体内,变成邪毒开始兴风作浪,到处转移阵地,水是流动的,而且倾向于自上而下流。

湿的同党很多,遇到风勾结为风湿,遇寒勾结为寒湿,遇热勾结为湿热,本身有湿气的同学要注意防风,寒,热了。湿本身也可化热,可化痰成痰湿,如果长期不管不问,最后可演变为湿毒,调理起来很难很难,所以去湿要趁早,莫待湿邪成毒。

湿气是最难祛除的慢性症状,没有之一,为何?先看下湿的特性: 1/湿性粘腻停滞,常缠绵不愈。

"如油入面","千寒易除,一湿难除",这些都是古人对湿气的赞语,足以说明其顽固程度。

2/湿性重着。

常见身体沉重,四肢很沉,头重如裹。关键在于重字上,要注意区分阳虚,血虚造成的头重头沉,不要一有头重就归结为湿气。

3/湿性污浊。

白带,白浊,湿疹,疮流水等均属于湿象。

4/湿邪最易阻滞气机。

简单点说就是气不通了,胸闷,脘腹胀满。脘主要指胃部腹部。 5/湿易困脾犯胃。

有一种脾虚就是由于湿气侵犯造成的,本来干的土地整天浇那么多水,涝是必然的。脾不好,胃也不能指望好过了。多见饮食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苔滑腻等。

6/夏天最易染湿上身,号称暑湿。

假如脾胃本来就不好,暑湿邪就会乘虚而入。有心调理的已经出手行动,没心没肺甘愿遭受湿邪日夜折磨。

湿气是所有慢性症状中最难祛除的,调理治疗起来非常慢,反反复复,很是考验人的耐心和恒心,99%的人最后放弃了,吃很长时间的药也不见好转或者吃药就好,停药就反复,就是无法根治,甚至形成以赖性,药物如此,更别说食疗了,那是否就要任凭湿气在体内兴风作浪呢,有对策,往下看!

湿气大症状

很多朋友发信息说自己有湿气,太夸张了,感觉所有找我的人都有湿气,提供几个通用的标准,自己对照下呀,看下是真有还是自己想像出来吓唬自己的。 按准确性排列:

1/舌苔腻,越厚越严重(色白或黄)。起床后看较准确。

2/齿痕舌,舌边缘象锯齿一样,越多越明显越严重。

3/大便粘腻,不好冲。注意区分:如果吃油太多也会不好冲。 4/口渴了不想喝水或者喝几口就完事。

上面是通用症状,如果真的有湿气,一般会有。

下面提供几个并发症,因人而异。

5/胸脘胀满,两胸之间的中间部位。

6/口粘。

7/头重好像裹了毛巾一样,不轻松。

8/身体沉重,湿入四肢。

9/有个小规律,肥人多湿,体胖肚大。

10/脸色晦暗,有的面色油光。

11/饿了不想吃或感觉到饿但吃几口就饱了。

12/浮肿。

面部浮肿兼具恶寒怕风-湿气大;

下肢浮肿,面黄食少,腹胀便溏-脾虚水肿。

一定要综合多方面判断才比较准确,如果全部症状都有,那就是万能湿气,已经非常严重了,这种情况不多见,大部分人只有某些症状,还不至于严重到无可救药的程度。

湿气原因

传统说法是分内湿,外湿,包括一些教材里也沿用这个,经过多个案例总结,我觉得这种分法有点不够全面,很多时候肝,肾,肺出问题也会导致湿气大,逐个说。

1/外在湿邪。

六邪之一,比如常坐卧湿地,住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等和水沾点关系的存在。特别注意,外湿只是湿气大的诱发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毛事没有,有的则瞬间湿气爆满,区别还是在于里面脾胃什么的的虚弱,当人处外湿的环境,湿邪就会乘虚而入,内外结合成湿气体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古人早已讲明,外邪只是发病的条件,是诱发因素,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体内因素决定。

所以,不要抱怨南方湿气大,下雨多什么的,还是要反思下是否平时伤害到脾胃等器官了,才给了湿气孕育的温床。

2/肺+脾+肾+膀胱-》湿气。

一说到湿气,很多人都认为和脾有关,其实不然,和肺,肾,膀胱关系也很密切,这恰恰是最易被忽略的地方。

津液是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但人体需要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有多余,则必须经过气化变成废物排出体外,如此才能保持体液平衡。排出形式有汗液,尿液,总体而言,水液调节依赖于肺,脾,肾三者共同完成,

不能一味的健脾祛湿,如果是肺气不宣,水道通调失职,应该宣肺祛湿,脾虚运化失常,应该健脾祛湿。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或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者,应该温阳化湿利水为治。

》肾主水,主管肾关开阖,如果肾虚之类肾功能失调,就会发生水液停留,表现出来就是痰饮,水肿。肾还主命门火,全身阳气大本营,如果肾阳虚,则无法暖脾以助脾运化水湿,同样会导致水湿滞留体内。

》肺的问题。

肺主通调水道,如果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小便不利,浮肿等,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出问题无法将多余的水液顺利排出体外,滞留体内,也容易诱发湿气大。

》脾出问题。

脾主运化水谷+水液调节,如此功能发生障碍,可导致水湿停滞。如停于头部则沉重如裹;停于胸膈,则胸闷呕吐;停于肺部则可凝为痰;停于体腔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腹泻;停于肌肤则水肿;充溢四肢,则身困体沉等等。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

脾功能为何会受损,这个说过很多了,比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过食辛辣油腻厚味等等,反正自己生活不注意,很少有人天生脾虚什么的,还是要反思总结改善啊!

3/肝的问题。

肝主疏泄,主要和气的流通有关,该功能如果受到影响,直接导致脾胃的消化和脾气散精发生异常。如果肝气郁结,直接影响脾胃,出现腹胀,泄泻,呕吐,没有食欲,回想一下,的确如此。

肝气横逆侵犯脾胃。大多因为情志不舒,恼怒伤肝,以致肝气郁结。肝气上窜于咽喉,与痰相结,则咽喉中似有东西梗阻。

脾之运化,需肝之疏泄,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如脾虚不运,则可致肝血不足,肝郁不能疏泄,又可致脾气不运,如果肝气太旺盛,对脾的影响更大,最终会肝脾两虚,专业叫法是肝脾不和。如此,脾怎能不虚,接下来无法运化水湿,湿气停留也是必然的了。

4/过度思考。

思伤脾,思则则气结,脾气郁结,健运失常,无法运化水湿,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这里的过度思考主要指思维进入死胡同出不来了,茶饭不思,得了相思病一样,正面的思考则没有影响。

5/喝水太多。

网传一些专家说一天要喝多少水,都是误导大家啊!不少人为了达到这个指标,不渴不想喝水的情况下,强制灌水,对自己好残忍!结果,身体慢慢就湿气大了。每个人体质不同用水量不同,身体感受是唯一判断标准,勿轻信所谓的指标啊! 湿气调理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有弱点能被攻破,湿气也不例外,能够被产生也能被消灭,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慢慢与之周旋,指望短期内吃几副汤药,吃几瓶粉粉,喝几碗粥就好了,老实说,不现实!

1/整体调理,全方位入手。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反对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很多朋友反馈,吃药去湿,药物一停马上复发,这是单方面调整不能治本的。要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大坝开个口子放水,但是如果上流不截断,仍然源源不断注水,湿气是永远去不完的,旧湿去了,新湿又来了。

》彻底戒掉酒。

》以素食为主,辅助以肉食,任何肉食要少吃。

》肥甘厚味,烤串,麻辣烫,海鲜之类戒掉之。

》寒凉冰冷,冰激凌戒掉之。

》少吃糖,蛋糕这些生痰困脾的。

》再不熬夜,换工作换环境,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活得很好。 》生活环境要足够干燥。

》每天必须运动下微微出汗,这是硬指标。

》喝水量根据自身需要喝,勿迷信专家,身体是自己的,喝坏了,痛苦自己受。

》节欲保肾阴肾阳。{湿气阻滞}.

》学习并训练调整情绪,避免长期抑郁,发怒,生闷气,以免肝气伤脾胃。 》学习灵活处理问题,避免钻牛角尖,造成自我困扰。

》上面这些全部做到位了,进行食疗吃药才有效,不然吃啥也不管用。马步扎不好,就想着学招式,就算学会了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

2/标本兼治。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湿气只是表象,比如脾气不足,运化不利,如果一味的去湿,还是会反复无法根治。{湿气阻滞}.

当某些标症出现严重情况时,甚至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有的危及生命时,应该先治标救命"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比如湿气大到腹泻,头重如裹,甚至精神状态非常差,要先去湿,毕竟健脾补脾需要实践过程,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肾,肺的问题也是这个思路。

3/扶正与祛邪。

人体的任何问题都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抵抗力强,就不容易发病,反之就容易生病。所以不管时治病还是调理身体,不仅要去除邪气,还要重视恢复正气,也就是增强抵抗力。扶正的方法一般是补益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祛邪是用发汗利尿之法。

情况1:邪气很厉害,但是正气还没被伤到。

湿气时间还不长,还未伤害到五脏六腑,停于表面,此时应该祛湿,湿气去掉,问题得解。注意,如果此时先扶正,健脾,有可能加重湿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必须直接对湿气动手才是正确思路。

【表现】头胀而重,怕冷,全身沉重困倦,胸闷,口粘不渴。

这种情况多属于夏季外感。"因于湿,首如裹" 外感伤湿,头痛多以重胀为主。{湿气阻滞}.

【治法】:解表去湿,湿邪在表在上,宜微汗而解,切忌发汗太过,不然湿不尽,阳气反伤。

【推荐】藿香,佩兰煮水/泡茶喝。这款茶不仅可祛除湿气,还可以防止暑湿上身,最适合夏天喝。(本店的祛湿饮)

情况2:正气已虚,邪气强大。

湿气有点重了,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了,正气已经被破坏,单纯的祛湿气已经无作用,要根据情况先攻后补还是先补后攻,或攻补一起做。既要去湿又要补脾强肾宣肺气。

情况太多,无法一一列举给配方。列出针对性食材,大家自己组合,有问题留言。 》补脾健脾(脾虚):黄芪,党参,白朮,人参,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大枣 》脾肾阳虚(怕冷/有寒):干姜(脾),肉桂(肾),肉苁蓉(肾),艾叶,丁香,生姜(胃),桂枝。

》祛脾湿:藿香,佩兰,薏米,茯苓,苦参。

》利水利尿/水肿:西瓜皮,冬瓜皮,赤小豆,茯苓,茵陈,玉米须。 》理气/肝郁/腹胀:佛手,陈皮,青皮。

》清热:生甘草

》补肺气:黄芪,人参,党参,炙甘草。

》温肺寒(肺气不宣受寒):干姜。

》化痰:杏仁。

组合原则:

1)如果时间不长,湿气不重,请参考情况1,用藿香佩兰即可。

此配方也适合夏天预防暑湿。

2)如果湿气较重,则要祛湿+健脾+利水,这是通用基础组合(具体食材见上)

3)如果有腹胀,胸闷,胃口不好一类,要加陈皮,青皮。

4)如果有寒,怕冷之类,加干姜,肉桂等。

5)如果大便不实,加苦参燥湿。

6)如果恶心呕吐,加生姜。

7)如果水肿:加茯苓。

8)如果腹泻便溏:加炙甘草,大枣补气。

9)如果痰多,则加杏仁。

举几个例子:

例1:湿气大:薏米(祛湿)+茯苓(祛湿利水)+赤小豆(利水)+白术(补脾)+白扁豆(补脾),健脾祛湿,标本兼治。

例2:水肿还怕冷有寒:茯苓(祛湿利水)+干姜(温脾阳)+炙甘草(补脾)+黄芪(补脾)+冬瓜皮(利水)。

每个人体质不同,大家还是自己组合吧,大部分是药食同源,副作用很小,一般不会有伤害。煮粥,泡茶,煮水喝都行,用量:非杂粮掌握在3-10克以内,杂粮10-30克以内。

湿气诱发的慢性病{湿气阻滞}.

1/泄泻腹泻。

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脾主运化,若脾胃受损,纳化失常,致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注于大肠,则成泄泻。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最容易引起泄泻。(健脾祛湿)

2/水肿。

水肿:人体内水液代谢和脾肺肾三脏气化功能有关。

功能失调原因;

》寒湿或湿热困脾,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停留,生水肿。(健脾祛湿,清热驱寒)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健脾祛湿)

》肾阳虚弱,肾关开阖不利,水湿泛滥而成水肿(金匮肾气丸)

通用方子:玉米须+白茅根+冬瓜皮,煮来喝有利水肿之功。

3/痹症。

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麻木或红肿灼热或萎缩,强硬变形为主要特点,比如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重点说湿痹。 湿痹:

症状:关节,肌肉疼痛重着而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

湿犯经络,其性重着,关节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湿注关节故肿胀。 治法:去湿通络,具体食材见上。

4/脾虚带下。

带下色白,量多无臭,稀薄如唾液,连绵不断,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少便溏或有浮肿,舌苔淡白。

多由脾肾功能失调所致,脾虚失运,水湿下注,伤及任督二脉。如果是湿热,湿毒内侵,湿郁化热,湿热下注,则成湿热带下,有臭味。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篇四:《【健康】你身上的4个祛湿开关轻轻一按湿毒就出来》

【健康】你身上的4个祛湿"开关",轻轻一按湿毒就出来!

不少人去看中医时,舌头一伸,总是被说:“有湿气。”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朋友们,中招几率更高。有湿气怎么办呢?当然是要祛湿,教大家找找我们身上的祛湿开关哦~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气?

1、看形体 中医有说“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湿”。虚胖体型的人多有水湿,严重者还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2、看状态 湿气明显的人士常常感到身体特别困倦,懒得活动,头重如裹,头脑不清爽,关节沉重,浑身酸痛,这是湿气黏滞、阻滞经络的表现。此外,这些人士还常有胸闷的感觉,要长呼一口气才舒服。

3、看胃口和食欲 湿气重的人士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日常有隐隐的胸脘痞闷感,这种感觉就好像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似的。这是典型的脾虚湿困表现。

4、看大便 体内湿气重时,大便往往稀烂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质也很松软,而且容易粘在马桶上很难冲走。人也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

5、看小便 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但次数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热或涩痛感。个别女性朋友还有白带量多,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6、看舌头 判断有无湿气,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湿证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而湿热证候的人士常是舌红苔黄腻。

7、看耳朵、头发 耳朵里耳屎呈油状易流出也提示湿热证候明显。此外,如果毛发容易油腻出油,面部皮肤油腻油亮或早晨眼皮肿,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发黄也常提示体内有湿气。

身上的四大祛湿开关

中医专家指出,按摩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方法,常刮身体4大祛湿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1、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