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时间:2021-10-26 15:49:54 节日作文

【篇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广灵五中高中语文教师 王德峰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体会一下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人物春秋(让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了解《论语》(学生发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饥馑 哂 俟 舞雩 ..

2、通假字

鼓瑟希 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 莫通“暮”,暮春,指阴历三月。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3、一词多义

或知尔 如果 .

其礼乐 至于 .

“何如”即“如何”,固定搭配“怎么样” .

会同 或者 .

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 .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指是非准则 .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

毋吾以也 以为 .

则何以哉 用,做 .

为国以礼 用 .

4、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① 不吾知也

② 毋吾以也

③ 则何以哉?

明确:①没有人了解我。

②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③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

这几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

寻找规律和方法 :

Ⅰ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Ⅱ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Ⅲ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5、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② 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③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④ 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

五、研习课文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坐在一起谈话的整个过程。

谈话的内容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言志”展开的。

围绕“言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

3、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读出原文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4、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 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 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 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 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 “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 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 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 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 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 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 “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5、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明确: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6、孔子对曾皙言志持什么态度?(“与点”)

6、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7、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 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 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 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 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 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

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 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 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 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 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 老师的赞赏呢?

8、集体朗读课文。

六、写作指导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七、课堂小练习

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一个人,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

八、课后反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篇目,不光有孔子与四个弟子的对话,还有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整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虽然文中没有孔子政治理想的明确表述,但通过细致品味五个人的言行是能觅端倪的,曾点的述志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有困难,历来的评论家也见仁见智评价不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便以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为切入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并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不求得出什么统一答案,只想教给他们从文本中去找信息的方法,教他们怎样一步步研究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想到激出了他们思想的火花,这些火花甚至也擦亮了我的思维空间。

【篇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学生)

- 1 -

- 2 -

- 3 -

- 4 -

- 5 -

【篇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

王小槐工作室 广汉中学李丽平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知识储备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四)语基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ĭ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2.辨义:

(1)

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撰(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端(名作动:穿着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鼓(名作动:弹奏) 风(名作动:吹风) 小(形作动:小事,做小相)

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 志 (问 )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评)

子问题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以勇治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治国)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以美治国)

子问题2: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写下表。

子问题3:从孔子态度和治国思想分析其评判学生的标准,思考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

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

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

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子问题4:用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请各抒己见。

参考: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子问题5: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解学生性情,鼓励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三、课文小结

1.人物性格小结:

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塑造人物的方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本文主旨: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四、拓展阅读

(一)背诵积累名句,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译文参照: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篇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课题名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总编号: 【学习目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课内探究案

【初读课文】

1.读课文,正字音 论语( ) 饥馑( ) 曾皙 ( ) 哂( ) ...3.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夫子哂之 .(2)因之以饥馑 ..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 · · · ·学

· · · · 案· · · · · 装· · · · · 订· · · · · 线· · · · · · · · · · · · · ·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感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及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3.感知儒家学派为人处事的原则。 【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感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及孔子对弟子的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案 一、基础积累 1.作者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___,字_____,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_____,儒家的创始人。他总结了在他以前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_______的先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____,字子路。他对政治军事均有专长,但性格比较刚直,有些粗鲁。

曾皙:孔子弟子,名____,是曾参的父亲。 公西华:孔子弟子,名____,字华。

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____,很有才华。 2.作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_____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

舞雩.( ) 铿.尔( ) 小相. ( ) 沂( ) 冠.

者( ) 喟 ( ) 俟 ( ) 撰( ) 摄 ( ) 比及.( ) 毋 ( ) 冉( ) 2.整体感知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孔子是怎样鼓励弟子们讲述自己的志向的? (用原文回答)

2.四名弟子的志向(两字概括)和性格分别是什么? 子路 志向: 性情: 冉有 志向: 性情:

公西华 志向: 性情: 曾皙 志向: 性情:

第 1 页 共 1 页

(5)异乎三子者之撰.

(6)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何伤乎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异乎三子者之撰。 3、以吾一日长乎尔 (3)省略句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毋吾以也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éng)之国 因之以饥馑(jǐn) B.以俟(sì)君子 风乎舞雩(yú) C.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xiàng)焉 D. 喟(kuì)然而叹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活用情况的一项( ) A.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 鼓瑟希,铿尔 C. 三子者出,曾皙后 D. 加之以师旅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 ) 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 夫子何哂由也 D.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选出对孔子弟子述志时的语言和 神态动作所表现出性格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第 2 页 共 2 页

A. 子路:“率尔对曰”表现其坦率莽撞

B.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表现其谦虚谨慎 C.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表现其沉稳自知 D. 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表现其清高闲散 【拓展延伸】

“哂由而与点”之孔子的“礼”

1.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译文: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读了《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读《诗》,没法讲话。”我下来就读《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细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了‘礼’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没法立足。”我下来就学“礼”。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篇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课题:《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编写人:曹雁双 审核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学习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习重点】

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学习难点】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1、简介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2、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

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3、《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

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

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

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

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

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

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4、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

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

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

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

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

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学习方法】讲授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要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曾皙( ) 毋( )吾以也 千乘( )之国

摄( )乎大国之间 夫子哂( )之 以俟( )君子

愿为小相( )焉 铿( )尔 冠( )者五六人

风乎舞雩( ) 夫子喟( )然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2.解释下列句子中斜体词的含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比及三年: 夫子哂之: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咏而归:

3.通假字。

鼓瑟希 莫春者

4.古今异义。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5.词类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三子者出,曾皙后: 鼓瑟希: 可使有勇: 赤也为之小: 可使足民:

6.一词多义。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先生如其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遂与外人隔绝 唯求则非邦也与

以吾一日长乎尔 求,尔何如

子路率尔而对曰 铿尔,舍瑟而作

因之以饥馑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文言句式。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可使有勇:

8.翻译下列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二、合作探究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反思】

【篇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