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这个迷茫的年纪要奋斗

时间:2021-10-26 21:25:50 节日作文

篇一:《谁的青春不迷茫——写给20岁的自己》

谁的青春不迷茫——写给20岁的自己

手边放了一张你的照片。大二的你,20岁,一件驼色的毛衣,一条牛仔裤,一双帆布鞋,没有发型,笑得很不知所以。我还记得那一天早晨,你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头疼。最后因为没有时间了,于是胡乱穿了一件,在10年后的我看来,却也蛮清爽的。

现在看来,那时你处心积虑做的一些搭配,常常以失败告终,而随意搭配的服装反而显得像你。当然,那时的你是不会明白的,而如果没有当时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今天的我或许还在老路上一条路走到底吧。 我记得20岁的你焦躁不堪,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去通宵玩电脑游戏时,你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却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才考入大学的,4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岳麓山下,橘子洲头,情人滩上,你也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一张张相似的脸庞,你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儿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

傻到没钱买电脑,只能用稿纸一遍又一遍地写日记。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哪怕写错了一个字,也要重来一遍,写字水平一点都没有提高,稿纸却浪费了不少。看着一沓又一沓的稿纸和从未发表过的文章,心里居然没有一丝的疑惑,只会告诉自己:“哇,昨天晚上又写了6页呢!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成了大文豪,这些稿纸可真的就值钱了。”——这几乎是每天你最快乐的时候。

那时很多杂志社很尊重作者,所以你也就常常会收到退稿信。上面写着诸多类似却又不尽相同的话。无非是谢谢你的支持和参与,只是你的选题和文笔不太适合他们杂志,希望你继续支持。你把这些退稿信一一留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来信上都印了各个杂志社的名字,你偶尔打开看时,总幻想这是发稿通知。你偶尔会在别人面前拿出这些信来,让他们误以为你和很多编辑的关系不一般——嗨,那时的你生活得无所畏惧又谨小慎微,任何一点小的改变都会让你变得自豪。比如“那个编辑居然自己回信拒绝我了,我拿到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名字了呢”。

写到这里时,我其实很想对你说:“虽然你在外人看来挺二的,但也谢谢你那种不要脸的应对方式,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从未害怕过。”

终于第一篇文章发表了,稿费是30块钱。你当然没有把稿费取出来,而是将稿费单好好地折叠起来,放在钱包里,供人随时瞻仰,然后假装很不经意地说:“喏,这笔稿费还来不及取出来呢。”直到稿费单过期,你才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从未有过兑现它的念头。

这30元的稿费背后,你大概前后花了200多元请客吃饭庆祝。有些人对事情的投入是为了生活,你那时的投入是为了证明你可以。

在医院长大的你,背着你爸报考了师范大学中文系,以至于你和你爸将近两年没有对话,近乎断绝父子关系。直到你发表的第一篇写父亲的文章《微妙》发表在省刊上,被你爸看到。他开着车第一次主动去学校找你,请你吃饭。你在去见他的路上,带着170多页的小说稿,小说的名字叫《杀戮》。故事写的是什么我现在忘记了,因为它没有发表过,甚至你当初写它的时候也就没有想着要发表。我记得你对你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爸,你看,我现在能写这么多。”

你学会了说“我很好”。

“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我没你们想的那么脆弱,离开你们,我一样能过得很好。

你听说参加比赛拿奖可以加素质分,于是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种比赛。很多比赛只有几个人参加,所以只要认真参与,主办方一般都会给你三等奖,而一个院级比赛的三等奖能够加两分素质分。所以作文大赛、歌唱比赛、辩论赛、演讲赛、戏剧大赛、运动会,甚至书法篆刻大赛你都参加了。你花了10元钱在路边摊找人刻了一个名字,然后印在纸上,交给了组委会,获得了三等奖——这件事你得瑟了许久。你丝毫没有为自己的投机倒把感到羞愧,现在的我多少会觉得“当时怎么能这样”,可20岁的你满脑子都是“如何与别人不一样”,“不一样”是个特别大的命题,于是你会节约一天的伙食费去刻一个章,你也会拿着精心写的作文去参加比赛。组委会的师哥告诉你:“你的文章很好,应该是第一名,但是另外一个师哥要找工作,所以这个第一名要让给他,你还有很多机会的。”他还没有说完,你便迅猛地点头,你心里想:“得奖本来就赚了,还获得了学长当面的肯定„„”

那时有人说你是个极其大方的人,其实你知道自己是个极其计较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很多计较的人常常会在事情发生时计较,而你在事情发生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当结果不如你想的那么坏时,你都能欣然接受。

所以有人说你没心没肺,说你二百五,你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真的挺傻的,现在的我告诉你:其实你一点都不傻,只是你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当然,你也犯过很多错误,失去了一些本该一直继续交往的朋友。但成长不就是这样吗?不是学到就是得到。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

在20岁到30岁这10年的时间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篇二:《在应该奋斗的年纪》

听说又有一个朋友离职了,引用他离职前的原话“这家公司给了我不错的薪酬待遇,承诺我每天能按时下班,但我总觉得每天过得特别没劲,不如原来的公司每天奋战到夜里11点来得兴奋”。这话听起来很鸡血,但恰恰是目前很多职场人{20岁这个迷茫的年纪要奋斗}.

欠缺的勇气。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最近刚刚离职,离职的原因并没有网上“钱不到位,心受伤了”的观点,而是很单纯的在这家公司工作非常滋润,但却没有上家公司夜夜拼搏到深夜的激情,混乱懒散的管理也让他觉得学不到太多东西,而是耗费自己的青春。

你认为上班是“只做好分内的事情就行了”?

最近和朋友吃饭,她和我讲最近新招聘的实习生都是94、95的小鲜肉,每个人的工作防备意识都特别强,非常极具个性,都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工作了。 回忆原来做实习生的时候,有些企业不提供工资、不提供餐补、交通补助,还有很多人美滋滋地去实习,干的活有体力活、脑力活、打杂等等。现在的实习生却只做在电脑前坐着自己领导安排的一摊事儿,至于打印、复印、跑腿儿这种杂活儿,人家理直气壮地当面拒绝,帮你打印一张纸头都没门。

当然作为过来人的我非常理解广大职场新人的想法,“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打杂的,凭什么让我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今天还有人在问,今年的经济形势这么不好,本科应届生该如何找工作?非常简单啊,大学期间多做一些实习,

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原来的实习单位。但如果本着“只做好分内的事情就行了”的想法实习,估计留下的机会非常渺茫。

怪不得每年有很多大企业招聘实习生,但最后留下的名额却少之又少,因为总有人是觉得自己不应该分担更多,错过了更多的机会。

你在大城市混的不好,逃回老家也不会满足

遇到过很多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朋友,听他们讲自己在大城市奋斗多么艰辛,房租、吃饭、交通等各项支出总压得人喘不过气。是的,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让人觉得在这里生存真的非常不容易,但很多人还是会坚持在这里寻找机会。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有很多机会,只要有能力就能赚到钱。

虽然有一些人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却阻挡不住每年仍然有很多人涌入大城市的趋势。在老家不一定安逸,事业单位照样条条框框、家长安排的工作照样看人脸色,与其这样被动的安逸,还不如自己去更大的天地去找寻自己的梦想。 年轻人最不需要的品质就是“稳定”

想起来几年前大家找工作,还非常希望进入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公务员,但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了有股权、期权的初创企业和一些有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团队。“稳定”是很多人追求的状态,高福利高薪酬,每天朝九晚五,不需要加班。但后来我们逐渐发现,这种安逸的工作就是那种打字员、企业行政、工资低端的职位,所有薪资高的职位都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更多的创新。现在

连开出租车都有很多私家车、专车来竞争,你还指望在年轻时就能做一辈子稳定的工作,不需要与人竞争?

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问问你自己要什么样的人生

别不好意思承认你对于职业规划的迷茫和自己内心的空虚,很多人都是这样子讲“自己并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只能先做一段时间,等自己以后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再换不迟......”放心,有这样的工作态度,你永远也找不到你的dream job。

有多少人在毕业后还能保持大学时候的学习习惯?你有多久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你有多久没有进行过身体锻炼?......工作并不代表一切奋斗的结束,正相反,一切才刚刚开始。难道你会甘于一辈子做一个小小的底层职员吗?主管、经理的title不是混个年头就能得到的,得需要你真真切切地去努力争取。 也许你的奋斗就是从学习一门语言开始,也许你的奋斗就是从考下一个证书开始,也许你的奋斗就是完整做一个项目开始,但请你相信你目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在给你的未来增加筹码,你做了就会比别人更加接近成功。

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就去奋斗吧!别让你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得过且过,每一份工作都是敷衍了事,每一天说最多的话就是无聊、没劲、不想上班。在二十多岁,职场生涯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是静下心来学习、去提高自己,而不是简单的稳定和安逸。

转载自智联招聘

篇三:《写给20岁的自己:觉得迷茫就对了》

写给20岁的自己:觉得迷茫就对了

手边放了一张你的照片。大二的你,20岁。一件驼色的毛衣,一条牛仔裤,一双帆布鞋,没有发型,笑得很不知所以。我还记得那一天早晨,你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头疼。最后因为没有时间了,于是胡乱穿了一件,在十年后的我看来,却也蛮清爽的。

现在看来,那时你处心积虑做的一些搭配,常常以失败告终,而随意搭上的服装反而像你。当然,那时的你是不会明白的,而如果没有当时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今天的我或许还在老路上一路到底吧。

我记得20岁的你焦躁不堪,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去通宵玩电脑游戏时,你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岳麓山下,橘子洲头,情人滩上,你也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每一张相似的脸庞,你心里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

傻到没钱买电脑,只能用稿纸一遍又一遍地写日记。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哪怕写错了一个字,也要重来一遍,字一点没提高,稿纸却费了不少。看着一叠又一叠的稿纸和从未发表过的文章,心里居然没有一丝疑惑,只会告诉自己:哇,昨天晚上又写了6页呢!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成了大文豪,这些稿纸可真的就值钱了。”这几乎是每天你最快乐的时候。

写到这里,我其实很想对你说:虽然你在外人看来挺二的,但也谢谢你那种不要脸的应对方式,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从未害怕过。

你学会了说“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

发现,经过这些年,你每一次低头,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我们不是变得现实,而是更能接受现实。

你曾遇到过一些你爱的人,因为没钱而离开你。后来,你学会了快速甄别发展对象。你曾因为领导不信任你,一个人步行两小时落泪。后来,你学会了如何让领导相信你,并支持你的工作。你曾因为同事排挤你,而一个人专注于工作。后来,你也明白了沟通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你曾被老同事欺负,让你学会了如何尽量尊重新人。你长时间加班到清晨,让你学会了如何调整团队的工作流程。

当然,你也并不是一直都凄凄切切地生活在冷宫之中,你也犯过很多错误,失去了一些本该一直继续的朋友,失去了一些本该关系更好一点的朋友。但成长不就是这样么?不是学到就是得到。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

在20岁到30岁这十年间,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篇四:《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篇五:《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

20多岁,你迷茫又着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

你那么年轻却窥觑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安静的读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

成长,真有你想象的那样迫切?

一、别急,千万别急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惫去跟朋友见面,畅谈至凌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同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呆。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模样,气质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无非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当今青年人的心态和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

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著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区分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相互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点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儿子两岁了。我觉得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喝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诱惑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奋斗什么的,我从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别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守得住,慢慢来。

他说,守得住,慢慢来。

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绝望的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何时能写过四大主笔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

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

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说来说去,还是急。

二、“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的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

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是幸运儿中的一个。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对自己在外形和才华上的优势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阅读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向着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们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我向往声名、金钱、漂亮姑娘的长发,我反复阅读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为另一个同样骄傲的灵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岁。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今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

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想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

为什么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

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