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也醉人作文

时间:2021-10-26 14:15:41 节日作文

第一篇:《清明茶香也醉人》

清明茶香也醉人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5日 07 版)

笑歌声里满篓鲜

叶琦 陈胜

韩叙清家住安徽省舒城县舒茶镇石塘村,今年芳龄25,前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径直回到家乡种起了茶。转眼间,两年的光阴就在她手指与茶叶的翻飞中流逝了。 大学毕业,放弃省城,还当起了采茶女,这个姑娘有点执拗。

天才蒙蒙亮,韩叙清就从睡梦中醒来了,洗漱一番,吃了三个茶叶蛋,背上背篓,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步行半个小时,来到“九一六”茶园,偌大的茶园静悄悄的。“看来我是今早的第一人了”,韩叙清笑着说,“一般人都不愿意早上采茶,露水重,衣服打湿了不算,效率也低。”说话间,她的双手在茶叶间灵巧地舞动,一片片茶叶早已进了采茶的篮子。“采茶比割麦子、摘棉花的技术含量要高,活也特别累。没有决心和耐心很难做得好。”

早上8点多钟了,采茶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一群、那一伙,大家摆起“龙门阵”,聊着家长里短,有说有笑。她们嘴里说着话,双手却一刻不停。

上午干活的时间显得好漫长,小韩把带来的收录机打开,播放了《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来到了咱农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在乐曲欢快的节奏下,大伙采茶更麻利了。

日上中天,采茶女纷纷抱着自己装着新鲜茶叶的竹篓,像呵护着婴儿,生怕掀翻了抖落了茶叶,沿着陡峭的山路下了山。吃饭前,要在附近的溪水里洗洗手,可短时间里,哪里洗得清手上黑色的茶叶汁?顾不得那么多,大家小跑到厨房,拿起碗筷盛起饭就狼吞虎咽起来。采茶可是一个重体力活,消耗的能量很大。

吃过饭,虽然有点疲倦,但小韩又上山采茶了,这会儿正在赶工期,“通常清明茶价格比较高,我们会在4月中旬完成第一遍采摘,五月初完成第二遍采摘。”

夜幕降临,采茶女慢慢散去,小韩也结束了一天的采茶工作。她将鲜叶背到茶厂,把一天的辛劳换成“票子”。“7斤5两,一共225元。”老板将崭新的人民币递到小韩手中,小韩乐呵呵接过属于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一开始当采茶女,心里只想着那份浪漫,没想到真干起这个活儿,觉得好累,有时真想放弃,但手艺越来越熟,活越来越多,收入自然也高,也就坚持干下来了。”

明天鸡鸣三声的时候,采茶女们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炒{茶香也醉人作文}.

心手合一香满堂

本报记者 张文

茶香四溢,甘醇满堂。明亮的火焰在炉灶里跳跃,翠绿的茶叶在热气中翻腾,对四川旺苍县老茶师杨明德而言,炒茶,无异于一场神圣的仪式。

米仓山位于四川旺苍县,空气清新、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所产茶叶色泽绿润,香气幽雅。“茶叶的灵气来自于大自然,但要经过炒制,灵气才能转化成香气。”在杨明德看来,茶是植物中的精灵:吸天地日月精华,享清风雨露滋润,经人点化,凝结成独有的味道。 而炒茶,便是这“点化”中关键的一环。采摘的茶叶经过摊晾,仍然会保留有70%左右的水分,而炒茶这道工序正是为了使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发酵进程,同时保留下茶汁的精华。如果说产地、品种等构成了茶叶品级的“先天条件”,那么炒茶,则是决定茶叶品级高低的“后天因素”。行内人常说,一半看茶青,一半看炒功。

炒茶的第一步,是将炒锅烧至180摄氏度左右,再均匀撒入茶叶。“用重火还是文火,要看茶叶自身。”杨明德用手探至离锅心不到一寸的距离,便已判断出温度是否合适:“米仓山地势阴凉,茶叶需去除苦寒才能口味温厚,所以一开始要用重火。”

杨明德变换手势间,嫩绿的青叶已在锅底发出轻微的嗞嗞声,清醇的茶香开始在屋内弥漫。炒茶的要义之一在于控制炒锅的温度,“先高后低,恰到好处”是杨明德的秘诀:一开始,炒锅的高温可迅速控干茶叶水分,然后适当降低温度,既使芽尖和叶缘不致被炒焦,又能达到炒匀炒透的目的。

“老叶轻杀,嫩叶老杀”,杨明德告诉记者,嫩叶中含水量较高,如果嫩杀,容易产生红梗红叶,炒好的芽叶易断碎;而老叶则相反,含水量少,叶质粗硬,不宜过分控水。说着,杨明德抓起一把茶叶向记者展示: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手捏叶软,稍有弹性,嗅之则草气消失,茶香显露,是为佳境。

炒好的茶叶远闻香气扑鼻,拿捏过后,更是手有余香,久久不散。如此的佳品,全凭杨明德的双手灵巧穿梭于滚烫光滑的铁锅炒制而成。根据火候不同,整个炒茶过程分为轻炒锅、复锅、回锅三道工序,总共持续一个多小时,让人不免担心炒茶人的双手能否扛得过铁锅里的高温。

“老师傅才能毫发无损,年轻人没人敢炒。”杨明德轻松一笑,摊出自己的双手:厚厚的老茧,记录了他几十年的炒茶生涯。“心不离手,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茶就成功了一半。”杨明德回忆,年轻时学炒茶,常常满手烫起水泡。有炒茶人戴上手套或用上小笤帚,但杨明德的师父坚持让他用裸手炒茶。

“茶乃灵物,人乃灵长,若非肌肤相触,岂能感化留香。”师父的话,杨明德至今不忘。

明前茶 贵如金?

王君平 杨华

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而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雨前茶”,与“明前茶”采摘期相隔不过半月,价格却相差几百到上千元。

明前茶究竟值不值?

“明前茶是茶叶中的上品。”茶商刘先生说,“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时间、不同炒制技术都会影响茶叶的质量,从而影响茶的价格。”

喝“明前茶”就是尝鲜,这第一口茶究竟好在哪?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陈培毅说,茶叶最主要的营养成分,就是茶多酚和氨基酸。而绿茶中茶多酚比红茶、普洱中的茶多酚含量高出3倍。从营养成分来说,明前茶中的营养元素相对雨前茶较少,因为它生长期、光照期短,叶片选择也过于细嫩,茶色清淡。而雨前茶叶片相对较厚,包含的茶多酚、氨基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更多,例如茶多酚的含量就比明前茶高30%左右。只要制作工艺好,雨前茶的色香味会比明前茶更加浓郁。

茶的品质与土壤、产地及当年的气候有关,和葡萄酒一样。陈培毅提示,买茶时不能单凭茶叶采摘的季节来判断茶叶的好坏。如果当年清明节前天气清冷且茶芽未能完全发散,那么这一年的雨前茶口感就会接近明前茶。茶叶每年开采的时间也是不一致的。大体说来,总是自南向北逐渐推迟,南北开采时间相差3—4个月。即使是同一茶区,甚至同一块茶园,由于海拔高度和水肥管理的差异不同,采摘时间也可能会相差5—20天。

由于明前茶维生素C的含量高,适合工作忙碌及用电脑较多的上班族饮用,饮茶不易过浓。陈培毅说,“浓绿茶中单宁物质会和身体里的游离铁结合,造成铁流失,长期大量饮用浓茶,有可能会增加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脾胃虚寒的人,也不宜过多饮用绿茶。”

第二篇:《2016西城高三一模优秀作文》

2016西城一模优秀作文

【试题回放】①第四大题《西川的沉静》一文中,作者以“沉静”一词表现出西川独有的性格与气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在你眼中又有着怎样的性格与气质呢?

请将你的感受或认识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填写在“北京的 ”中的横线上,并将这一填充完整后的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北京的雅致 50

有人说,老北京人的特质是一手鸟笼子,一嘴京片子,几句清亮的京腔京剧,大大咧咧,俗字当头。诚然,这是胡同文化的标志,但我相信北京这地方不俗,北京是雅致的,为此,我探寻,探寻。

北海最富有老北京生活的气质。她以湖光山色,玲珑宝塔,涵养了光顾这里的游人,而长居其间的人们,也因游赏的足迹使这里有着不同的韵味。夜幕降临,嬉戏游人散尽,只留下常伴北海的老友。湖面上少了游船,波纹只因风拂动,稀疏有致,如提琴上奏的名曲。信步踏入,耳畔是流水缓缓与京城票友低沉的歌声混合,这声音仿佛已经弥荡千年,形成古韵今情的交响。抬头,路灯投下一片光洁,灯饰上精雕的莲花纹样透过光亮打出细致的剪影。俯身湖畔,明媚的月色投下来,静影沉璧,白塔也在湖面上映出斑驳轮廓,被波纹搅乱有重建,透过湖面仿佛看到百年这里的情貌与故事。

夜游北海,我体味到北京生活中的浪漫情调,湖光、月色、驳影,淡雅地存在着,融入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中,雅致就这样静静生发着。

玉兰堂的雅致则展现了北京文化追求与情操。拾级而入,扑面而来是醉人香气,玉兰的馥郁恰似北京人待客的风雅与讲究。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洁白如雪,飘落到眼前亦是素雅翩然所在,即便尘归尘,土归土,也是守身如玉,以清洁之身温润根底与泥土,这或许便是北京人所追求的高洁与孤傲之风雅。兰是花之君子,亦多栽于北京人庭落堂前,得以常观,常伴,借洁白之景勉励自己为人恪守高洁情操,不失其本。漫步于玉兰堂,被素洁包围,我想象有多少过客在路过玉兰,邂逅香意后曾领略到北京人坚持的这份追求与情怀,感受北京的高雅。

当然,北京的雅致不局限于此。秋因香山红叶铺路,在火红与鲜亮中装点了骨感的山峰,是北京涉足险地时不改的风雅与欣赏。春日,故宫红墙映着雪白杏花,庄严与美感相互调和映衬,这是千年皇族文化的风雅,是森严与威巍用纯色点染的情韵。

高晓松有云:“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田野”诗是生活诗意,是在苟且中求存与妥协时的情志,是发现美,沉醉于美的心,远行则是坚持不变的追求,是心灵净土与向往,是一首诗,一个人,一个地方。 诗与远方正是北京的风雅所在,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下,不望在北海消遣一个美好的良夜,不忘心中的明月,在攀登事业巅峰时不忘路过的红枫美景,取下几片夹于书页,在规则重重,纪律森严的竞争环境中,不忘在心中植一株高洁玉兰,不忘冷冷条框中生发的情志与理想之花。这便是北京历久弥新的雅致,也是北京吸引四方之人光顾拜谒的原因。

北京,因兼有的雅致而绮丽,更凭这气质涵养了代代北京人的心灵。

北京的固执 50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老跑儿》获得了两极分化的口碑,在如潮的“京腔京韵”“重情重义真性情”的好评外,也有许多观众表示无法接受六爷们对与现代法理社会并不兼容且逻辑不自洽的规矩和对老北京人身份的认同感的奇怪固执。

这种估值确实是对好多北京人的真实写照;如果你去胡同里的小卖部买东西看老板懒懒找钱或是坐出租车时听师傅和你侃大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他们热情豪爽又讲面子,好打交道可是又爱给人的礼数挑毛病,仗义敢言可是对有些事物的固执让你觉得不可理喻。{茶香也醉人作文}.

这种固执到底是什么?看完电影我也在想这个问题,这种固执究竟是源于发自内心的对某种处世方式的认同,还是仅仅为了借此在“正宗土著”和其他人之间画出分明的界限,以期获得优越感?我想是二者兼而有之吧。六爷的规矩一旦像军刀一样跨上,他就与那些后起的小炮儿们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维护了他曾经“能砍能打”的光荣岁月最后的辉煌,而在不断被激烈碰撞的思想和现代大都市化的洗刷下,北京,尤其是属于记忆部分的北京,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更要紧紧抱住传统最后的立柱。

也许这种固执也不独来自北京。就像北京人爱宣扬使外地人皱眉的炒肝爆肚,你打开随便一个地方的资讯公众号或是旅游微博扑入眼的也是近乎夜郎自大的对本地某小吃某传统旅游景点的自豪。但北京人的这份自豪感好像是格外的气壮山河。尤其是逢年过节,要是你读几则报上的专栏文章,一定会被繁琐庄严不动如山的所谓老北京规矩和挑礼的老北京人吓坏,一种从晚清皇亲国胄的大宅院里绵续而来又几代风吹雨打的优越感吹得你头昏脑涨。

一个人能强烈感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带来的精神力量当“京片子”,但是北京也必须承认,也许是远离海风劲吹的港口,身处政治敏感的庄严中心,它有时很难成为锐意进取的先锋,北京不缺乏近乎摇滚精神的粗暴冲撞力,北京也有许多充满新鲜的念头的年轻人,但如果对不熟“规矩”的初来乍到者更包容友好,放下一些固执,会不会更好呢?

评语:深度、积累,文笔俱佳

北京的繁华 49

经数百年历史烟云,历三朝之荣辱兴衰,见证中国近代千年未有之剧变,如今又以崭新的现代都会面貌现于世人眼前。北京似乎早已习惯了繁华。一座做了几百年首都的城市,其城中宫殿巍峨,其街巷间车水马龙,其市场里汇聚天下奇珍,其名声令天下人为之神往。如此的一座城市,当然繁华。

走在北京城中,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讲述着古已有之的繁华。紫禁宫城巍巍,耀眼的明黄琉璃瓦仿佛仍保有那万国来朝的天朝上国的威仪;锣鼓巷内游人如织,种种传统的玩具、小吃魅力丝毫不减当年地吸引着人们驻足;地坛的庙会上总是万头攒动,其盛景融于人们的欢笑中,多少还原出几分老北京的样貌;胡同与四合院中的街谈巷议,那种独特的口音更是百年存续。

的确,北京的繁华很大一部分源于历史的积淀。几百年来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一座早见过了大世面的城市。无论是四方来朝还是朝代更迭剧变;无论是热闹的街市还是四通八达的驰道,以及现代的种种高楼大厦,北京都能坦然受之——繁华,已是沁入骨髓的一种气质。

然而我以为,今日北京之繁华,他不止于此。北京的内涵与境界。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从前说其北京,那“凸”字形的城墙似乎是个标志;令北京人引以为傲的地位,亦无非天子脚下。可今天,护城河外便有创新产业园拔地而起,现代化的立交桥与古城门相映成趣;城市的中心,昔日皇宫已成为一所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的民主自由平等成为北京新的地标。

北京,绝不会被厚重的历史压得寸步难行,埋葬过去的糟粕而以崭新的姿态崛起,才是最自信的繁华。 今日北京,早已不囿于那高大的城墙所围出的界限。今日北京人,也早已不再是以说着“京味”的满汉贵族为主体的市民。如今的北京,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组成,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中大放异彩,缔造繁华。

爱因斯坦曾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了自己。”北京早已不再是那座封闭而高高在上的“帝都”,包容,开放的胸怀,铸就了今日北京之活力,而活力,令北京有了由内而外的繁华。

这种繁华,是可永久存续。

评语:高度,语言,迄今将积淀与发展结合最好的文章。

北京的厚重 48

我家住在北京城的最南端,是一段正在开发建造的待兴区域。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在首都的中央一定是一片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巨翼下淹着街上形色匆匆的行人,而当上中学的我真正走进这片“天子脚下”的区域,才惊觉北京的城心有着多么独特而厚重的人文气息。

在故宫北海的四周环绕着一圈古朴低矮的民居。没有闪着玻璃萤光的写字楼,没有充斥着现代化影子的雕塑群。国槐宽敞而松散的绿荫下斜靠着几辆“八九式”自行车,街角的新华书店宛若古时的文人雅苑,和气地敞着竹木刷的大门。三三两两的人从书店门口走过,忍不住便会抬脚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翻阅一二。在风雨中飘摇了几百年的城楼静穆在夕阳的余晖下,自顾自地记录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北京城的中心朴素得有些过分。可我却恰恰认为,这种浓厚的历史感才是一个古都应有的风貌。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北京需要与世界接轨的现代与时尚。可相应的,作为华夏古国的文化地标,北京历经百年的沉淀使她独具风韵。

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设黄金台以延国土。从那时起,北京便具有了尊崇文化的历史象征;元朝在此建造都城,递明至清的千百年威仪使“京师”一意向在无数文人墨客心中与尽忠报国划上等号。信步于北京的长街小巷中,耳边似能响起历史沉重的呼吸。巍峨紫禁城门前,林则徐道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英雄豪情;在静寂无人的小院中,一代文人曹雪芹书写这精妙绝伦的红楼一梦;在宛平城侧的卢沟晓月里,不屈的人民谱写着一曲壮烈的悲歌;在古朴雅致的茶馆小楼里,老舍啜着一口清茶,看着他笔下的骆驼祥子大汗淋漓地奔腾在生活的漩涡中……

身在北京城中,初春飞扬的柳絮似乎都夹杂着无尽的感慨,而深冬的一场大雪又曾将多少前尘往事掩埋。北京城中这些簇拥这的四合院,便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广袤苍穹下的斑驳城墙里,浸润了无尽的厚重,渗透着文化的能量。{茶香也醉人作文}.

评语:积累,文采;大阅读没白练!

北京的可亲 48

几天前韩国的朋友不无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夏天要来北京,让我带他吃“黑糊糊的美味”,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炒肝,就是让这个不吃内脏的人连吃了三碗还加了盘灌肠的东西。

我这个祖宗三辈都生长在北京的人自然不会理解这种“胃痒”,只是会在外国或外地友人游玩时带他们去吃烤鸭,游天坛,拌一碗不正宗的炸酱面,又被“臭豆汁”熏了一脸。但久而久之,我发现我精心讲解的太和殿都被朋友还给了时间,反而念念不忘的是“黑糊糊的美味”。我竟有一丝窃喜,到底是这座城市抓住了他们的胃,进而俘获了他们的心。

诚然,北京的城市名片上是高耸的电视塔,是霓虹闪耀的金融街,是庄重威严的天坛,是象征六朝古都、权力中心的紫禁城。而在这样的符号背后,多的是景区中的人头攒动,回音壁的回音淹没在喧嚣里,于是符号就仿佛真的只成了符号,高高伫立在神坛上,彰显着六朝古都的威严和静穆,彰显着国际都市的繁华与热情。

而你或许不知道的是,护国寺的小吃街上会在清明寒食之际售卖青团,让糯米的清香提醒你一个节气的到来,鼓楼大街上有一群匠人,日复一日地纳着鞋底,只为内联升百年老字号的牌坊;在什刹海旁,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姓爱新觉罗的人力车夫,热情地向你讲述四九城的大城小事;到了夜晚,西单车水马龙的地下通道,你也会看到抱着吉他的女孩旁若无人地歌唱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这些,也都在彰显北京,彰显它的包容,彰显它浓郁的人情味。

北京是可亲的,连无数的光环下是生我养我,我生活过的小城,她可亲在包容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可亲在融合了雍容与平凡的共生。

也难怪韩国的朋友来趟北京念念不忘的是碗炒肝,如果再让我带友人去游北京,我也会选择去三联里安静地坐一坐,再喝上两口北冰洋,在北京的暖阳里阅读我可亲的北京。

评语:深度,角度!

北京的迷惘 48

北京,似乎命中注定一般,要面对迷惘的自己,包容迷惘的人们,同时,在时代的浪潮中迷惘的前行。 那日坐在地铁上,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歌声。走近了一瞧,原来是两个年轻人在卖唱。出乎意料地,歌声格外的动听,旋律也让人觉得清新。向他们的口袋中投入了十块钱后,我开始端详他们。从他们的身上,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一个标签:北漂。或许是刚从自己的白天岗位上下来,他们的面庞显尽疲惫,只能勉强地挤出一丝微笑。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这座梦想之都,却收获了现实的迷惘。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又有多少和他们相似的人,一颗颗炽热的心只能无奈地接受一盆盆冷水的浇洗。这便是北京城中迷惘之徒的现状。

北京的迷惘,也体现在它的发展之路上。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北京本应是肃穆古朴的。如西安一般,保留完好的城墙,开放兵马俑供人们观赏。但是,北京还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首都。这意味着它必须成为文化、政治、经济的核心。它必须在现代化上做出表率。因此,紫禁城的门前多出了一条宽阔的长安街,高楼大厦成了后花园,一座座古城楼变为了蓝色路标上的汉字。当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北京重新审视自己的斑驳的躯壳时,它迷惘了,这真的还是那个印象中的自己吗?

也许到了春节期间,它才能重新找回自己。那时的北京,退去了往日的繁华和喧闹,处处透着一股冷寂。这或许是人们心中的北京,但他只能是个幻想。因为北京这座城的肩膀上,担负着太多的责任,人们容不得它休息,几千万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