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

时间:2021-10-26 15:13:39 节日作文

【篇一】薛宝钗

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分析)

冰山一枝梅

薛宝钗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不喜欢涉及是非,懂得明哲保身,性格冷静随和。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宝钗自小丧父,母亲性格柔弱,哥哥又是那样的不成器。所以宝钗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当成大人看待,因为家庭原因,她和大观园里的一群小姐们相比,自然就显得相对稳重老成了。在接人待物方面,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随和大度使她获得了很好的人缘。我觉得人们不该认为宝钗完全是为了要成为宝二奶奶

而处心积虑地搞好与贾府的人际关系,人缘好也可能只是她随和的性格使然。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不得不说宝钗经管能力也惹人赞叹, 虽说凤姐“五辣”俱全,独揽贾府财政,但宝钗的经管之能也是不可小视的。在《红楼梦》56回,当凤姐因小产不能管理贾府时,宝钗与探春、李纨组成的“三驾马车”,将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宝钗提出了一箭双雕的改革方案,充分调动了园中各位管事“妈妈”的积极性,既节省了开支,又不致使贾府失了体面。因此,将经济大权上交,绝对放心。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充分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还记得在滴翠亭宝钗用金蝉脱壳的计量嫁祸黛玉,让读者寒噤这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虚伪、无情。当然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这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

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又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

十来岁的 年纪,本该是个水做的洁净女子,但其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同时,这 位标榜朴素的女子,胸前总是挂着一把显然深有含意的金锁,更被毫不留 情地讥为“无异于插标自卖”。薛宝钗是曹雪芹世俗理想的具体化,正如林黛玉体现的是他的精神理想 一样。这不仅暗示了宝玉爱黛 玉而娶宝钗的必然性。事实上,当感情因素被剔除后我们无法否认,宝钗是“宝 二奶奶”的唯一合适人选。 这正是由于家道剧变的贾家, 当时更需要一个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林妹妹。

倘若宝钗生于现代,她应该属于“冰山美人”一类,任是无情,却也动人。她不过是比别人懂得隐藏自己,保护自己,而这种行为也并无给他人带来过极大的伤害。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是由她的生长环境所带来的,我们可以批判她的那些错误的封建思想,但就她本人而言,她仍是完美动人的,

【篇二】薛宝钗

浅析薛宝钗

薛宝钗形象探源

朱淡文

薛宝钗是《红楼梦》女主角之一。在拙作《林黛玉形象探源》(《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一辑)中笔者已经指出: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活原型本系一人,曹雪芹将生活原型一分为二,再通过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创造了这两个性格有很大差异的艺术形象。对林黛玉形象的素材与构思既已作较详探讨,对薛宝钗形象的素材与构思当然也不能忽略。

与贾宝玉和林黛玉形象不同,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毫无彼岸世界的灵异色彩,她开始出场就在非常现实的背景中向我们走来。她以世代皇商之女、金陵恶霸薛蟠 之妹、皇宫待选秀女的身份出场入京,没有神话,没有诗意,甚至也没有美的氛围。在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世俗,那么平凡,却又笼罩着富贵豪奢的宝色金光。

(一)冷香丸和梨香院之象征

薛宝钗一家住进了荣国府梨香院。院中有梨花树,树底下埋着专治她“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之特效药冷香丸。冷香丸与梨香院的特点可用冷、艳、香三字来概括,而这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通感的冷、艳、香之特征,正是作者对薛宝钗形象的概括与预示。

冷香丸以春夏秋冬四时名花花蕊和雨露霜雪为配料:“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 二两”、“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这些药料上应天时,下应地利,实际上曹雪芹始终在围 绕一个“时”字作文章。作者惯用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为人物作定评:如探春为“敏”,晴雯为“勇”;而曹雪芹给予薛宝钗的评定,却正是一个“时”字。己卯、 庚辰本及列藏本第五十六回回目为“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脂评解释为“随时俯仰”,可见作者深意之所在。随春夏秋冬四时而开的名花,在此作为冷香丸的主药, 正是薛宝钗“随时俯仰”性格的象征。薛宝钗

冷香丸中四时名花均为白色,其花蕊之药性均有清热解毒之效,四种天降水除雨水得春气而外,霜露系秋天所降,雪水又系冬令之水;其间显又突出了一个“冷”字。作者因而名之为“冷香丸”,亦正显示了薛宝钗性格中“冷”(或称“无情”)的特征。

薛宝钗“胎里带来一股热毒”,这正象征着她与生俱来的“欲”:热切地顽强地追求现实功利之欲望。此“热毒”发作的症状为“喘嗽”,需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服冷香丸,以冷制热,方可平服。黄柏之“苦”,无疑也象征了悲剧女性薛宝钗必将遭逢的人生苦难。虽然她的“时”

与“冷”压下“热毒”令其暂不发作或偶一 发作即加以解决,但人生的苦痛毕竟将不可避免地伴随她的终身。

梨花,“二月间开白花,如雪六出”(《广群芳谱》卷27),其花色花形及其繁茂层叠的形态都令人联想起白雪。因而在诗人笔下,梨花与白雪结下了不解之 缘:无论是岑参《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梨花喻白雪,还是吕中孚《梨花》诗“团枝晴雪暖生香”以白雪喻梨花,都显示出梨花与雪 (薛)的密切联系。曹雪芹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写薛家之豪奢,雪、薛在吴方言中同音,乃从李玉《一捧雪》传奇中薛艳即雪艳之名联想取义 (1)。 作者又因而从“雪”联想至梨花,将薛家居处安排于梨香院。由于梨花丰腴雪白合乎唐宋时人的审美情趣,白居易《长恨歌》即以“梨花一枝春带雨”喻杨太真,此 后诗人常常将它比为杨贵妃,如宋代陈藻《梨花赋》:“匪冬而雪,匪夜而月;香山何人,题我太真。”赵福元《梨花》:“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妃出浴图。”段继昌《梨花》:“一林轻素媚春光,透骨浓薰百合香。消得太真吹玉笛,小庭人散月如霜。”(引自《广群芳谱》卷27)曹雪芹写薛宝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肌肤润泽”,又多次将她比作杨贵妃,都可能与梨花、白雪的意象彼此联想构思。

(二)蘅芜苑之象征

薛宝钗住蘅芜苑,李纨因而为之题别号“蘅芜君”:这显示曹雪芹构思中蘅芜苑的背景及自然环境都与薛宝钗密切相关。“蘅芜”典出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五 (前汉上)所记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蘅芜”系香草杜蘅和蘼芜的合称,李夫人授汉武帝的“蘅芜之香”应即由此香草提炼之名香。可见薛宝钗

“蘅芜君”之称或有将薛宝钗比为帝王后妃之意。薛宝钗雍容华贵,如有可能选入宫中,则凭其智慧机谋,以其顽强地追求现实功利的精神和随时俯仰的处世方式,必无坚不摧,无攻不克。元稹《莺莺传》所谓“使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然不可知的命运将她摒拒于皇宫之外:送进了荣国府内大观园的蘅芜苑中。

蘅芜苑以满栽藤蔓香草为其特色。第十七回贾政等游园至此,“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 如翠带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这是春景。秋景则见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而这些“奇草仙藤”的名色,据贾宝玉说,就有“藤萝薜荔、杜若蘅芜、

兰、清 葛、金草、玉藤、紫芸、青芷、丹椒蘼芜”等十数种。然而《蘅芷清芬》诗首联即云:“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可见主要的是藤萝、薜荔、杜蘅、蘼芜。曹雪芹以此四种藤蔓香草为蘅芜苑的自然背景,都有其隐含的象征薛宝钗性格的意义,并非无关重要的泛笔。

先说藤萝薜荔,这两种都是蔓生攀缘植物。据清初陈膗子《花镜》卷五:藤萝一名女萝,在木上者;一名兔丝,在草上者。但其枝蔓软弱,必须附物而长。其花黄赤如金,结实细而繁,冬则萎落。薜荔一名巴山虎。无根,可以缘木而生藤蔓,叶厚实而圆劲如木,四时不凋。在石曰石绫,在地曰地锦,在木曰长春。藤好敷岩 石与墙上。紫花发后结实,上锐而下平,微似小莲蓬,外青而内瓤,满腹皆细子。霜降后瓤红而甘,鸟雀喜啄,儿童亦常采食之,谓之木馒头,但多食发瘴。

又详见《广群芳谱》卷81《木谱十四》,文繁不多引。总之,这两种攀缘植物的特点是:柔软蔓生,依附他物(山石或树木)蟠曲绵亘而上。由于它们的这种特性,古代诗人常常将它们比作依赖男性而上升的女子。显然,曹雪芹有以此象征薛宝钗性格某一侧面的构思。我们从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所见薛宝钗性格之稳重和平、坚韧不拔,意图通过婚姻劝导夫君“立身扬名”以实现自己“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欲望,就是她这一性格特征的显露。

【篇三】薛宝钗

薛宝钗性格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薛宝钗性格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塑造的成功形象之一。其性格在封建伦理道德,自身的儒家思想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家庭特别是薛姨妈的影响下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她有作为正值青春期的少女的天性,但却表现出一种不应该有的老成;她有才华,但经常却压抑这些才华;对宝玉有感情却一直躲着宝玉。这种矛盾性格也最终造成了她悲剧的命运。

关键词:薛宝钗;性格;成因

Abstract: Xue Baochai 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success. The character in the feudal ethics, the Confucian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their families in particula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Xue maternal aunt showed great contradiction: she has as a teenage girl 's nature, but showed a should not have a mature; she is talented, but often can suppress these talents he has a feeling of; to stay hidden gem. This contradiction also eventually caused her tragedy destiny.

Key words: Xue Baochai; character; cause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为读者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薛宝钗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历来是备受争议。关于其性格,人们常用“矛盾性”、“双重性”来形容“《红楼梦》从诸多角度预示了封建社会的大厦即将倾倒的历史必然性。它所精心刻画的不少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身上大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性格因素,从而呈现出多重乃至矛盾性的个性。这一点上在薛宝钗身上展示的极为突出。”[1]作者在小说中为读者展示了薛宝钗性格的复杂与矛盾。但这种复杂与矛盾在薛宝钗身上却成为了对其自身的压抑。作者通过这种压抑的性格及其造成的人生悲剧,深刻的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对以薛宝钗为代表的一系列女子的残害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一、薛宝钗性格的双重性

薛宝钗生的鲜艳妩媚,作为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她也活泼开朗。但她在众人面

前无论从穿着还是行为上,总是保持着作为一个大家闺秀的矜持和教养。在处理各种关系时,也可以拿捏的恰到好处,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中她也可以生活的如鱼得水。她有才华,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但她却时刻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要求自己与周围的人。她对贾宝玉的感情一直都存在,并在好几次甚至都超出了封建礼教的要求,但她却总是小心翼翼地掩藏好这份感情,压抑着,不任其流露。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出她的性格有着双重性的特征。

(一) 薛宝钗对天性的压抑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正处在青春期,美丽端庄。但少女的活泼浪漫在薛宝钗身上却极难看见。在小说第二十七回中,忙中节那天,薛宝钗到潇湘馆去找林黛玉饯花神,却正好看见贾宝玉去了潇湘馆。薛宝钗为了避嫌而独自折回,再回去的路上,她“忽见面前有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薛宝钗蹑手蹑脚直追到滴翠亭旁累的“香汗淋淋,娇喘细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次扑蝶的行为,在宝钗日常生活中实属难见。这足以说明薛宝钗也有天真活泼的自然本性。不仅少女时期的薛宝钗有天真浪漫的本性,幼年时期的她亦是天真活泼的。小说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这样对林黛玉说到:“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是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背着我们看,我们也偷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红楼梦》第十二回)在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薛宝钗在幼年时期也是个天真浪漫、淘气叛逆的女孩子。

但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并没有给读者留下太多天真浪漫的印象。无论是穿着打扮上还是在住所环境上都及其素雅,没有一点色彩,看不出其青春活力。第四十回中,贾母领了一帮女眷在园内游玩,来到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红楼梦》第十四回)不仅住所,宝钗在穿着打扮上也是以“素”为主。小说中,宝钗生的“肌骨莹润”,宝玉也赞叹她“是个绝色人物”但她却不爱打扮。通常,她总是穿着家常衣服,连薛姨妈新得了宫花都因薛宝钗“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要送给别人。不仅住所穿着,她也没有青春年少的激情与活力,在与人相处时,宝钗也显的格外稳重老成。对于她周围的人,她总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使他们对她赞扬不已。对于在贾府里最让人瞧不起的赵姨娘,宝钗也对其从未有冷淡和鄙视的神色。

给众人送薛蟠带来的货物时,薛宝钗也会主动给赵姨娘送去一份,使得赵姨娘受宠若惊,称谢不已。

(二)薛宝钗对才华的压抑

《红楼梦》中塑造的薛宝钗完全可以用“才学识俱佳”来形容。早在小说第四回中就有交代:“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兄竟高过十倍。”(《红楼梦》第四回)她对文学、历史、宗教、文化、哲学、佛道、医学、绘画乃至生活知识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涉猎,连向以“杂事旁收”出名的贾宝玉都自叹不如。第十七回中,元妃省亲,命大观园中众姐妹作诗。宝钗看见宝玉做了“绿玉春犹卷”的句子,便指点宝玉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句子,并教宝玉改“绿玉”为“绿蜡”为宝玉解了围,被宝玉戏称为“一字师”(《红楼梦》第十七回)。第四十二回中,老太太命惜春画大观园中的景致,宝钗对宝玉一口气道出几十中绘画的颜料、画具,又对惜春谈了一大段深刻的绘画理论:“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足可见出她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和绘画技巧的高超。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女孩子,她在理家治方面也较之大观园中的其他人略胜一筹。第五十五回中,王熙凤生病,探春代管家务,王夫人派宝钗协助探春。探春决定把大观园中的花果生产交给几个老婆子掌管,宝钗紧接着就提出一种调剂性主张,使“小惠全大体”并保证了大观园承包制的如愿进行。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颂。

在小说中描写宝钗有才情的事例并不止这些。她有文采、有捷才、有治才。但是,宝钗却时时表现出压抑这些才情的性格特征。第四十二回宝钗这样劝说黛玉:“„„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写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药了。”(《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在香菱学诗,她也是反对香菱和湘云谈诗的:“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第六十回中,宝钗更是当着宝玉的面大谈其看法:“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作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三)薛宝钗对爱情的压抑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始终保持着一个大家闺秀的矜持和教养。对于宝玉,她更是“远着她”,这让人很是疑惑:最终嫁给宝玉的薛宝钗,究竟与宝玉之间有没有爱情?正如有学者这样说道:“除了一两次偶然的的失态,宝钗一直是平和稳重、温柔娴静、端

庄豁达、从容淡定的,以至于读者难以想象宝钗甜蜜或忧愁的样子,相思或失落的情怀,难以确定她比较形象的爱情心理,这也正是一个安分从时的封建大家闺秀应有的心理状态。”[2]无论宝玉对宝钗是何心理,宝钗却在几次“失态”的细节的中告诉了读者“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封建少女独特的恋爱方式。在恋爱的过程中,她同样体验到了甜蜜而忧伤的爱情滋味。”[3]

第八回,宝玉因宝钗身体不适去看望宝钗。宝钗便提出要看“通灵宝玉”,宝钗反复念“通灵宝玉”上所镌刻的字并出神的失态,不能不让读者怀疑,此时的宝钗在看似有意无意的好奇中,得到了一个关于冥冥之中的姻缘:金玉良缘的某种印证后的非常态的表现是否与她渴望爱情有关。如果说第八回中的看玉是宝钗初识“金玉良缘”后的一种非常态的表现,那么第三十四回中的送药,则完全称得上宝钗对宝玉的一次真情流露。宝玉挨打后,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送来,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此时的薛宝钗对宝玉的不自觉的爱情表达,连薛蟠也对宝钗直言不讳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神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这话虽气的宝钗“怔了”,但也确实证实了宝钗对宝玉石是有感情的。第三十六回中,宝钗去怡红院,宝玉正午休,袭人在旁坐着,一边替宝玉赶蚊虫,一边为宝玉绣兜肚,后来袭人因累出去走走。“宝钗只顾着看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坐在袭人方才坐着的那个所在,因观那个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起针来就替他做。”(《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的这次“不由得”,使原本兜肚上极具象征意义的鸳鸯戏水图案更加意味深长。

这些事例都可以肯定宝钗对宝玉是有感情的,有学者也这样说道:“应该说,宝钗对宝玉是有感情的。这情也是源自长期的生活接触和了解。”[4]而且这种感情“更像一条暗河,一场颇类似于现代单相思的暗恋。但恋爱中的宝钗如黛玉一样,也同样体验到了爱情的甜蜜和忧伤。”[5]但是,即使是一场类似于现代单相思的暗恋,宝钗对这份感情也在竭力压抑。她对宝玉的态度一直都淡淡的,不易察觉,不像黛玉般时时真情流露。薛宝钗

小说第二十八回中这样写道:“薛宝钗因往日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前面,宝钗已识“通灵宝玉”,宝钗也知自己对宝玉有朦胧的感情,但宝钗却总远着宝玉。“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去潇湘馆,宝钗看见宝玉先去了,即抽身返回,就是因为“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同样在第二十八回中,端午节前,元妃从宫中赐礼物给家人,黛玉和其他众姐

妹是一样的礼物,唯独宝玉和宝钗相比其他人多了一双红香麝串,宝玉自然是不敏感,反而要看宝钗戴在臂膀上的红麝串。此时,大家都心下明白,元妃实际上是为宝玉的婚事做了主了,而宝钗也明白元妃意属宝玉的婚配对象是自己,但心下却“没意思起来”。

总之,作为《红楼梦》中中心人物的薛宝钗,容貌美丽。在少女应该最具热情与活力的时期,却极力压抑这些天性,在打扮上极尽素雅。与人处事时表现出一种少年老成的姿态。对其出众的学才华和广博的学识,她也从不引以为傲,反而时时表现出压抑这些才华的性格特征。这让人在赞叹的同时,也让人颇感惋惜。在感情方面,她虽然最终如愿以偿嫁给了宝玉。但在一过程中,她即使对宝玉心中有爱恋,却也时时克制自己感情的流露。这又让人颇感其可怜。

二、薛宝钗性格的形成原因

薛宝钗由一个幼年时期天真、淘气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近乎“完美淑女”的少女,其性格的形成是有深刻原因的。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使她形成了这种最终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性格。

(一) 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

薛宝钗生活在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自幼才、学、识而自觉自愿地认同和接受封建伦理道德。她不喜欢花枝招展,对于“妇容”这一封建礼教的要求,在她看来就是“不觉奢华”。她生的鲜艳妩媚,但却不爱打扮,无论穿着还是住所都极尽一个“素”字。这样的女子才是封建社会、封建家庭最受欢迎的女子。在“妇德”上,薛宝钗在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则是做足了功夫。她压抑着作为一个少女在青春时应有的热情与活力。在与周围人,无论是长辈、平辈还是晚辈的相处上,她总是能以一种极佳的状态去处理所有事情。在感情方面,她更是做的一丝不苟。对于宝玉,她明知是有感情的,但在封建礼教婚姻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下,麻木、压抑了她自己的真实感情。使她越是守礼教便越远离宝玉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伦理道德影响下的宝钗。她可以让老太太觉得她是几个女孩子中最能干的;也可以让王夫人在王熙凤生病时放心的让她去协助探春管理大观园;即使那些丫头婆子们也对她绝口称赞;连全府都讨厌的赵姨娘都不得不说她心肠好。她的这种为人处事,也是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的影响下一步步形成的。对于自己出众的才华,她也深知这个社会需要的只是“女子无才”,于是她只能压抑着这才华,不那么明显的让这些才华肆意地在外人面前展现出来。并以这种“女子无才”之说来要求其他姐妹。在大观园中,薛宝钗虽然成了人人都赞赏的好姑娘,但这也最终使她酿成了悲剧。

(二)儒家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篇四】薛宝钗

期末论文之薛宝钗形象分析

2012-2013年第一学期《古代文学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级:中文11-1 任课教师:李志辉 姓名:段倩 学号:11064130108 成 绩:

《红楼梦》之薛宝钗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题记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对美丽动人的薛宝钗的判词。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与贾宝玉、林黛玉鼎足而立的人物。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博学多才;她和宝、黛的关系复杂,却处理得当。但对于这样一个表面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读者的评价却历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她的悲剧不是如宝、黛般的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书中是怎样描绘薛宝钗的形象的。文章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而众人对她的评价是“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第五十七回)并且“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

熏的烟燎火气的。”(第八回)。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书中说:“当日有他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宝钗的父母是打算把她培养成“才人赞善”入宫任职的,对她的教养当然必不可少。甲戌本批注也指出她:“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在大观园诗社中,林黛玉是公认的才女,她的诗清丽新颖、基调哀伤。而能与之相对的就是宝钗了,她的诗雍容大气,富丽和谐。除此之外,她博闻强记,多才多艺,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宝玉有时也要求助于她,如元妃归省时对他诗中“绿玉”改“绿蜡”的指点就可看出。她不但文学造诣颇丰,谈论理财之道时也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对薛宝钗美丽自然的容貌和过人才情的描述,王昆仑说 “她的容貌、品德、才智,不但处处可以与黛玉为敌,而且她取得被环境所推崇喜悦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也正因为有这些美好的因素的加盟,才使薛宝钗的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内涵丰富。

在《红楼梦》塑造的中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的把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

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另一方面,她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并且她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又不像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文章第三十七回,湘云要请客开诗社,那是一时兴起,全然没有考虑到实际问题。宝钗在一旁悄悄地盘算好,私下与她指明了,再尽己之力帮忙,使湘

云半点为难也没有,脸上也做足了。她还能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这些都是宝钗洞察人情,熟谙世故的表现,体现出一种长者般的风度。

薛宝钗不仅对贾府太太小姐之流迎合关怀,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也一视同仁。体现的最明显的是她送众人哥哥带来的土特产竟然也有赵姨娘一份,使得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样大方”。对大观园的下人们,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这也显示出她待人接物一视同仁、无论尊卑贵贱,虽然这里面不乏收买人心的成分,但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也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薛宝钗也是一个有着自己理想的人物。薛宝钗入住贾府梨香院,院中有梨花,花下埋着专治她“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特效药“冷香丸”。这“胎里带来的热毒”其实象征了她与生俱来的“欲”,热切而顽强地追求现实功利的欲望。这可以说是她作为一个商业世家之后就有的一种特质。在第七十回中,她所作的“柳絮词”更明白无误的告诉了我们她心中藏有的“青云之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不仅如此,宝钗还有着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美德,对于别人的攻击,不到实在忍无可忍,她都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怀敌意,屡次拿话刻薄,宝钗总是装没听见,不与计较。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宽容大度、大事化小,这般气度,也只有大家闺秀才得如此。

但是宝钗并不是没有缺点,且她的缺点还是不可忽视的。从宝钗对金钏之死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贵族小姐的冷漠无情。金钏儿被逼投井,王夫人心里很不安,那宝钗却一番言语进行劝慰:“或是在井边玩儿,失了脚掉下去。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多赏她几两银子就是了。”她明知金钏儿是投井自杀的,但为了讨好王夫人,却道出了这一番让人刺骨寒心的话。尤三姐的饮剑自杀,柳湘莲的出走等不幸事件发生后,宝玉自不必说,

就连薛姨妈也伤感不已,其兄薛蟠更是痛哭一场。然而薛宝钗却毫不在意,说什么这是前生命定的。这时的薛宝钗显示出她性格中冷漠无情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她的确是缺乏人性之光的。再来看那“滴翠亭”的“金蝉脱壳”之计,达到了避嫌自己,嫁祸黛玉的目的。我们虽然不能绝对肯定她有意陷害黛玉,但如果一个平时心地厚道,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在一刹那间动了这么一个损人利己的念头。薛宝钗

薛宝钗是封建时代最完美的女性,她身上几乎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最让人推崇的所有品格: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这一切都足以对贾宝玉产生极大的诱惑,也曾使得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宝玉在宝钗的美丽温柔和黛玉的翩然不俗之间目眩良久,在爱情上宝玉最终还是选择了黛玉舍弃了宝钗。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了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宝钗越是动人越显出宝玉黛玉反抗时代的顽强。而当宝玉终于离开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时,宝玉也便彻底地认识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庸俗、功利和残酷。宝玉最终的“悬崖撒手”无疑是对宝钗世俗理想最彻底的批判。

参考文献:

《红楼梦》 曹雪芹著 商务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小说的历史和变迁》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五】薛宝钗

论文:浅析薛宝钗人物形象及现世意义

<论文>浅析薛宝钗人物形象及现世意义

【摘要】在《红楼梦》塑造的中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的把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另一方面,她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并且她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又不象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而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既表现了封建女性在整个封建大厦倒塌之下的无可逃遁的悲剧命运,又体现了作者对薛宝钗世俗理想的否定和抛弃,从而完成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提出了其处世哲学对于我们现代人得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薛宝钗 会做人 功利主义 启示

最早开始读红楼梦是初二的时候,大夏天暑假的中午爸爸妈妈睡觉的时候,自己不睡觉,就搬张凳子,寻一个树荫浓密的阴凉处,翻开《红楼梦》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时看的懵懵懂懂的,最感兴趣的是里面的诗词和婉转悱恻的爱情故事,看到动情时自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有时候会伤心的晚饭都不要吃了,怪曹雪芹写的太虐心,然后把书丢掉,发誓再也不要再看了,可是终究还要接着看下去,被那丝丝缕缕的感情牵扯着。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也是一些很朦胧的看法,当时就觉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多么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薛宝钗为什么突然的要闯进来。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

王蒙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 纵观《红楼梦》,林黛玉带给人的是一种诗人才女般的感觉。她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写诗作对亦常居人之上。她心地善良纯洁,宝玉挨打后,黛玉最后才去看他,但她来的时候眼睛是哭肿的,像桃子一样大。她对现时的思想有着一股叛逆精神,世人斥《西厢记》、《牡丹亭》为 “淫词艳曲”,而她却偏爱这些“性灵之学”,也从不像贾府的其他人一样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她真诚率真,喜怒哀乐都展现在大家面前。 薛宝钗却有一丝政治家风范,她为人知情达理,宽容随和,识时务,顾大体,关注现实利益。薛宝钗在贾府中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行为豁达,随份从时”。黛玉对她“有些悒郁不愤之意”,宝钗却从不放在心上。宝钗对人的观察细致入微,贾母的脾气好恶,姐妹

丫鬟的性情习惯都记在心中,所以在园子里常常能博得别人的好感。薛宝钗深明世事人情,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诗句,就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的。与黛玉相反,她对现时的观念是接受的,身体力行的,总想潜移默化地对宝玉灌输“仕途经济”的思想,可这恰恰是宝玉最厌恶的说辞,因此她很难博得宝玉更深的好感。

搜集一下历来评论家对薛宝钗的评价,发现各种说法非常之多,有的说她是“封建社会性格复杂的淑女”,有的说是“世俗社会的佼佼者”,有的说是“介于高士和政客之间的人物形象”,有的说是“封建卫道士”,有的说是“高明的利己主义者”,有的说“娶妻当如薛宝钗”,有的说“初看薛宝钗全是好,再看好坏参半,再看全是坏”等等,不一而足。

薛宝钗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又是个封建礼教社会的悲情才女子;她既是封建社会淑女典范,又是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却始终摆脱不了成长、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处在那时候的男权社会里,为了生活不得不以假面示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多么大。薛宝钗形象的复杂性对于现世的我们也是值得思考、体味的,现在我们谁又能潇洒自在的做自己呢?在学校里的时候要和宿舍的舍友,和班级里的同学,社团里的朋友,学生会里的同事处处搞好关系,所以这也是在大学里面,走进社会之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的一项社交技能。下面让我们看看蘅芜君是怎么处理跟大家族的社会关系的。

一、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从薛宝钗进入贾府的时候,她很快就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书中第五回作者就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似乎薛宝钗一出场,就在容貌、性格上压倒了黛玉。同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随分从时,行为豁达已经给薛宝钗的整体形象定下了基调。第20回中作者也通过史湘云与林黛玉斗嘴的对话中也村托出宝钗的得人心“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第32回史湘云甚至当袭人的面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在史湘云看来,宝钗无疑是个处处都好的姐姐。同回中袭人也对宝钗赞赏有加,说宝钗“有涵养,心地宽大”。第35回贾母也当着王夫人、薛姨妈的面夸赞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同时通过王夫人作证,“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王夫人作为薛宝钗的姨妈,当然不好公开夸奖宝钗,但她的证明却有着更加重要的说服力。第二十八回讲了一出“薛宝钗羞笼

红麝串”,不可否认,这里表现了宝玉对宝钗的爱慕之情。但这种爱慕之情时间短暂,没有对黛玉的爱慕之情那样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二、人情练达即文章

相比林黛玉来说薛宝钗就显的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书中的很多描写都不难发现宝钗这方面的聪慧,下面摘录几处证明一二。

第18回,元春省亲,命宝玉作诗,宝玉诗中用了“绿玉”二字,宝钗转眼瞥见,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结果宝玉对她大加感谢,称宝钗为“一字师”, 且看宝钗如何回答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言语之间对贵为皇妃的元春十分艳羡。这一细节充分说明薛宝钗善于揣摩上意。

第20回贾环与莺儿下棋赖账,宝钗不问是非,斥责莺儿,“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

第22回,贾母为宝钗做生日,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一遍,贾母更加喜欢。同回中,元春从宫中送出灯谜诗让大家猜,宝钗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早猜着了。

第35回,宝玉挨打后,薛姨妈和宝钗来探视宝玉病情,恰遇贾母、王夫人、凤姐也在,宝钗不失时机地恭维贾母,说话滴水不漏,“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

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既似家常闲谈,又一箭双雕地称赞了凤姐和贾母。其实不光贾母和王熙凤是巧人,薛宝钗自身也是巧人。

第38回薛宝钗帮史湘云置办螃蟹宴,史湘云是一时兴起,薛宝钗帮她分析道,“虽然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其实这也是宝钗一贯的处世哲学。结果宝钗因此得到了贾母的赞赏,“我说那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三、既要抬头看天 又要低头走路

跟林黛玉的临水照花,不食人间烟火相比,薛宝钗就要现实的多。如果说宝黛二人是反现实主义者,那么薛宝钗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小说第四回初次介绍宝钗写到,“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因为父亲早逝,哥哥又不成器,薛宝钗接触社会比较早,根据书中描写,表明薛宝钗已经是一个比较社会化的人。但在小时候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她在诗词歌赋这方面也很有天赋,于是便也造就了她既有很高的诗词造诣,同时又不脱离生活的品性。比如在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的章节中便集中表现了薛宝钗的管理才能。王熙凤因病不能理事,王夫人委托李纨、探春、宝钗三人临时共同管理家政,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探春决定进行大观园改革,并且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就将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给贾府增加了经济收入,对于探春的改革,李纨、宝钗予以充分肯定,平儿也代表凤姐表示了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宝钗还提出了以孔子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一种“利益均沾”的形式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探春之“敏”辅以宝钗之“贤”,使我们看到了大观园女子的管理水平,使大观园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从这里可以看出,薛宝钗具备较高的管理才能,在这方面薛宝钗与王熙凤、贾探春是一脉相通的。

小说第57回有一处细节还表现了薛宝钗高于当时一般闺阁小姐的社会学问,就是刑岫烟缺钱用,将棉衣当了,薛宝钗要帮她赎回,结果当票不小心被史湘云看见了,史湘云和林黛玉都不认识当票,书中还通过老嬷嬷的口提到连贾宝玉都不认识当票,而薛宝钗不但认识,还精通里面的学问,因为他们家本来就开有当铺,很有可能她还过问过这方面的事情。

四、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薛宝钗的曲子《终身误》中写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里也将薛宝钗比作“山中高士”,需要说明的是,

“山中高士”并非真的不理世事,而是在等待时机。第七十回,大观园起诗社,大部分人所填的词都较为悲戚,只有薛宝钗所填的词写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示她的抱负心和功利主义,以及为了实现自身抱负而采取的一些办法。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薛宝钗可谓是心计算尽。从其自身而言,她选择进京选秀,从贾宝玉的角度而言,她希望贾宝玉读书做官,走仕途经济之路。在封建社会,这两条路是作为男性和女性最有可能飞黄腾达的两条路,这就足以证明,在薛宝钗内心深处,她的确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梦想。在表面上,读者似乎觉得她“总是远着宝玉”,可是,第二十六回里写到半夜三更晴雯的生气发火致使林黛玉吃了闭门羹。原来是宝钗“有事无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半夜三更的不得睡觉”而生气,把黛玉也得罪了。既然“有事没事”,并惹恼了人家,就不止是偶然的一两次。第三十六回写到,“一个炎热的中午,怡红院里的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外间床上横三竖七四地,都是丫头们睡觉”,她薛宝钗这个时候不在闺房里午休,却跑到这里串门来了,穿房入室,一直走到已经睡觉了的主人宝玉卧房床边,连袭人也吓了一跳,原来是要来和宝玉“讲读解午倦”。随后又坐下来代替袭人刺绣,给宝玉赶蚊子,多肉麻的行为。32回又写到她心甘情愿地为宝玉做活计。那袭人原是请湘云帮忙的,但经过宝钗的留神观察,结果恍然大悟,湘云太累了。这时她说:“你不必忙,我替你做些如何?”与奴才袭人在伺候宝玉上倒是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么一些行为,与她平时给人的“总远着宝玉”的印象,不是大相径庭吗?这不难看出,在外人面前,“总远着宝玉”的她,却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和借口在人们不大经意的时候去接近宝玉,从骨子里不是可见其对宝玉的追求,对宝二奶奶宝座的垂涎吗?

五、对现代人的启示和意义

王昆仑先生曾说过,薛宝钗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现代社会那些寻找人间幸福的男生们大概没有不喜欢薛宝钗这样一个女子做为妻子的标准的。为什么男性愿意选择宝钗,而非黛玉做自己的妻子呢?当然作者曹雪芹在林黛玉的身上确实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在林黛玉身上寄托的理想和先进的理念最多,但是在如今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在现代的人们看来,或许像林黛玉这样的人,估计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的。历来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并誉之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还有人评价她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其实无论怎样的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合理的依据。曹雪芹创作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时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宝钗形象也是值得后人反复推敲,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一人物形象复杂性,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她有

【篇六】薛宝钗

浅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古代文学论文

浅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系 别: 教 育 一 系

专业年级: 2011级语文教育5班

姓 名: 马 春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3年 5 月 31 日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薛宝钗的性格形象及其原因

(一 ). 薛宝钗形象的总体特征……………………………………………

(二).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

(三)薛宝钗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

二、薛宝钗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加深作品的悲剧性,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作为宝黛爱情反封建意义的有力反衬………………………………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和意义………………………………………………

三.结束语……………………………………………………………

参考文……………………………………………………………………

浅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教育一系语文教育专业2011级5班

学生:马春 指导老师:唐月英

内容摘要:薛宝钗美丽多才,是封建正统教育下的标准淑女,也是一个被束缚了思想、扭曲了灵魂的“冷美人”。本文主要从宝钗性格中冷热两方面去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立体性,探求薛宝钗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并借此揭示塑造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 性格特征 形成与发展 典型意义

浅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前言

《红楼梦》,塑造了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这样一批成功的艺术现象。两个多世纪来,她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让无数读者获得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而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至今也众说纷纭,留下了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巨大空间。本文拟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一角度切入,去解读薛宝钗,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性格上的外冷内热,表里不一的分析,进一步探求薛宝钗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并借此揭示薛宝钗的典型意义。

一.薛宝钗的性格形象及其原因

(一). 薛宝钗形象的总体特征。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也是历来人物评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 论争之激烈,两百多年前就曾经达到两个好朋友之间“几挥老拳”的地步。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奸险、冷酷无情。其实,这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从《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现象的基本设计中可以看出,他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封建时代的淑女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藏愚守拙,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又不失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虚伪世故,工于心计。可以说,这些性格特征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一个既复杂、又丰富,既丰满、又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下面从其“冷”与“热”两大方面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1.薛宝钗性格特征中“冷”的一面

作为一个内涵深厚的文学形象,曹雪芹在塑造过程中是寄予了苦心的,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第三号人物,她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多层的,她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内心自觉不自觉的矛盾冲突。薛宝钗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着的现象与本质的深刻矛盾,使她总处于表里不一之中。“冷”的一面,就表现在她的待人处世上:虚伪做作,城府深,富理性而善克制。这是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过程中苦心孤旨,着力表现的一面。薛宝钗姓“薛”与“雪”谐音,即“雪”的意思。小说中凡涉及到薛宝钗的,大都用“雪”来代替,总与“雪”联系在一起,“金簪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丰年的大雪”等判词、曲子、俗谚口碑等,都与“雪”有关。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她时说:“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而“雪”是与“冷”联

系在一起的,接触宝钗的人,都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吃的药叫“冷香丸”,身上又有一股“冷香”,她所住的蘅芜苑,“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及进了屋,雪洞一般。”凡是与她有关的东西都冷得出奇。因而,贾府的人们称她为“冷美人”。这种“冷”,正是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性格时所花的心机,所作的暗示。这样的“冷美人”,表现在行为处世上便是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这些表现,大多从别人口中得出,也就是说,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如此。贾府的人认为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愤之意,薛宝钗却浑然不觉”;“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对周围的事情不大关心,一切随和并按自己的朴拙,不去用心周旋世务。用王熙凤的话说:“事不于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十分豁达,超脱,遇事随和的“山中高士”。她也属意宝玉,但她没有象林黛玉一样,显示出与宝玉的那种亲密的关系,而是有着一种“浑然不觉”且故意在人面前摆出一副疏远宝玉的样子。如28回中她听到母亲说“金玉”之事,“所以总远着宝玉”。而当其兄道出“金玉之论”时,她“万分委屈,气得哭了一夜”;而当元妃所赠之物与宝玉一样时,“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她总以理学为信条,认为“礼法本是头等重要的”。正是由于这种“冷”,“冷静”,不热心世务,得到贾府上下许多人的称赞,就连贾府老祖宗也夸她“稳重如平”,从不称赞别人、在贾府中地位还不及袭人的赵姨娘也夸她“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果然不错。”由此可见,薛宝钗性格中“冷”的一面所表现出来的是“藏愚守拙,随分从时,品格端方”。这种“冷”,使她成为一个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迎合封建礼教规范的大家闺秀形象,一个标准的淑女形象。

她的“冷”,还表现在她的冷漠、冷酷无情上。金钏儿被逼投井,王夫人心里很不安,那宝钗却一番言语进行劝慰:“或是在井边玩儿,失了脚掉下去。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多赏她几两银子就是了。”她明知金钏儿是投井自杀的,但为了讨好王夫人,却道出了这一番让人刺骨寒心的话。尤三姐的饮剑自杀,柳湘莲的出走等不幸事件发生后,宝玉自不必说,就连薛姨妈也伤感不已,其兄薛蟠更是“痛哭一场”。然而,也只有我们的“冷美人”,毫不在意,说什么这是前生命定的。这样一个冷酷无情,丧失人性之光的薛宝钗,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避嫌远祸上。且看那“滴翠亭”的“金蝉脱壳”之计,达到了避嫌自己,嫁祸黛玉的目的。我们虽然不能绝对肯定她有意陷害黛玉,但如果一个平时心地厚道,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在一刹那间动了这么一个损人利己的念头。 以上种种,是薛宝钗性格中“冷”的一面,同时也是其性格的表层特征。而曹雪芹对她的批判更侧重于与这种外表的“冷”形成强烈反差、矛盾的“热”的一面。

2.薛宝钗性格中的“热”的一面

这样一个外表“冷”得象雪一样的薛宝钗,内里却“热”,“热”得生“毒”。这种病的病根是“从胎里带来”的。这种“热病”热到什么程度呢?请看那“癞头和尚” 开的“海上方”:“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夏天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冬天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