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夜思

时间:2021-10-26 20:47:00 节日作文

篇一:《七绝13》

> 七绝·本事诗

ZZ 近代·苏曼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ZS【注释】:

原注:日本尺八与洞箫少异,其曲名有《春雨》者,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

> 七绝·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ZZ 近代·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ZZ 近代·苏曼殊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ZZ 近代·苏曼殊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 七绝·淀江道中口占

ZZ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 莫愁湖寓望

ZZ

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明镜。

终日对凝妆,掩映万荷柄。

近代·苏曼殊 近代·苏曼殊

> 柬法忍

ZZ 近代·苏曼殊

来醉茎深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七绝·夜思}.

> 南楼寺怀法忍

ZZ

万物逢摇落,姮娥耐九秋。

缟衣人不见,独上寺南楼。

> 为玉鸾女弟绘扇

ZZ

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浦。

近代·苏曼殊 近代·苏曼殊

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

> 彦居士席上赠歌者贾碧云

ZZ

一曲凌波去,红莲礼白莲。

江南谁得似,犹忆李龟年。

> 佳人

ZZ

佳人名小品,绝世已无俦。

横波翻泻泪,绿黛自生愁。

舞袖倾东海,纤腰惑九洲。

传歌如有诉,余转杂箜篌。

近代·苏曼殊近代·苏曼殊

> 住西湖白云禅院

ZZ 近代·苏曼殊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 晨起口占

ZZ{七绝·夜思}.

一炉香篆袅窗纱,紫燕寻巢识旧家。

莫怪东风无赖甚,春来吹发满庭花。

> 花朝

ZZ

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近代·苏曼殊 近代·苏曼殊

篇二:《七绝·春夜听琴作文》

有凤求凰鸣古风,长门夜雨湿梧桐。

纵然无限相思曲,越得春山第几重?

注:凤求凰,汉景帝时期,司马相如听说卓王孙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长门,即古琴名曲《长门怨》,初出清代民间,系根据汉武帝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之事谱成。阿娇虽用万金求得司马相如的华丽辞章,却再也无法求回从前汉武帝的感情。后人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得琴曲《长门怨》,成为至今流传的知名琴曲。该曲音乐形象非常丰满,为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凄切的旋律表现了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后被谪长门宫时的愁闷悲思,其情如泣如诉,传神地描绘了陈阿娇如临万丈深渊中的绝望和悲凉心情。该曲在高音区有琴曲少见较激越的表现,低音区则哀婉凄丽,如泣如诉。现普遍用来表达世上被遗弃女子的悲伤。

琴,琴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乐器,用梧桐等木料做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伯牙、师旷、师文、师涓;汉魏时期的司马相如、蔡邕、蔡琰、嵇康等都以弹琴著称。琴是弹拨乐器。周代已有。由于共有七根弦,故亦称“七弦琴”;由于历史久远古老,故现代又称“古琴”;在古代又别称绿绮、丝桐等。

梧桐,《庄子》:凤凰非梧桐不栖。又,古琴的面板最常见的是用梧桐木制成,梧桐木质坚硬。桐木面阳受日光直射的部分叫阳材,背阴的部分为阴材。阳材和阴材制成的琴音质各有不同。

篇三:《王昌龄与李白七绝对照》

1导论

王昌龄、李白是唐代诗人大家,也是诗界七言绝句的大家。本文就二人的七言绝句展开分析,领略二人七绝不朽的艺术魅力。

1.1 问题的提出

王昌龄、李白的七言绝句历来为人称道。胡应麟《诗薮》说道:“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古绝技”。[1]近人沈祖棻则认为:“王昌龄、李白是两位同时齐名的七言绝句大师,如卢世槯《紫房余论》所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2]后世推崇二人七言绝句者不可胜数,一般认为二人七绝地位相当,各有独到之处,难以区分优劣。二人七言绝句艺术的高超,决定了二人七绝地位的至高无上。后人学者,总能从他们的七绝诗中获得美的享受,找到心灵的共鸣。无论是“青海长云”般的阔大雄奇,还是“孤帆一片”的深远飘渺;无论是“玉壶冰心”似的清高洁质,还是“太山一掷”的豪放洒脱,这些都是二人七言绝句的神髓所在。本论文尝试对二人的七言绝句进行对比研究,期待能够分析出二人七绝诗的独特风采和共同魅力。

1.2 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明清以来的学者如胡应麟、王士祯等皆对王昌龄、李白二人的七绝诗赞不绝口,推崇备至。王世祯就说道:“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3]近代以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王昌龄、李白的七绝诗,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葛景春的

[4]《李白王昌龄绝句异同论》,对二人七绝诗创作异同作了初步的对比剖析,并对其地位

和影响作了较恰当的评价;毕世奎的《李白、王昌龄七绝艺术比较》,[5]主要对二人七绝的诗境、诗意、诗篇结构作了比较研究;陈静的《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6]则对二人构思方式、诗歌风格呈现的特色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二人为七绝的成熟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或是缺乏深度,点到即止;或是单从一面进行分析比较,缺乏系统性,都无法使我们全面、深入的了解王昌龄、李白二人七绝诗的艺术魅力。

1.3本论文创新点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人在学习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细致、独立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试对王昌龄、李白的七绝诗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分析,对二人七言绝句在诗坛上的地位、诗歌的共同风貌、以及各自风格特色进行分析和研究,力求更加系统化,

更具深入性地展现二人七绝诗的绝妙之处。

1.4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关系

本论文主要针对王昌龄、李白的七言绝句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对二人七绝的异同进行分析论证。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此论题的相关国内研究动态,阐明写作此论文的依据和目的;第二部分论述七绝这种在唐代诗歌创作中较常见体裁的特征和地位,分析王昌龄、李白二人七绝诗创作成果;第三部分对王昌龄、李白七绝诗歌的共同风貌进行分析,展现其七绝诗的精髓;第四部分则对王昌龄、李白二人各有千秋的七绝艺术进行分析对比,凸显名家多彩风范。最后部分是结论,对本论文研究进行总结,肯定王昌龄、李白二人七绝诗的创作艺术和成就。

2唐朝七绝诗发展概况

唐朝是诗的天下。诗歌在唐朝创下的辉煌,是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也是任何文学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从作者到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无一不体现着大唐盛世的雄浑气势。七言绝句作为众多诗歌体裁的一种,绝对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显示了唐代诗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2.1 七绝诗的发展与特点

七言绝句是由七言四句的歌谣演化而来,经过一定的律化,初步成型于南北朝时期,其形式到了唐代已经基本完备,形成了我们常见的这种四句七言二十八字的体式。七言绝句在初唐尚属新的诗体,故初唐诗人作七绝者并不多。进入盛唐后,经过王昌龄、李白、王维等人的大力发扬,七绝诗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质的飞跃,逐渐显露出其艺术魅力,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从事七绝诗创作。据施子愉先生就《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作者及作品加以统计的结果分析看,七绝诗的数量从初唐历经盛唐、中唐至晚唐的四个时期是迅速增加的,而且总量占到了各种诗体的第二位,仅次于五律。[2]这样的统计虽非精确,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唐代越来越多的诗人喜爱用七绝这种形式来进行诗歌创作了。“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7]这几句话深刻的概括出了诗体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七绝得到发展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作为唐代的一种新诗体,前景大有可为。

与律诗、排律相比,七言绝句显得短小精炼,故能语言简洁、凝练;而与五言绝句相比,七绝诗虽然每句多两个字,但却因此显得委婉曲折,情韵无穷。这里以三首送别

诗为例进行比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三首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对别情独到深刻的感悟,都是送别诗中的精品。第一首是王勃的五律送别诗,写得纵横捭阖,变化无穷,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达出诗人超脱流俗的志趣,传为千古不朽之名句。第二首是刘长卿的五绝送别诗,诗人用神妙之笔描绘出一幅神韵无穷的画面,表现出一种难得的闲淡,异样的别情,堪称五绝诗精品。第三首是王维的七绝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这两句也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经过比较,很明显可以看出,同样是写送别这种题裁,七言绝句诗丝毫不逊色于字数更多的五律诗,但与律诗相比,七绝诗显得更加的短小精妙;而与五言绝句相比,七言诗虽每句多两个字,但显得更加的委婉曲折,声辞俱美,情韵无穷。无怪乎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成为当时最流行、传唱最久的诗歌。相比律诗、排律则短小精妙,较五言绝句则委婉多姿,七言绝句确实在体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2七绝诗代表诗人及作品

唐代是七绝诗创作由发展走向繁荣的时代。清代著名评论家王士祯曾说:“唐代三百年以绝句擅场”,[3]这种评价并非为过。纵观有唐一代诗人,几乎没有不善写绝句的诗人。据统计,绝句一体,占洋洋五万唐诗的五分之一多,真是蔚为大观。[8]唐代是绝句成就最高的时代,也是七绝诗达到巅峰的时代。初唐七绝数量不多,但也非毫无影响。初唐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皆有佳作,如王勃的《秋江送别》[注1],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皆是广为流传的佳作。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咏柳》;王翰的《凉州词》(二首)更为千古不朽之名作。盛唐、中唐、晚唐几个时期,七言绝句更为盛行。王士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中说:“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3]可见七绝诗是每个诗人都会作而且愿意作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明代的李东阳就第二首说道:“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词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9];杜甫的《绝句》、《江南逢李龟年》;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张继的《枫桥夜泊》;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柳宗

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京华亲故》;刘禹锡的《竹枝词》、《石头城》、《乌衣巷》;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山行》、《江南春绝句》、《泊秦淮》、《赤壁》、《秋夕》,其中《泊秦淮》一首被清代的李瑛评论道:“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李商隐的《嫦娥》、《夜雨寄北》、《隋宫》、《贾生》;韦庄的《台城》等等,都是唐代七绝诗中的精品。

[9]

2.3王昌龄、李白二人七绝诗创作的成就与地位

在唐代,七绝诗作者和作品与日俱增,七绝名家、名作数不胜数。唯独王昌龄、李白二人靠其独绝的七绝创作艺术,有如两座高峰,巍然耸立,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七绝诗的最高成就。王昌龄有着“七绝圣手”的美誉,李白被誉为“诗仙”,后人对二人称羡有加,推崇备至。胡应麟《诗薮》说道:“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古绝技”;王世祯也认为:“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李攀龙《唐诗选》云:“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10];沈祖棻认为:“王昌龄当时有‘诗夫子’之号,如果以他的全部诗歌创作来说是名不副实的,但是就七言绝句来说,则当之无愧”[2],足见后人对二人七绝诗创作的肯定与褒扬。王昌龄、李白二人的七绝诗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震慑诗坛,名耀千古。

王昌龄所做诗歌并不多,《全唐诗》共收录其诗歌180多首,其中七言绝句有74首,占了其诗歌40﹪多的比重。李白的诗歌在《全唐诗》中有600多首,其中七言绝句只有84首,数量多于王昌龄,但占个人诗歌比重不到15﹪,远低于王昌龄。相较来说,王昌龄在七绝上用心较深,而李白则因其天才,于诗诸体皆精,分心诸诗体,但这并未影响他在七绝上的建树。质量二字,质还摆在前面,可见质其实比量还是重要些。有的人只留诗数首,却因一篇闻名,如前面所说王翰,凭其《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传下千古美名。而量多却无一精者,则默默无闻,于世人毫无可知。王昌龄、李白二人七绝数量并不算多,但篇篇皆是精品,首首皆有妙处,故能“赢得生前身后名”。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全方位的展现军旅生活,写得雄浑深厚;其宫怨诗《春宫曲》、《西宫春怨》、《西宫秋怨》皆优柔婉丽,余味无穷;其送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送柴侍御》等也是蕴藉含蓄、意味深长。《新唐书·文艺传》称:“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11]实际是指王昌龄作诗细致缜密,讲究章法,从而能含蓄蕴藉,格调自成。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