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分别的诗句

时间:2021-10-26 15:29:00 节日作文

第一篇:《与孩子有关的诗句》

与孩子有关的诗

~ 一 ~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二 ~

《风鸢图诗》(其一)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 三 ~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四 ~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五 ~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六 ~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七 ~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八 ~

《牧童》

【唐】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 九 ~

《牧童》

【唐】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 十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十一 ~{与孩子分别的诗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与孩子分别的诗句}.

~ 十二 ~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 十三 ~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十四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十五 ~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 十六 ~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十七 ~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第二篇:《描写孩子的古诗和解析》

描写孩子的古诗和解析

溪居即事

唐代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不知实情,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急忙放下手中鱼竿,慌忙跑向家门报信,想打开柴门相迎,忙乱中却把门关上了。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嘻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瓈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嘻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桑茶坑道中

宋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个雨后晴天,日头光灿灿的,微风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溪水穿过碧绿的原野,奔向无处;夹岸丛生着繁茂的野草,盛开着绚

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那头老牛,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枣没有人担心老牛逃走,它和小牧童是形影不离的老伙伴儿。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与孩子分别的诗句}.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此诗描写梅子成熟、芭蕉荫浓的初夏风光和儿童扑捉柳花的场景,表现了清闲恬淡、天真无邪的情趣。“留酸软齿牙”句写啖梅传神;“分绿”句形容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作用;“捉柳花”句写儿童专心戏嬉之状,跃然在目。诗句显示了诗人化工肖物的本领。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才听懂大人讲话,就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歇。一个活泼任性的小女孩儿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充满怜爱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那种父女亲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初为人父的兴奋和激动。

第三篇:《“毁孩子的诗”和“青年不必读书单”》

“毁孩子的诗”和“青年不必读书单” 一本标榜给孩子读的诗集,如果运用于不同年龄层,可能会变成“毁孩子的诗”。而那些热衷于给青年开书单的人生导师,最后胡乱开出的,也许是一份“青年不必读书单”。

今年,有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编选了给孩子们读的诗集:一本是王小妮主编的《给孩子们的诗》,年初出版;一本是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7月出版。相比之下,后者受到的关注显然远大于前者,一来是北岛的盛名仍在,二来,出版方的营销力度更大。而北岛也相当配合,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海书展的“诗性与教育”沙龙,还有到位于北京南五环寿宝庄的民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教孩子们读诗,场场不落。他最新的现场活动,是国庆期间到杭州出席“第三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并宣传自己这本新书。除了例牌的诗歌朗诵和新书签售,北岛还让孩子们给他戴上了红领巾。据到场者的描述,北岛还“在蓝天白云下,给大家敬了个热情洋溢的少先队队礼”。

正是在杭州,北岛表示,他还将选编一本《给孩子的散文》。 什么样的诗称得上是好诗、适合孩子读的好诗,那真是见仁见智了。 在那篇《给年轻朋友的信》中,北岛交代了编这本诗集的理由:三年前,他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兜兜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儿子带回来的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让他“把鼻子气歪了”。由此,他决定编一本诗集,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

北岛表示,他原来预设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小学生;但今年春天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诗歌创作课时,他采用这本诗集的初稿做试用

读本,效果很好,感到大学生也适合。“有读者说,也适合有童心和诗心的成年人。”但问题可能恰恰在这里。一本标榜给孩子们读的诗集,如果适用于不同年龄层,可能违背了其初衷。孩子们应该读古诗还是现代诗?如果是好诗,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不成问题;但什么样的诗称得上是好诗、适合孩子读的好诗,那真是见仁见智了。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好诗,但它们的入选,就显得很不“北岛”。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本诗集选编思路的不统一。北岛在上海书展上接受采访时曾解释,为什么收入食指的诗歌,又为什么收的是《在你出发的地方》而不是更著名的《相信未来》:正如他在《七十年代》一书中所说,1970年春,他和同班同学曹一凡、史康成相约去颐和园游湖,史康成在船上朗诵的一首诗,如轻拨琴弦,一下子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他的七十年代,在他看来就是从那个充满诗意的春日开始的。那首诗就是食指的《在你出发的地方》。北岛的记忆可能有误,查《七十年代》一书,史康成朗诵的那首诗应该是《相信未来》。姑且不论当时究竟是哪首诗深深打动了北岛,但不管是哪一首,都是对北岛本人更有意义,而不是对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有意义。

看到北岛配合地出席各种现场活动,让人不由得想起1925年“青年必读书”风波时的鲁迅。当时《京报副刊》发起推选“青年必读书”活动,问到鲁迅时,他给了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回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正如作家止庵在《从“青年必读书”谈起》一文中所说,鲁迅不是开不出这个书单,而是他拒绝开书单。“鲁迅的举动,在我看来更接近于目下所谓‘消解’,针对的是‘青年必读书’中

的前提设定,即那个‘必’字;以及因诉诸公共媒介而对价值取向的一种规范。”而反对设定前提和规范价值取向,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也就是说,鲁迅不是不能开这个“必读书单”,但他不代读者作价值判断,把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自己。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止庵在同一篇文章中说,他曾看过一份《为初学者开列的中外文学书目》,其中日本部分有《源氏物语》、《日本狂言选》、《我是猫》、《破戒》、《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和《为党生活的人》六种。六种书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古代和近代部分虽不无可议之处,但好歹说得过去;现代以后两种为代表作,则实在太荒唐了。开书目的人恐怕已经多年不读书,对日本现代文学一无所知。所以,除非有真本事,不然就不要随便向读者推荐这个那个。

读者需要有人做靠谱的筛选,这样在挑选读什么书时,就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出版物那么多,读者需要有人做靠谱的筛选,这样在挑选读什么书时,就可以事半功倍。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他的代表作)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从2007年4月16日到2011年2月28日,他每隔一周就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写信,寄去至少一部他认为哈珀总理应该阅读的文学作品,并在信中写上推荐理由。他总共写了101封信,向哈珀总理推荐了超过101部作品。

遗憾的是,他从未收到过哈珀总理的亲自回复,所以也无从知道,哈珀总理对他推荐的这些书有何看法。这是全世界最寂寞的书友会,成员只有两个,一个不断寄书、写推荐信,但“101封去信换来的是7封由别人代笔的程式化的回信以及94场蓄意的缄默——而我心目中的书

友连嘀咕都没嘀咕一声”。为什么坚持做这样一件看上去徒劳无功的事情?扬·马特尔解释道:“如果某人有权凌驾于我,那么,没错,他读不读书或读什么书对我就太重要了,因为从他所选读的书中即可看出他的思想和可能的行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小说、戏剧、诗歌等思想产物熏陶的人,或许尚能掌握一国事务,并维持基本现状,但绝不可能真正引领这个国家。为了有效引领国家,领导者不仅需要了解现状,还要对未来有所设想,没有什么比文学更能展示这种理解力与想象力了。”

扬·马特尔的推荐书目虽然对哈珀总理无效,但普通读者倒是可以从这份书目中获益:这是找到好书的捷径之一。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回答“如何找到好书”时,说自己的诀窍是追随喜欢的作家,然后从这位作家的书里挖他(她)喜欢提到的人,就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好作者来。比如,他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是小时候读王小波看到的;第一次知道胡安·鲁尔福、科萨塔尔,是打马尔克斯那里知道的;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是从村上春树那儿。“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而且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不会差到哪里去。“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亚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

总之,谨记一个原则:别轻易被别人左右,选你自己想读的。这个原则适用于很多领域,不过就看你能不能做到了。

第四篇:《让孩子真正与“诗”亲近起来》

龙源期刊网 .cn

让孩子真正与“诗”亲近起来

作者:余玉兰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年第12期

如何让孩子真正与“诗”亲近起来呢?空洞的说教肯定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唯有让“诗”鲜活起来,魅力四射,才能使孩子们“心向往之”。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富有“诗意”的教学,从而由课内而及课外,使诗的学习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现在的古诗教学,在让诗真正富有“诗意”、“诗趣”等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一、让学诗的“兴趣点”有层次地展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会出现第

一、第二、第三学段教学一致化的现象,有些甚至在诗的意境等方面大做文章,极尽文学欣赏之能事。很显然,这些做法对孩子们来讲无疑有拔苗助长之嫌,是对“目标”达成的过程研究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古诗学习应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能够接受才能事半功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到其中的“趣味”所在。具体来讲,应重点抓住三个“兴趣点”,从低到高,逐层展开。

一是“声”:古诗学习之初乃至之后相当长的阶段,“放声”读古诗是一个重要形式,要让孩子们敢于“放声”,善于“放声”,乐于“放声”,在“放声”读诗中感受到读“诗”的快乐、趣味。 二是“生活”:诗中所述之画面、情景、感情,虽是诗人之“生活”,但作为孩子来讲,只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完成与诗人的对话,才能使自己获得“体验”,也才能从中享受到体验的快乐。

三是“语言”:诗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可谓字字千金。让孩子们全面分析、完全掌握肯定是天方夜谭,但抓住一些经典的语言要素进行体味却是必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诗的不断学习中找到新的“乐趣”,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注重凸显古诗教学中的画面感和韵律感

中国古诗,特别是小学阶段所选学古诗,大多用有限的诗句表达出极为丰富的意思,再加上“诗”所特有的语言形式,古诗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和韵律,就像一幅幅图画和一曲曲音乐一样,凸显出“画面感”和“音乐感”即“两感”。像画画一样,像唱歌一样去感受古诗的魅力,是孩子们容易、乐于接受的方式,孩子们会觉得古诗并非那么难,而是就在身边,就在心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优秀的古诗都宛如美妙的写意,寥寥数笔,浓淡相间,枯润相映,动静相宜,那每一笔后面都是跳跃的文字,那跳跃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是诗人深挚的情感。文字是画笔,当文字在孩子们的口中高声吟诵时,在他们的想象世界里,看到的就是诗人笔下

第五篇:《走近古诗文 和孩子共成长(终稿)》

走近古诗文 和孩子共成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我们都知道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 3-12岁是最好的记忆阶段,让记忆力最好和最愿意背诵的儿童有意识地背诵训练,能够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会在不断深化的感悟中融会贯通,在聆听讲解中获得知识,在熟读成诵中获得能力,在理解领悟中提高素养。

本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参加了“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实验研究,恰好我们学校又承担的子课题是古诗教学,在课题思想的指引下,结合校本教材,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的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大有收获,他们已经能够熟练背诵一百三十多首古诗了。相信这些古诗的积累,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的。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古诗教学

(一)整体把握,挖掘文本拓展点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的意思,力避繁琐分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突出诗的整体,不要求学生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