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时间:2021-10-26 12:10:14 节日作文

【篇一】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深深浅浅教语文——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教学案例肖培东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道。下面我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谈如何尝试着在“深”和“浅”之间转化、推进、呈现教学精彩的。一、默读浅入,读法深扎《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作者是让·乔诺。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这堂课,我要教给学生的是默读的方法。为什么要教读法呢?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是一“语文课,就是要认认真真教会学生读书。”但光知道这一点还是不行的,怎么教“默读”?是不是就是默默地读,不发出声音地读?如果那样,你不教学生也会。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方法,是具体内容的方法,因此,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怎么默读,这可能就是一门艺术了,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是需要教师的艺术智慧的。于是,“怎么默读这1.了解学法,浅入默读。为什么要把默读作为本课的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对单元编排的意图的理解。本课的“单元导言”中指出:“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顺着“单元导言”,编者在课文的“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在课后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可见,从“单元导言”,到具体课文的“预习”,到课后的“思考探究”,编者始终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这样的教材编排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更集中,也更科学,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温儒敏教授在提到部编新教材时指出:“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越来越讲究“科学性”,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遵循“科学”。因此,我就顺着编者的意图,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师:再看阅读提示二,掌握有关此课的阅读方法。生齐读: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师:我们就把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划下来。(学生动笔勾画:默读、圈点勾画、关键词语、重点语句、段落层次。)师(问一学生):诚实地说,当初你看书时圈画了吗?生:没有。(遗憾而又不好意思地摇头)师:我们初中,一定要学会读书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法,然后了解学生对这一学法的运用情况,从课堂的回答来看要教“默读”,不仅是编者的意图,更是学情的需要,这一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不仅仅是默读,其他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都有技巧,但我们没有扎扎实实地去教,以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读,这也反映出当前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的了解,因为,关于默读,在小学阶段学生都已经有所接触,所以这是“浅入”的问题。2.细化默读,深扎读法。我们的教学又不能停留在一个“浅”字上,进入教学需要“浅”,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消除畏难情绪,而推进教学,必须讲究一个“深”字。就默读而言,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老师去教的。在语文教学中,以往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而默读恰恰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即要教给学生的是“怎么默读”和“读什么”,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说“你们去默读吧”,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而要教给学生默读的具体方法。正如温儒敏教授说的:“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怎样“想办法去细化、落实”,就是“深度教学”了,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甚至是教学艺术了。师: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要求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学生默读,圈画)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生1:第19自然段“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师:你为什么画出这一句?生:这句话写出了老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荒漠变成了绿洲。师: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对!这句话要划,不仅仅因为你说的理由,还因为我们通过这话把握了写作思路。(板书“行文思路”)生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师: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要圈画出来。(板书“文章主旨”)师:读读我们的文章标题,想想还要划出哪些内容。生4:“那年,他已经87岁了”“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等语句写出了牧羊人特征。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细细品味,这‘浅浅的’三字,意蕴丰富,内涵可一点不‘浅’。”由默读浅入,看似简单浅显,但要真正让这种读法“深扎”在学生的心底,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深扎”,要有让“深”变“浅”的教学功力,“细化”方法就是教师的功力。二、“奇迹”浅入,人物深“刻”对于《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主旨,教参是这样表述的:“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确实,对于一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生2:人类除了可以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生3:奇迹。(师板书“创造奇迹”)师:你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到文本依据。生1:无私。(教师板书“无私”,下同)生2:毅力。第七自然段描写挑橡子的经过。生3:毅力。种树的成活率用数字表示。生4:耐心。挑橡子的耐心,做事的耐心。生5:我觉得还需要决心。“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师:对!有决心,目标远大。生6:聪明。“他把白桦树种在谷底”,不同的树种按不同的环境种植。师:说明不能凭蛮劲干事。生:有善心。羊吃树,为了种树,他放弃了牧羊。师:对!有善心的人,就是有爱的人。他把对亲人的爱移植到对树、对羊、对村庄、对土地以及对自然的爱。有爱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奇迹!生7:坚持。因为文章说“他第一次见到他时牧羊人才55岁,而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已经78岁了。”他种树整32年。师:文章中写到牧羊人“坚持”的句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反复出现的一个词?生齐:一直。师:为表现他的坚持,这个“一直”词应该怎么读?生:要读重音,强调。师:圈出这个词。我们也要学会从副词中有新的发现。生8:细致。他的外貌描写,刮过胡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师总结:所谓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所谓上帝,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认真、聪明又无私,能够坚持,从一件小事去完成大目标的一个人。这,就是奇迹的背后。所以说,坚持创造奇迹,爱创造奇迹,毅力创造奇迹,无私创造奇迹,奇迹的背后需要你的聪明……主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让你的教学主问题既能包住文章又能深入文章,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首先是文本的,又是个性的。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牧羊人要完成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回答时要求学生找到文本依据。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这个问题立足文本,看似浅浅,但加上一个“最”字,就能凸显思维个性,从而化平面为立体、开放。因为浅,而且只是从文章中去找,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无私”、“毅力”、“耐心”、“有决心,目标远大”、“聪明”、“有善心”、“坚持”、“细致”、“简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有些是我们教师可以想到的,有些却不一定能想到,比如植树要“聪明”,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理会到。而且,基于这种“浅”,教师又努力通过品读语言,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这些认识落到心底。比如对“挑橡子的语句”的品读,对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一直”的品读,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深刻的推手。于是贴着文章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也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由“奇迹”浅入,牧羊人的形象却是越来越深地“刻”在学习者的心底。三,“写法”浅入,文章深远作为一“第一人称写法是以‘我’的口吻传达出来的,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的叙事视角,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烈的阅读氛围。”这是非常专业的表述,可以说是深刻的。但面对刚走入初中的学生,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浅入”,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比较容易就能体会到这种写法的魅力。师:其实这这(小心翼翼)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师:对,第一人称的写作。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是“牧羊人”来说,好不好?生1: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师: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生2:不好。过于平淡了。生3:缺少惊喜了。师:对,“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才更让人震撼,这个人,这个地方,这“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正是这‘深’和‘浅’相互转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启人智慧的哲理吧?”王君老师也对语文教学的“深”与“浅”做了这样的提醒:“浅,不是浅薄,不是粗糙;深,不是繁难,不是艰深。”深深浅浅地教语文,是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深浅,贴着文本,贴着学生,贴着语文教学的规律去教学,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最根本的语文使命上来。

【篇二】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植树的牧羊人

二访牧羊人 改养蜜蜂,一直(时隔6年) 在种树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推动情节的发展;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6)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

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

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

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 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 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 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

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

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

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

么作用?)

赏析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

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 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 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

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目标导学二: 品味写作技巧

‖教学提示‖

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

该句是文章的主旨

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理解这句话的含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句。

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义,要抓住好半句“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话:“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品质,还可以像上帝一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创造”。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

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明确:联系全文来看,对比有:(1)无边无际的荒野和 “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茂盛的橡树;

(2)干涸的泉眼和“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 不断的泉水”;(3)倒塌的房屋和废墟上新建的干净农

【篇三】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植树的牧羊人

临漳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学通案

2016年7月 18日

1

2

3

【篇四】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植树的牧羊人曹玉菲

植树的牧羊人

霍邱一中南校区 曹玉菲

学习目标

1. 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 理解牧羊人的形象及其意义,从而把握故事的主题。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学习重点

把握牧羊人的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评价)。

学习难点

把握故事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默读,品读,合作交流。

学习工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由动画片《植树的男人》获得的荣誉和对人们的影响导入新课。

二. 默读: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标出段落标记。

2. 默读要求:①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②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目标:学会概括故事。

概括故事:牧羊人植树。(人物+事件)

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高原上植树。(在哪里?)

失去妻儿(想创造生命)的牧羊人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高原上植树,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将荒漠变成绿洲。(什么原因?经过多长时间?植树结果?) 概括故事方法:人物+事件。扩充法。

3. 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根据内容,你觉得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时间顺序。三个部分(参考)。植树的牧羊人赏析

三. 跳读:三次见面

1. 跳读课文:寻找“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景,圈出三次见面的时间和高原上的景象。

用“_____年,我来到这里,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感受到了)„„”的语句说一段话。 初次见面:1913年 荒野无边 村庄废弃 房屋倒塌 狂风呼啸 泉眼干涸 土地干旱 (了无生气)

再次见面:时隔6年 山毛榉树林一望无际 橡树茂盛 白桦树鲜嫩挺拔 看到溪水 (有了生机)

末次见面:1945年 充满希望的田野 幸福生活的男女老少 (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2. 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描写不同时间高原的环境?

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作用。

四. 细读:牧羊人形象

以“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要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边读边析。①直接描写:挑橡子的情形、种橡子的动作„„

②间接描写:房屋收拾的整洁;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都只一心一意植树;荒漠

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幸福生活;“我”的直观感受„„

③作者评价。

小结:牧羊人艾力泽·不菲是一个慷概无私、不图回报,做事一心一意的难得的好人。

五. 主题探究

1. 艾力泽·不菲在这里种下的仅仅是“树”吗?他还种下了什么?

(希望,幸福,美好的环境,快乐的生活„„)

2. 学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被“种下”了什么?说一说本文对你的启示。

3.让·乔诺《植树的男人》手绘本,给无数人坚守的勇气。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植树人”。

杨善洲、乡村教师„„

小结:各行各业都有“植树人”。我们也要做一棵“植树人”,在属于自己的“高原”上播散幸福的种子,去惠及更多的人。

同学们,心存善念,不求回报,一心一意,我们普通人也能像上帝一样创造生命的绿洲! 再读首段和尾段。作者对其评价,深化主题。

六. 推荐及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三次见面:了无生机——有些生气——欣欣向荣

牧羊人:慷概无私 不图回报 一心一意 难得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