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渭河

时间:2021-10-26 16:19:16 节日作文

第一篇:《流淌在《诗经》中的渭河》

流淌在《诗经》中的渭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诗经中明确提到的地方有五处,暗指渭河的一处。可以这样说。渭河不但孕育了农耕文明的“花样年华”,也滋养了诗经中的奇葩朵朵。

《诗·谷风》,大意是描写丈夫娶新弃旧的事情。其中有这样一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意思是泾河因渭河对比才显得浑浊,泾河定下来时也很清澈。历史上的渭河流域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那时的渭河支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充满着诗意情怀。诗仙李白当年曾登上终南紫阁秀峰,北观渭河,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可以说,当时的渭河安澜惠民,人水和谐,是农耕文明最早的发祥之地。《诗·公刘》最后一章:“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意思是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渭水流域物华天宝,屋舍俨然,吟诵过“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赞渭河“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悬钓在其旁”了。冷朝阳诗曰:“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描绘出了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景图。

再看看《诗·渭阳》,全诗如下:“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渭阳:渭水北边,山南水北为阳。路车:诸侯乘的车。我们都知道秦晋之好的典故,该诗讲的是秦穆公的儿子送舅舅晋公子重耳回国的事。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是晋文公重耳,所以秦穆公的儿子称重耳为舅。秦穆公十三年,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可见,渭河在历史上是重要的航道,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曰:“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当时的渭河真烟波浩荡、百舸争流,荷叶田田,渔舟唱晚。由于渭河和长安关系密切,贾岛才有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渭河流域不但是农业发祥之地,也是人文蔚起之地。《诗经》中《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商周之际,有莘氏为周东北的大国。《诗·大明》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

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意思是就在文王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渭水河岸边。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诗中的“大邦”即“莘国”(陕西合阳县),“子”即嫁给周文王的有莘国女子太姒。伯邑考、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太姒的儿子。《诗·皇兮》说:“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该诗主要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渭水流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华夏先祖伏羲女娲到炎帝黄帝,从“横扫六合”的始皇嬴政到唐高祖李渊,渭河流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是王侯将相、诗家巨擘、艺苑英才的摇篮之地。

《诗经》中暗指渭水的还有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于该诗,许多人认为是表现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理,西汉大儒毛亨认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东汉名儒郑玄也在《郑笺》中写道:“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他以为:“所谓伊人”指的是通晓周礼的贤士。不管怎么说,从当时秦国的地理位置来看,诗中的水指渭河无疑。加上文王曾在渭河访贤的典故,刺襄公说则更具情理,近乎原诗本意。

第二篇:《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研究

作者:李悦 刘建林 朱记伟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11期

【摘要】

本文阐述了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渭河水文化的功能价值,探讨了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实践问题。指出渭河水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传承功能。渭河水文化建设规划要紧扣渭河水文化主题,总体布局按“一主一副一长廊”、“四带、五区、多点元”进行,打造以人为本,彰显亲水性,以水为线的美好水利景区。

【关键词】

渭河;水文化;内涵;功能价值;建设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当前,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以及水利部党组关于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水利部特制定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使水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著名作者余秋雨曾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水文化的胜利”。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中国首届水文化论坛中强调,“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

渭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轴”,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水文化历史悠远、内容丰富。历史上渭河两岸的关中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渭河在哺育沿岸人民的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和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也正是渭河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蕴含的非凡价值,所以,研究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渭河水文化的内涵

1、水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黄易·贲卦》,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第三篇:《渭河源的地貌》

渭河源的地理环境

一、气候、地形概况与经济生产条件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的渭水源头。东经103°44′— 104°24′,北纬34°55′—35°25′之间。从大地构造上看,渭源县处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的西秦岭西端。大部分地区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只有南部山区高山气候明显,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

渭源县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分为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渭河谷地、南部山地三部分。

北部的黄土高原海拔在2000米到2600余米之间。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暴雨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地表呈现着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这里地面坡度大,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中部谷地是渭河长期在断陷的地堑上冲击形成的河谷。河谷的宽度随着河水量的增大,流水侵蚀的加剧而逐渐变宽。河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温带农作物。

南部山地是3亿年前昆仑造山运动时褶皱隆起的秦岭

地槽。广泛分布着古生代石灰岩与花岗岩山体。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海拔多在2500米到3500米之间,山地中的露骨山海拔3941米,是定西市境内的最高峰。陡峻的南部山地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山地中气候阴湿,植被茂盛,溪水潺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风光秀美,被誉为陇中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绿洲”。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天井峡、莲峰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双石门也是我省知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山中广阔的草甸,丰富的水源为发展畜牧业和开发水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河流及远古河文化

发源于渭源县境内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的源头历史上一直定在鸟鼠山,近年来,根据支流水量大小的新划法,决定发源于豁豁山的清源河是渭河的源头。渭河向东流淌,在陕西省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千米。渭河在下游塑造的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是我国发达的农业区,也是历史名城西安的坐落地。由于河水的偏转摆动,渭河在我县境内的河谷两岸形成了许多叫“坪”的河流阶地。阶地上层分布着黄土层,黄土层土质疏松,易于耕种 。早在新石器

时代就有人类在上面生活居住。距今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马家窑文化。从高家堡、气象局、法院一带就有马家窑文化的文化遗存。文化层里埋有丰富的彩陶片、石器、玉器、骨器等。大约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气候的降水大增,洪水泛滥,人们在逼迫移居高地并与洪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时候,在我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美好故事。我县城南的上关坪,就保存有这一时期的齐家文化遗址。相传由于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曾经带领群众在我县鸟鼠山一带治理过洪水。所以引起了我县人民的自豪感。为了永远怀念治水英雄大禹,县政府在老君山公园矗立起了花岗岩砌成的大禹治水浮雕。

三、自然灾害

渭源秀美的山川养育着三十多万人民。然而由于所处的地质地貌复杂和降水集中,我们面临着地震、滑坡、洪水、寒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所以,我们应经常保持防灾的意识。

第四篇:《漫步渭河之滨》

漫步渭河之滨

猴年春节刚过,温馨欢乐的春晚画面还清晰地留在眼前,新年报晓的钟声还在耳边回响,农历的春分时节就转眼而至了。我漫步渭河百里画廊悠悠长堤,观看着銀练般飘然东去的渭水,欣赏着渭河滩头的满眼绿色和花枝上正在绽放的花朵,呼吸着春的气息,不禁赞叹:啊,好美的春色!

渭河之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出生于中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学刚刚毕业,就来到了宝鸡这座河滨城市,一晃就过去了六十多年。早晨、中午、夜晚,春天、夏天、秋天,我曾经无数次地在这里徜徉,孩子们从牙牙学语时就在这里游玩嬉戏,直到步入青年走进高等学府。我们的足迹随着岁月的变迁,都或深或浅地留在这片令人难忘的土地上。

记忆的心版,密密麻麻地缀满了这里历史变迁的印痕。

渭河百里画廊,长期以来是宝鸡人民与渭河从矛盾抗争到和谐相处的结果。翻开建国以来的历史,渭河的滚滚波涛曾给两岸宝鸡人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造成家破人亡的惨剧。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渭河分割成南北二城的市民,只能靠一座狭窄的老桥往来,许多人不得不望水兴叹。1954年暴雨成灾,滔滔渭水犹如一条黄龙,从城西林家村冲破堤岸,淹没了半座城池,洪水过处,房倒屋塌。当时,人们都把渭河当成一条孽龙,只有以高筑堤坝的办法来控制它、制服它。后来,又由于天旱少雨,渭河大半河床被砂石覆盖,每至盛夏炙热灼人,成为市民的禁足之地.

水是生命之源。宝鸡这座依水而建的城市,同渭河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的经验和科学的进步告诉我们,水是人类的朋友,只有尊重水的活动规律,科学治水,才能建立起人与水的和谐关系。46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夏禹就是治水的能手,他汲取乃父鲧以封堵治水,不给水出路,终致失败的教训,改行疏导,带领群众疏通河道,让滔滔洪水沿河道流入东海。由于尊重科学,他成功了,洪水退去的大片土地成了良田,人民从此安居乐业了。

也就是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起,宝鸡人民逐步明白了这道理。宝鸡的历届政府采用老祖先的办法,着手治理渭河。先是按省上规划,在城西的宝鸡峡开山凿洞,将一半

河水引入长达数百里的渭北水渠,用以浇灌渭北高原上数十万亩农田;本世纪之初,又在市区宽阔的河床中间修建河心堤,将河床劈为两半:一半加以疏通,让渭水缓缓东流;另一半,建筑渭河公园,栽植树木花草,供人们休闲游乐。

渭河是宝鸡人民不请而至的客人,它从发源地甘肃渭源奔流而来,行程已达数百公里,应该让它歇歇脚,为宝鸡人民做点什么。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宝鸡人在渭河市区段东部和南北支流清江河、金陵河入口处,先后修建了一座拦河坝和四座橡皮坝,打造了五个总面积达200多万平米的人工湖。与此同时,市上又在南山北坡营造了两个林带,把宝鸡建成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城在林中,水在城中” ,气候温润的生态园林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的讲话中,都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宝鸡与渭河,就是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的。宝鸡从世纪之初实施渭河治理工程以来,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新修加固干流堤防151公里,支流堤防29.5公里;完成堤顶硬化绿化97公里;建成支流交通桥15座;完成滩区清障52.3平方公里,建成北岸百里芦苇及水生态景观长廊;完成省上确定的治理项目43个。宝鸡渭河段的治理,由市区不断向东延伸,先后建成了一个个依河而成的景点,与渭河公园相连接,由西到东的“百里画廊”,俨然成为宝鸡境内的一座艳丽多姿的中央花园,成为宝鸡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这些年来,宝鸡人对渭河水的感情,由惧怕,到依赖,再到挽留,共同打造出了这一宝鸡生态美的旖旎天地。

我们挽留住了那终年不断东流的碧水,让它在宝鸡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多呆了一些时间,用它那柔洁的素手,净化了宝鸡的天空,除去漂浮的微尘;以它那博大的胸怀,养育更多的鱼儿虫儿,为宝鸡营造一个多种鸟儿嬉戏的天堂;用它那温润万物的习性,滋养宝鸡周围翠绿的草、艳丽的花、伟岸的树。让渭河这条曾经狂暴不羁的黄龙,化身温柔的少女,化身慈祥的老人,化身乐善好施的绅士,与宝鸡人民共舞、共生、共存。宝鸡、渭河,在宝鸡人民倾力打造渭河百里画廊的巨大工程中,紧紧地握手、拥抱。

于是,在市区从西到东长达二十里的渭河公园诞生了。每当阳春三月,艳阳高照之时,宝鸡市民几欲倾城而至,爷爷携孙子,父母携儿女,牵着飘飞于蓝天上的纸鸢,穿越在公园的碧草、花丛之间,嬉戏游乐,欢笑之声荡漾在渭河之滨,此时整个山城就会溢满幸福韵味。

于是,位于岐山、眉县段的万顷芦荡诞生了。从春之夏,这里绵延十数里,碧水、蓝天,鸟鸣、鱼跃,充满生机;从秋至冬,这里漫天芦花飘飞,水面渔舟唱晚,充满诗意。

于是,位于扶风绛帐段的十里花海诞生了。这里有146平方公里渭河滩流面积,其中东西长达十数公里的南北两岸被纵横交错的林带和花卉所覆盖,护堤的红叶碧桃、樱花、玉兰、紫薇等排列成行,隔离带中间栽植的海棠、月季、腊梅小冠花、红王子锦等成簇成带,高花低花竞放,空中蜂蝶飞舞,令你目不暇接。

于是,位于眉县段的千亩荷塘着手规划建设了。一处以山水田园风光、水产种植观赏和郊野风情体验为主,通过休闲、亲荷主题区域建设,营造荷在诗中开、人在画中走的诗画荷塘意境,正在显现在人们面前。

渭河,这条宝鸡的母亲河,在经历过洪水、干旱,人水争斗之后,终于成为宝鸡人民的骄傲,成为宝鸡人民浓浓乡愁的寄托。去年盛夏,我在万顷芦荡景点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自称自小家住渭河南岸,十八岁参军在江南服役,直到六十退休。他述说:在外闯荡那些年,每次听到电影《英雄儿女》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都会想起家乡的渭河,可是前些年的渭河先是洪水肆虐,后是污水横流,一度成为宝鸡人的灾难。这次,他乘着回乡探亲的机会,开车从宝鸡峡渭河大坝沿河而东,一路走来,蓝天碧水,花红草绿,林草丰茂,处处有景,心中不禁升起一种自豪感,竟想大声呼喊:“这就是我的家乡,赛过江南”!他深情地说:“从今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骄傲地说:„我的家乡就在渭河岸边,那里是百里画廊,艳美如画‟啊!”

第五篇:《渭河源头的陕西文化》

渭河源头的陕西文化 (2009-02-08 10:13:07)

转载▼

标签:

霸陵桥

孤竹国

渭河源头{春天的渭河}.

叔齐

陕西

文化

“霸陵翘首诚招八方来宾,渭水举浪奏响开发号角。”

别以为这是西安某地的口号,它高高地书写在海拔2000多米的渭源县。 随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组织的“记者走渭河”采访团,日前记者来到渭河源头渭源县。该县虽然山峦起伏、地理位置偏远,但历史文化丰富,而且许多与陕西有关。

因渭河通长安而命名的“霸陵桥”

记者们没有料到,在偏僻的渭河源头,会有一座纯木质结构、古香古色、玲珑剔透的卧式悬臂单拱廊桥。

该桥从南向北,一个三四十米的凌空大步,跨过清源河,大有长虹卧波、蛟龙腾飞之势。它位于渭源县城南侧,雄伟壮观,被称为“渭水长虹”、“渭水第一桥”,其建筑结构、式样、彩绘,充满我国古典民族建筑特色,双坡式琉璃瓦顶,脊耸角飞,风铃叮咚。廊房每间宽3米,共13间,由14排吊柱提挂,每排4柱,两两吊置,形成双侧挂栏。桥底部纵列13排粗壮圆木,每排有两层共20根圆木,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排放。桥首有3个大字“霸陵桥”,旁边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由于游人稀少,霸陵桥平时大门紧闭。前年记者来渭源县采访时,因时间紧,未能登桥。这次组织方提前和当地联系,管理部门按照事先约定时间打开了桥门。 霸陵桥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呈踏步状通道。桥两端各有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踏着桥面台阶登上大桥,凭栏眺望,岸边杨柳被秋风染得金黄,高楼小舍尽收眼底,东南君山秀峰和北面七圣峻岭对

峙,桥下清流倒映远近景色。桥廊上一阶阶悬挂着左宗棠、于右任、杨虎城、蒋介石、启功等近、现代名人、学者留下的题匾、联语、赞赋。他们从不同角度赞美霸陵桥。 左宗棠匾上题字为“南谷源长”,于右任题字为“大道之行”,蒋介石题字“绾毂秦陇”。{春天的渭河}.

霸陵桥下是清源河,附近也没有霸陵,灞河及古地名霸陵均在西安,为什么会叫霸陵桥呢?{春天的渭河}.

渭源县文联原主席李德清告诉记者,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汉、唐时这里就有桥。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领军西击元军。元将李思齐被逼进渭源县城,为了阻挡徐达进攻,拆了渭河桥。时逢暴雨,清源河水深流急,兵马被阻。为了迅速解决战斗,不给元军喘息之机,徐达命令将士连夜建桥。然而水势过大,投入河中木料石块随水而去,徐达束手无策。谋士建议“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徐达听之有理,令将士照此法行事,果然有效,很快建成大桥。与此同时,徐达派军绕道截断元军退路。元军见大势已去,放弃抵抗投降。徐达为纪念这一战斗,要为桥定名。部下建议:“渭水通长安绕霸陵,当为玉石栏杆霸陵桥。”徐达认为妥帖,亲笔题名“霸陵桥”。当时的霸陵桥配有玉石栏杆,“既济行人,复通车马”。

“霸陵桥”自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定名后,至今已640个寒暑。期间,经清朝以及民国多次重建。以前所建皆为平桥,1943年8月,建成现在的纯木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

唐太宗遗鞭处

到了渭河源头,就要看源头的鸟鼠山品字泉。

但关于渭河源头位置,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浊源河水系,一种认为是清源河水系。一般人去的是渭源县城西边的浊源河源头龙王沟,距县城仅10公里。龙王沟一带,西高东低,南北各有一山沟。 品字泉,即源头,由三个泉眼组成。“吐云泉”和“禹仰泉” 偏西,南北分置,有细流在沟内流淌,为当地农民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东边的“遗鞭泉”地势较低,泉眼之上修建有井台和亭子、石碑,一般游人在这里留影。可惜井盖数米之下黑暗处才有水面。

李德清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资料,最早记录的渭河源头为县城西南方的清源河源头豁豁山,明确记录距县城20多公里,而且清源河也比浊源河道长,水量大。后来由于豁豁山距县城太远,人们不便祭祀,改到了龙王沟祭祀,以致如今许多人认为渭河源头在龙王沟。两处都属鸟鼠山脉,都有品字泉。

传说,很早以前,渭水源头住了一户农民。一天农妇去担水,发现泉边有两条蛇咬仗,眼看白蛇要被麻蛇咬死,善良的农妇折下一条树枝,赶走了麻蛇。当天晚上,农妇梦见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他家主人要报答她救命之恩,请她在鸡叫头遍时赶到渭河岸边。农妇醒来后,让丈夫一同前去。可懒惰的丈夫迟迟不起,农妇只好自己去了。到了渭河边,农妇被渭河龙王家人带进水晶宫,得到龙王送的一对扇子和一对玉石。农妇返回后,丈夫见到玉石爱不释手,农妇打开不为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