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望教案

时间:2021-10-26 17:15:17 节日作文

【篇一】古诗春望教案

古代诗词四首:《春望》《泊秦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春望》《泊秦淮》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学习古诗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读: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语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春望》《泊秦淮》这两首诗。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二)译:结合书后注解,读懂诗文意思,用散文描述画面或情感(三)析:了解背景,了解作家处境.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四)赏:名句欣赏;艺术手法欣赏相关链接【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6.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二)学习《泊秦淮》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烟笼寒水月笼沙”如何理解?(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用了互文修辞。(相似的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沙滩。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笼,即笼罩的意思。它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3.说说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是南唐荒淫误国的陈后主作的歌曲。“犹唱”意义深远,它把读者的思绪由历史而带到眼前的现实,再由现实而推想到将来,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上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正当晚唐内忧外患严重、民不聊生之际,那班官僚贵族们却还叫歌女们唱这种亡国的曲调。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从表面看,是指责秦淮河边酒楼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因为她们居然在高唱那首不祥的《后庭花》;其实是指责那些端着酒杯眯着醉眼津津有味地欣赏歌曲的人,即达官贵人之流,亦即他们的所代表的统治阶层“不知亡国恨”。《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巩固训练当堂练习(一)选择。1.对这首诗的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在。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对比。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事物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C.“烽火”原指古代边境上遇到敌情而升起的作为警报的烟火。这里喻“战争”。D.“家书抵万金”中极言战时收到家书之不易,而并非家书价值抵万金。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题“春望”,意为春天磴高远望而有所感。B.诗的前四句即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战争已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破坏掉了,剩下的只是山河依旧。C.后四句抒写作者的思亲愁怀,用家书的不易得到、更短的白发几乎不能用簪子插了进一步突出主题,表达对家人的强烈思念。D.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炼,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3.选出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年幼无知,又抒发了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中的精品。4.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烟笼寒水月笼沙”,第一句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和水边夜色,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B.“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出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与前句的冷寂气氛形成对比。C.“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一种曲笔,暗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听唱的封建贵族、官僚。D.“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犹唱”二字,微妙而又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地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填空。1.《春望》中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 。作者思念家乡(表达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写景中蕴含凄清暗淡,为《泊秦淮》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点明主旨)的句子:              ;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课后作业用散文的语言改写《泊秦淮》。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课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课型新授课课时2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这两首诗。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相关链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背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2.释题。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过零丁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知识预习1.按拼音填空:  他隶属于北京卫_________(shù)部队某部。  著名的“_________(wù xū)变法”发生在1898年,又叫“百日维新”。  朱德总司令(róng)_______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夜色__________(lán shān)邈远的天空闪着几颗小星星,一切都是那么的静。  只要你时刻有“______(wèi)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我们的社会里,你一定能有所作(wéi)________。(戍 戊戌 戎 阑珊 为 为)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大作:作,兴起;大作,大起,指风雨来势凶猛。(2)僵卧:躺着不动。描绘出年老体弱、多病的诗人形象。(3)不自哀:哀,为动用法,“为……而感到悲哀”。自,自己的处境,宾语前置。(4)尚思:还想着。(5)夜阑:阑,尽、晚;夜阑,夜深。(6)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7)丹心:赤诚的心。(8)干戈:泛指兵器。大动~~。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1.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2.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课堂探究(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诗题中的“风雨大作”与诗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构思之妙吗?明确: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所以在他听来,风雨声跟马蹄声相似,于是巧妙地借风雨声把现实和“铁马冰河”的梦境联系起来,抒发了报国壮志。2.想想陆游当时的处境怎样,在这样的处境中想到了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明确:他当时年老多病,已“僵卧”在“孤村”,但还要想到为国出力。这种不顾年迈,还想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3.前两句一个“僵卧”、一个“孤村”和一个“思”字写邮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生活处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声?明确: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4.“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即是写实,又有所指,请说说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车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5.诗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作者联系起来的?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本来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所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作者曾在战场搏杀过,若浊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句的。6.这首诗刻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这首诗是怎样刻画这个形象的?明确:诗人是一位年迈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直接描写僵卧在床听风雨的形象,主要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表现其雄心壮志。7.诗人产生“铁马冰河”这一梦境的原因有哪些?明确: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作者“尚思为国戍轮台”,又因为“风吹雨”的和战场上的声音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会产生“铁马冰河”的的梦境。8.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诗人夜卧听雨的叙写,抒发了诗人渴望戍边守疆、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9.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参考示例: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10.陆游的《示儿》诗也与这首诗一样,表达了爱国热忱,请默写出他渴望祖国统一、死而不已的诗句。再联系这首诗谈谈你的感受。明确: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跟这首诗一样,反映他虽年老力衰,仍想着要收复中原。直到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二)学习《过零丁洋》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明确: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作者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明确:“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雨打萍”比喻“身世浮沉”。分别比喻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说是说明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3.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4.“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你对这两句诗的工整、巧妙有什么体会?明确:这是一幅绝对,作者借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诉说“惶恐”的心情和“零丁”(孤苦伶仃)的感觉。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明确: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表现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体现了怎样的情操和生死观?为什么时候它能激励千千万万爱国者?明确:联系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以及他宁死不屈的情况看,这两句诗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而这道理又说出了千千万万爱国志士的共同的心声,因此特别能激励人。巩固训练当堂练习(一)选择1.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2.选出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这首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是写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后两句是写诗人的梦景。B.诗的“诗眼”是“思”,诗人日夜思念着抗击敌人、收复失地,所以他并“不自哀”。C.“僵卧孤村”的老翁连做梦也在“骑铁马、跨冰河”,可见其爱国之情是何等强烈。D.“风吹雨”既写了眼前的现实生活,也象征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处境和命运。3.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D.这诗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二)填空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在“ ______________”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僵卧孤标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过零丁洋》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诗中第二联,运用_______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______________,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_______。(比喻 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儒家经典)课后作业将这二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篇二】古诗春望教案

运用比较教学法,提高诗词鉴赏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江西省湖口中学  葛仁锋古诗词阅读鉴赏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为4分,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深入,高考制度的改革与考试内容的调整,对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诗词鉴赏已成为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古诗词又是情感和语言精华的结晶。因此,诗词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成长、情感形成阶段,对诗词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比较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即在教授某一诗词的同时,引入具有可比性的另一“望”是有意识的,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映入眼帘,这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不经意间看见南山美景的悠闲之情。俗话说:“灯不点不亮,事不比不明。”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就扣住总领词“望”与“惜”,然后将一些关键词替换,让学生比较其中不同的表达效果。把“长城”换成“高山”,“大河”换成“小溪”,一下就比较出原词更能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下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历代英雄的评价分寸,不妨把“惜”、“略输”、“稍逊”换成“笑”、“全没”、“毫无”,学生必然会发现这种变动成了彻底的否定,不符合作者的态度。通过对比,学生也就能够把握作者对历代英雄肯定中又有批判的态度。三、改“意境”,比较阅读。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面不宽,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比较法学习,就会形成可比可感的具体印象。初一上半册语文课本第15课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前九个意象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使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营造了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对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进行意象改动,若改成“青藤绿树乌鸦”,请同学们思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差异。通过比较,同学们发现意象改变后,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枯,老、昏”三个词构成的是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而“青、绿、乌”勾勒出了充满生机、色彩亮丽的画面,与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人间天堂的自然美景,在这种背景中,难以产生“断肠”之情,因此背离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四、品“诗文”,比较阅读。诗词本身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学诗词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用心去读,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又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讲究节奏和韵律。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如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的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的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的节奏。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词的时候,一定要作好正确的引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时,我让学生比较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三)》和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前一首是23节奏,后一首是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从内容上看,《归园田居(三)》描述的是田园生活,抒写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朗读时,语调舒缓,自然清新,拉家常似地娓娓道来。《登岳阳楼(其一)》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品出来了。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是处于一种酒醉思亲人的状态,读时应带有一种酒醉之感,洒脱畅达。虽思亲,政治失意,却不消极低沉。结尾用延长停顿及拖音读出诗人的美好祝愿,才能把握好词人的心境。五、评“诗风”,比较阅读。初中阶段,入选诗词作品最多的是杜甫。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也会迥然不同。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杜甫的两首诗《春望》、《望岳》时,同学们发现杜甫的这两首诗风格差异很大。为弄清这一问题,我首先指导学生看这两首诗的写作年代。《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春望》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为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后写下的,写作年代前后相差20年。因此,前一首在热情赞美了泰山雄伟景象的同时,表现了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后一首则诗人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忧国思家的痛苦和感慨。再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不同诗风作品的阅读对比,学生也就能更加了解杜甫,理解了杜甫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了。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如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鉴赏课的容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能力,使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葛仁锋

【篇三】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朗读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理解课题。

你了解杜甫吗?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二、朗读古诗

1.小组检查读。

2.指名读.

3.按节奏读.

三、解读文本

1.自学.

2.小组学.

汇报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现在,咱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我们先读前两句,我请三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他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①“破”什么意思?

残破、破败国都沦陷,城池残败,到处残垣断壁

②长安城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这样的景象让人怵目惊心,满目凄凉,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③“深”怎么理解?茂密

④“草木深”说明什么?

(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感时”什么意思?

感伤时势的变迁为国家的时局担忧

②“恨别”什么意思?

悲恨离别古诗春望教案

③诗人见花流泪,听鸟鸣心惊这种流泪与心惊让你觉得有不可思议的地方

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两句怎么读?

①“连三月”仅看字面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②“家书抵万金”(言重了吗?期盼家信时,杜甫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获得如此高评价仅仅是因他表达了惦记思念妻儿的一己之情吗?

(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句怎么读?

①“搔”什么意思?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搔”的动作通常传递出怎样的心境? 愁、悲、伤

③原因是什么?

国破、感时、恨别(为国家、为自己)

四、背诵这首诗(注意重读和语气)

五、学法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好诗,理解了它的内容和情感,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回顾一下咱们解读该诗时使用的方法(学生回顾讨论)

六、拓展训练

【篇四】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杜甫 教案

《 春望 》 唐·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古诗春望教案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 ,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

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 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二、朗读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

2、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

三、文意解读

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乐之物,逗人开心的东西,然而作者却说花儿落泪,鸟儿惊心。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作者所表达的究竟是诗人落泪惊心呢还是花鸟落泪惊心?

明确:这两种解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诗人感时伤世,看到开放的春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小鸟的鸣叫,也心惊胆寒。这是促景生情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赋予花鸟以人的感情,以花鸟拟人,看见这遍地衰败之景,鲜花也不免落泪,鸟儿也不免心惊。两种解释虽则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却相通,前一种触景生情,后一种移情于物,都突出了情景交融,感时伤世深刻含蕴。

诗句中,“溅”字可否换做“落”“滴”等词语?

明确:不可以。“溅”意思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不仅包含了落下的意思,更形象的描述出眼泪飞溅的动态性,突出了作者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故而更好。

诗歌的前四句,都由”望“字统领。诗人俯仰瞻视,从都城的城池到山河,再由满城景色到花鸟,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在这种视线的转换中,诗人的情感由弱变强,不断从心中显现出来,以至于遍及眼之所望的所有景色都染上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在这种情与景的相互变化和交融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一种画面:诗人站在倾圮坍塌的断壁残垣之上,翘首仰望,为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暗自落泪,都城尚且如此,别处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诗人由此不禁缓缓低下头,陷入沉思,于是,诗歌便很自然的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之乱以来,战乱连绵不息,至今仍然转乱不断。战争阻断了交通,使家书不能送达。奔波在外的游人、战士,他们是多么深切的盼望着得到亲人的音讯和消息。此时的家书,难道不比千金万银还要珍贵么?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当时是不是诗人所独有的? 明确:消息隔绝久盼不至的急切心情。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郁达夫曾经在他的诗作中写到“一直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前的遍地战火,心中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都让诗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解除忧愁。想要抓一抓头皮以解烦恼,却不想这一头白发因为忧愁二更显稀疏短浅,几乎差不住发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越是想要搔头解愁,白发越是短不胜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无疑更增添一层悲愁。

四、情感把握

总结起来,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由望字总领全诗,前两句写望中所见的春城败象,后两句写望中所感的忧国思家。荒凉破败的景色和作者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面。字字句句显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奉为千古名篇,我想其间还有很多意味值得我们去细品,值得我们的去挖掘。让我们饱含感情的朗诵一遍。

六、板书设计

【篇五】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杜甫教案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的艺术手法,如反衬、对偶、夸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时光隧道图片,让大家回到唐安史之乱时期,体会当时的心情

二、作者介绍

1、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感受朗读的抑扬顿挫。

2、再读诗文,解决生字词音、义问题。如重点字溅() 抵( )搔( ) 浑( ) 胜( )簪( )

四、诗文学习

1、生字词解决的情况下,感知全诗内容。

2、逐句剖析诗文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首联作者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古诗春望教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合作探究诗文的艺术手法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注解为: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4、整体把握诗文

主题探讨

①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②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5、试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五、课后作业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篇六】古诗春望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

《春望》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 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 ) 抵( )搔( ) 浑( ) 胜( )簪( )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 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古诗春望教案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篇七】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春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

义。

2、过程与方法: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作者简介:

2. 介绍背景:

3. 字词:溅( ) 搔( ) 浑( ) 胜( ) 簪( )

(二) 合作探究

1.首联: 由"破"字想到了什么?一个"深"字使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此句点明了什么?

2.颔联: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

心情?此句用了什么写法?

3.颈联: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赏析)

4. 尾联:此句中有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三) 班级展示

(四) 拓展延伸

本诗前四句写 ,后四句写 。诗人抒发了 心

情。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歌。

2.背诵名句赏析。

《泊秦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2.介绍背景:

3. ) ) ) 后( )花

4.理解诗歌大意:

(二)合作探究

1.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

在哪里?

2本诗最后两句真的是在斥责歌女吗,你怎么理解?

(三) 班级展示

(四)拓展延伸: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歌。

2.背诵名句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2.介绍背景:

3.字词:不自哀( ) 戍轮台( ) 夜阑( )

4.理解诗歌大意:

(二)合作探究

1.标题点明了哪些内容?

2. “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写出了有关诗人的什么,“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诗人什么愿望?

3.三四句诗实写了,虚写了,表达了诗人

(三)班级展示

(四)拓展延伸

朗读本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说

些什么?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歌。

2.背诵名句赏析。

《过零丁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2.介绍背景:

3. ) )

4.理解诗歌大意:

(二)合作探究

1.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三) 班级展示

(四)拓展延伸

这首诗将 和 结合起来,将 和 紧密相连,显得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五)当堂训练

当堂记诵本诗和名句赏析。

【篇八】古诗春望教案

《春望》教学设计

1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课型:感知品味课 学生分析:

总体来看,教学对象具备较高的素质,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肯动脑筋,思维较活跃,情感比较丰富和容易调动,对古典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鉴赏方法和指导,鉴赏词汇积累有限,导致鉴赏过程中容易浮于字句表面,难以深入,抑或语言跟不上思维,词不达意,在答题时容易泛泛而谈、大而化之,切不到要点。 教材分析: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春望》反应了唐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朴素,但感情丰富,深沉蕴蓄,极富有感染力,是杜诗中流传千古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教学设想: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品,不仅应当会读能诵,而且还应当学会品读和鉴赏。因此,近年来,在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经常出现诗歌鉴赏类试题。该如何鉴赏诗歌呢?我认为,诗歌的鉴赏角度无非是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手法、结构,而其中的中心点是情感,一切为表达情感服务。因此,体会诗歌中所体现的感情是鉴赏整首诗的核心。本课定位在感知品味上,采用“查询、感知、品味、再现”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同时,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课堂首先是引导学生查询各种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在总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基调,再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调动学生通过品味诗歌的重点词、句进一步体验这种感情,自然水到渠成。而鉴赏诗歌最关键的还是联想想象,只有把自己当成诗人,进入诗的境界,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算读出了诗的情味。整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去感知诗歌,达到体会诗歌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查询、感知、品味、再现的方法及朗读法深入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品味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如何抒发感情

鉴赏方法的小结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创设氛围

具体步骤:

3

4

教学反思: 1.优点:

 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少讲、精讲,以学生的体验和活动来完成教学。

 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资源共享,讨论交流。  教学效果:

形成了合谐、民主、自主、创新的氛围,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三读诗歌,再现诗歌意境”环节是整节课的亮点,学生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而精彩。 2.存在问题:

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不充分,较紧张,气氛稍显沉闷。  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缺乏激情,缺乏感染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