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时间:2021-10-26 17:45:21 节日作文

【篇一】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内容:扁鹊见蔡桓公本文是一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莫阝(今河北任丘)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  开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为“居住”或“住所”。)②不治将益深 (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助词。 请:古义“问”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④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⑤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4.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也”表判断。句意:病在肌肉里,是针灸能够治疗的。)②省略句A.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此处为省略主语,“病在肌肤”,主语“病”,承前省。句意: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此处为省略宾语。“以”是介词,后省宾语代词“之”,即“以之为功”,“之”代“好治不病”。句意: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③倒装句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以”,连词,作“因为”讲;“是”相当于“此”,译为“这个”。“是以”一般译为“因此”。句意:所以我不再过问了。)体验活动我们现在已学习了三“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人的智力和见识像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蝏(tíng)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选自《韩非子•喻老》)莫三人而迷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宴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练习全解一、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蔡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说“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固执、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2.这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地。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巳逃秦矣。索:寻找。 自主实践一、语言实践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立有间(    )腠(    )理还(    )走汤(    )熨(    )火齐(    )骨髓(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同时翻译句子。(1)望桓侯而还走。                                                                            (2)汤熨之所及也。                                                                            (3)火齐之所及也。                                                                            3.解释下列句中的粗体字词。(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桓侯故使人问之。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二、阅读实践(一)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5.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提出了什么忠告?                                                                            6.蔡桓公对扁鹊的劝告抱什么态度?                                                                            7.扁鹊认为蔡桓公的病已无法医治的原因是什么?                                                                            8.文中能够暗示蔡桓公已明白扁鹊的话是正确的语句是什么?                                                                            (二)镜无见疵之罪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子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选自《韩非子•观行》)9.概括此则寓言的寓意。                                                                            10.西门子、董安于的做法与蔡桓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jiàn  còu  xuán  tàng  wèi  jì  suǐ2.(1)还,通“旋”,回转,掉转。句意:(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2)汤,通“烫”,用热水焐。句意: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3)齐,通“剂”,药剂。句意:用火剂能够治疗。3.(1)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2)远远地看。 (3)特意地。 (4)寻找。4.“讳疾忌医”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作者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如固执己见,任其发展,势必导致不可救药,自取灭亡的后果。5.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应。7.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8.使人索扁鹊。9.要提高自己,除主观努力外,还要依靠外力的帮助。外来的批评指责,好像镜子一样,可以使你看见自己的毛病。所以,怨恨别人指责你,就等于怨恨镜子照出自己脸上的污秽一样,那是非常愚蠢可笑的。那些“闻过则怒”,而不是“闻过则喜”的人,就是这种愚蠢可笑的人。1O.蔡桓公自己有病,还讳疾忌医,拒绝外力的帮助。西门子和董安于则主动依靠外力的帮助,来克服自己存在的弱点。 

【篇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小升初文言文讲稿    很多重点学校的小升初考试都会涉及到文言文知识。以下是黄老师整理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适合准备小升初的同学们。包话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理解内容、典型例题等几部分。咱们今天一起来简单认识一下!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名词作状语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在老师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带着你们学习初中乃至中考常考的30多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四)理解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  (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4)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  (5)深入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典型例题】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德?  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黄登

【篇三】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教师:杨华波

单位:绥宁县瓦屋学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非子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4.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演示动画情节的画面,使视觉和听觉达到和谐统一,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预习,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这一节课的学生往往是对知识延伸、启示哲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以采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主要内容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和疏通本课的文言字词;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在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延伸。

3.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运用课件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词注音组词,并辨别字形。学生朗读生字。

3.学生结合注释,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不懂的文言字词。

2.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3.对照课件的“译文对照”页面,出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请学生翻译。

①君有疾在腠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④臣是以无请也

在参照课文注释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四)、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1.教师出示故事情节的视频;学生欣赏。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五)、分析课文,扩展延伸。

1.进入课件的“分析课文”页面,请学生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

第1题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

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六)主题分析,总结哲理。

1、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

2、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

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表演一下,自我展示。

1、进入课件的“表演一下”的页面。熟悉表演的要求。

要求:学生根据对《扁鹊见蔡桓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来,有对话,有肢体语言,得体大方,与文章内容相符合。

2、演员的安排。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

①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

②号演员表演的角色----扁鹊,

③号演员表演的角色-----蔡桓公的大臣。

3、学生表演,老师点评!

六、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请学生完成课件“能力培养”页面中的10个练习题目。课件系统会自动辨别学生所做答案的正确性。(如果时间不够,课后完成练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扁鹊见蔡桓公》。

2、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p align=right>杨华波</p>

【篇四】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教学目标

一、走近韩非,了解《韩非子》

二、读,读明内容,读出寓意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医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查阅资料,走近韩非,了解《韩非子》

预设:

韩非,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李斯为同窗,口吃,但文章很有思辨性,很得秦始皇赏识,并采纳了他的部分思想。

《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搜集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为人们喜爱,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有间()腠理()好治不病()还走()

汤熨()()火齐()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1、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2、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3、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汤剂)

(四)写出下列加线词的古今意义

1、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2、居十日(古义:停,止今义:居住)3、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邀请,请求)4、故使人问之(古义:特意,特地今义:所以)5、使人索扁鹊(古义:寻找今义:索取)

6、不治将恐深(古义:病情加重今义:与“浅”相对)

(五)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及意义

1、医之好治不病(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2、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3、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4、汤熨之所及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六)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

1、臣是以无请也(臣以是无请也)2、不治将恐深(不治恐将深)

(七)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以为功(以之为功)2、今在骨髓(今病在骨髓)

3、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蔡桓公)

(八)指出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用作名词,没有病的人)

三、读(读音、句读、语调、语气、语速)

1、自读,划分句读。

2、听范读录音,有不同意见的,提出,大家讨论。

3、个别同学读,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感情,其余同学听评。

5、分组朗读,其余组同学关书听、背。

6、全班齐读

7、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一)完成表格

扁鹊 桓侯

拜见时间 观察过程 明断病情 预言后果 情感态度 行为表现

一见 立有间 疾在腠理 将恐深 和缓的规劝 无疾

(居十日)二见 病在肌肤 将益深规劝中警告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 病在肠胃 将益深 规劝中警告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 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 失望痛心 使人问

(居五日) 已逃秦 机警 索扁鹊遂死

(二)分析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

预设:

扁鹊:医术高明,对病情诊断准确;医德高,对病者耐心劝告;聪明机警,及时脱身。 蔡桓公:固执,讳疾忌医,盲目乐观,刚愎自用。

(三)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寓意?

预设:

事情:蔡桓公听不进扁鹊的善意劝告,固执的认为自己没病,结果使小病转为大病,最后导致不治而亡。

寓意:劝告大家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不要讳疾忌医,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要注意防微杜渐。

(四)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这对你有何启示?

预设:

1、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及时谨慎对待,就不会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是可能会发展到不能收拾的地步。

2、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性,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以免铸成大错。

3、蔡桓公不听扁鹊的意见,是因为他对医生有偏见,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蔡桓公的死,扁鹊有责任吗?为什么?给了你什么启示?

预设: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蔡桓公的死,扁鹊有一定的责任

扁鹊的忠告总不被蔡桓公接受,从而延误病情,不治而亡,是因为身为臣民的扁鹊进谏的方式太直接。如果扁鹊善于进谏,善于推销自己,结果可能就不一样。

要想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善于推销自己;要想工作收到实效,就得讲求工作方法。

课后反思或意见:

<p align=right>邹爱洪</p>

【篇五】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第2课时) 设计者:杨家英 教学目标: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教学重点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教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1

2

3

【篇六】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篇七】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难点: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解析下列词语的含义

(1)之:①君之病在肌肤 (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 )

(2).不治将益深 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______ 走:_______

(4)桓侯故 使人问之 故:_______ 使:________

(5)汤熨之所及也 汤:________ 及:_______

(6)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__________

(7).火齐之所及也 齐: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新授

1听录音范读 (很好,同学们掌握了本文的字词的含义,下面我们来听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讨论:桓候之死,谁之过(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

(1)桓候之死咎由自取(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病在哪里,能不能治?怎么治?生:腠理 ,能 , ,汤熨。师: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板书:一见 能 治 无疾) 师:第二次进见时病在哪里,可以治不?怎么治?生:肌肤,可以,针石,师: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二见、肌肤,可治,针石 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肠胃,还能 、火剂 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三见、肠胃,还能治、火剂、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呢?生:骨髓,无奈何。师:扁鹊是怎么做的呢 ?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师:桓候怎么做?生: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骨髓,无奈何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并没有请扁鹊为他医治。 到这时,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不听劝而咎由自取。还有其他观点吗?)

(2) 扁鹊之过(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反映出扁鹊—— ? 生: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

被杀掉。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机智”比较好。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 生:残暴、蛮横。)

板书

扁鹊 蔡桓公

一见 腠理 能治 汤熨 无疾 疾

二见 肌肤 可治 针石 不应、不悦 ↓

三见 肠胃 还能治 火剂 不应不悦 病

四见 骨髓 无奈何 使人问之(死)

3表演情景剧(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穿越时光隧道好,回到战国时期,再现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4 拯救蔡桓公(让学生自由说)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不能让悲剧时常发生,那就让我们来拯救蔡桓公吧 提示:

(1)从蔡桓公的角度:蔡桓公如何改变自己的悲惨的结局呢?A 听从扁鹊的劝告,接受治疗B有病早治疗,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2)从扁鹊的角度 :你如何让桓候听你的呢?A我会给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让他接受我的劝告B我会给他讲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5提升自我(这一切都只能是一种假设,但我们不能够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学了本文,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呢?能用“我从-------------明白了--------”的句式概括吗?)(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交流展示)

(1):我从文中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最终而死明白了有了缺点就要改正,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2):我从文中蔡桓公有了小病不医治导致不治而丧命懂得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3):我从扁鹊多次劝谏蔡桓公不听启示了我们对别人提建议或意见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4):…………….

板书

扁鹊 蔡桓公 寓意

一见 腠理 能治 汤熨 无疾 疾→小错误、缺点 正视问题

二见 肌肤 可治 针石 不应、不悦 ↓ ↓ → 防微杜渐

三见 肠胃 还能治 火剂 不应不悦 病→ 大错 不拒绝批评、帮助

四见 骨髓 无奈何 使人问之(死)

三总结、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一些寓言,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郑人买履)

结语:亲爱的同学们,真高兴和你们共同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我会想念你们的,再见! 生:老师,再见!

【篇八】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3、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二、重难点:本文对比写法的运用。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四、课时计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四幅图片,学生简述故事及道理。

师:这四个小语言都出自《韩非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里面的另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预习检测:学案第一部分答题展示交流。小组互助解决疑难问题。

(完成注音部分展示后,进行一遍朗读。翻译部分展示后再进行一遍朗读。)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扁鹊表现 蔡桓公表现

(四)角色揣摩

1. 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扁鹊、蔡桓公、旁白)自荐朗读表演。(在座位上)

2. 学生点评优劣,说出原因。教师指点、引导思考。

A、扁鹊:第一句(关切),二句(凝重),三句(焦急),最后一句(无奈) 分析原因,引出问题一:为什么扁鹊要有这样的语气变化?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案: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了。

疾——病 /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

(带着这样的语气,全班再次朗读扁鹊的四句话,老师旁白提示。)

B、蔡桓公:不屑

C、旁白:“又不应、又不悦”强调“又”重读。

“使人索扁鹊”语速加快,“已逃秦矣”放慢语速。

分析原因,引出问题二:蔡桓公的结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讳疾忌医。刚愎自用。

(带着这样的语气,全班再次朗读蔡桓公和旁白部分,老师读扁鹊。)

(全班分男女,女生读扁鹊部分,男生读其他。)

老师环节小结:不管是对扁鹊还是对蔡桓公的刻画,作者都是通过这四次见面的对比展

示的。在我们的写作中,能否也以可以尝试这样的形式呢?

(五)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合作,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扁鹊最后一次为什么要“还走”,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参考答案: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2、这篇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的只有“看医生”的道理吗?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

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总结: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3、蔡桓公之死,到底“谁之过”?

自由论述,老师点拨。

总结:无论事情成败,都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我们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带着读这篇文章的深刻理解,最后一遍朗读课文,能背的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