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时间:2021-10-26 15:14:22 节日作文

【篇一】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真善美的摘抄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庄严和高贵的气质,只有蕴藏着豁达和崇高胸襟的人的灵魂才能表达出来。——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漂亮的词句可以导致品德端正,但是品行不端正的人只能用漂亮的词句来说谎。——罗曼·罗兰《母与子》

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真理是喜欢公开交易的。——莎士比亚《亨利八世》

真理和正义有多种形式,它们和人的种族一样繁多,和时代、气候一样变化无常但它们的本质到处都是一样的;在翻天覆地的情况下,我需要抓住的正是这个不可摧毁的一致点。幸福的规律在一切人之间有它的共同之点,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他们道德发展的最高规律。这种发展经常变化,但规律是不变的。——《罗曼·罗兰回忆录》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拳头是打不倒真理的。——高尔基《母亲》

真理就像劳动汗水一样,总是有一股强烈的气味。——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真理的一边是自由,另一边却是限制。——《泰戈尔评传》 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泰戈尔《飞鸟集》

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显得俗不可耐了。——泰戈尔《春之循环》

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所有的人好象总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们的胸腔里仿佛有一副天平,他们的心就好像天平的指针,在称善的和恶的重量时,指针一会儿倾向这一边,一会儿倾向那一边。——高尔基《三人》

外貌只能夸耀一时,真美方能乃世不殒。--歌德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也会有听众。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鸟美在羽翼,人美在学识。

【篇二】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400、500、600字美文摘抄

美文摘抄

一昂首,便惊褪了满空的星子。

一壶酒,便醉了整个天下。

如果说竹林的连绵绿浪让人心旷神怡、江南的清浅流水使人留恋往返的话,那么面对昆仑山脉的峰峦起伏,我们只能有震撼磅礴来形容了 。

昆仑,自古以来就吸引佛界道家在这里建寺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这里林深古幽,景色秀丽,每逢春夏之交,满山碧树吐翠,鲜花争奇斗艳,更是别具风韵。

在乱武天下的世界里,美工人员完美的把握住了昆仑美仑美奂的景色:已近黄昏,太阳斜斜的挂在西边,起伏如蟒般的昆仑山如同披着一条金黄色的外衣,出奇的美丽。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美丽的湖泊,风清沙白,万倾碧波如悬于天上。远处皑皑的雪峰,天上舒展自如的彩云,掠湖而过的天鹅,在湖中形成一道道影影绰绰的倒影,使这高山圣湖更显得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楚楚动人。

友情是相知 汪国真

友情是相知。当你需要的时候,我还没有讲,友人已默默来到你的身边。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读懂你,更会用手挽起你单薄的臂弯。因为有友情,在这个世界上你不会感到孤单。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傲视苦难,在天地间挺立卓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艰险与艰难,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很坚强,但办法有限,力量也会有限。于是,友情像阳光,拂照你如拂照乍暖还寒时风中的花瓣。

友情常在顺境中结成,在逆境中经受考验,在岁月之河中流淌伸延。 有的朋友只能交一时,有的朋友可以交永远。交一时的朋友可能是一场误会,对曾有过的误会不必埋怨,只需说声再见。交永远的朋友用不着发什么誓言,当穿过光阴的隧道之后,那一份真挚与执着,已足以感地动天。

挚友不必太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有不止一个心灵上的伙伴。朋友可以很多,只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与心愿。

友情不受限制,它可以在长幼之间、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甚至是异域之间。山隔不断,水隔不断,不是缠绵也浪漫。

只是相思情太浓,仅用相识意太淡,友情是相知,味甘境又远。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带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怎麽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翰,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翰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麽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哪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还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再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平凡的魅力 汪国真

我不会蔑视平凡,因为我是平凡中的一员。我的心上印着普通人的愿望,眼睛里印着普通人的悲欢,我所探求的也是人们都在探求着的答案。

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即便我仰视什么,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便我聆听什么,要听的也不是你空洞的大话,而是林涛的喧响海洋的呼喊;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崇高揶揄我,即便我向往什么,也永不会是

你的空中楼阁,而是泥土的芬芳晨曦的灿烂。当然,当那些真挚的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提醒或勉励我,不论说对了说错了我都会感到温暖。

孤芳自赏并不能代表美丽也不能说明绚烂,自以为不凡更不能象征英雄气概立地顶天。

我承认,我的确很平凡。平凡得像风像水像雪……然而,平凡并非没有自豪的理由,并非没有魅力可言。

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

我欣赏这样的平凡,我喜爱这样的平凡,我也想努力成为这样的平凡。

明亮的深潭 卡尔·恰彼克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反刍,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乌德勒支或兹伏勒,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低地上还有白色的绵羊,它们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还有成千上万的小鸡,长毛山羊,但没有一个人影。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汽车火车,都装载着一罐一罐的牛奶运往城市。车过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狗不叫,圈里的牛不发出哞哞声,马蹄也不踢马房的挡板,真是万籁俱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那真正的荷兰。

溪 水

透明的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摄取蓝天的云朵、黄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还留下我儿时的身影。

呵!这溪边沙沙作响的甘蔗林,带甜味的风,曾把我童年的梦吹拂!我躺在你的身边,感到靠在母亲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们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见骑毛驴的迎亲的队伍来了,几支唢呐奏出悲哀的音乐;

你望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抬着笨重的木棺来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听见:山脚下的独轮车,带着吱吱哑哑的声音,在贫穷的土地上呻吟而过……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们留下自然的彩色;

谁给我们记载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呢?

透明的溪水,你给了我一双能够分辨色彩的眼睛。

当我在你身边,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少年时,就不得不远行了。

你像养育我的母亲一样,送我出山吧!

病榻呓语 冰心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

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

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时我感觉到了躯壳给人类的痛苦。而且人类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国忧家难,生离死别……小之如伤春悲秋……

宇宙内的万物,都是无情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往秋来,花开花落,都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总之,只因有了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便有了悲欢离合,便有了“战争与和平”,便有了“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

我羡慕那些没有人类的星球!

我清醒了。

我从高烧中醒了过来,睁开眼看到了床边守护着我的亲人的宽慰欢喜的笑脸。侧过头来看见了床边桌上摆着许多瓶花:玫瑰、菊花、仙客来、马蹄莲……旁边

还堆着许多慰问的信……我又落进了爱和花的世界——这世界上还是有人类才好!

清欢 林清玄

西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东坡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十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因为试吃野菜的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都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种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山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时间 席慕容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气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了。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原因,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

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会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了嫁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

是什么是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

也是时间。

到底,时间是善良,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不是 ,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令把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 ,每一天都在不断的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 ,都在继续增加的芬芳。

【篇三】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2016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讲同步检测 人民版选修3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讲

1.(2014·湖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海利哥兰岛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 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和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大的变更。

——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

(2)材料二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

(3)材料三中英国的政策有什么变化?其目的是什么?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4)通过以上材料,简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

(5)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表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答案](1)和德国勾结,反对法俄的扩张。

(2)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

(3)由反对法国转向支持法国。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勾结法国反对扩张野心越来越大的德国。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勾结又斗争,错综复杂,其不稳定性是由其力量消长和各自的利益决定的。

(5)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2014·山西太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

材料二 作为判断一场争执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恐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

(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答案](1)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导致一战爆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理由: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很难裁决正义。

[解析]第一问,结合材料出处和材料给出的时间1909年,可知文中的军备竞赛是一战前的军事竞赛和扩张行为,结合教材内容,辩证指出军备竞赛带来的战争、灾难的同时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二问,从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不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难逃出战争本身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3.(2014·浙江安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航行有绝对自由。

(三)„„自由地,坦率地和公平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

(十一)„„应保证现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有无可置疑的生命安全和自由发展的绝对自由的机会。

(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必须依据具体的协定,其目的是向大小国家同样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互相保证。

——摘自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四条:各缔约国主力替换总吨位按标准排水量计算不得超过如下:合众国525 000吨,英帝国525 000吨,法国175 000吨,意大利175 000吨,日本315 000吨。

——摘自《五国条约》

请回答:

(1)“一战”后的战胜国是怎样“调整”德国殖民地的?

(2)材料一、二说明“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是否有“绝对自由”?

(3)举出与所谓“绝对公正的调整”的原则相违背的实例。

(4)请举出一战后依“民族自决”原则成立的欧洲国家(至少两例)。

[答案](1)以“委任统治”的形成加以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归英法,太平洋上岛屿归澳日。

(2)各国主力航吨位即实力大小,实际上决定了各国制海权和海上航行权利的大小,实

力弱小的国家绝不可能和实力强大国家有相同的领海及海上的绝对自由。

(3)凡尔赛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竟规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转让给日本。

(4)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4.(2014·江西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通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到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指出材料二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2)背景: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容忍态度。 影响: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解析]第一问,新变化可直接依据材料回答,从陆军人数、兵役制、职能变化角度分析。回答第二问时,注意结合时间1935年,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从法西斯上台、西方国家的纵容等角度作答。

【篇四】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阅读名著经典培养兴趣爱好 滋润精神品质

阅读名著经典培养兴趣爱好 滋润精神品质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36个教育细节》的一点做法

金州中学 逄增艳

通过深入的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36个教育细节》中的专题二,在教学教研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兴趣》,深刻的感悟到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全面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几年中我始终尝试在学生中开展阅读名著,感悟经典的读书活动,全面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我就我在学生中开展的名著阅读活中的几点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堪称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是影响学生精神,滋润学生品质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体。他们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感染、影响、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在当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进一步的推进,如何引导中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名著经典,汲取丰富营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塑造精神品质呢?

一、 在讲解切磋中,激发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虽然汉语拼音已成为他们识字的工具,能够带领他们在动漫王国和网络世界中寻找乐趣,在流行和时尚的作品中体会阅读的愉悦,但是要把他们带入名著的世界,还真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们每周有一节名著阅读课,向学生讲解名著中重点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通过讲解,学生为黛玉葬花的伤感而流泪;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仗义而称快;为诸葛亮的空城计的从容而赞叹;为阿廖沙苦难的童年而同情;为保尔顽强的毅力而钦佩。学生走进了名著,真正的被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常常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名著作品。我们共同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故事情节∠∠∠∠∠我们的讨论常常会带动许多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参与其中,于是他们也开始了名著阅读。而且有的学生对作品有了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们对保尔的形象有了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保尔虽然能与苦难作斗争,但对自己的身体不太关心,24岁的生命就已经病入膏肓了,就是想为共产主义奋斗又能奋斗几年呢?“所以通过阅读我们明白要想实现理想、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就应该更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讨论切磋中,我们对人物能够辨证的看待,全新的解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感悟能力,也引导学生渐渐的走进了名著神圣的殿堂。

二、 在正确指导中,培养阅读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那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人生。

1、 制定读书计划。

教师要有从初一到初三的名著阅读计划。这个计划根据初中课外名著导读篇目和四大名著和各国初高中在校生的必读书目制定如下:

初一:《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宾孙漂流记》《水浒传》惠特曼的《草叶集》

初二:《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三国演义》列夫堠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初三:《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简爱》《红楼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泰戈尔

的作品

学生在教师的阅读计划下,每学期都制定一个个人读书计划。

2、 做好批注和摘抄。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或圈或点,或批注,或摘抄。边读边思考。

3、 建立读书笔记。

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宏大,故事错综复杂,要想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建立读书笔记,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他们积累了一笔小小的文学“财富”。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等。

4、 书写读书感悟、心得。

鲁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书写读书感悟、心得使学生在经典名著滋润下,产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思想提升,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性格,启迪学生人生。

三、 在交流体验中,陶冶学生情操

有人说过:“大量阅读,广泛的涉猎,是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名著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我们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平庸、远离虚无,从而在阅读中汲取名著经典的精髓,更好的创造自我,创造世界。也可以使学生在读书交流中尽情的展现自己,陶冶情操。

1、 开展读书小报比赛。学生将阅读的名著,以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对人物的赏析,对整部作品的感悟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配上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名称,让学生获得读书带来的成功的愉悦。

2、 开展阅读名著经典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是对阅读名著经典的一个检测和触动。

3、 开展阅读名著经典的交流课。有交流,有研究才会有进步,彼此交流共同书目的读书感悟和感悟,对每个人都会有提高,同时阅读与习作相互驱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多读必伴以写作的冲动,多写又会使读书如饥似渴。

四、在教学教研中,提高教学质量

从2006年以来我始终在教学教研中尝试用阅读名著的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刚开始自己精心编写四大名著教案经常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名著故事。我发现学生被名著故事深深的吸引了。之后有的主动找来书阅读起来,也参与到我的讲解中,两年下来我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重要的情节和人物都讲完了,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本厚厚的珍贵的名著笔记,同时我发现一个微妙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成绩明显提升。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竟然在语文学科上能达到110多分的高分。这届学生在2008年九年级期末抽测语文竟然考了全县第一名。这是我从教这些年来从没有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的信心大增。之后我又在09级新生中大胆的开展了名著教学研究,七年级时在两个班级课前五分钟开展名著故事比赛,每个学生都可以走到台前给同学们讲故事。真是“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的展示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兴趣,之后假期又开展了名著阅读活动,在八年级开学趁热打铁开展了《阅读名著感悟经典》阅读交流课。每一个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感悟,真是走进名著感悟深刻,展示精彩纷呈。同时这节课也在全县有效课堂展示课中进行了展示,其中关媛、裴昀、张旭东等学生的名著感悟打动了在座许多老师。在九年我继续结合名著阅读和中考开展教研。一节《中考名著人生》名著中考复习课,既让学生可以应对中考,同时也可以在名著阅读中陶冶情操,塑造性格,启迪人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不可

缺少的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我选择了名著阅读这条路。使我在这条路上长路求索,慢慢跋涉,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2 届学生在冬季期末全县抽测中语文排名第二名,中考全县排名第三名。这几年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坚定了我在名著阅读中研究。

阅读名著经典,是一个人成熟阅读必须经历的一段历程。流行时尚的阅读,哪能和曹雪芹的《红楼》,罗贯中的《三国》,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提供给我们的精神养料相比呢?

阅读名著,走进经典,我又再次看到了孩子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在书海中扬帆远航。也真正的感受了名著经典如春天的甘霖一般无声的滋润每一个孩子心灵的绿洲------

【篇五】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政治学著作摘抄(经典著作)

政治学著作摘抄

1.社会与国家

苏格拉底:人类最初是散居的,也没有城市。结果人类被凶猛野兽所推毁,因人与兽相比不堪一击。而且他们的技能仅够裹腹之用,而不能和野兽进行战斗:他们拥有食物,但却没有管理的技能,而战争的技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久以后,自我保护的欲求使他们聚集一起组成了城市;但当他们聚集于一起时,没有管理技能,却彼此以恶相向,于是又一次陷于分离、毁灭之境。宙斯怕整个人类会毁于自相残杀,他于是将赫耳墨斯派到人间,带来了尊严和正义,这些便成为城市秩序的原则以及友谊和睦的纽带。

柏拉图:《普罗泰哥拉》320A

人是一种政治动物,其天性就是要大家在一起生活。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1169 618

当若干村落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其规模足以维持自给自足状态的时候,城邦也就产生了。可以说,城邦的产生是出于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它继续存在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因此,既然早期各级社会组织形式是自然生成的,那么城邦也是如此,因为城邦是这一过程的完成,也是自然的产物。无论是一个人、一匹马成一个家庭,它的自然本性也就是它的充分发展的形态。此外,事物的终极原因和目的是至善,所以自给自足也就成了这个社会团体的目的和至善了。

因此很明显,城邦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在性上也正是一种政治动物。凡是在本性上,而不是仅仅出于偶然的原因,不归属于城邦的人,他不是一个鄙夫,就是一位超人„„。

进一步来说,械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因为整体必然先于部分。例如。假若全身被毁,那么也就无所谓手足了。脱离了身体的手足同石制的手足无异,它们无从发挥手足的实用。只是在含糊的名义上仍旧称之为手足而已。事物是由它们的作用和能力采规定的。如果它们不再具有正常的性质,我们就不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和原采相同的东西,它们只不过还有一个相同的名号罢了。我们确认城邦是自然的产物并且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因此他就康构成全体的一个部分和大家一起组成城邦全体。凡是不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间,或者能够自给自足而不需要生活在社会中间的人,他不是一头野兽,就是一位神祗。他不是城邦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天性就有合群的本能,那首先建立城邦的人是最本的施惠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2B28

城邦不仅为生活而存在,而且是为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如果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生活、那么,奴隶和野兽都可以组成城邦了。但是不可能存在这种城邦,因为奴隶和野兽与幸福无缘,也没有享受自由生活的权利。城邦存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寻求互助以防御侵害,也不是为了便利物品交换和互相交往„„。真正无愧为“城邦”,而不是徒有虚名,就必须以善德为目的。否则的话,一个政治团体就无异于一个军事同盟,其间的唯一差别只在空间上,同盟内的成员是分开来居住的。不仅如此,法律也无异于一种合同,或者用诡辨论者吕哥弗隆的话来说,法律只是“人们彼此公正相待的保证”,却没有促进公民正义和善德的实际力量„„所以很明显,一个城邦不只是在同一地区的居留团体,建立它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便利交换和防止互相损害。这些确实是城邦所由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所有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城邦。城邦是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和民族为了追求自足和至善的生活,才行结合而成的。这样的团体只有在居住一处并相互通婚的人民中间才能建立起来。城邦中于是就出现了婚姻关系、民族联系、宗教仪式、娱乐活动等等,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是这些关系的出现都是由友谊造成的,因为有居住在一起的愿望只是友谊。城邦的目的是优良的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这些活动只是达到这种目的一些手段而已。城邦为若干家庭和村落的结合,由此而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幸福而美满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治团体的存在并不是仅仅为了社会生活,而是为了高尚的行为。所以,谁对这个团体贡献最多,谁就比和他同等自由,或更自由门弟更尊贵更富有,但政治品德低于他的人,应该在这个城邦中享受到较大的一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80A32

城邦需要财产,但是财产,即使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在内,却不能算作城邦的一个部分。因为城邦不止是有生命的东西的社会组织,而且是平等的人们间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生活。幸福是最高的美德,是美德的实现和极致。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并非人人都可获得,有些人获得了充分的幸福,有些人则获得其中很少一点或竟完全无份。因此很显然,由于人们之间的这种差别,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城邦和各种各样的政体。不同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式和采取的手段各不相同,所以便为他们自己创立了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8A35

我们来列举一个城邦的各种职能,列出这个表来非常容易;

首先,必须要有粮食,其次为工艺,因为日常生活需要许多用具:第三,要有武装;为了维持秩序,需要用武装镇压境内臣民的叛乱同时抵御任何外来的侵略,第四,必须有一定数额的税赋,以备国内平时和对外战争的需要,第五,或者更应该放在第一位,必须有神职活动,即通常的所谓祭记,第六,这是最为必要的一种职能,必须有裁决公共利益和人们之间行为准则的权力。

这些是每一个城邦都不可缺少的事物。城邦不是人们的单纯的集合。这个团体必须在生活上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上述职能中如果缺少任何一种,这人团体就不可能达到自给自足。因此,一个城邦的组织机构应该是为了完成这些职能而设立。城邦内必须有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有工匠、武装部队、有产阶级、祭司,还要有裁决公众要务和个人私事的职司。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8B4

自然在人类中间确立的合作和交往原则必须追根寻源。合作的原则存在于人类所有成员之间。正是借助于理性和语言的纽带,教育、学习、交流、讨论,争辩这样一些过程便把人类联为一体,形成互为兄弟的关系。再也没有其他特点更能使我们和动物相区别的了。我们可以承认动物有勇气(如马和狮),但我们不认为它们具有正义,平等和德行,因为它们没有理智戏言语,

西塞罗:《论义务》16

正如从躯体上分离出来的脚再也不成其为脚一样,与其他人隔绝开来的人便再有不成其为人了。因为人是什么?人是国家的一部分,首先是由神明和人类组成的国家的一部分,其次是所谓近似国家的一个部分,这是普遍国家的一种缩小的映象。

爱比克泰德:《语录》II,5

如果我们说民族就是由对事物的爱持同样看法而结为一体的有理性的人的集合体的话,那么为了发现任何民族的性格,我们仅需要观察他们爱什么,而不论爱什么,只要这是理性的人的结合而不是兽类的结合,是以对事物之爱持同样看法为基础的结合,就理应称之为民族,按照它们由高级利益结合起来的程度称为高等民族,按它们由低级利益结合起来的程度称为低等民族。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X I X,24

自然赋予每一个人以理性之光。引导他的行动达到所趋的目的。所以,如果人象许多其他动物的方式那样过一种孤独的生活,他就不需要其他指导者。每一个人在万王之王,即上帝的管辖之下,将成为他自己的君主,并且对于自己的行动,有依靠上帝赋予的理性的启发而充分加以指挥的自由。然而,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注定比其他一切动物要过更多的合群生活。

阿奎那:《论君主政治》I,1

国家是自由人的完美组合,他们为了亨有共同的权利和利益而结为一体。

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的权利》II,l,14

大自然,即上帝用来创造并治理世界的艺术,也柬在许多其他事物上一样,被人的艺术所模仿,从而能够制造出人造的动物。由于生命只是肢体的一种运动,它的起源在于内部的某些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一切象钟表一样用发条和齿轮运行的“自动机械结构”也具人造的生命呢?是否可以说它们的“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只是一些“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这些零件如创造者所意图的那样,使整体得到活动的呢?艺术则更高明一些,它还要模仿有理性的“大自然”最精美的艺术品尸“人”。因为号称“国民的整体”或“国家”的这个庞然大物“利维坦”是用艺术制成的,只是个“人造主人”,虽然它比自然的人高大力强,且又以保护自然的人为目的,在“利维坦”中,“主权”是使整体获得生命和活动的“人造的灵魂”,而官员及其他司法,行政人员便为人造

“关节”了:用以紧密连接最高主权职位并促使每一个关节和成员执行其任务的“赏”、“罚”则是“神经”。这就同人身上的情况是一样的,即一切个别人的“资产”和“财富”是“实力”:人民的安全是它的“事业”:向它提供必要知识的顾向们是“记忆”,而“公平”、“法律”是人造的“理智”和“意志”,“和睦”是它的“健康”,“动乱”则是它的“病疾”,“内战”便是“死亡’。最后,把这个政治团体的各部分最初建立、联合并组织起来的是“公约”和“盟约”,也就是上帝创世时宣布的“命令”——“我们要,造人”

霍布斯:《利维坦》序言

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能抵御外来侵略并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以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土地的丰产为生并生活得很满意,那只有一条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依据多数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数人组成的集体。这就是说,指定一人戏一个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每个人都承认授权于这个承当本身人格的人在有关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所采取的任何行为,或是命令他人作出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大家都使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使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这不仅仅是同意或是协调,而是全体都真正地统一于唯一人格之中,这个人格是每个人相互订立信约而形成的,其方式就象是人人都向所有其他的人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我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与这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授与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办到了这点后,象这样的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便称为国家„„,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或用更尊敬的方式来说,这就是有生命的神明的诞生,我们正是在永恒的上帝之下从它那里获得了和平和安全。

霍布斯:《利维坦》II,17

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人人得以生存。因而,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每个人的所作为都出于本性的必然性。因此,依据自然的最高权利,每人各自判断善与恶,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求自己的利益,为自己复仇,努力维护自己所爱而消灭自己所恨。如果人人都能遵循理性指导而生活,那么,每个人都可获得他的自然权利而不对他人有丝毫的损害。但是因为人受制于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力量远远超过人的力量或道德,所以他们常被诱到种种不同的方向,陷于彼此反对的境地,虽然他们需要相互间的帮助。

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这样才可以彼此和平相处,相互帮助。人人都持有彼此间不会有伤害他人之事发生的信心。„„依据这样的定律才能建立起坚强有力的社会,只要社会将个人报复,判断善恶的自然权利收为公有,由社会自身来执行这些权利,这样社会便有权规定共同生活方式,制定法律以维护秩序。但是有效地施行法律不能依据理性,而只能借助刑罚,因为理智战胜不了情感。

这样坚实地建立于法律和自我保护力量之上的社会称为国家,而受这个国家法律保护之下的个人叫公民。我们能很容易地看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人人一致承认的善或恶,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的利益,按自己的意愿,完全依照自己的利益来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除了服从自己以外,他们并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并不服从任何他人。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罪”的。反之,只有在社会状态下,在善与恶须为共同的契约所决定时,才是人人均受法律的约束,都必须服从于政府。所以“罪”不是别的,而只是不服从国家法律而已。反之,服从被看作为公民的“优点”,由于他能服从国家的法律,他被认为是值得亨受国家权益的。此外,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人会经过公众同意而拥有某物,也

没有任何自然物品可以说是属于这人而不属于那个人。一切物品均属大家。所以说,在自然状态下,将归属自己的给人或夺别人的为己有是无法想柬的。也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所谓公正与不公正的,只有在社会状态下,经过公众同意,确定何物归属这人,何物归属那人后,才有公正戌不公正的观念。由此,公正与不公正,功与过,都是为外在概念,而不是显露心灵本质的属性。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斯宾诺莎:《伦理学》IV,命题37,附释2

国家对我来说似乎仅仅是一个为实现、维护和提高人们自己的公民利益所建立起的社会。

我把生命、自由、健康以及躯体的松驰以及对全钱、土地、房物、家俱等身外之物的占有都叫作公民利益。

洛克:《论忍耐》

政治社会的建立除了保护人对世俗物品的拥有权之外,没有其它目的。至于每个人的灵魂和天赐之物,既不属于社会,也不受其支配,而是留给各人自己去照看的。

洛克:《论忍耐》

人生来就亨有完全自由的权力并不受控制地亨受自然法的一切权力和利益,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或许多人一起平等地亨有一种天生的权力,不但可以保护他的一切——也就是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其他人的损害与侵犯,而且可以根据他自己认为的其他人的罪行加以裁判和处罚,甚至在他认为罪行严重且有必要时,处以死刑。但是,如果本身没有保护所物的权力,可以处罚这个社会中所有的犯罪行为的话,那么就不能成其为政治社会,也就是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政治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放弃了这种自然权力,把一切他可以诉诸社会法律保护的所有事项交由社会处理。因此,在任何地方,无论有多少人结合成这样的社会,每个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的对自然权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社会。在那里,也只有那里才有一个政治的或是公民的社会。

洛克:《政府论》VII,87—89

在自然状态下,„„人生来本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却不能持续下去。社会让人们失掉了平等,而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人们才能恢复平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I,8,3

我设想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曾达到这样一种境地,在这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其阻力大大超过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生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维持下去,而且人类如不改变生存方式,便会消灭。然而,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有人类要得以自存,必须集合起来形成总体力量才能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

【篇六】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案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48人,班里男生偏多,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时常有出现。总体而言,班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体来说,班上的阮安然、刘清、胡珍等十来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自觉性很强,基础非常扎实;范呈兴等几个学生知识面广,上课发言积极;阮安然等几个学生书写非常整洁漂亮;在书写习惯上较差的有薛万杰、徐炜敏等几个学生;在完成作业上不认真和拖欠的有张兴明、田林圆等几人,需要加以引导、鼓励,促进其进步。在这学期,应抓实基础,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建立学困生档案,促进整个班级语文水平的提高。但学生平时作业中的书写欠认真工整,周记应付性完成,质量不高,写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突出的问题。这些都有待本学期继续完善的。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着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习作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好句。

第一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战争与和平摘抄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 指读全诗。(正音)

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3、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