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时间:2021-10-26 16:27:23 节日作文

【篇一】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2014年湘教版必修三 7

1.默写(共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2)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1分)

(3)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__________,”的诗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获得朝廷重用的意愿。(2分)

(4)“十一”期间,莉莉随父母去甘肃、青海等地游览。浩瀚的沙漠,澄碧的湖泊,壮美的自然景观,让从小就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莉莉感到十分新奇。若选用一句古诗词作为她此行风光摄影集的标题,这句古诗词可以是:。(2分)

2.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1.一个人的奔跑(8分)

那是一个再也经典不过的夜晚,喧嚣的墨西哥城终于渐渐安静了下来,奥运会田径比赛的主体育场也慢慢地被笼罩在夜色之中,享誉国际的记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将当天马拉松比赛优胜者们领取奖杯、庆祝胜利的镜头都制作完毕了,才发现体育场内已空无一人。 “我该回宾馆休息了。”早已疲倦的他自言自语地说。

就在格林斯潘刚要离开体育场时,他突然看见一个右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的人跑进体育场,这个人气喘吁吁、一瘸一拐地跑着,但却没有停下来。他顺着跑道跑了一周,抵达终点后,才突然一下子瘫倒在地„„格林斯潘意识到,这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询问这名运动员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名叫艾克瓦里的年轻人轻声回答道:“我的国家从两万公里外把我送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我要跑到终点,尽管我已经在奔跑队伍的最后面,但我有着和他们一样神圣的目标:我要跑到终点,即使已经不再有人为我加油,我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的背后有着祖国的凝望„„”

听了艾克瓦里的话,格林斯潘早已热泪盈眶。很快,他就用镜头将奥运史上这最动人的一幕传递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摘自《格言》杂志2005年5月号)

【小题1】请准确概括文末作者所说的“奥运史上这动人的一幕”指什么?(20字以内)(2分)

【小题2】对艾克瓦里的行为,格林斯潘先是“”,最后“”(各填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4分)

【小题3】《格言》杂志在刊载这篇文章时配发了图片,图片下方还有一行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觉得最可能是下列哪句话。( )(2分)A.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B.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C.责任重于荣誉。D.奥运会重在参与。

2.秋天的怀念(11分)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3分)

【小题2】“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2分)

【小题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分)

1.“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

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⑪予慕而友之()⑫足未尝相过也()

⑬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⑭而造于其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小题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小题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小题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⑦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⑧然愧,以意自闵⑨也。告吏曰:“征⑩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注】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气量狭小。⑦行:巡视。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⑨闵:忧虑。⑩征:调查,追究。

【小题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因 夜 往 窃 搔 梁 亭 之 瓜

②楚 亭 旦 而 行 瓜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因请其尉()②楚亭怪而察之 ()

③因具以闻楚王()④此梁之阴让也()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选项是:()

A构怨,祸之道也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B乃谢以重币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楚亭旦而行瓜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D则乃梁亭之为也至则无可用 《黔之驴》)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②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

1.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园公:诗人自号。?畎:quǎn ,田间小沟。?棹:船桨。

【小题1】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寒》所写的春天有着的特点,《宴词》所写的春天有着的特点。(2分)

【小题2】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分) 我选:

赏析:

1.写作(共40分)

【篇二】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请根据语境和拼音,在下列语段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汉字(2分)

课文中的一个个坚毅形象总是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有在凛liè( )的天宇下旋转升腾的雨的精魂;有在苍máng( )的大海上高傲飞翔的敏感精灵;有那忍rǔ( )负重却不乏刚气的胡适之母;还有那受尽盲聋折磨却仍能áo(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粗制烂造 抑扬顿挫 翻来复去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颌首低眉 诚慌诚恐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解放前,爷爷当长工,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狗窝猪棚。 B.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 C.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D.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 4、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人的一组句子是( )(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5、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2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看池边绿树,莺唤起一庭佳丽,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调整为: 6、星期天,小林到莫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莫愁湖怎么走?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①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答: ②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1分)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答:7、古诗文填空(4分)

(1)诗显精神,刘禹锡被贬23年,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文天祥身陷囹圄忠贞不屈,发出 , 的千古绝唱,苏轼“游宦”五年,丧妻别子,中秋对月夜却表达出 , 的美好祝愿。(3分)

(2)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你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的友谊: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8、综合性学习(4分)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融入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⑴班上举行“献给母亲的歌”的主题晚会,你会唱一首什么歌曲。(1分) ⑵请写一句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句。(1分)

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给自己的母亲发一条短信,说出 自己对母亲祝福的话,要求语言简练、得体,富有创意。(2分)

二、诗文阅读(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分) 10、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结构巧妙,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

B.颔联承首联写归来后的感触,恰当地运用了两个典故,隐含信息量大,暗示的意义也比较多,耐人寻味。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隐含哲理。现在人们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绕开旧事物。

D.诗作不仅表现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满,而且表示了他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沉郁中见豪放。 __ __ __ __ 三、阅读理解(37分)

(一)(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造.饮辄尽( ) (2)期.在必醉( ) (3)短褐穿结..( ) (4)晏如..

( )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4、、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是 。(2分) 15、、全文表现了先生怎样的品质?(2分)

(二)(11分)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那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我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我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疲于应付。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却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矿区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和人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

本逐渐击败了一个个同行,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21、听完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2分) 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则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负责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着话筒,他流着眼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

您一手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

个要求,再给儿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一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飞到别处,拣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到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回荡在整个囚室。 16、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分) 17、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2分)

18、体会下面句子中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分)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19、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这里“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2分)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20、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一、题目:假如我能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话题作文。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

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

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

多事情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篇三】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知一镇中学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知一镇中学八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亲爱的同学:

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你的语文学习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半学期以来,你在许多方面

得到了发展,老师和家长都为你自豪。请你将自己的收获,记录在这张试卷上吧!这张试卷,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舞台。这个舞台不大,但关联课内课外;这个舞台节目较多,尽可以全面展示你的知识与才情。现在,把你学习得到的快乐也传给老师……让我们一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吧!

一、积累与运用 (20分)

1、请根据语境和拼音,在下列语段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汉字(2分)

课文中的一个个坚毅形象总是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有在凛liè( )的天宇下

旋转升腾的雨的精魂;有在苍máng( )的大海上高傲飞翔的敏感精灵;有那忍

rǔ( )负重却不乏刚气的胡适之母;还有那受尽盲聋折磨却仍能áo( )游在美妙梦境中的奇女子海伦„„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粗制烂造 抑扬顿挫 翻来复去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颌首低眉 诚慌诚恐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解放前,爷爷当长工,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狗窝猪棚。 ....

B.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

C.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

D.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

4、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应依次填人的一组句子是( )(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

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5、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2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看池边绿树,莺唤起一庭佳丽,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调整为:

6、星期天,小林到莫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莫愁湖怎么走?

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

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

呀!”

①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答:

②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1分)

答:

7、古诗文填空(4分)

(1)诗显精神,刘禹锡被贬23年,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文天祥身陷囹圄忠贞不屈,

发出 , 的千古绝唱,苏轼“游宦”五年,丧妻

别子,中秋对月夜却表达出 , 的美好祝愿。(3分)

(2)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你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的

友谊: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分)

8、综合性学习(4分)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

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融入这种人类最美

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⑴班上举行“献给母亲的歌”的主题晚会,你会唱一首什么歌曲。(1分)

⑵请写一句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句。(1分)

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给自己的母亲发一条短信,说出

自己对母亲祝福的话,要求语言简练、得体,富有创意。(2分)

二、浅层阅读理解(13分)

9、写出下面一则小故事中医生答话的言外之意。(2分)

罗伯特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

的人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地回答说:“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所有的病人都是国王。”

言外之意是:

10、阅读下列诗文,答文后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分)

②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结构巧妙,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

其自然。

B.颔联承首联写归来后的感触,恰当地运用了两个典故,隐含信息量大,暗示的意义也

比较多,耐人寻味。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隐含哲理。现在人们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

必将绕开旧事物。

D.诗作不仅表现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满,而且表示了他对生活、对

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沉郁中见豪放。

11、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A.①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

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

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

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

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

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文中A段①处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2分)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2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

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3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三、深层阅读理解(37分)

(一)(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造饮辄尽( ) (2)期在必醉( ) ..

(3)短褐穿结( ) (4)晏如( ) ....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5、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是 。(2分)

16、全文表现了先生怎样的品质?(2分)

(二)

阅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完成17---22题。(11分)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那样不是一下子就

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我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我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

很有限,妈妈越来越疲于应付。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

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

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

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

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却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矿区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

的,但是,现实往往和人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

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

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调

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一个个同行,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则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

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

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负责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

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着话筒,他流着眼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

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个要求,再给儿

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

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一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

飞到别处,拣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到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回荡在整个囚室。

1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分)

18、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2分)

19、体会下面句子中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分)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20、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这里“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2分)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21、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2、听完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2分)

(三)呵,中国心(14分)

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

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起许许多多有

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

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块

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么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

一代,缠绵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么!

呵,中国心!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敌寇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部队碰到敌人布下的雷

区。因扫雷器出故障,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

【篇四】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2015届四川省成都实验外国语高三11月月考理科语文试卷R

1.古诗文默写。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 青春作伴好还乡。

不应有恨,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河伯欣然自喜,。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蚕到死丝方尽,。,夜吟应觉月光寒。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2.默写填空。

(1)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月夜中表现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包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名句是:

__________,。

(6)古人写愁,多有新意。如李清照的“__________, 。”就化抽象为具体,语言新奇,堪称绝妙好词。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2分)

大师什么是大(文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格。

②陈寅格在国外陆续留学20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格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格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格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格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格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批评陈寅格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

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得。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小题1】通读全文,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2分)

【小题2】对陶渊明归隐的最主要动机,梁启超和陈寅恪各持怎样的观点?(4分)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按照作者的标准,你认为梁启超是不是“大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2.阅读殷健灵的《豆腐之美》,完成14~16题。(共8分)

①东京的高楼并不比上海的多,繁华的都市里,每一寸空间都被有效利用,依然保留着有滋有味的僻静巷道,地铁里人流如织。可是,喧闹呢,喧闹去了哪里?有人以为只有发出声音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东京人却以安静与谦恭证明着文明的教养和细节的魅力。

②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总是调到最小,习惯了喧哗的人,如果不凝神静听,或许会忽略它们的声音。那幽微的铃声,在一片宁静里文雅地触碰你的耳膜,从不会粗鲁地惊吓到你,更不会侵扰你平静的心绪。其实,只有放低音量,才能真正引起他人的注意,在一片喧哗里提高音量,无非是增加噪音的分贝而已。这正如在一堆绚烂的颜色里,唯有素朴的颜色才能让人心仪一般。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喧哗中,又与多少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了呢?

③蒙台梭利说:物质世界的秩序,可以使心灵优雅宁静。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处处井井有条、同时又是快节奏的东京,为什么依然可以在行色匆匆里保留一份难得的安宁。因为,和干净比邻的,是安静。

④唯有安静了,才能专注地用心。让人感受到这份用心的,还有位于东京塔下的东京芝豆腐屋,据说这是最好的日本料理。

⑤料理店本身就是一处绝好的日式庭院。弹丸之地,曲折萦回,水榭亭台,花鸟园艺,每一处都是一幅精妙的画。令人叫绝的还不是景致,而是这里的“灵魂”——豆腐。

⑥无论是餐前冷盘,还是肴煎豆腐,抑或豆浆煮豆腐,那些盛在精美器皿里的嫩白之物,几乎令你忘记这就是我们平日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豆腐。它们保持了豆腐的原味,又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凝脂一般,入口绵长而清醇,甘香沁鼻。在这里品尝豆腐,你会感觉这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庭院里出售豆腐屋出品的各类豆制品,意犹未尽的食客临走时,都不忘提走一袋。

⑦这样的豆腐料理,我在国内是没有见过的。豆腐在我们的菜系里,朴素、家常、充满烟火气。因其清淡,往往需要浓郁的肉汁和海鲜来调味,于是,豆腐的本味被忽略了,而制作豆腐的工艺似乎也失去了精益求精的必要。

⑧豆腐源自中国,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时,才带去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历经千年,日本将中国的豆腐文化发扬光大,还保持了“高贵”的格调,以致西方误以为日本才是豆腐的

故乡。何以至此?我想还是因为那份用心。(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开头三段的描写表现了东京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2】文中具体展现了日本豆腐文化哪些方面的美?(3分)

答:

【小题3】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2分)

答:

1.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好 学 耽 书 以 昼 继 夜 父 母 恐 其 成 疾 禁 之 不能 止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家人所觉士卒多为用者B.乃置《礼》于前凡三往,乃见C.由是声誉甚盛斯是陋室D.不遗一字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小题4】祖莹这个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

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予慕而友之()⑵足未尝相过也()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⑷而造于其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小题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小题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小题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4分)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小题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回答后面问题(7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一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月 (3分)

北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篇五】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2017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绝密★启用前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不会给自己留退路,相反,倒往往在_____中踏出一条新路来。虽遇挫折,但决不_____;每次跌倒,随即站起;别人放手,他仍然坚持抓住;别人后退,他仍然_____前行

A 柳暗花明懊恼奋勇 B 山重水复懊恼奋力

C山重水复气馁奋勇 C 柳暗花明气馁奋力

2.下列那一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

A.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B.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如同是您的笑容,灿烂而又芬芳

C.傍晚树影婆娑,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D.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C.大学毕业以后,他曾经先后在几个单位供职,也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最后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

D.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5.阅渎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东西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是自己的依赖。

B.你不能驾驭理想,便会被理想永远束缚。

C.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D.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不给予别人自己也无法获得。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①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轥:车轮碾过

6.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

A.其相似也适然 : 理所当然的事情

B.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 :书信往来

C 予慕而友之:友好

D 予考其言行:考察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予考其言行

B其相似也适然

C其大略欲相扳

D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4分)

(2)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4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子固寄托的情感。(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官至尚书右丞。2.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3.太乙:终南山主峰,王维隐居之所。

(1)《观猎》的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概括其作用。(3分)

(2)指出《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与《终南别业》中哪一句诗在句法和意境上异曲同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3)船山先生评:右丞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观猎》与《终南山》是王维不同时期所作,试比较“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与“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4)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5)俄顷风定云墨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7)-----------------------,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8)苦恨年年压金线, ---------------。(秦道韫《贫女》)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一个转机

沈从文

调进报馆后,我同一个印刷工头住在一间房子里。这印刷工头倒是个有趣味的人物。脸庞眼睛全是圆的,身个儿长长的,具有青年挺拔的气度。他买了好些新书新杂志,削了几块白木板子,用钉子钉到墙上去,把这些古怪东西放在上面。我们同在一个房里睡觉,同在

一盏灯下做事,他看他新书时我就看我的旧书。他把印刷纸稿拿去同几个别的工人排好印出样张时,我就好好地来校对。到后自然而然我们就熟悉了。

不过他似乎也很寂寞,需要有人谈天,并且向这个人表现表现思想。就告诉我白话文最要紧处是"有思想",若无思想,不成文章。当时我不明白什么是思想,觉得十分羞愧。 这印刷工人使我很感谢他,因为若没有他的一些新书,我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我从那儿知道了些新的、正在另一片土地同一日头所照及的地方的人,如何去用他们的脑子,对于目前社会作一度检讨与批判,又如何幻想一个未来社会的标准与轮廓。他们那么热心在人类行为上找寻错误处,发现合理处,我注意到时,真产生不少反感!

我记下了许多新人物的名字,好像这些人同我都非常熟悉。我崇拜他们,觉得比任何人还值得崇拜。我总觉得稀奇,他们为什么知道事情那么多。一动起手来就写了那么多,并且写得那么好。

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那时我一面在学校职务上做我的事情,一面向那印刷工人问些下面的情形,一面就常常到各处去欣赏那些我从不见到过的东西。修械处的长大车床与各种大小轮轴,被一条在空中的皮带拖着飞跃活动,从我眼中看来实在是一种壮观。其他各个工厂亦无事不触目惊人。还有学校,那些从各处派来的青年学生,在一般年轻教师指导下,无事无物不在新的环境中,那些活动实在使我十分羡慕。我无事可做时,常常去看他们上课,看他们打球。我能自我宽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正在为国家服务,却已把服务所得,做了一次捐资兴学的伟大事业。 我准备到北京读书当我把这样的想法怯怯地同我上司说及时,他让我拿了三个月的薪水,还给了我一种鼓励。临走时他说:"你到那儿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我于是就拿了他写给我的一个手谕,向军需处取了二十七块钱,连同他给我的一分勇气,离开了我那个学校,十九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出了北京前门的车站,站了一会儿。走来一个拉排车的,高个子,一看情形知道我人生地不熟,就告给我可以坐他的排车到我所要到的地方去。我相信了他的建议,把自己那点简单行李,同一个瘦小的身体,搁到那排车上去,很可笑的让这运货排车把我拖进了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在旅客簿上写下——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二十(1931)年八月在青岛作

(选自<从文自传>有删改)

12.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印刷工人的形象。(4分)

13.请简要概括调进报馆至求学北京期间我所做的事情。(4分)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14试简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6分)

15试探究结尾最后一句话“便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的深刻意蕴。(6分)

五、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进步”作家,也非“前卫”新锐;张爱玲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16.试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6分)

18.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六.作文(70分)

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信任感,有时又需要怀疑批判的精神,这样的想法并不矛盾,请以此为

【篇六】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2014届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古诗背诵默写(8分,每空1分)

1、《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诗中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激发作者浮想联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4、《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2.依课文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l)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_________________,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文天祥《过零汀洋》一诗中,表达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9)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

(10)__________,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答案

(11)以中有足乐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0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小题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小题2】“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钻”改为“长”行吗?为什么?(3分)

【小题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3分)A.草地有人活动,所以要写B.说明春天到来时人们喜欢外出活动C.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2.13元“遗产”(17分)

(1)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

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2)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3)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上了三轮车。

(4)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里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5)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地蹬车,怕耽误了她。

(6)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7)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8)“别瞎想,要等明天做了检查才能确诊。”

(9)“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你的。”

(10)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载《读者》,有删改)

【小题1】第(13)段说:“事情己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具体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仔细品味文中(11)段画线句子,说说表现了女儿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的女儿懂事孝顺。通读全文,请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用“13元遗产”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走近王安石”主题阅读

【文章呈现】

《同学一首别子固》①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③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选摘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

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

正之:孙侔的字。与王安石、曾巩是好友。

中庸: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轥(lìn):车轮辗过。这里有走上、走到的意思。

【知人论世】

《同学一首别子固》,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该文是作者在青年时期所写的赠别之作,文中没有世俗常见的惜别留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进步的君子之谊。文章笔法紧凑,开合有度,清人金圣评曰:“此为瘦笔,而中甚腴。”

古人不轻易写文章。而一旦写了,就一定能表现出自己的胸襟抱负。

王安石这个人,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年轻时就有高远的理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希望改革不良的社会风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读书过目不忘,考中进士第四名;他散文、诗词都很擅长,并且绝不同于流俗;但他更大的才能,是表现在治国上,因此皇帝才会让他进行变法。

苏轼、司马光这些政治上的对手都很佩服他,连皇帝也久慕其名。但是他太过特立独行,传说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他既自我期望很高,又很有才干,不免目下无尘,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诗——《登飞来峰》,就知道他的气魄之大: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是怕“高处不胜寒”,但是他乐“在最高层”,没有人在他眼里。

了解了他的为人,我们再来看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古人分别往往互赠文章,作为纪念、鼓励等。该文就是王安石赠别曾巩的。

文章先从贤人说起。王安石说,江南有两个贤人,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所谓的贤人。也许当时贤人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称呼惯了,就不一定是真贤人,徒有贤人的名,就像我们现在称呼对方“美女帅哥”一样,并不真的认为对方就是美女帅哥。所以,王安石就说,曾巩、孙侔是我心目中的两位贤人,但不是通常说的贤人。好家伙,他用这两个人,把天下所有的贤人给否定了。

那么,曾巩、孙侔是何种贤人?王安石给出一个答案:“学圣人”、“至乎中庸”。这是他判断一个人贤不贤的标准。因为他自己也愿“学圣人”,因此他也是贤人。他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有这一层意思。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眼界高。他写这篇文章,有点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意味,透着骄傲。

【引诗咏志】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风鉴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4处)。

其 师 若 友 岂 尽 同 哉 予 考 其 言 行 其 不 相 似 者 何 其 少 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予慕而友之()⑵足未尝相过也()

⑶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⑷而造于其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小题4】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和正之二人的言行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向圣人学习的。B.王安石自视甚高,得罪了不少人。C.“王荆公体”是王安石的诗作风格。D.《即事》一诗动静相衬,情景交融,是荆公的写景佳篇。【小题5】《即事》一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综观王安石的一生,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曾发生极大改变。你觉得《即事》这首诗是诗人什么时期的作品呢?根据材料,加以阐述。

【小题7】上述材料中说“因此他也是贤人。”你认为王安石是“贤人”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③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原三日即下矣A.原/三日即下矣B.原三/日即下矣C.原三日/即下矣D.原/三日即下/矣【小题2】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期(约定 ) (2)信(诚信、信用 )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小题4】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

【小题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1.题阊门

2.请你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的题。(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1】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