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低处

时间:2021-10-26 16:56:49 节日作文

第一篇:《幸福在低处》

幸福在低处

作者:郭姜燕

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作为已近不惑之年的教师,我经常会陷入茫然和苦闷。生活和工作,似乎就是不断地重复昨天,在重复中,激情消退,麻木滋生。一个好友曾怜悯地对我说,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充满变数,而你们教师的生活只是一个定数,一日从教,终身教师。那一刻,我再次迷惘。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为什么体会不到从教的幸福?作为教师,我的价值在哪里„„在与许多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这是我的迷失,也几乎是我们这个群体的集体迷失。

有一种幸运叫“遇见”。2009年的夏天,与之前的数个夏天没什么不同,一如既往地炎热,一如既往地漫长。可我遇见了它——倾听教育。

作为学校的中层,我参与过几次课题研究 ——专家们汇聚一堂,轰轰烈烈地开题,然后逐渐归于沉寂,等到专家们再次盛装出席时,已是结题的时刻。最重要的过程,被省略。同时被省略的,还有老师的个人成长。

这次不一样。课题主持人冯卫东先生只是抛出问题,让我们谈各自的看法,与我们探讨倾听教育在小学阶段的现实意义,跟我们磋商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大家各抒己见,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最后,他推荐了几本相关的书让我们抽空阅读。我记住了其中的一本:《静悄悄的革命》。

这本书在我的书橱中已寂寞多年,买回来之后我并未好好读过它,尽管它只是薄薄的一本。回家后,我翻出来,趁着热情未灭,开始阅读。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

反复读着这些亲切平实的句子,我心潮澎湃,按捺不住自己兴奋,我写下了自己的读书

随感《三问自我》,许是有感而发吧,这篇稿子很快发表于《师道》杂志。

我开始真正走进“倾听教育”,走进自己的“教育生活”。 于是,改变静悄悄地开始了。

冯先生从此经常与我们在一起,他定期走进我们的课堂,没有莫测高深的理论,没有滔滔不绝的演讲,一个细微的环节引发起争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激荡出灵感„„品一杯清茶,我们听课评课、交流研讨,他带领着我们,围绕着“倾听教育”,一群奋战在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倾听着彼此的思想,倾听着自己的内心,开始了教育的“思考之旅”。

记得我执教的是语文实践活动课《我喜爱的传统节日》,一节很家常的课,但努力践行着“倾听”的理念。学生出错了,我跟大家静静地听,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的那样,让投出差球的球手再试一次,把纠正错误的权利交还给发言人自己;学生的想法与我的预设出现偏差时,我克制住自己的焦急,耐心地听,冷静地寻找着学生想法中的可生发点,点拨出别样的精彩„„看似寻常的一节课,却让我品出了非常的味道。我惊异地发现,我的“脉搏”和孩子们的同步了,我的心,前所未有的安静。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名叫马昕的孩子,却把这堂课变成了他学习生活的一个里程碑。他是个让我头疼的孩子,课上很少听讲,发言更是寥寥,学习始终是班级的“尾巴”,对我来说,爱他很难。课堂上聊到中秋节时,他讲述着后羿与嫦娥的故事,故事很长,他的表达磕磕巴巴,普通话和方言交替,书面语和网络语糅杂,孩子们发出轻微的笑声。换作过去,我会快刀斩乱麻,及时制止,更别说有人在听课了。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还有教学内容待我完成,我的心里其实也很急。可是,这是一节“倾听教育”的研究课,我怎么能不“倾听”完呢?我无奈地,却装作很耐心的样子,直到他讲完。我遗憾地认为,让他发言,是这堂课的“败笔”。可随后,马昕的转变却让我吃惊。我发现,他一改往日的懒散,变得专注积极了,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争取着表达的机会,我的倾听和表扬给了他更多的勇气,激发出他的学习热情,偶尔,他也会“妙语连珠”了!

马昕的变化,仿佛是一缕阳光透进了被长久封闭的屋子,让我见到了倾听教育的成效。原来,不管什么样的孩子,他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国,他都希望自己得到承认,我们对他们的倾听和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尊重。既然马昕会因为“倾听”而变,那其他孩子也同样有可能。我开始把目光投注到每一个孩子个体身上,对“倾听教育”,我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向往。

一路走来,我渐渐发现,“倾听教育”关注的是心灵。就像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说的那样,决定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所运用的技巧,而在于他的心灵。

走入倾听教育,我开始倾听学生的心灵,开始尝试着与学生的心灵建立联系,力争从“面对面”到“心对心”,彼此息息相通。渐渐的,我发现了,当我的快乐感染了学生,无论我用什么方法教学,学生都很乐于接受。

学会了倾听,我知道了学校不只是修正学生缺点的地方,它更应该是扶持学生个性的乐园,只要我们不拿“完美”的镜子照孩子,学生就不会呈现给我们“支离破碎”的样子。 “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已经成为我衡量自己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当我的心沉静下来后,我发现教育的天空变得开阔了许多。我所面对的孩子们,不再是棋盘上任人摆布的棋子,而是林中自由觅食的小鸟,用心去看,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芒。

你的孩子会对你倾诉她的“暗恋”苦恼吗?你的孩子会与你商量该如何拒绝给自己写情书的男生,又该如何对喜爱的男孩子告白吗?这些许多家长棘手的问题,对我和我的中学生女儿来说,却是很家常很自然的交流内容。

“你是我的母亲,也是我的姐妹,更是我的知己。”这是女儿对我的最高奖赏。而这,都要归功于“倾听教育”。{幸福在低处}.

我跟女儿的关系曾经很僵。我希望女儿跟我聊天,我渴望跟女儿友好相处。可我们经常争吵,我们对不同的事件存在分歧时,都拼命想说服对方,就像鹅、梭鱼和大虾一起拉车,因方向不同,结果两败俱伤,效果为零,我们相处得辛苦而疲惫。亲近“倾听教育”之后,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种种,我醒悟过来,我一直站得高高的,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高人一等地试图“没收”女儿的思想,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低一点,会不会不同呢?

我尝试着。女儿倾诉:“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真烦人„„”放在过去,我会立即反驳说:“老师也是为你们好,作为学生,要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才对。”改变后的我,只是平静地听,听完她的话,慢慢搂住她的肩:“我的女儿好可怜哦,作业多是挺烦人,想当初我上学的那会儿,也讨厌老师留很多作业呢!”女儿惊讶地看我,仿佛不认识一样,却往我怀中靠得紧了些。我不再多说,一会儿,女儿主动说:“妈妈,唉,我想,老师也挺无奈的,还不是为了我们吗?再说,他们改作业也辛苦哇!”女儿说出这话时,我感觉自己心花怒放了,那种狂喜,经历过的家长才会知道。我知道,我是真的“听懂”了女儿的话。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够认同自己的对象,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而不是一个真理化身般的教育者。

我用“倾听”打开了女儿的心扉。每天与女儿在一起的时光,我都会放下一切可有可

无的忙碌,用心地听她诉说,说她的快乐,说她的烦恼,说她得到的表扬,说与同学间闹的别扭„„许多时候,只要“听着”,对她来说,就足够了。女儿因为我的“倾听”,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开朗,以往许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矛盾也于不知不觉中消弭了。当我遇到烦恼的时候,女儿也会反过来安慰我:“妈妈,你要当我是朋友哟,有什么烦恼不要憋在心里,告诉我好不好?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倾听教育”让女儿阳光了,更让我的家庭充满了乐趣,洋溢出幸福。学会了倾听后,我发现自己变得从容了许多。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不再急于去表达自己,而是等对方把话说完,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许多原本会生发成矛盾的事情,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我发现,我不仅获得了女儿的信任,还获得了婆婆的呵护和丈夫的疼爱。在我心中,“倾听”,成了距离“幸福”最近的一个词。

我对冯先生充满了感恩之情,是他让我观照到自己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让我知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并非别无选择。我开始走出生活的羁绊,开始快乐地投入到教育。

冯先生说,要勤奋,但要让勤奋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需,太过功利的勤奋会让自己活得很累,而乐此不彼、欲罢不能的勤奋才是一种境界。我出现松懈的时候,他告诉我,只要潜心做一些事情,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现,人静下心来做事的时候才能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幸福在低处}.

我把自己写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给他看,他很感兴趣地细细读过,及时与我沟通,他说写给孩子们看的文字应该是最干净的文字,会倾听儿童的人,写出的东西儿童才爱看,对我作品的不足,他同样坦率地指出来,并说我完全有能力写得更好。他的“煽动”,让我真的对写作开始有了“欲罢不能”的冲动。看着孩子们课间玩耍的身影,与孩子们一起做着那些我并不擅长的游戏,我努力地蹲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把这些心声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在创作儿童作品时,我总是叩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孩子吗?我该用怎样的故事教会孩子去学习倾听呢?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写作,我越来越理解孩子,越来越愿意倾听孩子,而关于“倾听教育”的作品《小鱼的信》、《明日复明日》、《香气满园》等也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陆续发表„„我爱上了为孩子写作的幸福滋味。

我要赋予自己的生命怎样的意义?我应该给孩子们一种怎样的童年?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儿童成长的„„在研究“倾听教育”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学生的人生,我发现,自己已经从不断地关注外界给予我的评价转为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改变让我远离了尔虞我诈、虚与委蛇,让我的胸襟变得更加宽广,让我的课堂更加灵动,与孩子们的

相处也更加融洽,孩子们愈发喜欢我,而我,也从心底里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

冯先生说,人生可能毫无意义,是我们各人的选择赋予了人生不同的意义。 “倾听教育”,让我明白了,幸福不在远方,它在低处,只要我们肯俯身,就会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愿抱持一颗平凡而高贵的心灵,积极地做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事,倾听教育,俯听幸福。

第二篇:《人生在低处是最幸福的》

人生在低处是最幸福的------赵本山{幸福在低处}.

舆论对赵本山的大转折,来自他缺席2014年10月15日中央召开的“文艺座谈会”,随后一篇《莫言参加了座谈会,赵本山去哪儿?》在网络上迅速 流传,作者认为赵本山没有参会预示“赵本山时代”彻底结束。紧接着,关于赵本山的一系列谣言兴起,旧账往事也蜂拥出来。

最近经历如此动荡,赵本山对人生感悟深切:“人生就是这么点儿事,当你普普通通的时候,你想过好,当你过好的时候,你又有更高的追求,当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才反应过来人生在低处是最幸福的。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穷三富过到老,没有一个人会顺风顺水地走到尽头。”还是赵本山那句话:“请大家放心,我就是一个演员,没有任何事儿。”当然,不是“没有任何事儿”,因为他“就是一个演员”

第三篇:《幸福讲堂》

听《幸福讲堂》有感

--------- 幸福就在眼前

王树红

屠格涅夫对幸福是这样描述的“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其实幸福就在眼前,在我们生活的轨道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追求梦想的路上,这是听幸福讲堂给我最深的感悟。

其实在幸福讲堂中,三位是很少谈及幸福,但是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他们是幸福的。高老师的幸福在她不断成长的路上,每每付出后,她收获的是幸福,是满足;刘老师的幸福是在他的喜好兴趣上,在自己幸福快乐的同时,也把自己热情去点燃别人的幸福,是一种大的幸福;张老师的幸福是在不被命运压倒,那种执着不服输的,工作激情中,他用自己的智慧换来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这也是一种幸福。

张老师在讲述中说到,一对弹棉花的夫妻住在漏风的临时帐篷中晚上全家人依然是谈笑风生。是呀,那是一种相濡以沫,共度风雨的幸福。由此我想到了许多。我们时常把幸福架设在又远又高的天边,以至于忽略了许多幸福。终于明白,幸福其实并不遥远,而是在触手可及的低处。幸福并不跟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划等号,住在陋室里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出门没有车子,安步当车也是幸福;周末会老家,与年迈的父母闲聊家常,是幸福;陪在孩子身边,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是幸福;在生活琐事中与爱人的一次拌嘴,也是幸福。工作中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调皮的眼神,是幸福;清晨走到教师看到孩子们忙碌的打扫教室,是一种幸福;中午教室静悄悄的孩子们在午写,也是一种幸福;„„幸福在生活的细节中,它每天都来眷顾你。 托尔斯泰说,生活即是幸福。是的,幸福在眼前,在低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第四篇:《吟唱在低处》

吟唱在低处

——读《人生觅处,搁一丝浅墨》有感

一遍一遍的看着这期的学习资料,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搁一丝浅墨”,心里的那根触动的弦久久的无法归于平静。

我想没有人能拒绝功成名就的时刻,没有成功的人不断的追求成功,有些成就的人追求更好的成就,“人总喜欢追求没有的,忽略已有的,被浅墨渲染的人生就像是一幅山水画,处处诗意,却又处处失意”。然而那成功前的“失意”未必就不是“诗意”。

成功前的失意里流淌着泪水与汗水,成功前的失意里饱满了坚强与毅力。成功前的失意里也吟唱着信念与梦想„„{幸福在低处}.

“泪沉静在眼中等待着滑落的时节”,或许人们更疼惜“欲语泪先流”的娇滴,更心疼“梨花带雨”的柔媚,可谁又能否认那一汪清潭之中的坚强与委屈不是一道别样的风采?„„

“梦停留在彼岸展望着清醒的一刻”,人们总期望着美梦成真,但清醒的一刻来临之际只有梦才明白自己是渴望这清醒的时候还是迷恋留在朦胧梦境中,就如同“庄生晓梦迷蝴蝶”,谁说一定是蝴蝶迷恋庄生,又或许是庄生迷恋了蝴蝶呢?„„

看着奥运会上的运动员冠军高举金牌时大都留下了泪水,很多人都说他们激动沉寂在这成功的喜悦中,或许心只是激动在即将成就着辉煌的流年,那里有着道不尽的酸甜苦辣说不尽的悲欢离合,那里有着道不尽说不清一指流沙„„ 破茧成蝶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当看着从茧壳中飞出的彩蝶时我们为它的成功喝彩,同时更为他漫长的“失意”欢呼,而吟唱„„

我们向往成功的辉煌,但我们更多的沉淀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要灰心,不要心急,细心瞧瞧,你会发现,虽然这条路上有着酸甜苦辣,但也充满了鸟语花香„„

第五篇:《高贵总在最低处》

《高贵总在低微处》{幸福在低处}.

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职责不是去赶超别人,而是要突破自我。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生命就像一本书,扉页写着你的名字,前言是你的简介。正文记录的是你每天的努力、尝试、快乐和沮丧。你的思想和行为都被一天天记录在你的生命之书上。

给别人的生命带来阳光的人,阳光也不可能远离他们。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那张小床及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的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儿子叫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尔.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因角色的卑微而否定了自己的智慧,因地位的低下而放弃了梦想,有时甚至因被人的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

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微的肉体,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有一个很自私的人,自私到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予他人,于是人们都叫他吝啬鬼。一天,佛祖经过他住的地方,得知此事,便决定登门点化他。佛祖耐心地给他讲了”舍便是得“的道理。在聆听了佛祖的教诲后。他也似有所悟。这时,门外来了一个乞丐,于是佛祖便叫他前去施舍。他捧着一碗饭来到门前,可在给予的那一刻,他说什么也不肯松开自己的手。试了几次,都无济干事。他只好沮丧地回到佛祖面前,“我本想给他,可我就是松不开自己的手。”

佛祖略加思索,从怀里拿出一粒种子,放在他的左手里。“你把右手想成是别人,把左手想成是自己。现在你把这粒种子放在你的右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一想到把东西给别人,他又开始有些舍不得了。可过了一会儿,他又笑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吗,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如此一想,便轻松地把那粒种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刹那间,他右手中的那粒种子竟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花。

面对那朵美丽的花,那个自私的人忽然有所憬悟:原来给予很简单,就像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是很令人幸福的事情。

原来奉献如此美妙,就是在心里种下美德的种子,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第六篇:《幸福——高中语文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栏目策划了一个采访全国各类职业普通百姓“你幸福吗”的连续报道,九天时间里记者在各地调查采访了3500余人,有人回答“幸福就是没有后顾之忧”,也有人回答“每天把该做的事做完之后,舒舒服服地玩就是幸福”,一位售货员的答案是“幸福就是快乐,幸福不光是挣钱。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一对年轻夫妇被问及“幸福是什么”时,回答得很简单:“幸福就是两个人相爱。”还有一位中年妇女则回答:“是否幸福,是由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的。”节目当中展现了老百姓五花八门的幸福观,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

幸福在哪里 ◆陈 琢

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让你可望而不可及;幸福不是徜徉于对他人的无尽羡慕中,因而忘了自身的梦想;幸福是每一次成功后绽开的笑脸,是坦然看生活后的那份宁静,是平凡生活中积累的琐碎快乐,是了然于心的那份微笑。

幸福在为梦想而拼搏的路上。“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背着轻轻的仰望”,这是周杰伦《蜗牛》中的一段歌词,也是他梦想的真实写照。怀着对音乐无比的热爱,怀着这份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周杰伦踏上了为梦想而拼搏的漫漫长路,即使在生活最艰苦、意志最消沉的时候,他也不曾放弃对梦想的这份坚定。终于他寻找到自己的幸福,专辑的不断热卖,电影票房的不断攀升,他的幸福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在为梦想而拼搏的路上,幸福也许渺小,但只要你执著、坚定,幸福就在不远处。

幸福在坦然看生活的心境中。当社会逐渐涂抹上功利主义色彩时,我们是否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我真的幸福吗?留心观察垂钓者花了一天的工夫在河边垂钓,而夕阳西下归家时他们却鱼篓空空,但他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嘴里哼着小调,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旁人也许会认为他们一无所获,可他们会说鱼不咬钩那是它的事,而我却钓上了一天的好心情。终于释怀,幸福就在坦然看生活的那份心境中,不去争名夺利,不去明争暗斗,坦然对待生活,这就是幸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幸福就在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