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情绪

时间:2021-10-26 16:06:10 节日作文

第一篇:《童年情绪障碍》

童年情绪障碍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

概述

情绪是指个人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简明牛津英语词典》从心理学角度给情绪所下定义),情绪包括愤怒、悲哀恐惧、快乐喜爱、厌恶、羞耻等基本范畴。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情绪发展有以下特点:①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程度上;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儿童与其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的依恋程度上。②在整个儿童时期情绪的分化在不断增加着。儿童本身能体验到的情绪活动逐渐成熟和分化,而且能用语言去形容或描述。③儿童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

过去的文献多将童年情绪障碍称为儿童期神经症(childhoodneurosis)。由于儿童情绪的分化不像成人那样明显,故目前很少使用儿童神经症一词,而改称童年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儿童情绪障碍不同于成人的神经症,其主要区别在于:①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明显;②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③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多;④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⑤儿童期情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

童年期的情绪障碍主要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与儿童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如遇有某些应激因素或因家庭环境不良,教育不当等导致的以焦虑紧张强迫恐惧或害羞等一类情绪障碍。患者自身感到痛苦,并且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成年后很少出现神经症性障碍,病程多短暂目前除了个别的常发生于儿童期的病症如分离性焦虑症学校恐惧症以外一般还是沿用成人的诊断术语和诊断标准如儿童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和强迫症等从以上状况不难看出,童年情绪障碍的疾病概念、诊断标准分类比较混乱不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摆在儿童精神病学面前的任务。

流行病学

童年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疾患但详细的、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难获得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心境的体验时有一定困难则影响了诊断,同时也与儿童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有关。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与不同国家、地区环境和观念对诊断意见不同所产生的影响。

近些年分离性焦虑渐受关注,国外研究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在一般儿童人口中占3.5%~5.1%。在青春期及少年中为0.7%~4.1%。曾有报道对临床91名儿童研究发现分离性焦虑多发生在13岁以下低经济水平的白种儿童过度焦虑多发生在大于13岁、中等或高经济水平的家庭国内调查各类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为17.7%,女性患病率较男性为多女∶男为3∶1。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发作年龄多为儿童期,平均年龄大约7.5岁。

学校恐惧症的确切患病率不清楚,美国学者Kenndy推测每年发生率为1.7%Chazan发现学校恐惧症占精神科病例的1%左右Miller发现在门诊的恐惧症患者中学校恐惧症占60%。近几年在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学校恐惧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学校恐惧症可见于儿童期的任何年龄,女孩多于男孩。

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为2%~8%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目前,国内尚缺乏儿童抑郁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

强迫症比较常见,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约占儿童门诊的10%。男童较女童稍多,平均发病年龄为10岁一般起病比较缓慢成人患者中约1/3是在少年儿童期出现症状。儿童强迫症美国5个多发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所调查的18500各种成人中终身患病率为1.9%~3.3%排除其他有关疾病后患病率为1.2%~2.4%该患病率是普通门诊患病率的25~60倍而且近半数患者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的。在儿童的正常发育阶段中的某个阶段,部分儿童可能出现一些重复及强迫动作的现象如按一定顺序摆放物品,或自己的书本或生活用品给更换位置便不高兴,一定要按他的习惯放好,才能放心。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便消失。

病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1、心理社会因素儿童的生活较成人单纯但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遗传因素父母将遗传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不仅继承了父母的体形外貌,也包括个性和情绪反应特征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据报道双生子同病一致率占47%,患儿家族中有相同病者占16.9%。

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发病机制

根据童年情绪障碍中不同病症具体叙述如下:

1、儿童离别焦虑症

(1)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当个体潜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这种冲突是由个体对欲望的需要和现实生活对欲望的限制造成的是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

(2)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MZ的焦虑共病率可达50%。

(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1977)认为,正常情况下父母应给子女以安全而温暖的环境但

又不能使他们依赖这种环境。而亲子关系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要求苛刻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

(4)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在幼儿园受到挫折等。

2、学校恐惧症的病因

(1)亲子关系不良:早在20世纪70年代,Bowlby就已经注意到了亲子关系的异常可以导致学校恐惧症的发生这种异常的亲子关系往往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母亲担心儿童去上学会发生不幸事故。

学校恐惧症和儿童离别焦虑障碍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都可能是亲子关系不良的结果。学校恐惧症患儿不愿意上学现象更多体现在不愿与母亲的分离,基本问题是与母亲分开后表现出来的严重焦虑症状。

(2)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学校恐惧症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采用回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此时父母不适当的处理方式会加剧症状的严重性:①儿童的行为在家中得到保护和支持;②父母对儿童的不满和害怕采取附和、同情的态度;③父母对儿童的外出、上学表现出焦虑反应时,都可以使儿童的恐惧上学行为得到强化,学校恐惧症状越来越牢固。

3、儿童抑郁症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率中所占的重要性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虽然儿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没有成人患者那么多以下3种研究也说明遗传的重要性:①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②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③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其中,Harrington的研究小组于1993年发现抑郁症儿童亲属中抑郁症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非抑郁症对照组的近2倍,这样的结果提示儿童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存在的遗传性联系。Akiskal(1986)报道情感性障碍MZ同病率为76%DZ同病率仅为19%。

(2)心理社会因素:关于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的影响,有以下3种观点:①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②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③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都意味着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

从心理学机制上讲习得的无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机制。无助感往往给人带来对期望的等待无望的等待就会导致情绪抑郁产生消极认知活动,对自己和自己的前途、周围的世界产生消极。

(3)精神生化异常:目前基本一致的假设认为抑郁症患儿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低下,形成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两个:其一是所有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单胺递质耗竭的药物都可以引起抑郁症状其二是到目前为止,有效的抗抑郁剂尤其是三环抗抑郁剂都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再回收使该部位的神经递质水平增加从而达到消除症状之目的。

实际上还可以从一些生物学标志中看到抑郁症的精神生化异常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和睡眠脑电图的异常儿童发病年龄越小生物学标志的不稳定性越大。

4、儿童强迫症病因

(1)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在精神疾病的研究中通过CT、PET、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手段得到的发现显示强迫症症状与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异常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①脑炎后帕金森病患儿的强迫性运动抽动和仪式性行为,与强迫症患者的“不做不行”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②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所致的疾患而在患强迫症的儿童和少年中伴发抽动-秽语综合征和舞蹈样运动障碍者明显增加③由于风湿性舞蹈病是因为基底神经节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免疫性反应,发病时表现为不可控制无目的的运动障碍。Chapman(1958)报道了8例风湿性舞蹈病患者,4例出现强迫症状。④很多疾病发病时可以出现强迫症状,这些疾病有:风湿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特发性和脑炎后帕金森病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它们都是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的表现

Rapoport(1991)对10例儿童强迫症和1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头颅CT扫描后发现强迫症儿童基底神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尾状核明显小于正常儿童。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PET技术对强迫症患者头部局部葡萄糖代谢率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额叶、扣带回、尾状核部位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加,这些部位葡萄糖代谢率的增加提示额叶-基底神经节通路存在功能异常

(2)神经递质异常: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强迫症药如氯丙嗪和氟西汀都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它们通过有效阻断突触前细胞对5-HT递质的回收而达到治疗目的,推测强迫症时5-HT功能不足或水平下降

还有研究者观察到强迫症儿童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功能亢进与精神兴奋剂(苯丙胺、哌甲酯)过量使用时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仪式动作”有非常相似之处

(3)神经内分泌异常:在对高中生强迫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Flament(1988)发现男性比女性发生强迫症的人数少症状轻。强迫症状在青春前期增加妇女月经前时强迫思维和强迫仪式动作增加,产后出现强迫症等都说明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4)心理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强迫症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期,这一时期正是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家长要求儿童顺从,而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在儿童内心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性心理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在这一阶段强迫症状就是此期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5)父母性格特征:早在1962年Kanner就认识到强迫症儿童多数生活在“父母过分十全十美”(overdoseofparentalperfectionism)家庭中父母具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追求完美不善改变等性格特征。

临床表现

1、儿童离别焦虑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情绪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反应而且都是与生理需要如饥饿、疼痛等密切相关。半岁前后就会出现对母体的依恋和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当跟所依恋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微笑、咿咿呀呀的说话声并且有安全感遇到陌生人或和母亲分开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反应,即焦虑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和焦虑是儿童早期情绪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安全的依恋有利于儿童正常发展减轻焦虑反应是促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或学龄前期儿童与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情绪都应视为正常现象。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

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儿童焦虑症中一种类型称分离性焦虑障碍当父母或抚养人离开时便会产生问题,如不能独自入

第二篇:《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时期的情绪障碍

【摘要】:情绪障碍是个体想达到本身需求时遭到外界的阻碍或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使个体陷于一种挫折情境的情绪状态。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所造成的情绪异常的表现,使患儿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CCMD-3把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分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怖症,儿童社交恐怖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及其他待分类的情绪障碍。DSM-4则把儿童情绪障碍分为了:儿童分离焦虑,儿童恐怖症 ,儿童社交恐怖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虽然这两个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但是答题的意思海华丝一样,只是两者对一些概念的归类不一样而已。对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以及药物治疗,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适于的药

【关键词】:童年,情绪障碍,病因,治疗物。

1.问题提出

儿童期情绪障碍为十分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 ,其患病率在国外居第二位,在国内居行为问题、发育障碍之后的第三位。可见于各个年龄的儿童 ,女性较男性多见 ,但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儿童期的情绪障碍包括有焦虑、恐怖、抑郁、强迫及癔症。在较老的文献中 ,这类症状常被命名为“儿童神经症”。[1]情绪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易烦躁、不愉快;无端地害怕昆虫、小动物、空旷之处、黑暗、登高、流血等;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 ,情绪低落 ,自我评价低、自责、以及癔病转化性症状 —失明、失聪、瘫痪、抽搐等。还可有多动、攻击性、自伤伤人、贪吃、少食等行为异常;以及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四肢发凉、出汗、便秘、尿频尿急、失眠等生理反应。以上症状常部分出现或反复出现。由于这些症状的干扰使得儿童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势在必行。目前儿童情绪障碍的分类主要按症状,现象和经验分类诊断,并兼顾病因分类和诊断。ICD-10,DSM-IV,CCMD-3均按这一原则进行精神障碍的分类。[2]

2.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的原因

童年情绪障碍产生原因较多,多数学者认为与心理因素和易感素质有关。

2.1心理社会因素: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及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父母疏忽对孩子心理需要的关注,把孩子放在被支配的地位,随心所欲地对待孩子,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3]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2遗传因素: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加上外环境作用于易感素质的结果。

2.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儿童情绪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导致情绪障碍外,针对该幼儿存在的情绪障碍,我们与其父母进行了多次访谈,发现A之所以产生隋绪障碍,主要是因为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A的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对各种有害因素反应较为敏感,尤其是个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诱发“疾病”。对幼儿来说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就是家庭和幼儿园。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独立,他们对环境尤其是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强,对家庭的依赖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婴幼儿需要父母的抚爱和关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信心去面对外界环境,这样才不至于心理失衡,产生情绪障碍。

3.对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

3.1解除或减轻社会心理因素

在儿童期,父母、师长过高的期望,学习负担过重,课外学艺过多;儿童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好胜,又力不从心;同学间伙伴关系、师生关系相处不好;朦胧的早恋倾向;父母离异或家庭关系不和;生活太贫穷;突发的天灾人祸等意外等均可对儿童造成精神创伤,导致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因此,治疗时必须深入了解可能存在的诱因,并帮助家长一起解开心结。如果期望过高可减负,人际关系不好或有早恋倾向可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家中父母的硝烟应尽量避开儿童,离婚者应给子女说清道理。尽量减轻严重的应激给儿童造成的伤害。

3.2心理治疗

3.2.1支持性心理治疗{童年的情绪}.

对每个患儿均可采用。对问题较轻者,仅用此疗法即可治愈;对较重者还需配合其他心理治疗。

3.2.2行为治疗

对于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均有效。特别对于年幼的儿童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冲击治疗(implosive therapy)、与暴露疗法(flooding therapy)、示范法(modeling)。这类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情绪障碍;消退法(extinctions procedures)和暂时隔离法(time out),此两种方法主要用于患儿有暴怒发作、冲动、易激惹、多动不宁等。此类治疗方法比较易于操作,对于某些情绪障碍患儿有一定疗效。

3.2.3认知治疗(cognitive t herapy)

对各种情绪障碍均有效。许多文献报道治疗神经性抑郁,其疗效与抗抑郁剂近似,且疗效持久。本治疗方法仅适用于年龄较大,已能独立思考理解问题的患儿,不适用于年幼者。且操作难度较大。此外还有就诊者中心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手段,但在儿童较少用。不论进行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医生首先必须熟悉所选用的治疗方法的主要理论、具体操作步骤、临床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然后才能选用合适的

治疗对象进行。其次,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包括与家长的良好关系,得到患儿及家长的充分合作。

3.3药物治疗

有关情绪障碍的药物是精神药物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目前新药层出不穷,以下分类简介之:

3.3.1苯并二氮杂类

为早期的抗焦虑剂,其主要作用是增强GABA能神经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恐怖以及对其他情绪障碍的失眠症状的治疗。常用药物有:安定(diazepam):2.5~

7.5mg/d;硝基安定(nit razepam):5~15mg/d;佳乐安定(alprazolam):0.4~

1.2mg/d。

3.3.2三环类(TCA)

为早期的抗抑郁剂,应用历史较长,品种较多。本类药品主要作用为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