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导学案

时间:2021-10-26 18:08:34 节日作文

【篇一】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课标导航]学习基本目标1.了解杂文的基本特点。2.分析文章结构,列出文章的提纲。3.把握词语的语境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4.理解“大宅子”这一段比喻论证,感受杂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形象说理的特点。学习进步目标1.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散文,对鲁迅生动、犀利的语言作一点修辞梳理。2.和同学讨论先占有再挑选好还是先挑选再占有好,感悟鲁迅非凡的气魄与胸襟。3.阅读更多的鲁迅杂文,思考鲁迅杂文的具体针对性与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追索它超越现实的意义。4.探讨:我们如何做鲁迅期望的“新人”?5.尝试运用一个整体比喻的方式阐释自己的看法。建议课时:1.5课时[基础整合]词汇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自诩给予冠冕吝啬脑髓譬如孱头蹩进1.自诩(xǔ)  给(jǐ)与  吝啬(sè)  脑髓(suǐ)  譬(pì)如  孱(càn)头  蹩(bié)进2.比一比,查一查,用下列各组字组成词语诩(      )  栩(      )      粹(      )  萃(      )炙(      )  灸(      )      磕(      )  嗑(      )2.诩(自诩)栩(栩栩如生)    粹(国粹)萃(出类拔萃)    炙(残羹冷炙)灸(针灸)    磕(磕头)嗑(嗑牙)3.解释下列词语或加点的字。一向礼尚往来大度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堂皇摩登孱头故弄玄虚国粹3.一向:表示从过去到现在。礼尚往来:尚,崇尚,重视。大度:大方,气量宽宏。自诩:诩,夸耀。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堂皇:很体面,很有气派。摩登:音译词,“现代的”“时髦的”的意思。孱头:懦弱无能的人。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国粹:粹,精华。修辞积累杂文的语言以幽默讽刺为总体特点。这种幽默讽刺效果,常通过临时改变语词的感情色彩产生,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反语相刺;或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举重若轻;或庄词俚用,俚词庄用,亦庄亦谐。看看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⑴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⑵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⑶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⑷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⑸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⑹我在这里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⑺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⑻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⑼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⑽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褒词贬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词褒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词小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词大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庄词俚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俚词庄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褒词贬用有:大师、发扬国光、进步、大度、国粹,贬词褒用有:鼓吹、吝啬;大词小用有:彻底革命,小词大用有:碰钉子、礼品、残羹冷炙;庄词俚用有:摩登,俚词庄用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语料积累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动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穷人》小引)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空谈》)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革命文学》)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我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再论雷蜂塔的倒掉》)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且一群老头子,还是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裤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马褂。(《未有天才之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觔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随感录四十一》)智识高超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这个与那个》)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娜拉走后怎样》)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命》)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助读资料]一、鲁迅与杂文在生命历程中最后一个岁末岁初之交,一个寒冷的深夜,鲁迅对自己的杂文创作做了认真的自我总结:“今天我自己查勘了一下: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鲁迅的杂文无疑已经成为无可比拟的独特存在了。单是那些杂文集子的取名,就显出独特的意趣——“坟”的埋葬、眷恋、纪念;“热风”的与冷社会的对抗;“南腔北调”的不入流不入调的独异之声;“且介亭”的半租界式的被分割的愤慨;“三闲”与“二心”、“准风月谈”与“伪自由书”的配对;“而已”、“三闲”的以别人的嘲讽为自个命名的自信与洒脱……自然,永具魅力的还是一本本集子中一①另用一种比喻;②句式与画线句子相同。如果坚持所谓“零度风格”,说话人装着对自己的话毫无感情,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怎能感动人,说服人呢?6.示例:也只能如飘过身边的一团不辨东西南北的迷雾,所谓“梦中花”[课堂研讨]1.文中与“拿来”相对的概念有哪些?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与“拿来”相对的概念有“送去”“抛给”“送来”。“送来”只是“抛给”的冠冕说法,在文中内涵完全一致。“送去”与“送来”虽然有一“去”一“来”的差别,但“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没变。“闭关”既闭不了,只有“送去”“送来”“拿来”三种选择,文章正是在揭破“送去”“送来”的真实面目、点明它的严重危害过程中,确立“拿来”的主张的。2.文章第八、九段关于“大宅子”的讨论,究竟在谈什么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你能辨明这里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称什么吗?2.这两段运用比喻论证,正面阐述“拿来主义”。第七段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中心主张,第八段开头的“譬如吧”说明以下是打比方来阐述这一主张;第十段开头用“总之,我们要拿来”来概括上文;八、九两段中还有“‘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的话,也都说明是在谈“拿来主义”。“大宅子”比喻中外一切文化遗产。“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比喻面对文化遗产手足无措、一概拒绝、全盘接受这三种错误态度。“鱼翅”与“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三类成分。(“鱼翅”与“鸦片”都可使用,“鱼翅”有益无害,“鸦片”带有毒素,只能在特定领域使用。)3.鲁迅先生的杂文被称为“匕首、投枪”,《拿来主义》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匕首、投枪”的力量?请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感悟。3.(这类句子很多,不宜由教师提出。重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杂文语言特色,感受鲁迅先生的言词锋芒。)[阅读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1.解释文中两处加点词语的含义。⑴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没有……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⑴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强调不犹豫,不畏缩,义无反顾去做的态度。⑵强调“拿来”是创造的必要条件。2.鲁迅先生的文章,谨严厚重,即使一个标点的使用,也常蕴含深意。“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本是并列的“占有,挑选”的对象,为什么在“鱼翅”和“鸦片”间,使用分号,其余则全用句号呢?你还能在选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句号表明了“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层次关系。而“鱼翅”和“鸦片”是在“使用”一面的更小层级划分。“鱼翅”是有益无害的精华;“鸦片”有用也有毒,使用不当就有害,只能用于特定领域。3.杂文以形象表达思想,杂文的形象刻画既不能用大段的叙述也不宜精细的描绘,要只用一两笔勾勒,便活画出某种神情姿态,让读者由此感悟到一类人的心态。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是这样的典范。试从文中画线处选择二例,分析这里的形象特征。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示例:⑴“欣欣然”可见“废物”沾沾自喜之态。“蹩”字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勾画出“废物”的病弱相、猥琐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婪相。⑵“当众”显现其故作姿态。“摔”,看似坚决,实则虚弱恐惧。4.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应该先“挑选”再“占有”,这样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鲁迅先生却把“占有”放在“挑选”之前,这是为什么?两种顺序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鲁迅先生所提的“占有”和“挑选”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挑选”和“占有”,对象是不相同的。鲁迅先生“占有”的对象是好坏兼陈的“大宅子”,然后对那里面的东西加以区分,进行取舍;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则是将好与坏的东西分清楚之后,只“占有”好的东西,而抛弃无用之物、腐败之物。我们为什么要先“挑选”再“占有”?因为我们在“占有”的时候有担心,担心被坏东西玷污,所以事先一定要把好坏区分开来再“占有”。这其实是缺乏底气和自信的表现,不相信自身具备免疫力。鲁迅先生提倡先“占有”再“挑选”,因为“拿来主义”是原则,是先“拿来”再“挑选”,还是先“挑选”再“拿来”,都是以“占有”为前提的。这里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底气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他相信我们拿来之后是有能力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分清楚的。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气魄,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一种雍容的气度。5.选文最后一段,作者一连提出了“新主人”“新宅子”“新人”“新文艺”四个“新”,哪一个“新”是作者期望的核心呢?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新主人”“新宅子”是承接上文的比喻说法,“新人”“新文艺”是直说,含义与“新主人”“新宅子”相近。从“新主人”“新人”与“新宅子”“新文艺”的关系看,显然“新人”是鲁迅先生期望的核心,因为实行“拿来主义”的首要条件是“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的人有怎样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可以说,只有这样的“新人”才能真正实行“拿来主义”,也只有实行“拿来主义”,才能培育出这样的“新人”。二、用“学习如爬山”开头,写一段文字,要求整体运用比喻论证,包含“在山脚”“到半山腰”“攀上山顶”这一完整过程。二、(略)[拓展空间]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兽•人•鬼闻一多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注],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注]1945年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对反内战运动中罢课的师生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1.第一自然段中的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杰作”指刽子手的兽行。“杰作”是反语,使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兽”——反动派;“人”——人民群众;“鬼”——反动派的帮凶。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起来斗争②明哲保身③是非不分④是非颠倒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的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事,有些人偏偏是非不分,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议论。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人间鲁迅林贤治⑴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⑵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⑶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注]。⑷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⑸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⑹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⑺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注]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1.解释文中两处加点词语的含义。⑴横站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赋予形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⑴病重在床,他的身体已不能站起,但他的精神仍然站立着。⑵按照某种需要扭曲或遮掩,抬高或修饰,造出一个神化了的形象。2.第一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用。化用孟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话,意即需要每一个人作出如何生如何死的抉择的时代。3.作者说“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结合全文看,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私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私敌”加上引号,表示反语。因为鲁迅先生“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要带领“大群年轻的奴隶”反抗;他的反抗无所不在,“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又“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所以鲁迅先生才会招致对他个人的“密集的刀箭”。4.请阐述你对第六段画线句子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黄金世界”指古希腊神话中神祇创造的第一代人类生活的世界。这代人生活得如同神祇一样,大地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硕果,丰盛的草地上牛羊成群,他们无忧无虑,没有繁重的劳动,也没有苦恼和贫困,几乎不会衰老。作者这样说的意思是,鲁迅先生没有给我们勾画一个美好而又虚幻的“理想世界”,但他反抗黑暗的精神却给了千千万万人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勇气。5.下列对于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所有对鲁迅的纪念中,作者只赞成那能够激发对真理的渴求、激发对生活的勇气与变革的热情的纪念。B.题目“人间鲁迅”,是说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应该在他身上加上“铺垫与厚饰”,只有把鲁迅看做人,才能更显出他的伟大。C.作者不主张为鲁迅做石的、铜的等任何形式的雕像,因为作者认为“世间的一切纪念物,都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D.正因为鲁迅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所以他赢来了众多的私敌、密集的刀箭。E.鲁迅的文章平易、新鲜、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在文章中写进了恶人的凶狂,弱者的辛酸、悲惨和反抗。5.C  D 

张蕊

【篇二】拿来主义导学案

《邓稼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1《(第1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2、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4、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难点︰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学习方法:自读,点拨【预习积累】1、作者简介2、邓稼先人物介绍3、《吊古战场文》译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把词语补充完整。筹      划    彷徨             鲜     为人知    yùn      育    仰mù        直肠ái      shǔ       zhì   友  任人           可    可        当之               芒    露     家     户        妇    (    )皆知  马        尸                  ,死而后已  至死不                然不同         出不穷 3、解释下列词语,并任选两个造句。【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马革裹尸】:                          【至死不懈】: 【任人宰割】: 造句(1)                                                                         (2)                                                                         三、整体感知1、课文按小标题分为六部分,总结概括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到课本上)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以下方法: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C、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记到笔记本上)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合作探究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你欣赏奥本海默打断别人的作法吗?                                                                                    3.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      11《邓稼先》导学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2、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赏析文章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字。 【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堂学习】一、知识延伸1、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2、再次走近作者    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3、查找关于邓稼先的资料。(1)邓稼先----(2)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二、展示课导学(1、2、3小组展示;4、5、6班级展示)1、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2、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三、拓展提升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话题,谈学后收获。(抓邓稼先的“奉献精神、负责精神、坚强意志、精益求精、创新精神”等品质谈。)四、课后训练1、给下列汉字注音鞠(  ) 瘁(  ) 勋(  ) 氢(  ) 聘(  ) 垠(  )萦(  ) 凛(  ) 铤(  ) 撑(  ) 懈怠(   ) 癌症( )  开拓(   )shǔ(  )名 diàn(  )基  孕育(  ) 难堪(  )  鲜(  )为人知 日曛(  )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知人之明】: 【马革裹尸】: 【至死不懈】: 【任人宰割】: 3、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五、课后反思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扫除字词障碍,能流畅的朗读课文2.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4..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3、体会叙述中的描写和议论。学习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寻找答案一:自主预习,整体把握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闻一多和作者。2.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字词障碍3.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4.完成《一课一练》1-5小题二: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提示:不能完全照着参考书念,自己要整理,使资料更简明。至少4人参与。)(附:闻一多与《七子之歌》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歌词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给下列划线子注意,解释词语意思(全组参与)弥高 (  ) 锲而不舍(   ) 炯炯目光(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无暇及此(   ) 群蚁排衙(   ) 硕(   )果 赫然(   ) 迥乎不同(   ) 函寄(   ) 警报迭起(   ) 慷慨淋漓(   ) 气冲斗牛(   ) 高标 潜心贯注 一反既往2、把握本文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情,理清文章思路。(1)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课文,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2)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三:深化拓展1.本文在选材精当,试联系课文说说如何精当。2.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说说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在诗中倾吐了什么情感?死水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偸酒的青花蛇咬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四、板书设计五、课后反思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2.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本文的语言特色。二、自主预习,整体把握模块1再读课文,想想闻一多先生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来把他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全组参与。提示:不必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即可)2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三、展示交流1.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和做的?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说说。2.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他又是怎样说和做的?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说说。3.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4.从闻一多先生对说和做的态度中你看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5.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三、品味本文极富特色的语言1.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全组参与,可从用词的生动,语言的精炼,感情的丰富,语言的节奏感等方面来思考。)2.本文用到了多种表达方式,有描写,有叙述,有议论。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相关段落加以说明。3.理解句子含义(结合课后练习二)四、深化拓展      1. 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节选,说说你对他又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行。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杀***,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象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我的感受:五、板书设计六、课后反思13《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探究,了解贝多芬,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手法。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导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预习导引】1.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音乐作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鸣奏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让人失去最需要的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二、自主预习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女佣(      )          重荷(      )           丧(     )失佣(    )金            荷(    )花             丧(     )乱深suì(     )       chóu(     )     躇    喧xiāo(     )     níng(     )重    pán(     )石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喧嚣: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3、本文层次清晰,是按照拜访的先后顺序,从三个角度表现贝多芬这一形象的。请浏览全文,思考,然后具体说说是从哪三个角度表现的?(强调“具体”)三、课内探究认真品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分小组讨论,弄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最后和全班同学交流。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2、贝多芬为什么说 “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四、课外作业走进贝多芬心灵,感受贝多芬形象(读完全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课后反思13《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第2课时)一、导入:我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作为伟大音乐家以及与苦难命运顽强抗争的英雄的形象。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贝多芬的形象呈现给我们的。二、检查上节课课外作业。(示例: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三、再读课文,探究写法。1、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肖像描写)2、跳读课文,圈画出这些语段,反复诵读,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主要集中在6、7、9节。这些描写抓住了人物特征,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的衣饰,“拖在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印证着他窘迫的生活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的宽阔的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和苦难命运的不屈服不妥协的抗争意志。说明他是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英雄。)四、写作启迪。1.课文对于贝多芬形象的刻画,告诉我们,写人物,要抓住其外貌特征,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本文所展示的贝多芬的精神,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文时哪些题目或话题的写作素材呢?(示例:“抗争”“直面挫折”、“挫折(困难)是勇敢者的‘助推器’,是怯懦者的腐蚀剂”……)五、拓展延伸。(一)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例如: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斯蒂芬•威廉•霍金……事迹略)(二)阅读下面这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粘土美好地塑成。“这已完工了。”我想。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塑像身上,刮开一些。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接着,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动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搀着我的肩头。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东西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念之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1、 阅读全文,概括地说一说是什么事给了作者什么重要的启示?2、文章开头交代去见罗丹的缘由后,为什么不立即写文章的中心事件——目睹罗丹专心工作的情况,而先写第一次见面的事?3、体味文中画线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4、 罗丹忘我工作冷落了“我”,“我”反而“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5、请具体说一说文章倒数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样,在写罗丹工作情景时,也两次写到他的肖像,请找出来说说各有什么作用。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及敢于和苦难命运抗争的的顽强精神。在今后人生历程中,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甚至于像贝多芬那样的挫折与不幸等待着我们,我们只有学习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培养自己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战胜它们,走向成功的彼岸,成为大写的人。【教学反思】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学习难点:1、   1、前面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人物的描写,对于群体人物的描写较为陌生,因此要学生学会对群体人物的分析。2、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教学方法: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设计:体现新课标的理论,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思考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魁梧   魅力  戏虐  义愤填膺  荒谬  白皙   钦佩    捋胡须2、今天我们来结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你能给大家介绍这四位大作家吗福楼拜(1821-1880)       作家,代表作有                             等。屠格涅夫(18 1-1883),      作家,代表作有                                 等。 都德(1840-1897),         作家,短         地点:            以          为核心人物,其他人物:                、           、        4、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哪些?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作家串连在一起的?5、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在人物描写上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才能。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四位作家肖像、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分析这四位作家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填写表格)肖  像语 言性 格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6.比较描写: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于哪一方面?合作研讨1、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试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并加以赏析。检测延伸:本文作者抓住了四位大作家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写,今后我们在作文中,一定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另外,平时我们还要注意留心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表现,各有侧重地来进行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肯定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学习本文写法,写出一位同学(或好友)的不同个性特点。要求:①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②不少于200字。课后反思:15、《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言字词。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难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自主预习案】 一、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______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_____     ”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 (以上均填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 “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二、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卿(    ) 涉猎(    ) 孰(    ) 遂(    )三、 解释加粗词。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即更刮目相看四、翻译下列句子。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问答题: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课内探究案】一、故事导入,明确目标。1、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请那位同学来说一说。2、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2、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3、故事复述归纳中心。4、.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6、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三、朗读训练      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四、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闲云

【篇三】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一、读经典,悟人生鲁迅语录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娜拉走后怎样》1926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二、了解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了解背景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                      。    ⑵自诩:                          。⑶残羹冷炙:                      。    ⑷勃然大怒:                      。⑸古董:                          。    ⑹冠冕:                          。⑺孱头:                          。    ⑻玄虚:                          。⑼国粹:                          。5.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⑴自夸•自诩①博古特极其自负,他曾     为“白邓肯”,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小孩口中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话。②在发布会上,王晶毫不掩饰地“自卖      ”之余,还将对手吴镇宇、章子怡大大地讽刺了一通。⑵吝啬•吝惜①过向来财大气粗的沙尔克本赛季却吝     异常,缺少转会资金的马加特也没有大的转会手笔。②人们毫不     自己美好的词汇去赞美她,称她为“最美女校长”。6.文学常识填空。鲁迅(188l~1936),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他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的第一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                 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3、4段尖锐地指出               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                 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                  的必要性。第7段,揭示              的含义就是                                    。(原文)第8段是批判对待               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是阐明实行                 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            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二、文本探究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3.第3段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到下表。  类比论证尼采中国内容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表现只送去,不拿来危害他发疯而死4.第8自然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请概括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5.研读第9自然段,分析该段的比喻论证,完成表格。喻体本体态度(原文关键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使用)鸦片供治病(存放)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姨太太比喻封建腐朽的产物6.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特点:                         例子: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能力提升一、素养积淀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消失了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消失,已经是时候了。鲁迅之所以消失,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看看: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A.三言两语就能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B.揭露敌人,鞭笞丑恶;C.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分析下面的句子各属哪种特色。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    )⑶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⑷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8.“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它只能提供给少数人。B.它应为大多数人享用。C.应当降低它的地位。D.应当恰如其分地利用它。9.对以下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B.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C.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D.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10.针对最后一段五句话,可分别设计哪五个问题?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l~14题。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11.节选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12.节选部分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3.“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14.下面对节选的这一部分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节选的这一部分在论证方面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化抽象为具体,首先以“大宅子”等一个比喻群,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又用“鱼翅”等两个比喻群阐明了对文化遗产应持的正确态度与做法。D.节选部分运用浅显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运用反语、夸张等修辞格,语言犀利而不乏幽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杂文作为文艺性社会评论的特点。C.节选部分的第二段中加点的“但是”一词,标志着这一段论述的重点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D.节选部分的第三段中作者所讲到的“占有”是有条件的,譬如“姨太太”之类就不能占为已有,否则拿来主义就会走向反面。    (二)阅读下面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八卦研究”别亵渎了学术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司马相如骗钱、骗色、骗婚,还包二奶”;“徐霞客风流遍于足下”;“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如此等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而这几天又有人宣称:“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也有才,但好赌、好酒、好色。”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术”来一声棒喝。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热衷名人琐事的报道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而研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和贡献,不去关心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格、同样让人不屑的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学术趣味的低级。这样的“研究成果”多了,是学术界的尴尬和不幸。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也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退而求其次。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不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遵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仅凭李清照爱打麻将就断言她是赌棍,写了26首涉酒诗就推定她是酒鬼,写了一句“今夜纱厨枕簟凉”,就认定她是色鬼;仅凭瑶姬给大禹送过“红宝书”(丹玉之书)就说大禹有婚外情,这种结论下得是否也太过武断?按这种思维,中华历史将新增多少古惑仔、赌棍、色鬼、酒鬼及婚外情?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恶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学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大肆炒作,大抖“包袱”,“八卦研究”透出的浮躁、铜臭、名利熏心,别说为正直学者所不耻,即便是普通公众,也羞于为之。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选自2009年4月15日《新华日报》,右删节)15.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C.“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 D.“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B.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C.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问题无人问津。D.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17.根据文意,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得原因。18.作者认为学者和学术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拿来主义》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⑴xǔ)  ⑵kē   ⑶gēng  ⑷zhì  ⑸miǎn  ⑹xī  ⑺lìn sè  ⑻suǐ  ⑼pì  ⑽cè⑾càn  ⑿pái huái  ⒀bié  ⒁cuì  ⒂xuán   ⒃pò2.(guān)皇冠/(guàn)冠军    (tāng)菜汤/(Shāng)浩浩汤汤   (tiē)妥帖/ (tiě)请帖3.国粹/憔悴/鞠躬尽瘁/猝不及防    自诩/栩栩如生    灵魂/气魄    脑髓/隋朝   蹩进/憋闷   残羹冷炙/针灸  挖掘/崛起/倔强   4.⑴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⑵自我夸耀。诩,夸耀。⑶吃剩的饭菜。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炙,烤肉。⑷因生气而非常愤怒。⑸古代留下来的器物。⑹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⑺懦弱无能的人。⑻文中指的是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⑼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5.⑴①自诩;②自夸。二者都有自夸的意思,但语体色彩不同。“自诩”语体色彩重一些,多用于书面语;“自夸”口语色彩浓一些,多用于口语。⑵①吝啬;②吝惜。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不同的是“吝啬”主要指当用的不用,为贬义词,如“吝啬鬼”;“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多含中性,如“只要对大家有好处,就是拿出全部家产,我也不吝惜”。6.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读写探究一、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二、文本探究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卖国主义。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3.第3段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它采用了类比的认证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到下面的表格内。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光热无穷                     —— 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他发疯而死                   ——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类比论证尼采中国内容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    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表现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只送去,不拿来危害他发疯而死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4.第8自然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请概括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①孱头——消极逃避(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②昏蛋——完全否定(割断历史、盲目排外);③废物——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   5.研读第9自然段,分析该段的比喻论证,完成表格。喻体本体态度(原文关键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吃掉(使用)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供治病(存放)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存放、毁灭)姨太太比喻封建腐朽的产物各自走散(毁灭)6.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手法+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作用)语言特点:  幽默犀利,讽刺性极强  句子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进步”原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这里表现了国民党政府的崇洋媚外。   句子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大度”原指气量宽宏,能容人。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句子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摩登”原指时髦合乎时兴的式样,这里指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句子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国粹”原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讽刺的意味。     能力提升1.D。解析:A项中的“给”应读“jì”;B项中的“譬”应读“pì”;C项中的“髓”应读“suǐ。2.B。解析:要抓住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3.B。解析:B项中“瘁”应解释为“过分疲劳”。4.C。解析:A”活人代替的古董”应改为“活人代替了古董”。B“不敢徘徊走进门”应改为“徘徊不敢走进门”。D“对于”应改为“对”。5.D。解析:别人“送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拿来”是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拿。6.B。解析:“闭关”“送去”是“拿来”的对立面,不是“前提”。7.⑴B  ⑵A  ⑵B  ⑷C8.B。解析:这句是比喻的说法,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应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9.B。解析:B项中“丰富”“大度”是反语,是对“送出去”的否定。10.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一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4)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一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启成为新文艺。解析:这五句话成了五个问题的答案。11. (1)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3)他占有,挑选。解析:节选部分从反面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和做法,从而表明了“拿来主义”者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在结构上,作者采用的是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写法,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搞清楚这些,就很容易找到节选部分的中心句了。12.比喻论证。作者通过青年对“大宅子”如何占有、挑选的形象叙述,把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一个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然、通俗易懂。解析:文章以“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喻体构成了论证主体,所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最突出的表达效果就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深刻的道理通俗化。13.不能颠倒。因为“运用脑髓”指的是思考,“放出眼光”指的是识别,没有正确的思考就没有正确的识别;“自己来拿”这一结果,是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支配下产生的。解析:这几个短语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脑髓”强调要思考.“放出眼光”强调要识别,“自己来拿”则是强调在思考和识别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动作和结果。没有思考就没有识别,没有思考和识别,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来拿”。14.BD。解析:B项,没有使用修辞。D项,“占有”是无条件的,“占有”以后的“挑选”是有标准的。15.D。解析:“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错。16.C。解析:“无人问津”绝对化。17.①“八卦研究”学术品位低下,学术趣味低级;②不遵循学术的准则,缺乏科学、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③浮躁媚俗,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失去了学术的尊严。18.①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术研究应遵循科学、严肃、严谨的准则;②学者应该有高洁的操守、高尚的学术品格以及高级的学术趣味;③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 

侯晓旭

【篇四】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正式 精华版

《拿来主义》导学案

时间: 课时安排:3课时

备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旧识回顾】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识链接】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4、“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第一课时拿来主义导学案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诩( ) 磕( )头 残羹( ) 冷炙( ) 冠冕( ) .....

犀( )利 吝啬( )( ) 脑髓( ) 譬( ) 茅厕( ) ......

孱( )头 徘徊( ) 蹩( )进 国粹( ) 玄( )虚 ......

【合作探究】

诵读文本,理清思路。

思考:为了旗帜鲜明地亮出“拿来主义”的主张,作者先从反面-----“送去主义”做文章,把“送去主义”批得体无完肤.所以,文章可分为明显的两部分。请划分。(提示:注意过渡段)

第一部分(1—4段):

第二部分(5—10段):

【精读感悟】

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先后提到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三个主义,请精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填空:

送去主义 —— 送来主义 —— 拿来主义 ——

2、经过论证,作者提倡的是哪个主义,为什么 ?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第8自然段,理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大宅子“指的是

2、对待这座大宅子,不同的人有 种态度

3、作者将持有这种态度的人称之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

称呼 态度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4、作者认为对待这座大宅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同桌讨论完成下面表格。

2、认真阅读第10段,用原文的语言回答下面五个问题

(1)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3)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拿来主义导学案

(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能力提升】

回忆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比如《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思考,这篇杂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每组至少总结两种,并从文中举例说明。)

【知识拓展】论证方法

①类比论证

类比法是把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法通式】A,因为B有C;D,因为B有C;E,因为B有C;┅┅现在, G有B了,G也会有C

【类比法示例】例如:“信心只有和自己的行动连在一起才有意义,我们决不做空抱信心的观望者中国有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出了一种盲目依赖的生活态度它使我们想起这么一种人:他也为国家忧虑,也想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干;但是看见别人在等待,就灰心了他对自己说:“这叫我怎么办呢?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做好准备的”于是他走到一架天平前,天平的一端是他将要加入进去为之奋斗的事业,天平的另一端是等待他无可奈何地摇着头,把自己的筹码放入等待的盘子但是他没有想到,那“当啷”一声筹码落盘的声音,同样也在一个人的心中引起了失望的共振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翘着的一头永远悬在不着边际的空中”

“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概括以这种社会现象类推和描绘那些虽有信心但不想付诸实践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也想做事,但就是不想实地去干,这跟都想依赖别人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用类推的方式会让人把问题看得更透彻,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确凿

【提醒】分论点可以在节头,也可以在节尾,要注意节头与节尾的呼应比较时要突出核心的相似点

②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法是由具有原因关系的论据推断出结论,或由结果反推原因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法通式】 A→B→C→D┅┅→G

【因果论证法示例】例如:论辩之所以对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那是因为:第一,论辩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因此,凡是关心事物是非曲直的人,必定重视论辩

【篇五】拿来主义导学案

必修4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高二语文 YW—2012—02—001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使用)

编写人:何雪蛟 审核人:雷华锋 编写时间:20120702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情感: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拿来主义导学案

1、比喻论证;

2、正确理解几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提示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积极开展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论证方法

认真理解本导学案【课后阅读】中归纳的几种论证方法,仔细揣摩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学会区别、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3、课题趣解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

一、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自诩(xǔ) 精辟(pì) 吝啬(sè) 殷红(yīn) ....

B、磕头(kē) 炽热(zhì) 蹩进(bié) 孱头(càn) ....

C、国粹(cuì) 冷炙(zhì) 包庇(bì) 玄虚(xuán) ....

D、脑髓(suǐ) 冠冕(guàn) 譬如(pì) 给与(jǐ) ....

答案:CDB(A殷yān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仪节 并行不背

B、摩登 发扬国光 大度 默守成规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磕头贺喜

D、勃兴 勃然大怒 慰籍 礼上往来

答案:C.(A并行不悖 B 墨守成规 D慰藉 礼尚往来)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拿来主义导学案

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让孩子们吃饱,自己却吃些残羹冷炙。 ....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

答案:C(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炙‛是烤肉,‚羹‛是肉菜煮成的汤。A礼尚往来:礼,礼节;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B故弄玄虚: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来欺骗别人;故意用难以捉摸的言辞,使人莫测高深。D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笑话,含贬义。)

二、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课文那几段,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2、分析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课中展示】

1、阅读课文前半部分,回答:①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②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明确:①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②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2、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3、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4、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

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5、 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明确:‚拿来主义‛的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用,挑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6、仔细阅读第9段,回答:①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②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③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④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⑤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

①‚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②‚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③(批判地吸收) ‚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④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⑤(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7、阅读第3段、第8--9两段,思考:①看看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作简析、归纳。②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①简析:

【篇六】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必修四议论文单元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一课时)

年级:高一 编写:林必生 改编 吕晓花 审定:高一备课组 日期:2013-5-2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抓住关键句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2)理解本文的题旨和送去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通过课前独学,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3)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理解本文的题旨和送去主义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批判性地看待和接受事物的意识。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他的杂文集有《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自‚租界‛二字的一半。鲁迅曾经住在一个有‚半租界‛之称的区域。‚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含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孱头..(càn) 蹩.进(bié) 吝啬..(lìn sè) 2、这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本文体现观点的句子。 第五自然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3、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请你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二)课堂学习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体会)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

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提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做法,把它们驳倒,也就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拿来主义‛也就顺理成章地立住了脚,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破得彻底,立得更稳。二是‚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加突出。 高一必修四议论文单元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二课时) 年级:高一 编写:林必生 改编 吕晓花 审定:高一备课组 日期:2013-5-2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学习鲁迅杂文的讽刺、反语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含义,把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通过课文研读,揣摩本文讽刺、反语的语言特点。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批判性地看待和接受事物的意识。 知识链接: 1、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例如: 论‚压力‛

诚然,压力给人以紧张、重负,让人感到烦燥、焦灼,甚而痛苦难受,以致于弱者压垮了、摧折了,这便是一些人憎恶它的原因吧。然而,我要说,压力是一种意志的磨刀石,是一种进取的推动力,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青年人的成长、成材需要压力,生活中还是多一点压力好。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飘悠悠‛。只要给你的肩头压上一副重重的担子,你就会走得更快、更稳,一步一个脚印。矿山工人的机电钻靠后面的压力,才能钻入坚硬的岩石;钉子没有重锤敲击的力,又怎能钻进坚实的壁缝呢?(比喻论证)

物性如此,人事也是这样。陈毅老总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了风霜冰雪的威压凌逼,松柏才进化得凌冬不凋、青翠挺直。青少年朋友,不要再憎恶压力、逃避压力,要积极乐观地迎接它。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最顽固,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假如你战胜了‘自我’,便战胜了一切。‛这话确是至理名言。这里的‚自我‛即指一个人自身思想、性格、品质上以及灵魂深处隐藏着的种种毛病和弱点——诸如惰性、依赖、自由散漫、贪图安逸、自卑、自负等等。要战胜‚自我‛的确是不易的,除了主观的自我努力外,最有效的莫过于来自外部的压力。

2、反语

反语的含义: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话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它们还有人类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在实验室里配置而成,在自然界找不到与它们相似的东西。《寂静的春天》

“ 聪明才智”运用“反语”警告人类,这种“聪明才智”配制出许多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人工合成物,这些物质一旦造成污染,自然界根本无法消除。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的致命的破坏给予了强烈地批判。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在对待文化遗产过程中,文中所言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 一是“孱头”式做法,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这是逃避主义者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做法。二是“昏蛋”式行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这是虚无主义者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割断历史的行为。三是“废物”式行为,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投降主义者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行为。

2、拿来主义者“不这样”,要怎样?请从第九段和第十段找出鲜明提出做法的句子。 九段:他占有,挑选。 十段: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8、9两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应该怎样对待。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语方法?

用“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封建腐朽的产物。对鱼翅我们要使用;对鸦片、烟枪烟灯我们要存放,对姨太太我们要毁灭。

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课堂学习

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点,措辞表述耐人寻味。请分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1、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奚落,嘲讽。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捧”,何其郑重、恭敬,活画出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勾画出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 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而且这样地只会炫耀、自大而不知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只能导致更加落后。这也暗示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丰富”和“大度”都是媚外求荣的借口,是自欺欺人的疯话,突出了当局的自高自大。“丰富”其实是贫乏,“大度”其实是背叛出卖。

4、请你再找出一句具有讽刺意味的话语,并分析作用。

(三)拓展延伸

1、秦朝有一个人叫优旃,他非常善于运用反语讽谏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想大规模地扩建皇家苑囿,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县,在这大片土地上放养飞禽走兽。这么一来,不知有多少老百姓要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了。 这一天,朝中正在商议这件事,优旃一听,就对秦始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旃一边说着,一边还低头弯腰,两手做出长角的模样,模拟起麋鹿顶的动作来。

秦始皇看了,不禁笑了起来,这件事也就作罢。

请你运用反语,补写出优旃的话。

答案:(示例)好哇!真是好主意!大王,还可以再在里边多放养一些麋鹿,这样一则方便大王打猎,二则若是有敌寇来侵犯,我们就可以让糜鹿用长角去顶他们,看他们怕不怕!

2、近年来在文化界出现了“日韩电视剧潮流”;青年人热衷于过圣诞节等“洋节”,有些同学喜欢吃洋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观点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的物质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中学生处于迅速成长、走向成熟的年龄段,思想活跃,头脑中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喜欢新奇,喜欢模仿,最容易接受外来影响,因而也需要提高区分、鉴别的能力。

观点二:文化上的侵略是一种真正的腐蚀。麦当劳、美国影片、日韩潮流是一种文化入侵,但是他们流行不会很久。因为流行的肯定不能长久,经典的才会长久流行。例如所谓的“视觉系”歌手,往往会让人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们令人惊异的外形上,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称他们为歌手还不如称他们是“作秀手”更合适。

观点三:应有这样的基本态度: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抱有宽容的态度,要批判地吸收借鉴,我们传统当中落后的观念要抛弃,文化道德修养要学习、提高,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能抛弃传统,失掉自己的根基。如青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洋节”,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这是一种“数典忘祖”的错误做法,不能丢掉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

【篇七】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2、3、4

教学方法 : 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 ) 吝啬( ) 玄虚( ) 蹩进......

( )

残羮冷炙( ) 脑髓( ) 孱头( ) 自诩.....( )

掘起 ( ) 磕头( ) 徘徊( ) 蹩进.....

( )

譬如 ( ) 国粹( ) ..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 ”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

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 ” 。

3、4段尖锐地指出“ ”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

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 ”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

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 ”。

第6段,揭示“ ”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 ”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

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问题思考:

文章结构的特点是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 主义和 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进行了否定和破除。

重点在后者:送去主义。

卖国主义。

三、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

“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发扬国光”在鲁迅看来其实就是“卖国求荣”作者正话反说,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外国送来了什么?这些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是什么?这种送来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文章第5段和第六段进行分析。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

解为 “抛来”是被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残羹冷炙。

毒害中国人民, 欺骗中国人民, 用鸦片来掠夺中国的银两。

3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自学引导

一、阅读课文5-9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2、“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文化遗产,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 表 现 比 喻 义

孱头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鱼翅 吃掉 喻文化精华

鸦片 送药房 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 送、毁掉 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 走散 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阅读最后一节,回答问题。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 “拿来”的目的何在?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

【篇八】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学生导学案

1

2

3

4

5

【篇九】拿来主义导学案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

【写作背景】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

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

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

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

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注意》,着重阐明对待外

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

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

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

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作用:可以把较抽象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浅显的事物阐述出来,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

1、第8自然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请概括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昏蛋——完全否定(割断历史、盲目排外);③废物——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

化)

3、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手法+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作用)

句子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进步”原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这里表现了国民党政府的崇

洋媚外。

句子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大度”原指气量宽宏,能容人。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

目自大。 句子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摩登”原指时髦合乎时兴的式样,这里指作者幽默地自嘲反

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种国粹„„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国粹”原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

中的精品,有讽刺的意味。

4、作业:

请读以下两则“拿来主义”新解,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的文字。 ①当今综艺节目有不少模仿秀节目,模仿人为了追求神似,往往对被模仿的明星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说话方式、唱腔等都可以模仿,这种“拿来主义”是否值得推崇?

②从“剪刀+糨糊”到“复制+粘贴”,近几年,下至普通靴子,上至大学教授、高官政要,屡见爆出身陷“抄袭门”。同样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靠拼贴他人成果而成的“抄袭”,与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有什么本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