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章

时间:2021-10-26 17:12:26 节日作文

第一篇:《关于社会的文章》

社会这本书

社会是一本书,这本书让我们永远也读不完。它有新鲜光彩的扉页。也有灰暗陈旧的篇章。我们永远被它吸引,为它着迷。

我一直认为,社会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

孩提时的我们几乎只有接触父母亲人带给我们的社会,这就是狭义的社会。在这个狭义的社会中,我们明白了亲情的可贵,我们学会尊老爱幼,我们浇灌着我们的友谊。

单纯的我们用无邪的眼光看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罪恶,没有救赎。那时的我们攒下为数不多的零用钱去捐给需要帮助的人。那时的我们喜欢和不喜欢区分的很明确。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的笑着。

可是慢慢的,我们长大了。接触的人开始多了但是并不熟悉。就这样,我们终于迈向了广义的社会。

我们友好的对待每一个人,努力的帮助别人。可是,周围却总是传来嘲讽和讥笑。我们恐慌了。但我们依旧友好的对待所有人。直到有一天。那些人伤害了我们。不管是社会中的利益交换,还是感情中的玩弄。都让我们心碎。我们开始怀念年少时的那些梦。但,回忆终究是回忆。我们无法从回忆中得到什么。于是。我们慢慢变了。变得假惺惺。变得笑容很假,心很冷。那时的我们微笑着和那些并不熟悉但有利益可图的人一起喝酒聊天。那时的我们假惺惺的赞美那些我们厌恶的人。

我们懂得社会中的尔虞我诈,懂得只有强者才能活下去。我们拼命拼命的挣扎,努力地爬向生活的顶峰。可是。生活是安稳了。我们却累了。倦了。于是,我们疑惑了……

我们开始正视自己多年来生活的种种。我们会猛然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其实都是因果循环的。不要没有希望。不要去抱怨和咆哮。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和参透的。

就像青年时的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中年时的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老年时的我们,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一切都是社会教给我们的。

有时,社会就像一位老者,为迷途的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幸福的故事;有时社会又像一位少女,穿着流苏的长裙,奔于烟波之上,永远让我们沉醉于她温婉的长袖之中。社会还是一坛好酒。只有足够的沉淀。才能品出更香醇的味道。

社会这本书啊。是一本还没有写完的书,也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我们只有不断的去经历和领悟,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明天!

第二篇:《社会的批判文章》

中国当代社会批判

作者:夜色正迷茫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点击数:779 更新时间:2008-1-22 中国当代社会批判 夜色正迷茫1中国社会,从未如今日之社会有如此落后之态,中国社会,从未如今日之社会有如此萎靡之状,中国社会从未如今日之社会有如此衰弱之势。倘若有人拿出几十年前,百年前,几百年前之社会来反驳我这样的判断,那么也不过是一种为当代社会之倒退所做的辩护罢了。几十年前,有着中华儿女为着民族之独立与自强而奋勇杀敌,一百年前,有良知,有毅力,有思想的一批中国人在为中国的落后而苦苦寻觅真理,几百年前,人民还在为封建压迫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而今,我们在做什么呢?似乎找不出一点进步的事情来。2自有社会以来,人类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群体,正因这不平等,人们变得自私自利,变得残酷血腥,变得面目狰狞,那些高高在上,仿佛他们自生来开始就具有上天赋与的才能,他们把持着各种权利,决定着大多数人的命运,这样一个阶级就是统治阶级。世界经过了沧桑巨变,而人类社会却依然是少数人统治着多数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分明不是进步,分明是赤裸裸的倒退,而有人却在大声地叫嚷,这是个文明的社会,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些叫得震天响的人大概就是那些统治者了吧。他们叫得如此响,是因为他们怕失去曾经用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所获得的权利,他们怕被人民打倒。3今日之中国,如此羸弱不堪,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竟然还有吃不饱饭的人们,竟然还有沿街乞讨的人们,竟然还有不顾生命而去挖煤的人们,竟然还有旧社会肉体交易的人们,竟然还有欺压百姓的地痞流氓们,竟然还有狗仗人势的贪官污吏们。倘若那些国家要员们说这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全国上下,繁荣向上之景象才是主流,那么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还有谁相信呢?总之,我是不相信,大多数有良知有思维的中国人也是不相信的。4一个主权国家,被美国炸了大使馆,一个主权国家,被美国撞了飞机,一个主权国家,被日本政府无理取闹着,一个主权国家,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羔羊。这样一个主权国家何来的进步!5如此一个国家,上上下下充斥的是对金钱的渴望与贪婪。生在底层的人们希望成为百万富翁,成为人上人,生在上层的人们希望成为亿万富翁,成为天上人。如今之社会,要有钱才可以走得通,上好学校要送礼,上好医院要送礼,上至高层,下至平民,均受这种腐败之气所笼罩。6十亿的农民重新成为资本家的奴隶,他们深受饥苦,尽尝剥削,进城打工却得不到钱,回家种地却要先喂肥那些官僚们。种个树要你的钱,杀个猪要你的钱,或许哪一天,农民们拉个屎,他们也会要去的。工人失业的失业的,提前退休的提前退休,当年的主人翁,今天真正成了受苦的人民。所谓的工农联盟,成了资本家的联盟。所谓的人民民主,成了资本家的民主,所谓的人民专政,成了专人民的政。广大的青年成了最堕落的一个群体,所受毒害之深实乃千百年来最重。7何谓中国,何谓华夏,何谓人民?

第三篇:《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

社会科学论文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论文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也是高考规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之一。

社会科学类文章重在对以下能力的考查:(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社科论文的阅读较自科类有一定的难度,但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其选项内容都源自提供的文本,命题人只是在转述上做文章。因此,考生在备考中要对文本有一个细致的梳理,找准选项的出处,细心加以比对,就不难找出答案。另外,对常见错误选项的设置要有所了解。主客观混合考查是命题的新趋势,应引起重视。

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一、选文的“社科”倾向更加明显。

2009年高考18套试卷中论述类文本的19篇选文(天津卷依然选择了2篇文章),除了天津、重庆、湖南、四川等4地试卷以地理、生物、医药等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主之外,其他都是以文艺、历史、伦理等社会科学文章为主,社科文的比例得进一步加强(2008年为10篇社会科学类文章,9篇自然科学类文章)。今年的论述类文本选材更加突出时代特色,全国卷Ⅰ的《甲骨文解谜》、全国卷Ⅱ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全国课标卷的《诗与歌词》、安徽卷的“通俗历史热”、北京卷的“昆曲”,无疑都和当今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紧密关联,四川卷的《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天津卷的《健康国家》,也就是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天津卷还考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这无疑和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密切相关。

二、选文的表意丰富性更加鲜明。

论述类文本的选文一般在千字左右,但篇篇语言凝练,多层次特点鲜明。思路或纵向流转,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或扇面铺开,如重庆卷;或花开两朵,比较甄别,如北京卷、江苏卷。语言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或对比分析,或背景揭秘,或意义探寻,让文章密度更大,表意更具丰富性。

高考备考策略:

一、命题特点

高考对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这类文章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命题角度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用材料的新颖性

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对于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2.设置选项的迷惑性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被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①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②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果”错断为“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和“次要”倒置。

⑤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⑧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即“无中生有”。

二、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

3.定位检索,准确筛选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文题比较,甄别正误。

在辨析过程中,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赅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5.组合概括,表述到位(这是就个别省份的主观表述题而言的)。

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

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三、常见失误

1.审题不清

不少学生或由于情绪紧张,或由于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没有注意“主要”,而答了“次要”;没看清“选错”,而变成了“选对”;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错得五花八门,离奇古怪。

2.对照粗疏

要正确答题,就必须在总体把握全文(或某一段)的基础上,将选项和原文一一仔细对照,有时还应该将选项互相对照(因为正、误选项是矛盾的)。有的学生却缺乏耐心,不太细心,对照粗疏,常常出错。有些选项是对语句的理解、事物的概括,而学生对照时,不去注意具体依据是否充分可靠,不去注意要点是否全面;有的选项是对事物、道理的判断,却没有注意其修饰、限制是否有缺漏,有变异;有的选项表述貌似正确、完美,就只凭感觉而不去原文中找依据,轻易选择;有时候选项中某几项与其他项有质的不同,或某两项之间矛盾对立,而未加注意;有的选项本身表达就有错误,而没有发现,还在原文中四处寻找、比较„„这样,错误就难以避免了。

3.概括失当

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必须进行条理分明、要点完整、切合题意的表述。但是,有些学生却不善于抓住中心论题,抓住主旨,抓住事情的本质或人物的思想性格特质,抓住线索脉络或总体纲要,并且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把握不同方面,因此,导致的结果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残缺不全,或者主次颠倒。有些题目,虽然从某段中提出,却要综合全文或前后段才能答全;有的过渡性的问题,需要看上下文才能把握;有的解说象征意义类问题,要在比照联想中才能理解。

第四篇:《2010-2011社会热点评论文章》

张凯:从河大飙车案看刑事司法

2011年02月01日07:57财新网[微博]我要评论(297)

字号:T|T

张凯 北京律师

轰动一时的“我爸是李刚”案件今天终于在望都县法院宣判,交通肇事罪,有期徒刑6年。 人们或许都不能记起当事人的名字,李启铭、陈晓凤,或许那样多的愤怒、谩骂、质疑、谣言也会瞬间随风飘散。然而,李刚却成为一个代名词,被我们记忆。它会隐痛我们的神经。有一天我们回顾历史,或许会发现: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伤痛的缩影。 对此,我们有太多的解读,然而当一切归入了司法程序时,我们也会随着法律的进程或悲或喜,抛开一切的爱恨情仇,用常识、用法律的视角我们来借此窥探中国刑事司法之现状。 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圣经原初的金言后来成为法律界中关于程序与实体正义的辩驳基石。在整个案件过程中,我们看到程序正义距离我们的很遥远,让这样一个本身简单的司法过程变得让人狐疑和不解。不正义的程序必然导致糊涂的判决,此案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一、权力控制司法,无法摆脱的司法困境 刑事司法本身是法学家精心设计,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贵重仪器。它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并非常的精准,任何一处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最后出来的产品变形。而且专业人员不能越位,在一个流水线中,只做好自己的本位就好。然而,我们的刑事司法实际是被权力左右,非专业领导专业人,这让多少法律人纠结万分,本质上法律工作是充满荣耀感的,它是用专业的语言和思维对公义、爱、平等、自由等基本价值的表达,是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探索的价值沉淀,甚至可以说它本身是非常美的。但是这样美的东西却被幕后的利维坦怪兽所左右。最后变得不伦不类。在河大案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的痕迹:

省长发话、央视专访、施压律师、解聘律师、和谐新闻、受害人失声。每一处都掺杂着权力的影子,在这种阴影之下,我们的司法无法展现其贞洁,却像娼妇一样被蹂躏和糟蹋,任人摆布,毫无尊严。

二、失衡的裁判者,竞技变为表演赛

一场法庭审理,本质上是一个力量博弈的竞技场。博弈的英文就是game。game可以翻译为游戏。游戏的特征在于:规则是确定的,双方机会是均等的。法官是中间的裁判者,在既定的规则下,法官发现违规而予以制止。这需要法官有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品格、谦卑的性格。他在这种竞技中表达常识和良知。他不得与任何一方有所勾结,或者成为同盟。也不得被其他第三方左右。然而,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常常置法官于尴尬的不义之地。法官受制于层层的行政管制、政治信仰的约束、甚至参与竞技的检察院,天然的还有监督法官的权力,法官出于权力运作的惯性和自身处境的考量,最后变为挥刀者而不是裁判者。河大案中,我们看到:法官“打电话给陈父家的支书, 要其作陈父的思想工作,劝陈家放弃参与诉讼”(王克勤记者调查)。可见,竞技还没有开始,法官已经劝一方放弃比赛了,如此的法庭审理,就彻底变为检、法、师给全国人

民的一场表演赛,想必进几个球、哪里摔倒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没判决的时候就

有人让我预测,我就说交通肇事,6年。居然一点不差。既然是表演,真正内行

一看就会知道结论。

这样的表演式的庭审每天在中国大小法院上演,或者法官和检察官共同演给

被告看,或者三方共同演给公众看,演给上级看。

三、公开审判,无法揭开的迷雾

审判公开是刑事司法重要原则,让审判在阳光之下,才能提高对阵双方的技

能,防止裁判者吹黑哨、假哨。公众案件的公开审判其意义更加重大,他本身是

对国民的法治教育,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信仰。这样法律才能

有力量,有尊严,有品格。然而,我们越是公众案件,却越放在黑屋子里。让人

们无法参透黑屋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流言蜚语、谩骂污蔑就满天飞。11

月份我总结公众案件的固定模式:“...... 公开审理但你想旁听就是就不去、

很快被大众淡忘。”。果然,河大案再一次按照我说的模式运行,大量的记者被

排除在外无法旁听,公民只能在法庭外围观。

四、受害人权利缺位,最关心正义的人变花瓶

在一个庭审过程中,事实上两种位置的人最关心正义,一个是被告,另一个

是受害方。法官的判决直接影响到这两种人的实际权利。然而在我们的制度设计

中,实际这两种人却都是最弱势的,如果没有和权力结盟或勾兑,几乎处于任凭

宰割的地位。在制度层面上来看:河大案的受害方,陈家在整个侦查阶段到法庭

的过程中的实际拥有的权利非常有限,在罪名上,他们虽然提出了和公诉人不同

的意见,但几乎不会被采纳,本案中法官直接就劝他们放弃参加庭审。而即使他

们对判决结果不满意,他们也没有独立的上诉权。受害人本是最关心庭审正义的

人,却排除在庭审之外。最后很多受害人只能通过上访等途径寻求正义。

河大案是一个中国刑事司法的缩影,任何一个气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

几乎可以在这个案件中看到所有司法的影子。任何一个气泡的破裂也会让整个司

法出于瘫软状态,瘫痪的司法必然看不到尊严、价值、宽容。最后死水一滩。 金海燕:“我爸是李刚”为何能复制? 2010年12月22日07:32光明网金海燕我要评论(272)

字号:T|T

金海燕 评论作者{社会文章}.

12月17日晚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有一辆起亚车和奥拓车相撞。交警去

处理时,满身酒气的起亚车驾驶员金建兄纠集七八个人,围殴3位警员,并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