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爱人的诗

时间:2021-10-26 13:51:10 节日作文

第一篇:《纪念虞逸夫先生》

夜雨孤灯赏,华岩一杖仙

——纪念先师虞逸夫先生

虞逸夫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家、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无锡国专,早年受知于唐文治、陈石遗、陈天倪、钱基博、章太炎等著名学者。日寇祸国时,避寇西行,奔波于武昌、桂林、重庆等地。先生前半生,曾执鞭任教、曾编辑刊书、曾进仕为官、亦曾追随马一浮先生左右。先生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忧国抒怀的诗篇,出版了《鹿野堂诗稿》,并且年未三十即任国民党最高国防委员会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考核专员。先生自谓此职虽见官大一级,然因国事糜滥、民不聊生,谋此职亦不过为斗米之需。因此先生无仕宦之心,不愿在官场逢迎费时,抗战胜利前,便弃官一心从事学问研究、或游学交友。正如先生之师(江南三大名儒之

一、阳湖文派领袖诗人)钱名山先生“拂衣归里”时所云:“一官鸡鸟肋,毅然高蹈矣”。岂料新旧更替之际,先生因此段经历而“取祸”,“南冠”荆楚之地凡28年。

先生一生,尊儒崇道,兼通各家,光明正直,抒志怀而达意,明义理而应物。

先生学问,首重国学,早岁读儒家书,以儒家为根本。中年后致力于老庄玄学,晚岁笃好禅宗义学。先生学识渊博,他对来学之士,从无保留,国内已故或健在诗词书画名家,尊其为师者不乏其人。而先生择人及论人的标准,是儒家所重的“德”。先生之国学学问,在其诗文中无处不在。

如其所作《集联》

据德依仁游于艺(论语),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经)。 治人事天莫如啬(老子),进德修业欲及时(易经)。 可见先生博通各家之要。

其所作《行经古寺偶成》诗云:

雕泥塑木谁名佛,瞬目扬眉我是谁。

弥勒当门相视笑,两无言说会心时。

又《岁饥,园蔬亦尽,唯以红薯果腹》诗云:

人将缧绁磋磨我,物有冰霜刻琢予。

子雨友风供洒扫,父天母地共清虚。

蒸瓜作饭餐红玉,漏壁成文读素书。

绝学无忧师老子,羡他鼠壤有余蔬。

亦可见先生博通佛道之义而达观识理之高。

虽然先生博通各家,但从不作高论。其中《贾谊故宅》、《读高士传有感》等诗,均可见先生思想受先秦诸子及佛家学说影响,敏学、通达、坚毅、智慧,有取有舍。

先生早在22岁时就以诗文才华得到钱名山先生的赏识。名山先生接其来信后,专程从常州到无锡看望先生。并称其诗文:“下笔如倒三峡,真名世之杰,诗有干莫气,将来主持阳湖风雅,我不及见矣”。

1941年,时年26岁,先生作《感时》诗一首寄呈与名山先生,名山先生盛赞该诗:“吾党虞逸夫,蜀中以诗来,句云:‘群生见弹思鸮炙,百辟甘饴啮女唇’。以诗论,亦推倒一世矣”(见《名山诗话》)。

因人生坎坷,先生早期诗书手稿已成劫灰,除少量诗文能凭记忆记录,余皆不复再见,而与马一浮先生唱和之诗作,所幸《马一浮集》及《马一浮遗集》有部分存录。

马一浮先生称其:“惠书文辞、书法俱美,论诗甚有见地。‥‥‥丽而有则,蔚然成家。‥‥‥四言铭诗,尤有玄致。知其所存者益进于道矣”(见于《马一浮集》、《马一浮遗集》)。

先生与马一浮先生诗词唱和甚多,嘉许之言亦多。其中,《题避寇集,寄马一浮先生》诗云:

绛帐传经已失辰,还将薪火烛迷津。

山中采药休长往,濠上观鱼且养真。

馀事都成千古业,风标岂是一时人。

白须红颊能强健,硕果天留惠此民。

马一浮先生作《次韵答虞逸夫见赠》曰:

占梦曾疑岁在辰,遗诗相望已知津。

枯禅但记三年活,直道犹存一念真。

文豹丰狐宜远患,吹沤拂电不由人。

敢希作者论陶谢,寂默长甘陇亩民。

抗战胜利后,复性书院东迁杭州,先生送马一浮先生东归,作《马一浮先生东归》一首:

归取名湖作道场,还从西蜀忆灵光。

排空鹤驭无行迹,脱口莲花有妙香。

一佛难回天下惑,群贤好结永和觞。

梦中不识杭州路,每逐春风到后堂。

马一浮先生作《答虞逸夫见寄韵》曰:

森森武库启灵场,日月还同爝火光。

涿鹿至今云鸟乱,西湖唯有芰荷香。

楼开弥勒空弹指,河出昆仑始滥觞。

慧业纵依兜率住,曲台争得比高堂。

(以上见于《马一浮集》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

马一浮先生乃“儒释哲一代宗师”, “现代三圣”之一,又精于书法,能入其法眼已属不易,而马一浮先生不仅多次称赞先生书法文辞,尤其提到先生“四言铭诗”,可见先生当年诗书已入于高妙之境。在拟付梓的《万有楼诗文集》中,已经整理的如《牧羊室铭》、《鸠摩罗什赞》、《笔铭》、《砚铭》、《昧室铭》等,辞美而理深,皆有探玄之得,读之能启人心智,廓然远见。

其中,《牧羊室铭》句云:

万流并居,各乐其场。灵蠢异趣,一慈等量。

吾生有涯,曷迎曷将。守约似鄙,能柔故刚。

习坎犹坦,历变以常。与物委随,或谐或庄。

得丧恩怨,欲言已忘。不记春秋,安知炎凉。

万境本寂,目击理彰。翠壁画图,流水笙篁。

时鸟竞鸣,幽兰自芳。嘘吸烟霞,含漱冰霜。

沐日浴月,讬体苍茫。载歌载啸,声闻九阊。

有钱、马二公之推许,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即在中国诗书两界赢得了广泛称誉和崇高的地位。

1982年,先生历劫归来后首次返乡探亲并祭扫,特往游杭州蒋庄,深情赋诗追怀马一浮先生,写下了“踊入苍冥空是路,

别无言语略存诗”的旷古难有的知己之句,可见先生与马一浮先生亦师亦友的至深之情。

先生诗书,非了悟不作,所作皆高古绝伦。先生《自题万有楼》之诗可证我言不虚:

万有楼高塞太虚,函天盖地外无余。

百年前后谁名我,七尺形骸强认吾。

过眼繁华犹海市,忘心烦恼即真如。

熙来攘往成今古,凡圣同归色本无。

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名山先生进而言之:“遇有顺逆,时有常变。‥‥‥人贵自立,自立难矣。至死不变之谓立,百折不回之谓立,不乱于邪世之谓立”(见钱名山先生《课徒草》)。由是可知共学不易,适道更难,百折不回尤为困难。先生因系“国民党县团级以上人员”而“南冠”荆楚地,从1951年花朝节入狱,加上特赦后又劳动三年,实际失去自由28年。此时岁月,先生谓之牛马生活,当时百废待兴,国弱民贫,世人食不果腹,何况先生阶下之人,其困难常人无法想象。但是先生在纸笔俱无的情况下,从未易志,真可谓至死不变其志、百折不回,但有所思,皆成诗文。1975年,先生劳役生活已历24年,是时所作《牛栏寤歌》可见一斑:

金丹不可求,忧患速人老。

日长如太古,夜长期终晓。

力役炼筋骨,冰雪莹怀抱。

室浅意自幽,不灯月更好。

第二篇:《纪念鲁迅先生》

纪念鲁迅先生

鲁迅,死于1936年10月19日,距今已快80年了。一个人,死了那么久,为什么我们总会想起他?

许多时候他是那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存在——

一群人围着刚满月的男孩,向他的父母说着讨喜的话: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是要做官的„„一个傻冒却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既不想说谎也不想挨打,怎么办呢?你只得这样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这篇短文题目叫做《立论》,收在他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野草》里。这本捏在手中薄薄的小册子,令人往往读着读着就沉重起来,有时令人起坐不安,有时令人颓唐到极点、绝望到极点,有时令人兴起一种拔剑四顾、心绪难平的激越。

很多时候他就是那个说真话而遭打的人。不是吗?想想看,当孩子们开始大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当大人们熨帖地喝着某著名“学术超女”煲制的“心灵鸡汤”时,突然听到他在一旁呼喊:

在中国写满“仁义道德”的古经卷册中,字里行间闪着“吃人”二字! 中国历史是排着吃人的华宴的历史。

中国的路上,挤满了爬和撞的人们。

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自古有两种: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前一种就是百姓要念阿弥陀佛的盛世了——

这是多么煞风景啊!简直是捣乱!可恶至极!

他的书被禁于民国时期,文章有时被删得仿佛作者得了错乱病,传他得了大脑炎、被流弹炮火击中之类谣言此起彼伏„„他曾愤激地说,败坏普罗米修斯不必让老鹰啄食他的心,只让些蚊子、苍蝇、跳蚤去吸他的血,在他头上拉屎,臭他、埋汰他,就足以让英雄死得不明不白地难堪了。然而他说,有缺点的战士也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仍是苍蝇。他执着,变换种种笔名,写他的《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将密不透风的铁罐子捅个窟窿,让压抑的中国人透一口气。

他生前就有数不清的论敌,其中不乏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有各色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他们穿着的好看的外套上,绣着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他们有的本是官家鹰犬,有的却是政府的帮闲,也有官家、百姓两面讨好的“二丑”,有为虎作伥借以得一点利的高等华人,也有吃过洋面包、臭起司而发昏地主张“费厄泼赖”的“海龟”,也有借向他寻衅而期待被一骂成名的文坛混混„„翻翻《鲁迅全集》,这样的人物还真的得计,其实他们远不是够分量的对手,若不是被鲁迅骂在他的雄文里,谁会记得他们?鲁迅骂人无数,却坦然说,其中没有一个是他的私敌。

然而关于他的刻薄、偏激、褊狭、睚眦必报、好斗、刀笔吏这些恶名,即使在他死后,即使现在,也始终如苍蝇的嘤嘤嗡嗡,败坏他的声誉。但无数哀告无门、无刀无笔的人,却从他的“呐喊”乃至他的“彷徨”中感到心意相通的温暖、勇气和力量。

我有时会细细端详鲁迅的照片,一张一张,单人的,合影的。他沉静,严肃,与人有距离感,望人的眼神的确有怀疑的神色。和他同时代、与他近距离接触过的人形容他的面色常常是灰黄的。

他对于国与国人是有过深深的绝望的。那样深刻的洞察力,在那样黑暗的时刻,必定有深深的绝望;那样热情的呐喊呼号,遇到冷冰冰的现实,必定有深深的绝望。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墓碣文》)

在他的小说《药》中,革命先驱者牺牲的血,被愚昧民众蘸了馒头去医治儿子的病。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惨烈。

最让他痛恨的国人的麻木、愚昧与怯懦,都在描写中的如鸭一般抻长脖颈、张大嘴巴的“看客”的呆傻相上曝光、显影,并且他预言,这样的国民终将被人“倒提”着、如鸡鸭般被屠戮。

事实上他对于国人的更深的绝望,源于他对中国古文明有这样的惊疑:没有吃过人的人,还有没有?同时使他伤感的,更有同一战壕的人莫名的打击。他不得不一面小心这样的冷箭而侧身迎敌,一面哑子吃黄连,苦楚不能说。

更多的时候,他解剖自己,诊断自己是“中了庄周、韩非的毒”,有时“峻急”,有时“颓唐”。于是他开出了看上去颇为偏激的药方,号召青年不要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因为中国书读了让人麻醉,是僵尸的乐观,而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厌世的,也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绝望的时候,他曾耽于酒,麻醉自己。他甚至想丢开一切,只管自己度日,不再苦苦工作,攒几文钱,让自己闲适起来,随便玩玩。这些颓唐的情绪、激愤的话,都写在给至亲爱人许广平的情书中,无须隐晦。

他不是没有条件过那样的生活。以他的文名与声望,他可以在政府中谋一官位。他也曾在民国初年做过官,任教育部佥事,主管文化工作,他勤于任事,亦有所作为。因此走这条路也算得上轻车熟路。当时,他的浙籍先贤蔡元培一直做着民国的官,他的老友陈仪还是蒋介石器重的军界要人,他的学生李秉中参加过北伐、也在国民党中,这些人与鲁迅的关系始终亲密。

他也可以不问政治,像他的许多老友,如刘半农、马幼鱼等,进大学当名教授,潜心研究学问。讲小说史,有现成的教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其学术水准之高,是胡适也盛赞过的。

或者就只写写小说,把构思中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事演绎一番,既远离现实,又蛮有新意,那新意是郁达夫听过他的构思而下的判断,想必也能引起文坛轰动。“诺奖”不是早就找过他吗?虽然他自谦“不配”。不写小说也可以写写幽默文字,他的老朋友林语堂不是在提倡幽默吗?其实鲁迅的幽默比林语堂高明许多,现在看他的杂文都时时为他的幽默叫绝!林语堂的幽默则带牛油气——外国洋幽默,不接地气,再说他也没有鲁迅洞察三世的“天眼”,没有入木三分的深刻,幽默也来得不痛不痒。

他也可以玩玩古董,搞搞收藏。据鲁研界专家统计,鲁迅一生收藏,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可分为碑帖、汉画像、古陶瓷、古钱币、版画等大类。其中石刻4217种5900余件,中国现代版画6000余件,外国版画4000余件。这还不包括与周作人闹翻时没有带出的大量古董。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建议,鲁迅这批古物被分散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上海鲁

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此外广州、厦门和南京的鲁迅纪念馆以及国博等处也有少量收藏。所以当个收藏家,鲁迅绰绰有余;且他也有此好,有乐趣。他曾托史沫特莱代购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原作,不惜金钱,且一买就是十几幅。古物保值增值,衣食可无忧;还可以到处给人鉴宝,挣点日常花销,又不失风雅。

他也可以像胡适之博士那样参政议政,温文又始终不懈地批评政府、建言献策以期改良中国政治。当然他脾气不如胡适好,容易起急,不耐烦与政府周旋。他可以出国,那时去苏联、去日本都是可以的,还可治病疗养。在国外生气骂政府,也总比藏在上海租界里更安全。

但他终于不曾那样做。他见微知著并毫不留情地指出国人精神上的创伤,引起疗救的注意。如果没有鲁迅,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度会低矮一大截。

郁达夫是同时代人中对于鲁迅的伟大与宝贵最早给予热烈颂赞的第一人,他在《鲁迅的伟大》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又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

但工作损蚀鲁迅的身体。他的灰黄面容有疲惫神色。他生于1882年,死于1936年,年仅54岁。

也是郁达夫,在参加了鲁迅丧仪后,于10月24日写作《怀鲁迅》一文,其中有这样严正沉痛的句子:“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有人说,今天不再需要鲁迅了,因为孔乙己以论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儿》当博导了,不再“窃书”,改网上“窃文”了;资本家的乏走狗,变身精英,论证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合理性;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混入“城管”、“联防”,穿上制服,兴奋得脸上“横肉块块饱绽”;假洋鬼子都入外籍,变真洋鬼子,回来大唱爱国高调;华老栓、阿Q、祥林嫂、闰土辛苦辗转,情绪稳定,仍是看客„„

听说鲁迅的文章从语文教材中逐渐被剔除了。是因为内容艰深难懂吗?再艰深还会比古文更难于讲解吗?几十年前有个小学生马珏曾这样写道:“在所看的这些小说里,最爱看的,就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了。我看到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是像别人,说一句话,还要想半天,看说得好不好,对得起人或者对不起人。鲁迅先生就不是,你不好,他就用笔墨来痛骂你一场,所以看了很舒服,虽然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意思,我看不懂,但是在字的浮面看来,已是很知足的了。”

应该给孩子读一点鲁迅。鲁迅曾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孩子。他愿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他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祭奠爱人的诗}.

应该读一点鲁迅的岂止孩子?

然而——

读或不读,鲁迅都在那里。

最后谨录郁达夫书赠鲁迅的诗一首:

醉眼朦胧上酒楼,

彷徨呐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三篇:《最深情的祭奠》

最深情的祭奠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高中语文版《唐诗宋词选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两情相悦”专题的第九课中的一篇。

【教学思路】

1、情意教学。“情”为情趣、情味、情感;“意”即意境、意蕴、意义。 “即以情为根基,使学生获得语文教学动人心魄的‘意境’、文化积淀的‘意蕴’、哲学启蒙的‘意义’。”诗歌长于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氛围,领悟哲学思考,因而也尤适合于情意教学。一首悼亡词,一种浓浓感伤的诗歌氛围,一个哀婉凄凉的诗歌意境,一段深沉刻骨的人生思考。“让生命的激情去点燃生命的激情,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智慧的心灵”,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体味“情”“意”,让学生顺利地跨越情感距离,进入诗歌之境,悟道人生百味!

2、情感诵读。情感诵读是学习、把握诗歌的一条捷径。“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歌的音律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诵读特点是哀婉深沉、节奏缓慢、情感真挚,通过朗诵录音的播放,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多层次朗读来把握诗歌情感,领悟诗歌意境,更快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3、探究拓展。“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订)。选修课的设置提升了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过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的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知识能力目标】

1、设置情景,让学生体悟词的情感基调。{祭奠爱人的诗}.

2、品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