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的散文

时间:2021-10-26 16:59:27 节日作文

第一篇:《野菜》

野菜,一条连接乡村和城市的线。

野菜

姓名:杨帆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田梗上,池塘边,在那些不知名的角落里,植物窸窸窣窣地钻了出来。尽管它们的名字在不同人口中有不同的叫法,但是它们在舌尖上的味道总是与家乡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常常用“野菜”来概括它们,远离城市,远离整齐开垦的土地,它们往往滋味绝伦。而我的老家就是能提供这种美味的地方。

老家在山里面,山路十八弯,从进山的入口开始算,足足开了有二十分钟的车,不知经过了多少个转弯,才到达了山坳里面的一个村落。当地人称之为陶洪集。滔滔的淠河从村旁边流过,当然这是在夏天汛期才有的情况,平时冬天,河水干涸,甚至能露出河底的泥沙。河的那边依然是山,山连着山,灰蒙蒙的,显出苍绿的颜色。很难想象,在这里生活着一群人,世代为耕。

(毫无艺术感的农村田地)

我爸是六零后,那个年代的农村日子格外清苦:家家孩子多,不是每一个年头风调雨顺,粮食丰产,更多的时候,种出来的粮食只够几个月的消耗,饥寒缠绕着生活,一把野菜剁碎,可以充当好几天的下饭菜。除此之外,缺少零食,缺少糖果的年代,只有那些滋味独特的野菜野果子伴着爸爸那代人的成长,比如酸苔,苦菜等。

而生长在城市的我,对野菜的印象,莫过于提着篮筐蹲坐在菜市场门口的老奶奶,她们采来马齿苋,蒲公英等野菜,希望换取一点零用钱。生活在城市的人大多很难亲手采到这些野菜,只是偶尔买回来尝个新鲜。但是,总有一些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里的老人或是中年人,他们怀揣着品尝那久远的味道的念头,想重温年少时的口感。

我想这就是有一种野菜在南方饮食中十分普及的原因吧。每年吃一顿荠菜饺子,对南方人来说,是一个时令的标志。荠菜生长旺盛,只要是泥土就可以扎根生长,甚至在城市中也能偶尔找到。这种馅的饺子能从冬末吃到夏初,荠菜特有的芬芳和苦涩跃然于舌尖,带着土地的味道。我曾见过一群老奶奶挎着购物袋,拿着铲子,在还没有动工的建筑用地上挖荠菜。这也算是城市为数不多的“野味”吧。

还有就是荠菜粑粑,这是我奶奶老家的特产。把荠菜的老叶子摘干净,放在水里洗上几遍,切碎,和玉米面和在一起,加上切碎的腊肉,放在锅里炕着,等到两面焦黄,就可以吃了。玉米面很糙,吃起来一点都不细腻,但是面的香味,肉的腊味,还有荠菜的奇香,混合在一起,十分诱人。过完农历三月三,等到荠菜老了的时候,就是夏天来了的标志。

在北京,我很少吃到荠菜馅的饺子。寒假回家吃一次荠菜饺子,也成了我的心头所好。尽管现在市场上有人工大面积培植的荠菜,但是我总觉得这样吃不出荠菜的香味,脱离了野菜的本质。我父母坚持认为,只有农村地里现挖出来的荠菜才算上品。

除此之外,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吃过的野菜可丰富了,仿佛只要是大自然的赐予,都可以享用。春天的茅草长出的嫩叶,嚼在嘴里有甘味;夏天的四月果,秋天野生的板栗,是最好的零嘴。在那样一个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体验的年代,野菜装点了生活,成为生活的乐趣和享受。

但是,这永远成为了爸爸的回忆。甚至很多次我们漫步在老家的山丘上,爸爸指着平坦的农田跟我说这里曾经是什么什么草生长的地方,而我只能对着一片又一片的水田发呆。而我对于野菜的认识,仅仅限于爸爸的介绍。我更无法想象我会生活在农村,在种菜务农中与野菜邂逅。

我不由得想起最近网上热炒过的上海女看过农村饭菜后毅然与农村男友分手的故事。这听起来像是一场年轻人不重视感情的闹剧,但是,很多人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都无法对当事的双方过分指责。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这是不可以忽视的因素。我生活的城市离我老家仅仅一百公里左右的距离,一边是城市,房子大而整齐,用的是自来水,烧的是天然气;另一边是乡村,房子没有铺瓷砖木地板,紧邻着房子的就是农田,农田旁边有随处乱扔的垃圾,烧的是柴火,喝的是清泉水,没有WiFi。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没有网会令人心烦意乱吧。同时卫生条件也是令城市人望而却步的因素。

这是区别,但不是城市与农村不可逾越的隔阂。总有一些东西连接了城市和农村,餐桌上的每一粒米都浸润了农民的汗水,比如餐桌上的一道野菜,讴歌田园的一首歌。我宁愿相信这是因为一种生活惯性。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那个地方,那里的生活早已融入血脉,那里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了不自觉的习惯。但是我同时期待着农村和城市能走向更好的融合,在各个方面。

仅仅从食物的角度,城市人就无法忍受农村菜油腻粗糙的口感,精致的食物,采择整齐的原料是他们的舌尖的味道。我也相信那位农村男友家里做出了最充足的准备,在农村招待远来的客人是一件大事。其实我老家的菜,在昏黄的灯下面照出来也是那个效果,不用修图工具的话就是一片模糊。油汪汪的,盐也放得很多,但是那从来不是敷衍。

我知道农村人的热情,大年初二我从山里的老家赶往合肥时,远远地就看到我大姑拎着

一只鸡追在我们的车子后面。大姑气喘吁吁地追上我们,不由分说地就将东西塞进了后备箱。即使爸爸怎么拒绝,大姑依然坚持要我们把鸡带走,生怕我们在城市里吃不到正宗的土鸡。

(老家的午餐晚餐都是一道菜,一盘盘咸货)

(年夜饭的主菜,猪蹄炖香菜菠菜)

假如那个女孩再呆上一段时间,也许会感受到男孩家人的热忱和真诚。那不是用一顿饭菜来衡量的。虽然我无法认为女孩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我希望女孩下次吃到野菜或是野味的时候,能想到这些东西来自的地方。尽管在灯光下不是鲜丽可人的,但是农村依旧是个可爱而又美丽的地方。城市里再精美的食材也离不开黝黑的泥土,就像再光鲜的人也离不开生长的土地。

我爸爸早已生活在城市多年,但回到农村时,他依然要在奶奶烧饭时添一把柴,或是给鸡喂喂食。我们不会放弃城里的生活,同时我们也离不开那片乡野。{野菜,的散文}.

品尝野菜,欣赏那些扎根在土地的人眼中看到的美丽。野菜是大自然给人们的馈赠,我希望城市能因为一点野菜而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风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生长。也许,一道荠菜水饺足矣。

第二篇:《50篇必读散文》

年轻人要读的50篇散文

中国卷:

1、匆匆――朱自清

2、背影――朱自清

3、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4、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鲁迅

5、小橘灯――冰心

6、银杏――郭沫若

7、风景谈――矛盾

8、落花生――许地山

9、故都的秋――郁达夫

10、怀念萧珊――巴金

11、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12、我的母亲――胡适

13、雅舍――梁实秋

14、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15、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叶圣陶

16、海燕――郑振铎

1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18、囚绿记――陆蠡

19、鲁迅先生记――萧红

20、雨前――何其芳

21、桃源与沅州――沈从文

22、采蒲台的苇――孙犁

23、西湖的雪景――钟敬文

24、荔枝蜜――杨朔

25、济南的冬天――老舍

26、西湖漫笔――宗璞

27、丑石――贾平凹

28、苏州赋――王蒙

29、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30、昆明的雨――汪曾祺

31、阳关血――余秋雨

32、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

33、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外国卷:

34、论求知――弗兰西斯·培根

35、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36、远处的青山――高尔斯华绥

37、自然――歌德

38、热爱生命――蒙田

39、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卢梭

40、悼念乔治·桑――雨果

41、冬天之美――乔治·桑

42、乡村――屠格涅夫{野菜,的散文}.

43、海燕――高尔基

44、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45、美――泰戈尔

46、浪之歌――纪伯伦

47、我的梦中城市――德莱塞{野菜,的散文}.

48、海边幻想――惠特曼

49、我的伊豆――川端康成

50、归来的温馨――聂鲁达

第三篇:《(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天边的晚霞_故乡的野菜》

文/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请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日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日“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土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第四篇:《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 散文;{野菜,的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 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浙江绍兴人。1903年赴南京求学,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被指责为汉奸文人。抗战后被捕。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1927年提出“闭门读书论”批判左翼文学的“投机趋时”;1937年后,沦为汉奸)

2、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及其“闲话体”风格言志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北京

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周作人的现代散文理论独树一帜,而且他散文创作也和他的理论相呼应。周作人的言志散文理论和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理论: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艺术散文创作,将叙事、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散文不但应是记叙的,而又是艺术性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这是周作人发表于1921年的《美文》中重点强调的观点。这给现代散文文体和标准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自此,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言志派”这一散文流派。(1920年之前,文坛上多流行议论性散文。)

(2)“闲话体”艺术散文的风格。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周作人的独特风格。

①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②“冲淡平和”的抒情特色。

周作人的人生观之一就是顺从自然,天人合一。他说过:“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都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子。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里去,反正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二十年来我不曾看电影。”

他的散文作品混杂着寂寞的痛苦和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如:《乌篷船》,作者似是在漫不经心地指点朋友如何游览他的故乡,实际要表达的是自我的处世态度:闲适和隐逸,一种消闲的人生观。周作人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淡淡的惆怅或落寞,这一方面是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思想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涩。

③文词的涩与简单。周作人认为文词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一,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在他的散文中,随外可见这种文白杂揉,简单又自然的文词。文章以文言入文,似“涩”,但读起来,并没有艰涩、生硬之感。全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