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时间:2021-10-26 22:08:24 节日作文

篇一:《吊唁短信》

吊唁感谢短信

吊唁感谢短信

亲朋好友因病去世,不能前去参加葬礼,可写封吊唁信,寄给去世者的亲人,表示哀悼之情。吊唁信要写低沉些,可对死者赞颂,可对亲属进行安慰,表示自己悲痛的心情。举例说明:

表哥:

来信收到。得知姨妈去世,我们全家十分悲痛,我的心中更是难受不已。只因没能亲自参加老人家的葬礼,深为遗憾。

姨妈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年轻时,遭受了多少生活的苦累,经历了多少坎坷不平,她都坚强地走过来了,使下一代健康成长,一家培养出三个大学生,该有多难啊!老人家的养育之恩,坚强的性格、朴实的形象,是我们年轻人永远不能忘怀的。

遗憾的是,姨妈最近几年刚刚亨一点福,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她今年才五十六岁,如果不是过去积劳成疾,赶上现在的好时光,不正是高高兴兴,无忧无虑,欢度幸福晚年吗?然而,她老人家得到的太少了,叫我们怎能不伤心呢。

表哥,我想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要比我难过得多,但是,我们还得向前看,过于悲伤,损害健康,姨妈在九泉之下也是不会放心的。让我们永远记住她老人家,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也是姨妈一生为之奋斗的心愿。请把心放宽些,把姨妈最喜欢的欢欢培养成才,老人家定会含笑九泉的。

随信寄上1000元钱,请在姨妈灵前代献花圈致哀。

顺祝

身体健康。

表弟周道

2000年3月21日

家父没有留下一句话匆匆离我们而去。此时此刻我心中的悲痛无法言表,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善良而诚实、勤劳而勤俭的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富有现代晋商的创造和开拓精神,他的躯体虽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

家父的不幸仙逝,我们全家及陈家大院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哀伤痛的气氛之中,教子齐家语不闻,寸草何曾报父恩?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血泪洒新坟。

连日来,来平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的单位及领导有: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山西省气象局机关党委办公室

太原市气象局

山西省气象干部培训中心

晋中市气象局

山西双丰律师事务所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山西总公司营业部

山西新概念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的吊唁

近日来,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气象系统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有:

胡建军、朱俊峰、胡玉清、王云飞、张继杰、宋建中、王渊、李-鹏、刘俊禄、李琦、史如章、张军、王彦维、张五九、和极光、郑国勇、智强、高秋贵、刘永峰、郝智文、李智才;

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的太原师范学院的领导和同事有:

王玉明、赵林、安详生、邵秀英、郭文炯、刘敏、曹志敏、韩小平、佘可文、马堃、贺志明、韩丽君、王红、冯卫红、冯旭芳、任世芳、张迎珍、刘福明、雷有毅、高玄彧、梁俊花、邱丽川、白明英、侯志华、赵娜、韩俊琴、耿娜娜、杨东林、李晋宏、马义娟、郭海容、李梁、郭广行、冯小星、韩红宇、陈卫、李世俭、李玉轩、任建美、石虹、郝从容、柳文龙、王向东、成春花等;

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的平遥南政学校12班同学有:{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王希全、王建信、王起银、闫如福、闫宝成、王家举、王晓蕊、王云梅、孙清云、闫心爱、王银全、杜丰喜、闫东明、闫敬爱、王令香、王通、孙怀宝、王玉贵、乔在玉、孙金亮、渠晓晶、闫光亮、渠起云、王建议、刘春梅、王起豹

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的王家庄中学原8班的同学有:

任克俭、雷宝成、田安平、马春丽、常连香、王贵平、贾士斌、李芝玲、范润生、刘秀峰、渠起平;李月仙;

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的南政学校民办教师有:

侯建国、张永祥、张连叶、杜改正(春有日)、王普耀、王起云;

来进行吊唁和先进追悼会的南政村支部、村委会领导有:拉锁日、闫五丑、才发子、根日等;{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来进行吊唁和参加追悼会的还有张家、杨家人主、本族亲入、亲戚朋友近、邻居乡亲等。

11月5日,大约有400多来宾参加吊唁活动,追悼会进行的庄严而肃穆、隆重而庄重。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们全家,向参加吊唁活动和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平遥,和我们一起,向我的爸爸作最后的告别。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感谢。

我亲爱的父亲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亲眼面对他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敬爱的爸爸,怎能不感到极度的哀痛和绵绵的思念?

亲爱的朋友们、同学们!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篇二:《教你如何安慰人》

如何安慰人

安慰人也要讲“心技”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因此,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因为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陪对方走一程也是一种安慰。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当他经历完暴风雨之后,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他的陪伴,你..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

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 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沈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回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刹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援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

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覆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情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情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篇三:《如何安慰别人》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世的变迁,我们经常会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窘境。朋友打电话告诉你,他失业了;同事的检查报告出炉,确定他罹患癌症;大学同学正经历婚变,准备离婚;好朋友的妈妈得了老年失智症;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为来不及见最后一面而抱憾......。

面对这些伤痛或难堪,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样帮忙才有效?要帮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

我发现这10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场合,尤其是作为咨询人员。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我们每天都与不同的人,进行许多不同的「对话」。我们可能事先在脑海中做练习,或只是顺口说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拐弯抹角,绕一大圈而终究无法切入重点。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本书可以提供许多实用的参考。

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 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

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刹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篇四:《如何安慰悲伤的朋友》

如何安慰悲伤的朋友?

总是有那样一个时刻,朋友有难,需要你的安慰和帮助。如何有效地安慰到对方,这个貌似简单的行为却有着聪明的技巧。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世的变迁,遇到让人难过事的几率越来越高——好友经历婚变、同事婆婆中风、好友的年少至亲得了绝症……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的东西。我们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么帮,才算有效?要帮到什么程度?

有人宁愿不说,害怕说错话,有人则是言不由衷,绕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切入重点。总之人们害怕自己不恰当的表白,不恰当的行为大过安慰本身。

那么怎样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体面的,肤浅的表面对话?该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做最有效的对话,不妨看看专家怎么说吧?

1、用心聆听,学会停顿

如果说倾诉会缓解焦虑,而聆听是决定谈话效果的关键。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细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聆听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或者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询问对方问题,获得事情的真相,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而不要急于了解真相,立刻对事件下结论。这样会造成误会和伤害,好心办坏事。

正确的方法是找个相对隐蔽放松的空间,准备一些缓解压力的饮料,有些动人但安静的音乐很不错。你们坐得很舒服,开始谈话的氛围是轻松的,私密的。

在对话时,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内心响起“我不懂……”时,就是应该停顿下来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什细节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

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者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产生好奇心。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档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要避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2、是朋友,不是救世主

帮别人度过难关,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处境中“拯救”出来。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隶。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接受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别人身陷苦痛时,支援他们最基本的法则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哭泣是疗伤的过程。所以,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好。

3、给予安慰,提供实际帮助

给予安慰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恢复那种做自己、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不需要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亲人也一样。我们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可以帮人打电话,找到专家,也可以找些书籍,或者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平静,自己去寻找答案。

4、感同身受,但不等于他人

面对别人的苦痛,我们时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类似的经历,应该找到合适的时机表达——让他觉得这个痛苦,并不只“青睐”他,曾经也让你痛苦。也许说出你的那段往事,会给他一些解决的提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阿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5、长期守候,充当“共鸣箱”{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快速地改变、整顿混乱。对方在巨变时期,需要有人和他讨论“该怎么办?选择了这个,会有什么有的结果?”。做为朋友,我们试着更多地关心对方,增加见面、吃饭的机会,充当对方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6、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这是正常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一种好的方法。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觉得温暖,而且让对方更快地调整好和别人沟通的状态。

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伤对话”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篇五:《安慰心灵创伤者的十大窍门》

安慰心灵创伤者的十大窍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08-5-25 21:37:30

汶川大地震发生,让很多人瞬间受了伤,也让一些人失去了家人。有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注,有全国人民的帮助,相对于容易弥补的物质损失而言,心灵创伤的抚慰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面对痛苦之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安慰他们成了不得不很好思考的一个大题目。 有关专家提出了十大要领或者说技巧,用以帮助人们缩小彼此之间的沟通距离,适时适度表达关爱。这就是“治疗对话”(Healing Conversation)。所谓的“治疗对话”要求人们在跟心灵受到创伤人交流的时候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让对方得到适度纾解,进而达到自然治疗的效果。如果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说,不要紧,也许下面的要领会给你一些帮助。

第一,学会倾听。倾听,当然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对方诉说,什么说了,什么没说,对方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倾听也不是让你说话或者发问。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急于让对方分享我们的经历,或者向对方提出问题,以为这样做就是倾听。实际不然。我们说的“倾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和我们的心去“听”对方的心声。要知道,倾听的时候万万不可急于弄个子午卯酉,相反要将倾听者的“内在对话”搁在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说人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自己的脑海中总要进行一些情不自禁的对话,诸如“我该说什么?”、“怎样才能让对方不痛苦?”等等。

第二,善于停顿。在跟对方交谈的时候,特别是受过惊吓的人,有时候说,有时候听。如果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就要停下来问问对方,“抱歉,是不是有什么情节让我漏掉了?”不仅如此,安慰者还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试图“速战速决”,对家中遇到极度不幸者更不能有这种想法。要避免作出机械式反应,赶快让对方心情“转忧为喜”吧——那是万万要不得的。这样做往往不去从正面思考问题,而是径直采取我们认为有益于对方的行动,比如让对方做点什么事情,此乃安慰他人人之大忌。

交谈中稍微停顿,可让我们的判断或者反映不那么自以为是,这样我们便会产生某种好奇心。中国有句老话,人同此心,话同此理。一旦我们学会了停顿,我们便能在刹那间找出最恰当的方式来安慰对方;缺少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日后十分后悔的话。很多人都会开车,停顿又如换档。换挡时,先松开油门踏板后踩离合器,换档之后,松开离合器之后才能加速前进。停顿就是为了更好地将交谈进行下去。安慰的艺术在于“适当之时说出适当之语”。换句话说,切忌一时冲动说了不该说的话。

第三,充当朋友。帮助别人渡过大灾之后的最初岁月并不意味着要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不论是谁,都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造成的后果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困境,即便是自然灾害也不例外。对我们而言,要紧的不是让他们尽快结束痛苦,相反却是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充分感觉、体验痛苦。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架设一座让他们跨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亲人的身心陷入痛苦时,支持他们的常见方法就是允许他们哭泣。一到这个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就是希望他们停止哭泣,而且还告诉他们“事情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会帮助你们的”等等。实际上,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要知道,哭泣是身体排除情绪{同事家人去世了,怎么安慰}.

毒素的一种方式,而流掉泪则是治疗心理伤痛的一个过程。遇到这种情况,请你不要急着给对方递纸巾,更不要给对方擦拭眼泪——只要让他知道你在支持他就行了。

第四,适当安慰。安慰人并不是告诉人家“应该„„”或者“不应该„„”。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真正感觉。安慰人的时候,不要对被安慰者妄下断语,也不要自以为是认为他们正在受苦受难,需要我们去拯救。安慰就是给他们以足够的空间去自己处理、认同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这样讲,我们没有必要“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借这种方法表达我们所谓的“关心”更是不可取的。 第五,感同身受。当我们忙着帮助别人时,你是不是会想到对方也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

尽管他们无法知道我们的想法,却能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失措,是否会对他们作出什么判断,是否会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跟我们内心的真正状态有很大关联。若是对被安慰者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他的痛苦,也要忍受对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处境如何,善意的献身与安慰是送给对方的一个非常好的礼物。

第六,长期共鸣。改变会引发混乱,而要想在短时间内结束混乱状态是很难的。人们需要时间去了解、调整、改变,还会提出“假如„„会怎么样?”的问题。在“治疗对话”中.我们要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有时候只需要我们充当他们的“共鸣箱”,而且要不厌其烦地让他们反复使用。

第七,挺身而出。该说话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让我们被安慰者知道我们的感觉,都是可以的。你要老老实实地告诉对方,你不知道他的感觉,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过你非常“关心”他。就算这样说话十分可笑,也不要紧,因为你“现在”并不急于跟和他交谈。你可以采用别的方法,诸如书写或者打电话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表达之外,“治疗对话”还有许多其他的形式,比如一同出去散步,一起吃饭等等。

第八,提供资源。遇到问题,不要一味地给人家找答案。但是这并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干。相反,要尽量提供可用的资源一一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个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

第九,主动帮忙。当我们问“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时候,不一定总有答案,有时候被安慰者自己也说不出来需要什么帮助,比如是身体不好了?工作有困难了?响起伤心的经历了?即便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也常常是不好意思——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设身处地去想一想他们可能的需要,如果你想到了,那你将迈出有效助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