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

时间:2021-10-26 09:14:47 节日作文

第一篇:《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 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物哀是日本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所谓“物哀”,大意是指由客观的外在环境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具有“多愁善感”、“感悟兴叹”的意识。

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薰子两人邂逅之后,至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察觉又非察觉之间。作者有意识的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物哀的表现形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首先,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国民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其次,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这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瞬死,其意义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似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三、代表作《雪国》

《雪国》写的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相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相处了几天后,岛村匆匆返回东京。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如此幽婉、凄美的情爱故事让人经久难忘,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学 “物哀”之美。

《雪国》里驹子的爱情:徒劳而哀伤

《雪国》里岛村生活从容富足,无所用心,什么都满不在乎,认为一切都是“徒劳”,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玩世不恭。即便对他爱恋的驹子,也缺乏真情实意。他无法理解驹子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追求,更不要说领悟叶子为自己的所爱做出牺牲的那种“认真”与一往情深。岛村多次前往雪国会见驹子,但对她却不能有所帮助。当叶子求他好好对待驹子时,他明白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使得叶子大失所望。当他说驹子是好女人而惹得她生气时,他只能“闭目沉默”,既不能安慰驹子,又不肯多予解释,充其量只能对她表示怜悯。

在岛村眼里,驹子读小说、记日记和练三弦等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空虚的、徒劳的,甚至驹子、叶子与行男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只能引起他的一点儿好{川端康成}.

奇,并未引起他更多的关心。岛村认为驹子迷恋他是一件可悲的事。即使他也曾因自己轻而易举就得到纯洁的驹子而心感愧疚,但后来随着驹子对他的爱日益加深,他终于决定自己既然挽救不了驹子的命运就该离开雪国。一方面与驹子来往,同时又为叶子所吸引。叶子“清冷刺人的美质”,多次使岛村感到吃惊。

驹子把岛村引为知音,和他谈论日本舞蹈,谈自己的过去,为岛村弹三弦,视他为最好的听众。她用“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大呼唤岛村。为了岛村,她宁愿忍受“一年一次也好,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这样的感情煎熬。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在驹子身上散发出的奔放的热情,使岛村觉得她格外可怜。她之所以能把岛村从老远的东京吸引到雪国来,正是因为她身上蕴藏着这些令人深深同情的东西。爱情的无望,尤其加剧她“难以抑制的悲哀”,她只好“竭力掩饰这种无所依托的情怀”和“说不出的孤独感”。

三位主人公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自我的毁灭。岛村回到了繁华的都市东京,驹子也离开了岛村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中,而叶子的死,则成为小说中对于“美”和“毁灭”最为集中的体现。在雪与火的交融中,“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雪一般纯洁的叶子融化在了火一般的死亡之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叶子的死洗涤了岛村的心灵,净化了驹子的情念,小说也在这纯洁的雪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第二篇:《川端康成经典语录》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

读者方面,从一字一句阅读开始,通过读完一篇,这观赏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川端康成

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川端康成

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川端康成

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川端康成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川端康成

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川端康成{川端康成}.

一切艺术都无非是人们走向成熟的道路。——川端康成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川端康成 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丽。——川端康成

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川端康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川端康成

人们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们在沿海岸的松林里寻觅秋虫。焰火的响声夹杂着虫鸣,连焰火的音响也让人产生一种留恋夏天般的寂寞情绪。我觉得秋天就像虫鸣,是从地底迸发出来的。——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中,庆子说的——女人的恨,不就是爱吗?——川端康成

第三篇:《川端康成 最新经典语录集锦大全》

1、一切艺术都无非是人们走向成熟的道路。

2、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

3、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4、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5、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6、女人在未坠入情网前,是不知道男人下流的。

7、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8、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当我失去你,经典语录,即便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然。一切显得落寞,虚空。善于感知的心变得迟钝,甚至无法捕捉自己的灵魂。失去了恋人是悲伤的,更让人难过的是迷失了一颗心。

9、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

10、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11、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12、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13、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

14、感情这种东西,已经不可依赖,如今世道变成这个样子。

越是有才能的人,感情就越脆弱。

15、凌晨四点钟,经典语录,看到海棠花未眠。——《花未眠》

16、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

17、秋天也是从脚心的颜色、指甲的色泽中出来的。入夏之前,让我赤着脚吧。秋天到来之前,把赤脚藏起来吧。夏天把指甲修剪干净吧。 初秋让指甲留点肮脏是否更暖和些呢。秋天曲肱为枕,胳膊肘都晒黑了。 假使入秋食欲不旺盛,就有点空得慌了。耳垢太厚的人是不懂得秋天的。

18、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19、人们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们在沿海岸的松林里寻觅秋虫。焰火的响声夹杂着虫鸣,连焰火的音响也让人产生一种留恋夏天般的寂寞情绪。我觉得秋天就像虫鸣,是从地底迸发出来的。

20、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21、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22、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即使和幽灵同处地狱也能心安理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拔腿而去。这就是我,一个天涯孤客心底所拥有的自由。 驹子撞击墙壁的空虚回声,岛村听起来有如雪花飘落在自己心田里。

23、我们都是上帝之子,每一个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抛下„ 因

为我们是上帝之子,所以抛弃在前,拯救在后。

24、即使靠一枝笔沦落于赤贫之中 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

25、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持来就不会泯灭

26、你连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颜色。{川端康成}.

27、死亡是拒绝一切理解的。

第四篇:《名人的成功心得_川端康成的故事》{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在大阪,幼年饱经丧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曾任记者、杂志编辑、大学讲师、日本笔会会长等。1924年毕业成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此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

苦寂的童年

1899年6月11日,川端康成出生在大阪。他出生不久,父亲患肺结核去世。随后,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最终丢下了川端康成撒手西去。川端康成只好跟着姐姐、祖父、祖母生活。

川端康成的祖父年轻时也曾风云一时,他是贵族子弟,精通汉医、占卦、看风水,著有《构宅安危论》和随想录《要话杂论集》,绘画亦有名作流传后世。但是,他几个子女都先他而去,没有人与他说话,再加上又聋又瞎,非常孤独。

祖父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不久,祖母突然痉挛,老人摸索着出门喊保姆,又尖又细的悲切呼喊声,在年幼的川端康成心中划下了永久的伤痕。

寂寥之外,孤独之外,还总有失去至亲的哀伤打击着这个孤苦的孩子。

父母去世,他尚在婴儿时,不知悲哀,而8岁时祖母去世,11岁姐姐夭折,他已经从祖父的哀伤中感知了悲切。最凄惨的是,16岁时,命运连这个又聋又瞎的老祖父也不给川端康成留下。他不仅接二连三地为亲人披孝送葬,而且辗转寄食在亲戚家中,也不断地碰上亲戚的丧葬。表嫂、表妹甚至说川端康成的衣服全是坟墓的味儿,于是人们送他一个“殡仪馆先生”的雅号。

伊豆的歌女

10多岁时,川端康成十分敏感,经常一个人躲到山上和河边去,但是伊豆的温泉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美妙的少女,解开了他冰封的心。

伊豆之旅,始于川端康成20岁。

在前往汤岛的途中,川端康成遇见了一位歌女。那歌女看上去大约17岁,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使她的鹅蛋脸非常小,显得美丽而温婉。川端康成被这个美丽的少女迷住了。他一路追踪着这个美的偶像,却又掩饰着心迹,生怕被人窥破。他那颗从幼年起就紧闭的心,透进了美的阳光。

回到学校,川端康成变化特别大,他一改过去沉郁悲观的模样,向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诉他在伊豆的见闻,兴奋得不能自抑。因为考入了文科,又加上自己的同学也都发表作品,这鼓励了川端康成亲自去报社投稿。不久之后,他投去的《H中尉》和四五首短诗歌发表了。从此,他的文章开始在报刊上出现,而且这一年,他被《文章世界》选为12秀才中的第十一位。

永诀的散步

川端一生中还有一个绰号——“搬家名人”。从伊豆到麻布,又从高圆到热海、浅草、大森力,随着一次次的搬家,川端康成的失望也日益加重。

1968年10月17日,外国通讯社的记者打电话告诉川端康成,斯德哥尔摩决定授予他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第一个反应竟是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惊慌失措,害怕受到喧嚣和干扰。络绎不绝的祝贺电话,蜂拥而至的新闻读者,没给川端康成带来快乐,只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

川端康成喜欢清静,晚年的爱好是书法,汉字写得活灵活现,而内心却异常矛盾。他对因自杀身亡的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极为赞赏,“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45分,川端康成对家人说:“我散步去。”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后来人们在工作室发现他口含煤气管,枕边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

川端康成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主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由此可见,川端康成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五篇:《“不灭的美”——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不灭的美”——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作者:成 家

来源:《闽南风》2010年第01期

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死在了他新购置的玛丽娜公寓四楼的工作室,身边放着威士忌和酒杯。就这样,这位日本的大作家,用七十三年的生命时间,圆满而辉煌地完成了他一生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川端康成的死震惊了文坛,为什么川端康成会在他声名显赫之时以这样一种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的川端康成,他的死就如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

从记事那一天起,川端康成就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着亲人的送葬队伍。 在他生的第二年,父亲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因为服侍父亲而被传染,也跟着去世。从此川端康成就和姐姐以及祖父,祖母一起生活。两个老人怕家里唯一的男丁再有什么闪失,带他回到故乡。生活很是凄苦,而祖父母对年幼的康成也是非常的溺爱,甚至不让他出门。八岁的时候,祖母去世,接着十一岁的时候,姐姐也夭折,五年后,祖父也撒手人寰。亲人接二连三离去的打击对幼小的川端康成来说,绝对不啻于夺去他生活的希望。而造成的阴影究竟有多深,只有康成自己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阴影不是拂一拂衣袖,就能挥去的云彩,将作为一道深不见底的伤痕残存于川端康成的心底,影响他的一生。

孤苦的生活,使川端康成几乎得不到温爱,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希求从异性身上获得点滴的情爱,却又先后有四位小姐离他而去。第四个千代小姐同他的无端分手,给他的心灵上投下了终生失落的阴影,以致使他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最为饱满的二十六岁前的几年间,再也不敢接近女色。后来终于邂逅秀子,七周八折虽然成婚,以为可以一生享有一湾爱港,秀子却不断流产,无法生育,导致了先生梦求已久的家庭一年比一年空冷下来,不得不使这位大师终生过着“养狗比养子女还好”的生活。

写作是一个人内心的释放,川端康成把他从小就开始扭曲的心灵以及形成的阴影融入写作来,以此来得到一种心灵的解脱,并表现出一种对美的追求。他常常把生、死总括起来感受,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他往往凭借死把生引向永恒。《千只鹤》中的太田夫人,她死后比活着的时候更美,而且正是由于她的死,乱伦的罪恶被忽视过去了,道德上的缺失不再成为她的标记,留下的只剩下美与永恒。代表作《雪国》里,川端康成把自己幻化为主人公岛村,当他看到大火夺去了叶子的生命时,作者是这样描写岛村瞬时的感觉:“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个人的短暂生命被宇宙永恒所吞噬。叶子“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而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很显然川端康成并没有把死作为人生的休止符,在某种程度上死是生命的起点,是“无常”的流转之相的一环,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