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时间:2021-10-26 17:43:10 节日作文

【篇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首边塞诗,又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诗的语言优美。诗中利用换韵与送到场景的转换,形成跌宕多姿的旋律。起音入声韵,急促激烈,与风雪相映衬,继而是阳春白雪,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再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出现滞涩的场面,末尾渐入徐缓,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三绝”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篇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古诗五首:(《行路难》《饮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     ) 珍馐(    )  投箸(    ) 挂罥(     )沉塘坳(    )庇护(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二、精读课文,局部研讨(一)学习《饮酒》1、背景资料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5.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6.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二)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1、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朗读诗歌,思考: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理解作者使用典故的作用)4、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5、《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这首诗可分为几节?概括内容。  2、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                            ,                          。6、《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                ,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大的句子是:                            ,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                          。B、文学常识填空1、《行路难》作者        ,字     ,号         。    代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       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            》。2、杜甫,字      ,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     ”,他被称为        。杜甫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          ”的独特风格。3、《己亥杂诗》选自《             》。龚自珍(1792—1841),    代浙江人。    代     家、                  家。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     ,    代      诗人,和        并称高岑。 

许露

【篇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与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一.请把这首诗默写在下面!(看你的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7.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8.“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为08年盐城中考题)

(以下为04年哈尔滨中考题)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1.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答案:

一.略

二.

1.①铁甲编成的战衣 ②织锦的被子

2.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3.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4.送别

5.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示例: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8.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老妈子一动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天气奇寒。

9. 抒发了雪中送客的真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0.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11.B

【篇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判官:唐朝协助节度使等地方长官处理政务和文书的官员。

白草:牧草名,生于西北地区,《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胡天:这里指西北边塞。

狐裘:狐皮袍。 锦衾:锦制缎被。

角弓:以牛角为饰的强弓。 控:控握,拉引。 都护:唐代曾先后在边境设置六大都护府,管理属区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每府有大都护、副都护。这里指北庭都护封常清,或泛指官兵。

瀚海:大沙漠。 阑干:纵横。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之厚。 惨淡:凄清无光。

中军:古时兵分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运筹帷幄之地。这里指轮台幕府。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

辕门:军营的正门。古代扎营时多用兵车环卫,出口处以两辕相对树起作门,所以叫辕门。

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天山:山脉名,横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 山回路转:形容山路曲折回旋。

【赏析】

天宝十三年(754年)冬,作者任伊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武判官归京,岑参在轮台幕府写了这首送别诗。

这是一首送行诗,也是一篇白雪歌。这首诗以雪为线索,写雪天严寒,但又兼表其壮丽多姿;写惜别之情,却又无感伤,集中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尚巧主景”的艺术特色。

“北风卷地白草折“显出风来势凶猛。“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漫天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飘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从帐外写到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这四句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到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的勾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风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多么艰辛!“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中军帐置酒饮别的情景。这些边地音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出军门,时已黄昏,大雪纷飞。这时见到一个奇异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时雪满山路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

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篇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龟虽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鉴赏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龟虽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鉴赏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有何作用?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自然规律。说明了人的生命有限。

3.曹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龟虽寿》中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境相同的是哪一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读完本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积极奋发,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英雄。

5.“老骥伏枥”现在是一个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比喻有志的人虽然年迈而仍有雄心壮志。

6.“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具有辨证思维,请你说一下是什么。

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7.请你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思想意义及其所表达的中心进行一番品析。

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和永不停息的壮志。(意思相近即可)

8.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全诗以写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和灿烂春光的憧憬,以及对别友之惆怅和故乡之思念之情。

2.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运用了比喻,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雪的美景,颇有浪漫色彩。

3.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运用了夸张,形象地描写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愁”的作用?

句中“愁”字既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又为下文写送别作铺垫。

5.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本句中白雪和红旗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6.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惆怅之情。

7.本首诗描绘哪四个画面?

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①“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②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9.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0.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①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②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篇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思想内容】全诗中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新颖独特。“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

【五年中考试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诗句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给人留下了长长的余味。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以梨花喻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D.大模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诗中的“圆”字和“直”字用得通真传神,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答案】D 【解析】“圆”和“直”描写的是雄奇壮阔的塞外风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⑵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⑴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⑵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2分)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2分)运用夸张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意近即可)

2.(2分)直接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意近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篇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心 赏析 试题答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鉴赏关键点】这首诗把咏雪与送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思想内容】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

【名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写一夜北风呼啸,清晨出门只见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仿佛一夜之间催开了千万树的洁白梨花。

②诗句想象奇特,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描绘了壮丽奇特的雪景图。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②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上的马蹄印,写出了惜别之情。

【中考链接】

2010年广西贵港市

(一)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第6-7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6.(1)拉开(2)纵横交错的样子。7.D

【篇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逐句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二十六年。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来记叙当时亲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些诗以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色调,把西域地区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其新奇浪漫、雄伟豪壮的独特风格。岑参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个。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溢出。风云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洲诗话》卷一)这正道出了岑参诗歌的独特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是在轮台封常清幕府为雪中送人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它跳出了其他送别诗写离愁别恨的俗套,描绘了边防军营中的奇寒和天山“瀚海”似的壮丽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武判官的深挚情谊,体现出岑参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它是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诗鼎足而三的边塞诗杰作。

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开头四句,写塞西北的飞雪奇景。农历八月,西北边塞已是飞雪弥天了,虽然北风呼啸,白草摧折,大雪飞扬,但并不显得荒肃凄凉,反倒有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它写雪不写边塞的寒苦,风雪凄紧,而描绘了边塞茫茫的雪原,不仅含有广阔的想象,而且有无穷的诗意:漫天白色,万木挂絮,恰似明媚春光中梨花盛开,洁白悦目,真是好一派塞北风光!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四句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从雪与人的关系表现雪中奇寒。帐内:在雪地戍守的将士双手冻僵,无法拉引角弓,他们披挂的铁衣寒冷刺骨,难以着身。这里,作者从视觉到感觉,从帐内到帐外,由自己及别人,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地写出了塞北的奇寒。这些都从侧面烘托映衬了雪。前八句在咏雪中写出了送别的人物:“将军”“都护”;铺设了送别的地点:“珠帘”“罗幕”。接下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沙海浩瀚,冰凌林立,阴云漫天,愁云浓重。下面四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

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从结构上来说,全诗以雪生发,以雪贯穿全篇,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段八句重写下雪情景,后段八句重写送别情景;中间九、十两句虽是写雪景,其实它是连接前后两段用的——它写瀚海冰封、万里云凝,隐示冰雪载途、客路遥远,作为转入后段送客东归的准备。不过,上面的划分仅是从它外表的结构说,作者并没有有意把咏雪和送别截然分为两事来写,而是用错综的手法,使两者互相勾连成为一个整体。从描写层次来看,前段是从远写到近,后段则从近写到远。前段八句:从北风飞雪、胡地早寒写起,接着写雪洒落到树上的奇观,写雪花飞入屋内的情状,从远而近,一直写到人身感到寒冷。这八句之下,用两句转承,就折入送别:先写中军设饯,然后是送客到轮台东门;最后,客已远去,看不见了。这样写法,像电影里的某些镜头一样,逐步移近,又逐步移远,观者的视线跟着在转动,觉得有深刻的实体感。

这首诗造句平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