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时间:2021-10-26 20:30:03 节日作文

篇一:《怎么说才能安慰失去亲人的人》

安慰失去亲人的话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伤心。

当现实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学会坚强,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有始有终,属于自然规律,请不要伤心,生活还要继续。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节哀顺变,我们现在应该对去世者的真诚祝愿,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都人就应该好好活着,不然老人也不会安息。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死去的人安息了,活着的人要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支持你的!节哀顺变!

人都是要去的,活着或者是死都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他老人家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比在人间幸福,节哀顺变。

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你伤心,难过,但是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你失去一个人,时间就停止,想哭就哭出来,我的肩膀借你靠,哭完以后请坚强,好好过日子,别让他走的不放心。

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 ;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要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人死不能复生,生者的坚强是对死者最好的安慰。我们已经长大,亲人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我们终究要面对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希望你坚强起来。

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我们呢。我们幸福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应该的啊,所有人都会经历死亡,所以不要太伤心的,他/她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这一次,其实每个人都会面对,也许对老人来说离开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他们将会留在我们的心里。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老人已经走了,逝者不能重生!以后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你最亲的亲人了,相信我----我一定负起责任让你幸福的,一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大家都不要伤心了,人生总归是要面对一死的,只要我们好好活着,他的在天之灵也好受些,伤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想应该行吧!节哀顺变!

我们开始老了,慢慢就要不断面对这样的离去,你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做的只有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在可把握的时光,处理好和亲人的感情,请节哀,哀换不回逝去的爱。

她老人家是解脱了,去享福了,人死不能复生,奶奶在天之灵肯定不希望儿孙如此伤心的。

人死不能复生,别那么难过,应该用你的表现来安慰他在天之灵,虽然他离开了,但是我

们活着的人依然要好好活下去。

人生都要经历这一刻,我为你母亲的离去感到悲痛,作为朋友我祝福你的母亲在天国得到永生和幸福。

越是要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天有不测风云,这些事是谁会愿意谁能想到的呢?失去了 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快乐生活的人,这怎能不让人难过,可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堂看到你们不吃饭,他也会难过的。

我们生活在一种文化情况之中,沿袭的思惟支配着我们。你以为买房他人会何以瞧你,是用保守价值观衡量的。你潜意义的拒绝性行为也是保守熟悉的作祟。你在不盲目标依照他人的方式生在世,回想着。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是有自然规划的,人年轻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也许你爷爷很爱你,所以你才会很伤心,但是更加你爷爷不希望你这么伤心,振作起来吧。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伤心。

当现实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学会坚强,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有始有终,属于自然规律,请不要伤心,生活还要继续。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节哀顺变,我们现在应该对去世者的真诚祝愿,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去的已经去了,但他必须不期望咱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必须期望咱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就应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咱们祝福的!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期望正因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你悲哀,难过,但是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现实生活不会正因你失去一个人,时刻就停止,想哭就哭出来,我的肩膀借你靠,哭完以后请坚强,好好过日子,别让他走的不放心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请理解我的哀悼。

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但是的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都人就就应好好活着,不然老人也不会安息。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必须不期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去的已经去了,但他必须不期望咱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必须期望咱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就应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咱们祝福的!{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人死不能复生,生者的坚强是对死者最好的安慰。咱们已经长大,亲人不可能陪伴咱们生命,咱们终究要应对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期望你坚强起来。

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我的任务,咱们就应祝福他正因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我明白你此刻的情绪,但是老人已经走了,逝者不能重生!以后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你最亲的亲人了,坚信我----我必须负起职责让你愉悦的,必须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都人就应该好好活着,不然老人也不会安息。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死去的人安息了,活着的人要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支持你的!节哀顺变!

人都是要去的,活着或者是死都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他老人家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比在人间幸福,节哀顺变。

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人死不能复生,生者的坚强是对死者最好的安慰。我们已经长大,亲人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我们终究要面对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希望你坚强起来。

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我们呢。我们幸福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应该的啊,所有人都会经历死亡,所以不要太伤心的,他/她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的。

人都是要去的,活着或者是死都不是你能够决定的,他老人家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比在人间愉悦,节哀顺变。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期望正因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人的生命,生老病死,都是有自然规划的,人年轻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咱们,也许你爷爷很爱你,因此你才会很悲哀,但是更加你爷爷不期望你这么悲哀,振作起来吧。

大家都不好悲哀了,人生总归是要应对一死的,只要咱们好好活着,他的在天之灵也好受些,悲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想就应行吧!节哀顺变!

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就应的啊,所有人都会经历死亡,因此不好太悲哀的,他/她也不期望看到你这样的。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好太悲哀难过,在天国,他不会钟爱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发奋吧,为了你的亲人。

不好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咱们呢。咱们愉悦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她老人家是解脱了,去享福了,人死不能复生,奶奶在天之灵肯定不期望儿孙如此悲哀的。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节哀顺便,不好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当现实不能改变,咱们只能学习并领悟坚强,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有始有终,属于自然规律,请不好悲哀,生活还要继续。

咱们开始老了,慢慢就要不断应对这样的离去,你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做的只有理解,你能做的,就是在可把握的时光,处理好和亲人的感情,请节哀,哀换不回逝去的爱。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悲哀。{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人家,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不好让他们挂念就好了,你也不好悲哀,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加油吧!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篇二:《心理课堂:如何安慰失去亲人的朋友》

当我们接到消息,说某个认识的人死去时,随着心思快速活动,我们会经历种种反应。那可能是震惊、愤怒、歉疚,或是一种深刻、拉心扯肺的伤痛。当这些复杂的感受从心中划过,我们会开始想到逝者的种种,为他们哀痛。想要做点事情——任何事情——来抚平这样的痛苦。但不幸的是,我们通常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要迟疑 尽快联络

最最重要的,是尽快和遭此打击的人联系上。对丧亲者人来说,第一时间的接触,是他们得到支持的最重要因素。收到丧亲之痛的人会从他人那里得到力量和支撑,就像植物依 靠阳光而得以生存、茁壮。我们必须伸出援手,丧亲者才能够从我们身上得到力量。

如果距离不成问题,就应到场,倘无不妥,就立刻去探视丧亲者。当然,有时候两地相隔,这是办不到的,若是如此,那就打通电话或写封信去慰问,不要迟疑。

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

每次有亲人过世,来安慰的人总会让我们惊讶。他们总是我意想不到的人。起初,我会对某些近亲好友感到失望和不满,因为他们竟没有在我悲伤的时刻有所表示。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悲伤会让那些关系特殊的人手足无措,而真正来的人则比较适合帮忙。关系密切的朋友往往悲不自抑,内心犹豫,而未能到丧宅走动。他们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是不由自主上门来吊唁的人,更能有力地为丧亲者打气。

因此,你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以确定是不是要去安慰人家。

英文字的“安慰”(comfort),是由两个拉丁字根“com”和“fortis ”组成的,意思是“人跟人在一起得到力量”。亲友过世时,丧亲者强烈地需要安慰,而最亲近的家人却往往无法当彼此的后盾,因为自己也悲不自胜。

有时候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在这种场合不算核心要角的人——反而能付出援助、能量和气力,这常常是那些心力耗竭的至亲所拿不出来的。

例如,幼子罹难,为人父母的受到如此打击,要想彼此扶助,常常难乎其难,他们也许不但不相互扶持,反倒拖拽住对方,往下拉扯。一位社会助人者将这种情形比拟为两根弯曲的棍子,弯曲的部分就是它最痛苦的部分,支撑不了任何人。

一位儿子去世的父亲说道,当他度过了还算不错的一天,快要重见天日了,太太却往往还在窒息的边缘苦苦挣扎。狂暴的拉扯会把快要脱困的人拉下来,引起怨憎,依次又产生愤恨、歉疚和无数负面的情绪。

因此,我们先别以为对方家里人那么多,而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对于丧亲者来说,外来的协助是极为宝贵的,温柔地伸出援手吧。

拥你入怀

再多的鲜花,再多的膳食和慰问卡,都无法取代你个人的同在。心中的温暖,一种特定的慰抚作用,只能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伸出手来温暖地触碰,被坚实的臂膀拥入怀中,一同落泪,都格外能够抚平悲伤。

我婆婆葬礼的那一天,一位侄儿带给我的肢体接触,让我明白这种身体带给心理的支撑的重要性。那是一个酷寒的十一月天,气温不到华氏十度(摄氏零下四十度)。定居在加州的丈夫和我,身上只有最单薄的衣物,我穿一件质料很轻的外套,我丈夫则是平常上班穿的西装。萧索的墓园里,冷风呼嚎着,大地冰封,我们下了车,脚下吱吱嘎嘎地响。

侄儿大卫为我们开车门,我们下车,他没有走开,反而把大衣拉开来,张开手臂将我们拉向他的身体。大卫块头很大,很轻易地把我们拥入怀中,用大衣阻挡寒风。我们并立着,一直到葬礼结束。

每次讲起这件事,我没有不为之哽咽、热泪盈眶的。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卫的体温给了我们温暖,而是他那双臂膀带来的庇护,还有那份细心体贴感动了我们夫妻俩,让我们的哀痛好过了点。

当最需要的时候,不同辈分的人相互伸出援手,我很感激那些时刻和记忆。

化解这世上的不幸

卡尔•孟宁格(Carl Menninger )曾说,我们的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化解世界上的不幸。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提供这么做的机会。有时很花力气,有时却轻而易举,有时是在葬礼时用大衣拥着自己的亲属!但是很多人却因怠惰、害怕或自私而裹足不前。

帮助一位遭受丧亲之痛的人,就是在化解这个世界上的不幸。那可能会耽误你的计划,打乱了你的行程的安排,但是帮助别人是件很有价值的事,这便是给你的犒赏。

罗伯•温宁嘉在《希望的礼物》(A Gift of Hope )一书中,谈到了如何从打击和心碎中熬过来。他采访一百多人,想明瞭他们何以能禁得起生命中重大的悲剧事件。结果有个重要的发现:那些人总是记得某个扶助他们、并且带来希望的人。

露薏丝•卡柔(Louise Carroll)于《安慰》一文中也写道关于哀伤的人,“虽然看不出他眼中含着眼泪,但是身体上的触碰和爱的关怀一定让他的内心为之温暖。往后,他也许记不得当时人家说了什么,但他将会记住那份温暖和亲近。那将会有一层爱的油膏覆盖在他的悲伤之上,帮助他度过艰难的时光。”{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爱的油膏要怎样才能创造出来呢?只要真心关怀,有助人的意愿、倾听的双耳、诚挚的祈祷,和尽可能到场与他们同在。

初接触到丧亲者,要对他们开口说些什么是很难的,很多人会回避他们,因为想不出该讲什么话才适当。似乎没有任何话语和措辞是对劲的。但是用不着那样,你只要讲出心里的感受就可以了。圣艾修培里曾经写道:“唯有带着真心看待事物才能看得正确,光凭肉眼是看不到要点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太会隐藏自己真正的感情。当我们询问一位

痛失所爱的人最近好不好?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可以。”我们要越过这些刻板的答案,探出真情。

与你同在

有时候拥抱或握手所能表达出的切身感受,要比话语来得好。我常问那些丧亲者,什么是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讯息,他们总是一再地说,那时人家讲了些什么话都不记得了,但是那天来到家里的人,他们总都记得。

到丧亲者家中吊唁时,态度要委婉坦然,有同情心。同情心是指从怜悯进入到感同身受,是用一种温厚的方式对他们敞开胸怀。这意味着要把个人的忧虑和需要搁一边,完全把自己腾出来,与丧亲悲痛之人“同在”。

表达同情通常是什么话也不要说。我看到一位牧师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位牧师来到逝者的床边,和亲属们一起祷告之后,便进到客厅,脱下外衣,解下领带,然后在一张摇椅上坐下,一言不发。

我们安宁疗护的义工一看到那位牧师坐镇下来,便明白自己该做的已经告一段落,不必再逗留下去。牧师会照料逝者的妻子,一直到其他亲属赶来。他并没有说什么话,但整个屋子都能因他的存在而感受到那份悲悯。

我叔叔过世的那天晚上,情形也与此类似。一位年轻人前来吊唁,自称是我叔叔十年前中学教过的学生。他说我叔叔是个好人,一位很好的老师。之后他就在屋内的角落坐下,整整逗留了四个小时。

到最后,那位年轻人默默地跪在叔叔的灵柩旁边,之后才辞去,我叔叔一家人和我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那么漫长、悲伤的四个小时里,那位年轻人什么话也不必说,他的同在胜过千言万语。

附录——

不得体的客套话

人们在内心不安或讲不出话时,通常会说些陈词套话。我和很多有过丧亲之痛的人谈话得知,当一个人刚刚失去所爱时,最不适宜向他们讲些客套话。老掉牙的客套话太做作,太没有意义,一点都帮不上什么忙。事实上,那会让哀戚的人觉得不被人了解,更感到孤单。 请不要说:

时间会治疗一切。

看开点吧。

你心爱的人已经上天堂了。

老天决不会让我们承受不了的。

请你节哀。

你的感受我能了解。

一切都会没事的。

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请尽管说。 请改说:

你一定感到这样的痛苦没有止境。

这种痛苦实在太令人难以承受了。

你心爱的人已经解脱了,但我知道你还很痛苦! 你一定觉得非常的苦。

请你尽情地哭吧,没关系的。

我好担心你,真不敢想像你现在的感受。 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请告诉我。

我明天再打电话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作者:文/琼恩•柯尔芙 (临终关怀专业医师)

篇三:《岳母去世文1》

再见吧!妈妈  2009年5月5日14时20分,我们亲爱的妈妈郭玉珍走完了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她挚爱着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为她老人家举行送别仪式,寄托我们的哀思。 首先,请让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和我们家人一起,向我的妈妈作最后的告别。 在妈妈生病住院期间,承蒙各位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的关怀,无数次探望、慰问,给了妈妈莫大的安慰!增强了她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作为家属,我们非常感激。 妈妈的离世,带给我们深深的怀念。妈妈,作为您的子女,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您的一生,但是我们记住了您的点点滴滴,您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奋斗;您对身边每一个人那种无私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博爱和奉献;您一辈子对孩子的教育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誠信和关爱;您一年多次化疗,只到昏迷前从没有叫一声痛苦,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坚强„„,我无法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一生,只知道“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妈妈而感到骄傲,为失去这样一位妈妈而感到万分悲痛。

“痛哭灵前山河恸(tong),悲嚎柩(jiu)侧海洋腾”。亲爱的妈妈,在您人生最后的几天中,我们不论是身在何处都同你一样选择了坚强。现在,敬爱的妈妈永远地走了,想给您打个电话,却不知道有没有电话连接天堂?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您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亲眼面对您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敬爱的妈妈,怎能不感到极度的哀痛和绵绵的思念?!妈妈,您就放心的走吧,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竭尽全力传承您留下的良好家风和优良品德;兄弟姐妹更加团结,相互照应;牢记您的遗训,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以此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回报您的养育之恩。并以此回报社会,回报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和各位亲朋。 敬爱的妈妈,今天,您的生前好友、同事、各方亲朋来送你了。此时此刻,我以泰戈尔的一句诗为您送行:“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我们还想告诉您,来生我们还要做您的子女。 亲爱的妈妈,您安息吧!你一路走好!我们祈祷你的灵魂早升天界,让我们以后在天堂中再相聚。 最后,我代表我的家人,再次向出席告别仪式的各位领导、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以及所有操持母亲丧事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5月7日于西安

篇四:《学生亲人突然去世》

学生亲人突然去世,教师、家长如何应对?很多家长担心让孩子参与会影响孩子学业,就尽量少占用孩子的时间,较晚通知学生,个别家长甚至干脆当时不通知。如此一来,这些学生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丧亲之痛,承受未能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终生遗憾。尽管多数家长和班主任会做一些安慰工作,但仍有不少学生事后变得敏感、内向、孤独,不论在学业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

这一现象的出现和中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有关。他们习惯了父母亲人的呵护,对亲人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对社会生活了解不足,缺少独立的能力。一旦亲人去世,他们外在的支撑力量会严重弱化甚至消失,内心就会产生恐慌和无助。如果此时又未能在亲人临终前见一面,积郁的哀伤之情很可能造成心理创伤。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必须在别人面前显得坚强,往往表现得若无其事。内外对立的强烈反差加剧了他们心理的煎熬,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无形中淡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和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要被学生表面的坚强所迷惑,而忽视他们内心的脆弱。要把这些看似个别实则普遍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恰当利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和空椅子对话——倾泄情感,释放悲伤

空椅子技术是心理干预和治疗常用的一种技术。在合适的场所摆放两张椅子,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作为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充分表达和宣泄自我。之后,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对刚才一方的宣泄给予自己认为的回应,并进一步引导双方进行持续对话,最终达到来访者自我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整合的目的。对于未完成事件导致的心理情结,采用空椅子技术进行合理宣泄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承受“丧亲之痛”的学生,用空椅子技术让他们充分宣泄,表达对离别亲人的伤痛之情,有助于使他们的悲伤情绪得以舒缓,心态得以及时调整。

例如,小叶的舅舅生病去世了。舅舅生前对小叶非常疼爱,甥舅感情很好,可妈妈为了不影响小叶上课,一直瞒着她,直到出殡那天上午才带她参加葬礼。

第二天上午,小叶回校—上课,看上去面色很平静,不象特别悲伤的样子,听课、写作业都很认真。我想这孩子很坚强,这事对她不会有太大影响,就没太在意。

过了两周,班级任课老师向我反映,小叶最近情况不太对劲,没有上学期学习认真,上课有些心神不宁,作业错误率很高。接下来的月考,小叶的成绩明显退步。联想到两周前的事,我意识到是自己大意了。 一天晚自习,我请小叶到办公室,就她的变化进行交流。她承认自己近期学习不够专心,成绩也不理想,并认为这些都和她舅舅的去世有关。她说舅舅是除父母以外最关心她的人,她在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有勇气读普高、也是因为有舅舅的鼓励和支持。以往只知道舅舅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这么突然就去了,最后的时刻自己竟然没能再见上他一面。现在不论上课还是自习,脑海里总会浮现舅舅的身影,心里憋得慌,做什么都没心思,自己知道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无法控制。说着小叶就抽泣起来。

根据具体情况,我决定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小叶尽情宣泄,帮她把积压的悲伤释放出来。

在小叶的对面我放了一张椅子,告诉她:“现在回到两周前,假设你在舅舅临终前赶回了家,现在对面就是舅舅,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讲,就都讲出来吧。”

她一下哭出声来,边哭边说了许多心里话。

持续了大约十分钟,她不说了,只是哭。

我告诉她:“自己想说的都告诉舅舅了,舅舅也一定会对自己说些什么。现在坐到舅舅的椅子上,作为舅舅对小叶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小叶坐了过去,强忍着没哭,学着舅舅的口气表达了对小叶生活上的关爱和学习成长方面的期望。

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她显然沉浸在对舅舅的无尽思念之中,不停地哭。

半小时后,她的情绪稳定下来,说心里舒服多了,感觉轻松了很多。

接下来围绕她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的交流非常顺利,她表示以后上课和自习不会再走神,一定抓紧时间复习,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赶上来。

此后的小叶学习又认真起来,听课聚精会神,作业能按时完成,任课老师也给了积极的评价,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二、缅怀亲人——走出阴影,走近阳光

对于亲人的去世,有的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不愿承认事实。还有的把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人。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热情,心态显得压抑郁闷,如不及时疏导易导致心理疾病。

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一是除非有非常特殊的原因,亲人去世前后应尽量安排孩子在场。如果没能在场,家长应模拟一个较为完整的和离去亲人告别的仪式,使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哀思和伤痛。二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祭奠逝者时,尽量让孩子参与。三是遗物之类最好由家长代为保管。此外,还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填补孩子因为丧亲形成的情感空洞。如果这些方法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就要考虑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使孩子早日走出阴影,走近阳光。{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摘自《班主任之友》2007/10 程文秀

许多儿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应激事件。他们曾面对痛苦的情境,譬如父母离异或某一挚爱长辈的逝去,这些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困境和压力。然而,这些经历通常不会被认为是创伤,创伤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经历。创伤事件的特征包括:突发或非预期的事件;这些事件具备冲击性;死亡、生命受到威胁或肌体伤残;或强烈恐惧的主观感受、惊恐、无助感[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2000,P.463]。诸如儿童身体或性方面的虐待;目击或直接遭受家庭、社区或学校暴力;严重的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患有危害生命的疾病,例如癌症、烧伤或器官移植;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伴的突然死亡;以及遭受战争、恐怖活动或沦为难民。但许多心理弹性非常好的儿童即使经历过这些创伤性的事件,却没有罹患持续性的创伤障碍。儿童是否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考虑很多影响因素,诸如发展水平、先天或习得的心理弹性以及外在的支持资源等等。

儿童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取决于其年龄和发展水平。例如,在短暂的创伤事件中,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容易受其父母应对创伤的方式的影响(不论他们经历的事件有多么严重)。如果他们的父母应付得很好,大部分低龄儿童不会产生严重或长期的创伤症状(Laor,Wolmer,&Cohen,2001)。然而,相对于直到青春期才开始发作的慢性创伤,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创伤具有更大的潜在力量,可能会极大地改变低龄儿童的发展轨迹。因此,在某些创伤情境中,年龄小可能是个保护因素;而在其他情境中,年龄小则可能会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同样地,一个完全相同的应激事件在不同的儿童身上,可能因人而异产生程度迥异的影响,这取决于每个儿童先天的心理弹性、后天习得的应对机制和身体、情绪、社会支持等外在资源。即使是一个普遍被认为是创伤性的应激源(例如,目击多起凶杀或成为强奸的受害者),对某些儿童来说,所造成的创伤也明显小于另一些儿童。我们经常观察到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经历了相同的可怕事件后,却对同一个创伤有着明显不同的反应。例如,一个案例家庭,长期处于家庭暴力之中,最后,父亲在孩子们面前射杀了他们的母亲,接着杀死了最小的儿子,然后自杀。幸存的儿童都在事发现场目睹了整个过程,然而,三个儿童有明显不同的反应。最小的是一个七岁的女孩,她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十四岁的儿子没有明显的PTSD或抑郁症状,却有严重的攻击行为问题,需要住院治疗;而那个十二岁大的女儿只有轻微的抑郁症状,她反而专心照料和安抚她的小妹妹。由此可知,创伤体验不仅取决于儿童所遭遇的创伤事件本身,还取决于儿童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的反应。

造成不同反应的部分原因是,儿童有他们理解创伤的独特方式。他们去理解这些事件与自己的关系,取得家庭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应付因这些事件而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并将这些事件整合在他们更大的自我意识里。本书所描述的治疗取向提供了各种干预技术,治疗师可依儿童的个别需要而灵活运用,以使治疗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达到最佳效果,帮助儿童应付创伤事件。

本书描述的治疗模式——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F-CBT),是为曾受创伤的儿童而设计的,创伤的症状下一段将会提到。这个模式对没有症状的儿童可能

并不适合,特别是那些没有PTSD、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儿童,他们或许不需要完全经过这个治疗模式涉及的所有治疗单元。例如,如果一个儿童几乎没有过度唤起或逃避的症状,很少焦虑,也没有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抑郁,那么他几乎没有必要在治疗中创作一个创伤叙事;这样的儿童可能在治疗的初期,透过些许的鼓励就很容易谈起他的创伤经历。这样的儿童可以从简易版的TF-CBT中获益,例如心理教育、放松训练、情感调节,或许还有一些认知治疗就可以了。对这样的儿童来说,直接讨论所发生的事并非没有帮助,只是他们可能不需要在治疗中就这方面花很长的时间。

本书也为那些在创伤性的情况下失去挚爱者而经历过创伤性悲伤的儿童,介绍了治疗的方法。当创伤症状发生在丧亲之后,儿童和在世的父母不仅要着眼于他们的创伤症状,还要应对这一事实,即这些创伤症状经常会干扰、破坏他们成功应对典型的悲伤过程的能力。上述问题处理不好,愈演愈烈,儿童们可能多年以后都无法走出悲伤的困境。本书中描述的创伤性悲伤治疗途径,用连续的方式整合了聚焦于创伤与悲伤的各治疗单元;因而,一旦创伤症状消除,儿童和父母便可进入悲伤治疗阶段。本书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创伤治疗和悲伤治疗的各个单元。除了创伤症状之外,儿童若在多个领域(详见下文)患有严重的、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还将需要其他的干预或平衡策略。

最后,虽然有些儿童遭受了高度应激性事件,但因为有照料者和社区其他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他们能很好地调整过来;然而,不幸的是,大部分遭受创伤的儿童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症状,并将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创伤症状有哪些?

本书所使用的“创伤症状”一词,是指直接与创伤经历相关的行为、认知、躯体或情绪上的问题。这些通常相当于PTSD,但也包括抑郁、焦虑或行为的其他症状,诸如自残、药物滥用、人际信任受损和情感不稳定等:有创伤症状的儿童,遭受过一个或多个创伤性事件之后,其对自我、对世界和对他人的看法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许多儿童遭遇创伤后会发生心理生物学上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加剧和维持心理上的症状。我们将这些症状概括为几类:情绪性创伤症状、行为性创伤症状、认知性创伤症状、复杂的PTSD的和心理生物学方面的创伤性症状。很显然,这样的分类确实有些武断,因为这几个方面相互重叠且又相互作用和影响。

创伤症状的情绪方面

一般的情绪性创伤症状有恐惧、抑郁、愤怒和情绪紊乱(即,频繁的情绪变化和/或难以忍受负性情感状态)。恐惧是对可怕环境的本能的和习得性反应,儿童在有生命威胁的情境中往往本能地体验到恐惧,自主神经系统会对察觉到的危险作出反应,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神经递质,从而强化焦虑。可怕的记忆在大脑中的编码方式与非创伤性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有些儿童一旦暴露在创伤事件的激活线索下,就会再次产生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的恐惧反应(例如:一个儿童遭受过一场有人死亡的严重车祸后,以后只要经过车祸现场,都会惊吓不已)。这种恐惧反应泛化到原本无害的人、地点、时空、场景,都能诱使儿童想起创伤事件,并造成与最初的创伤程度相同的恐惧反应(例如:这个儿童可能乘任何车都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这段可怕记忆的侵入正是PTSD的标志。白天,儿童会有侵入性的恐惧念头;晚上,则会做噩梦。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些令人害怕的梦或许并不明显地与创伤事件有关,但很可能与其他一些可怕情境有关。产生新的恐惧(除了时间接近以外,与创伤没有明显的关联)可能是低龄儿童的PTSD症状(Scheeringa,Zeanah,Myers,&Putnam,2003)。

除了具体的恐惧以外,创伤的突然性、不可预期性、恐怖性还可能引发广泛性焦虑。这会导致儿童产生普遍的不安全感和过分警觉,用以保护自己免于“下次的意外”。厄运临头的感觉(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们的头上)会侵害儿童完成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任务的能力,并促使他们以超越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成熟水平来担负责任。广泛性焦虑会导致儿童过早认同父母的角色,或促使儿童努力追求“完美”以防止未来的潜在威胁。不断警戒着未来可能的威胁恶兆,以及其他受焦虑驱使的行为都可能控制儿童。所有这些行为都妨碍了健康调适,并可能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症。

儿童在创伤后会有抑郁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突然失去对其他人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例如:失去天真无邪的童心、信任感、信心或对未来的盼望)。许多遭受创伤的儿童体验到更具体的丧失;例如,

一个被枪击或被车撞伤的儿童,可能暂时或永久地遭受肢体功能的丧失或外表损毁。一个遭受性虐待的儿童,可能因此而“失贞”,或经历生殖器方面的其他痛苦的伤害。

„„  教导儿童认识并正确对待死亡

很多小孩在小时候便经历过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例如:亲人的过世,

家里心爱动物的死亡,或是在路上或电视上看到的一列又长又哀戚的出殡队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以及如何说明?正因为合理的说明必须建立在对儿童死亡观念的深入了解之后,所以我们首先看一看儿童死亡观念的发展特点。

一、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与心理行为反应

1.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分为三个时期{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

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亡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做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阶段,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避免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由于孩子已经或多或少了解死亡的意义,所以遇到孩子询问与死亡相关的事情时,父母不需要隐讳而不敢言。此阶段的问题是父母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形下,去向孩子传述死亡的事实。

2.孩子对死亡的反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死亡可以说是最残酷的伤害和打击,大人应了解孩子的心

理反应情绪,并适时给予适度的精神支持,以下将提供几种孩子在面对死亡时可能产生的几种反应:

(1)生理及情绪上的困扰。孩子会因为焦虑而产生喘不过气来、呼吸急促、整日

昏睡、头痛或胃口不好的状况,晚上还会出现做噩梦、失眠等不安现象。

(2)对死亡情形的焦虑。孩子深信他所见的死者临死时的症状,因此而忧心忡忡。

(3)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孩子会苦恼从此再也没有人会关心他、照顾他、疼爱他

了。

(4)取代。是指孩子很快就会转移情感需求,希望他人能成为死者的替代品。

篇五:《安慰 教学设计》

安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明确安慰的对象,弄清他们在哪方面需要安慰。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懂得怎样安慰别人,使其学会关心、帮助需要精神支持的人。

2. 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真诚地关心对方,学会用乐观的态度、鼓励的语言去安慰别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主动交流和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指导学生善于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能够用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方面去安慰他们。

2. 培养学生主动交流和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话题{安慰,同学,母亲去世}.

1、问题情境

(提前收集本班学生不幸或委屈的事例引入话题)

预设:被老师批评、同学争执、失败或痛苦的事

同学们,我们四年三班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彼此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指名发言

2、导入

对,当别人有困难,痛苦、不如意、孤独、不幸时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安慰。那么怎样安慰别人呢?这里还有许多的策略、方法以及讲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语交际的世界,来学会这种本领好吗?(板书课题:学会安慰 并齐读课题)

3、送三句话

同学们:①自信,从大声、大胆说话开始!②会倾听、会欣赏他人也是一种美德!③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精彩!

二、研究话题,明确方法

1、指名读要求(指名回答读懂了什么)

预设:安慰的对象

怎样安慰

2、指导安慰别人

同学们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安慰。刚才,我们班的几位同学已安慰了××同学,假如你是××你认为谁的安慰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1)同桌讨论

(2)归纳并板书:

态度:亲切、体贴、真诚、同情、关心。

语言:得体、有分寸,有序,安慰中寓以鼓励。

可以是有声的语言,也可以是无声的行动

(3)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A聆听,让其渲泄后,分析原因,想办法

B停顿:不冲动,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不火上浇油

C当朋友不当英雄:允许哭泣,可用拥抱等无声的行动表示支持

D感同身受,分担对方的痛苦

E同情但不怜悯

3.小结

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其实安慰别人也是一门艺术,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得到别人的安慰,所以反过来安慰别人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对于有困难的人来说,恰当适时的安慰就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能让人的心瞬间变得开朗起来.同时也让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