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导学案

时间:2021-10-26 16:39:04 节日作文

【篇一】《春酒》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教学步骤: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孤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理: 1、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索;2、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3、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表现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                           。                         ,                           。                         ,                           。                         ,                           。                         ,                           。                         ,                           。                         ,                           。                         ,                           。                         ,                           。(1)其中前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诗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 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2)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昨夜闲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的青春年华。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思归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无限”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沉沉”也更是加深了他的乡思。B级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a、明月:1、   思乡                2、       时空的永恒     3、蕴涵边人的悲愁         4、                       b、江水:1、    愁情               2、    流逝的青春   时光  c、落花: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C级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附录:参考诗句(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郑玉玲

【篇二】《春酒》导学案

《蜀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学生笔记一、课前积累【介绍作者】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诗作背景】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二、自主学习1、读读记记(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多音字注音)柏   柏树      载  登载       济   济济一堂       散  散居     柏林          装载            同舟共济           散失     黄柏                    (2)词语释义:  开济:    名世:伯仲:    (3)知识点巩固:A、杜甫,字    ,号     ,世称         。他的诗他的诗历来被称作      ,而他本人也被称作        。   B、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C、这两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2、自由诵读,诵读提示:(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怕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3、整体感知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交流讨论)三、合作探究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杜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蜀相》一诗中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5、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  四、研究讨论,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  2、作者经历: 3、主要意象: 4、个人情感:  总结:表达技巧:   作品风格:四、课后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学生疑难及意见反馈课外拓展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未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在杜甫诗中,专咏诸葛亮的诗有五首,事涉诸葛亮的诗有十五首。陆游则有六首专咏诸葛亮的诗,有诗十四首与诸葛亮相关。与他们的千首诗作相比,这个数字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其它诗人的相关作品数量相比较,则不难看出他们对诸葛亮的偏爱。不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以同一个历史人物为题创作大量诗歌,如果简单地解释为偶然难免有失肤浅,如果对他们二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遇稍做分析,则不难得知答案。     就时代而言,杜甫与陆游二人都生活在一个乱离的时代,这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安邦定国的忠臣良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杜甫与陆游都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家庭的传统教育使他们都有着致君尧舜、救民水火的远大政治理想。但事与愿违,他们终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怀抱负,诗文终老,而诸葛亮则正是儒家兼济的典范,是君臣相得的最佳范式,所以这两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到四川后触景生情,自然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可以说,正是相似的时危世乱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怀才不遇的多舛命运使相隔近五个世纪的两位大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黄漳在《书放翁先生诗卷后》中说得很有道理:“翁为南渡诗人,遭时之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恢复宇宙之志,往往发之于声诗。昔人称老杜为诗史,老杜遭天宝之乱,居蜀数载,凡其所作,无非发泄忠义而已。翁亦居蜀数载,然后归杭,其出处大致,存心积虑,旷世相符。”陆游在很多诗中都赞颂了杜甫的伟大胸怀,“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这是对杜甫的感慨,也是对自己的感慨。就诗而言,杜甫和陆游都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在诗中对他的丰功伟绩和高洁品质进行了多方歌颂。     杜甫入蜀后,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他都去过,睹物思人随处赋诗,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威名,更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对于同时代的自己敬佩的英雄人物,杜甫也常以诸葛亮比之。房王官、严武、李光弼都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杜甫就在诗中将他们比作孔明,表达自己的推崇之情。“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故司徒李光弼》),“诸葛蜀人爱,文翁教化成”(《赠左仆射公严公武》)表达的是对他们功绩的歌颂,也是对诸葛亮的推崇。连诸葛庙中的古柏都让他久久难忘,歌咏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庙塑像残缺就给当时的官员递诗请修,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可谓深矣。     陆游自幼就有收复大志,深为诸葛亮的奇才和胸襟所打动,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推崇倍至:“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入蜀后,诗人拜谒诸葛庙,千载而下思其为人,感慨更深:“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甚至认为他是千古奇才,远超战功赫赫的管仲:“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而当他理想落空时,想起古人的风范,更是感慨万千:“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登堂骨高遗像,千载愧吾颜”(《感旧》)。     此外,他们诗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对诸葛亮的功业未就以及自身白首无功而发出的无奈悲叹。杜甫陆游都身处国家四分五裂的景况中,深切体会到国家的苦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度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但他们终其一生都只能看着国家在分裂的战火中日渐衰落,百姓流离。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一生沉沦潦倒,宿志难伸,叫诗人怎不痛心疾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能大展略才的诸葛亮也终归壮志落空,更让诗人情怀悲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感旧》)。杜甫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真是字字带血,千百年来令无数英雄扼腕。而更让诗人愤慨的是自己空有济世才和报国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人民受苦,其悲又更胜于诸葛了,报国无门的诗人也只能将其发之于诗,“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古柏行》)、“论高常近迂,才大本难用”(《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是他们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共有的悲剧。    杜甫和陆游的诸葛亮诗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五个世纪的异代诗人,他们的时代和遭遇不尽相同,才情胸襟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诗必然有差异。仔细地把他们的诗通读一遍,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诗中对诸葛亮刘备的鱼水君臣关系情有独钟,而陆游却对此不甚注意,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的是“出师表”。缘由何在,答案只能在他们的生平遭遇中去寻找。     杜甫是一个“窃比稷与契”的人物,少年时雄心勃勃,以为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被杨伦评为“自是腐儒大言”,但这正是杜甫当时精神的真实写照。可惜的是,以这种幼稚的心态去取功名,即使他有解民倒悬的热情和才华,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唐才子传》和《新唐书》中都说杜甫“性褊躁傲诞”,《旧唐书》也说“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虽不尽可信,但空穴不来风,杜甫的性格过于刚直不讨人喜欢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这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然他不会在长安十年,四处献赋投诗却一无所得。后来他到了肃宗身边,依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虽然有满腔的忠诚,但终不为当道所容,这对诗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杜甫的一腔孤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诗,就是对刘备、诸葛二人关系的高度倾羡和赞扬,“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先主武侯同宫”(《古柏行》),“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咏怀古迹五首》)等诗句都是杜甫这种感情的表达。     陆游虽也怀才不遇,但他的境况和杜甫又有所不同。宋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地位相对优裕,陆游不至象杜甫一样“苦摇求食尾”(《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统治者对他的诗才也相当赏识,孝宗还特别召见他,因此,他的郁愤和感慨就比杜甫少一些。另一方面,由于从小所见所闻和家庭的熏陶使他抗金复国的爱国思想极为坚定。长大以后,亲临前线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抗金将士的战斗热情,也使他了解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统治下的悲惨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忍死望恢复”(《关山月》)的急切心情,这就使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收复失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身处于国家在异族铁蹄下分裂的特殊时代,陆游的心中时刻牵系的是北方失地的收复,他早年就在诗中意气风发地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在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抗金生活更给了他终生难忘的记忆,晚年还念念不忘。在他的诗中“遗民”、“胡尘”、“王师”这些词的大量出现也反映了诗人收复北方的强烈愿望。直到临死,诗人对生死可以看得淡然,惟独对“未见九州同”却耿耿于怀,难以瞑目。而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为统一北方而努力,《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感动了后世无数的忠臣烈士,其中“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的决心尤其让我们的诗人陆游感动,将它引为至文。因此,在他的诗中对《出师表》一文再三强调:“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病起书怀》)等凡六次提及此文,可见诗人对此文印象之深刻,诗人对国家分裂的难以释怀也由此可以想见了。     另外,在陆游的诗歌中,很喜欢管葛并称,“管葛奇才自许同”,“管葛亦区区”(《老翁》)之类的句子很多,在杜甫诗中就很少见到了。管指管仲,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击败六国,夺得了霸主的地位,并且,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对中原的侵犯,被孔子赞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因为宋饱受北方敌国金的欺凌,陆游对管仲击败北方异族的功绩极为钦佩,一想到自己的北击狂胡、收复故土的壮志,他就不能不想到这位保护了中原经济文化和人民安宁的前人。另一方面,唐“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主要力量虽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但是他们是唐王朝管辖下的地方军阀,这次动乱主要还是一场下对上的叛乱。而且,不久之后安史叛军就被击溃了,因此杜甫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就没有陆游那么深切的感受。     诸葛亮是封建时代士人的典范,他的功业和品德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封建时代的文人很容易到他那里去吸取精神动力,尤其是世乱身困的文人情思郁结,更容易在他身上找寄托,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杜甫和陆游正是诗歌发展高峰时代的两个典型代表,但由于他们有着种种不尽相同的遭遇和胸怀,他们的诸葛亮诗也就各有面目。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初涉官场 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珠联璧合 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诗思泉涌 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洞察冷暧 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再起再落 临川一梦成空“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邓文贵

【篇三】《春酒》导学案

《声声慢》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导入新课(1分钟)作者及作品(2分)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 、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课件3——展示课题 教者 :姜紫波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整体感知1、课前背诵:《如梦令》 《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检查自主学习成果步骤一: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二、朗读(3分钟) 教师: 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 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师生互动 生与教材互动三、赏画面(分)三、品意象(3分)鉴手法(3)五、悟情感(3)结句欣赏3)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教师设计(可做点评):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 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 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著名作家 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 “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再读全词: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 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展示研究成果:请学生选择词中的主要意象(酒、雁、花、梧桐、雨等),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并分析词人的感情(100字以内)将学生写好的文字在小组中交流,推荐一“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讨论分析讨论:陈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小组间可以辩论。反复品读。体会其意境分析层次:讨论:李清照的一生有多少愁情呢:能概括几种》背诵 将鉴赏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探讨相结合

姜紫波

【篇四】《春酒》导学案

《春酒》导学案

标题: 《春酒》导学案

作者单位:濮阳县庆祖镇第一中学

姓名: 张国平

电话: 13639686861

科目: 中学语文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标题: 《春酒》导学案

单位: 濮阳县庆祖镇第一中学

姓名: 张国平 电话:13639686861

科目: 中学语文

内容提要:通过对《春酒》教材的研究,对学情的分析,笔者从以下 几方面帮助学生对课文认识,资料助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

总结,巩固提升等,稳扎稳打的积累,触类旁通的拓展,使导学案成

为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突破疑难,

成就满分梦想!

正文:

《春酒》导学案

濮阳县庆祖镇第一中学 张国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酒的酿制过程及相关风俗知识。品味文中蕴含的温厚的人

情。

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爱国思家之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世

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体会对儿童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游子殷殷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预见】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蕴含的温厚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知识链接】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琴心》《七月的哀伤》《琦君自选集》等。

【学习流程】

■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一、掌握文中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3、感知课文内容,划出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4段)喝春酒的风俗。

(1)·过年时禁忌多。

(2)·初六后喝春酒。

(3)·八宝酒最好喝。

第二部分(5—8段)喝会酒的风俗。

第三部分(9—10段)酿春酒思家乡。

主题归纳:这篇课文通过对“春酒”“会酒”等风俗的深情叙述,表达

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对母亲的思念,也表达了游子殷殷的思乡之情。

■ 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熟读第1段,概括新年对孩子来说不热闹的原因是什么? 答:玩的地方受限制;说话要小心。

2、品味语言,理解它们的作用。

(1)“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有什么作用?

答:从侧面写出了八宝酒的香甜、好喝,醇香,醉人。

(2)“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句,都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既写出了我的顽皮、可爱,又写出了大家特别喜欢我,以及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和谐温馨。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句,写出了什么?

答: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4)“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句,写出了什么?

答: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思乡的惆怅。

■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小组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篇五】《春酒》导学案

《春酒》导学案

八(下)第19课《春酒》导学案

主备人:秦灿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时间:2015-3-18 班 组 号 姓名: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资料助读】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春酒的含义:正月所酿的酒,春节时走家串户用来待客的酒,八宝酒是其中的一种。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

”。(琦君《乡思》)

1、 生字。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qǐ)

薏草(yì) 挑剔(ti)斟酒(zhēn) 家醅(pēi)

2、重点成语。

家醅 :自家酿的酒。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

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春酒》导学案

【自主学习】

1、 作者在文中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事? 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合作探究】

2.文中的人物是通过许多很有情趣的描写来体现的,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词语,并谈谈理由。

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 蜜蜂似的: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还:吃饱了还不满足,小孩子真可爱。

3.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盘点收获】

【达标测评】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气氛(fēn) 灶(dù)孔 拘束(sù) 稀罕(han)

B、枸杞(jí) 薏(yì)仁 橄榄(lǎn ) 门槛(kǎn )

C、过瘾(yǐn) 煨(wēi)炖 挑剔(tī) 家醅(bēi)

D、斟酒(zhēn) 酿酒(niàng) 两颊(jiá) 炮制(páo)

5、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酬谢 面颊 笑咪咪 道地

B、荔枝 衣襟 元宵 落幕

C、份量 碗盏 蒸糕 舔指甲

D、健脾 斟酒 别致 酿酒

6、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请你写出2句古诗当中思乡的诗句。

【反思】

【作品推荐】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篇六】《春酒》导学案

《春酒》导学案

石阡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战略工程

石阡县汤山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四步教学法导学案

八年级15班 姓名 日期2016.6.1 编号设计者:强美玲 课题: 春酒课型设置【自研自探+互动+展示】 学习主题:《春酒》导学案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 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春酒》导学案

资料链接:琦君,1918—2006,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圣手。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篇七】《春酒》导学案

《春酒》导学案

白湖中学徐少华

【定向】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格美、人情美,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自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注音。

gǒuqǐ() 家醅()煨炖()如法炮制()

yì()仁米甘chún()斟酌()健脾()

酿酒()供品()sā开地吃了()挑t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②八宝酒,顾名思义,是人样东西泡的酒。

③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

④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3、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用简约的文笔记叙了儿时的几件事?这几件事用什么线索串起来的?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那么,真正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

琦君的散文多描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等,思乡是本文的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加起来,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的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这一切勾起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说说作者这一思乡之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提示:从语言品析、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等方面)

(1)语言品析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峰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细节描写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人物形象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提示:象以上的精妙语言,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很多,请你找出加以分析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师生共同探究自学部分,特别是第四题思乡情感的体现,应放手让学生讨论。

【检测】

1、指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兴高彩烈 拘束 如法泡制 挑剔

B.故弄悬虚 家醅 莫明其妙 招徕

C.囊荧映雪 荸荠 引精据典 淳朴

D.即物起兴 熹微 龙吟凤哕 譬喻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峰似的。(比喻)

B.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设问)

C.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D.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拟人)

3、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峰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领头,带头)

(2)八宝酒,,是八样东西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3)今年,我也,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4)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情绪热烈)

4、本文描写生动传神,说说下面句子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靠,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拓展延伸】

1、本文题目为《春酒》,作者通过写喝春酒,喝会酒,来表达作者对儿时的怀念和思乡之情,“酒”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你能写出与“酒”有关的诗句吗?(至少写两句) ①

2、阅读理解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春酒》导学案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柔和、美好)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年),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作者在第四、五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2.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春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3.(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地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2)“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一种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4.从第五段中摘抄与第六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5.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是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郁的感情。请你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50字左右)

<p align=right>徐少华</p>

【篇八】《春酒》导学案

《春酒》导学案

当堂测评 分层达标

基础落实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 )一杯八宝酒。 ②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 )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③今年,我也如法炮( )制,泡了八宝酒,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落暮 碗盏 一马当先 B.拘束 稀罕 顾明思义 C.枸杞 薏仁 兴高彩烈 D.手帕 家醅 左邻右舍

发展能力

3、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家醅:自家酿的酒。)

B.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助兴:有助于兴趣。)

C.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D.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过瘾:满足。) 4、说说下列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花匠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②(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③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提升素养

请结合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列举你家乡过节的习俗和含义。

【篇九】《春酒》导学案

19《春酒》导学案

19.《春酒》导学案

教师寄语 :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

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3. 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自主探究

4.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5.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6.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7. 文章写了家乡事,写了家乡人,但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作者的最终目的究竟何在?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8. 让我们睁大我们的双眼,仔细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

这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 的"我",你看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你看 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群 ___________________的乡亲,你看______________ 。

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下句式"春酒有_________ 味道,它是_______________。

9.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

10. 试写出几句游子思乡的诗句。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五、达标测试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元xiāo( )节 ②lì( )枝 ③枸qǐ( )④门kǎn( )

⑤脸jiá( ) ⑥páo( )制 ⑦挑tì( ) ⑧家pēi(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马当先: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____________

③家醅:____________

④酬谢:____________

3.《春酒》是一篇诗化的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

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之情。

4.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③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

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1)用一句话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2)第①段中有两处运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十二碟”:____________。“我请你吃十二碟”: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第②段中对花匠阿标叔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个细节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在文段中再找一处细节描写。

(5)文段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