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赤壁之战的文章

时间:2021-10-25 20:36:26 节日作文

描写赤壁之战的文章(一)

28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即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条理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正确运用“果然”、“非……不可”词语进行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内容。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培养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理清本文中“火攻”一段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条理。

解决办法:

重点段落“火攻”这部分教学,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结合课前预习资料(背景资料)的补充,插入影视资料片的播放,小组讨论质疑归纳、自觉互学等多种方法及手段来突破。

课 型:

新授课

教 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 具:

电教平台、历史地图。

学具

1.课前预习资料。(教师在讲《赤壁之战》前,打印好下面一段文字材料,发给每位学生,作为预习资料和课上理解课文内容的补充材料。)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一个片断改写而成。《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全书取材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公元200年前后,当时诸侯割据,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三国各以谁为首呢?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操、孙权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曹军,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赤壁在今天湖北省嘉鱼县东北。赤壁之战中,曹操是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这仗很重要,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字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

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

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课 型:

新授课。

教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提示课题

1、《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

2、你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以上1、2两问,学生可从印发的预习资料中寻找答案,教师以此来检查预习情况)

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出示历史地图,并进行指点)赤壁在今天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即今武昌县西赤矶山。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结合本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幻灯出示的思考题,以小组为学习集体,进行自学、互学讨论,然后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幻灯出示思考题)

1.《赤壁之战》之所以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

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4.结果如何?(周瑜胜利,曹操失败。)

5.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得胜利的?(火攻)

(以上问题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一人说不全或说不对的,

同组同学可给补充或修改,教师可多检查几组,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

(三)自学生字词,勾画疑点

朗读课文,自学、互学,勾出本课生字、新词,并读一读,本组讨论一下,生字中哪个容易写错?新词哪个不理解查一查字典,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可划出来,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需要提出的问题,可写在书的边上。

(需要重点理解的生字有:率、遣、策;新词有:调兵遣将、丢盔弃甲、计策、眺望。自学互学后,进行生字新词的学习交流。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提出来,暂时不解答,以便在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2.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将领,他能想出把战船连起来对付东吴,为什么就没有觉察出东吴的计策?

(四)讨论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再读课文,讨论以下思考题。

(幻灯出示思考题)

1.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火攻”这一仗的全过程(5—11)

2.课文除了写“火攻”全过程外,其它部分又写了什么内容?

3.试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第二段:2—4;

第三段 5—11。)

(引导学生从重点入手,分清主次,并依据教师提出的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中如有分歧,要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弄明白,教师一定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自学互学,讨论思考题

1.“调兵遣将”中,“调”、“遣”分别是什么意思?“调兵遣将”

又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呢?(此题既检查学生在自学字词中的情况,又通过对字词理解,帮助学生弄清周瑜所面临的情况及应敌措施。)

2.“隔江相对”怎么理解?按照地图标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大败的原因。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3.这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学生用书上的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曹操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六)教师小结

1.学习情况小结。(教师可总结一下这节课采用小组集体学习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先进小组,鼓励后进。)

2.内容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又知道了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他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那么东吴将怎样迎战曹操呢?两军是怎样交战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把生字组的词工整、匀称地写在方格本中。(只写一遍)

2.练习朗读课文。

描写赤壁之战的文章(二)

描写赤壁之战的文章(三)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说明:《赤壁之战》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引导学生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三笑”认识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之战》这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下面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复习情况。出示课件,说一说划线词语的意思。先自己思考,再同桌检测,后指名说,教师点评。

3、提问: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是谁?结果如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据史料 记载,曹操拥兵八十万,孙权不足四万,但是曹操却败给了孙权,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名著,了解这些人物,一探究竟。出示本节课目标。

二、合作探究,了解人物

本文是一篇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上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和情节,本节课咱们主要来认识文中的几个人物,首先咱们来了解曹操这个人物。

(一)、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并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出示自学提示一: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写曹操神态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想一想曹操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3、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点拨交流: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之后课件出示写曹操神态的句子。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曹操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答后出示课件“大喜、大笑→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找一找哪一个表示神态的字出现了多次?可以看出是“笑”字。曹操第一次笑在什么情况下?说明了什么?初步认识曹操。第二次笑在什么情况下?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引导学生品味其精妙。运用恰当的比喻写出了东风大作时江上波浪翻滚的样子,生动具体形象,又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指导写作。再次认识曹操。第三次笑在哪里?他看到黄盖了吗?这个“笑”又说明了什么?通过三“笑”我们认识了一个骄傲自负的曹操,正因为如此,下文才会出现“叫苦连声”的变化。

那么,你能不能读出曹操感情的变化呢?学生试读,指名读,教师点拨指导:注意“安得无东南风?”反问句与“此天助我也!”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前者要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语调上扬,后者要掷地有声,读出看似自信实则自负的感觉。教师示范,学生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读出古文的韵味,读出人物的感情。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等认识了一个骄傲自负的曹操,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了解另外一个主要人物黄盖。

(二)、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探究认识黄盖这个人物形象 。出示自学提示二:1、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黄盖性格特点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作批注。

2、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黄盖是个( )的人,我从下面这句话中 可以看出:( )。

按照自学提示学生进行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教师巡视关注学情。之后小组选出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把讨论出来的代表黄盖的性格特点的词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学到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是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学以致用,至于文中其他人物大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来了解。

(三)、认清赤壁之战东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骄傲自负的曹操和有勇有谋的黄盖,从他们身上已经预知了东吴取胜、魏国败的结局。东吴取胜还有哪些原因呢?组内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认清赤壁之战东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原因。

(四)、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用最动听的声音读一读,在小组内比赛。

三、拓展延伸,巩固检测

1、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赤壁之战后他退回了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共同感受三国人物的风采,火烧赤壁的场面。

放《三国演义》的有关视频,加深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对名著的兴趣。

2、请大家回忆刚才看的视频,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来个大话三国:说一说你知道的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故事、人物、歌曲等。

3、做测试题,同桌对改。

作业:课后阅读《三国演义》及相关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小报。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半文言文,必须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这又是一篇小说,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名家笔下曹操等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写作、阅读欣赏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看书只注重情节,走马观花不深入,别说分析人物运用于写作了,更有甚者对此类书籍毫无兴趣,所以据此设计了本节教案,希望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认识名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并运用于写作。

当堂检测 轻松过关

一、解释划线的字。

扯旗束之( ) 故大寒之时( ) 曹见势急( ) 倘有诈谋( ) 言未绝( ) 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 )

二、请连线。

《三国演义》 曹雪芹 红孩儿 《红楼梦》 施耐庵 刘备

《水浒传》 吴承恩 林黛玉 《西游记》 罗贯中 宋江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艘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从此破曹公。

1、从诗中可知:魏吴争斗之地在______________,争斗的双方是______和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中可知破曹公的计策是________。

2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 _____ 胜_____、以_____胜_____的战例之一。

3、在赤壁之战的刀光剑影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______________的曹操,______________的黄盖,______________的周瑜。

四、请写出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至少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赤壁之战的文章(四)

《赤壁之战》新论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