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糖作文

时间:2021-10-25 19:07:27 节日作文

画糖作文(一)

作文赏析:春节--糖而画之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街上有许多人推着糖画,在糖画的周围,围着一群活泼的孩子,或看,或买,不亦乐乎。从小,我也着迷于糖画,不光因为它浓浓的甜味,更因为它独有的韵律。

顾名思义,糖画就是以糖作画。画笔就是铜勺,颜料则是锅中晶莹粘稠的饴糖。糖画最早是祭品,后来四川的艺人借鉴了传统的皮影雕刻,改成直接用糖汁绘出皮影图案,就成了现在的糖画。说起作糖画,那真是再简单不过了:一面光滑的大理石,一只小火炉,一把小铲刀,就是全部家当。作画时,先用火炉把糖化开,然后在大理石上滴两滴花生油,用铜勺舀一勺糖汁,趁热,一气呵成,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一副精妙的糖画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作画时,没有底稿,所以要求必须胸有成竹,让糖汁行云流水,这也是糖画的精华所在。

要想拥有一副糖画,那就更简单了。小朋友只需交一点钱,就可以在罗盘上使劲一转,接下来就只需等待指针带给自己好运。小小的指针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若不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也许就会是一只生龙活虎的金钱豹;若不是一只为我们看家护院的小狗,也许就会是一只有美丽尾巴的金鱼。。。。。。运气好的话,会是一条华夏威龙!件件糖画,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我们不在意糖画的大小,而是喜欢拿着糖画,在阳光下一口一口舔着糖画时,心中的那份美好!

简单的糖画,以铜勺为笔,以糖浆作墨,既有水墨画的写意

笔法,又有皮影雕刻的镂空韵律,还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画糖作文(二)

游行于中国四川省时,你也许能看到用焦糖作画的艺术家。尽管这种艺术已不再如此前般风行,但仍足以吸引那些偶然步入街头的老外们的兴趣。根据专家的说法,这种中国民间艺术始于明朝。当时,人们用焦糖画下很多动物和肖像,并将此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清朝年间,这种技术流传得更广,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革新。这些改变大大增加了焦糖作画的样式,其中多数涉及到自然、动物和宗教习俗。期初,人们用霉菌模具来使焦糖定型。后来,许多本身精通于普通绘画艺术家逐渐开始用勺子“倒”画来替代原来的霉菌模具定型。但是,这种“倒”画的方式和普通的画笔作画有很大差别。热焦糖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所以艺术家必须迅速地完成手中的作品,并遵照严格的顺序作画。此类从业者在真正开始用热焦糖作画之前往往会先熟悉普通绘画的流程。这些从事于这种已持续了世纪之久的艺术的艺术家们往往选择将红糖或者白糖作为自己的主要原料,用一块厚的大理石板作为画布。糖被倒入一个烧炉中融化,之后被艺术家用勺子浇到画布上。焦糖成型之后,他们用铲子把一个木棒粘到作品之上,并把它从大理石板上分离出来。只要大概两元,你就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龙凤呈祥”棒棒糖。在最近几年内,四川省内用焦糖作画艺术家的数量正逐渐下降,同时,比起这种传统艺术,现在的孩子们更钟情于电子游戏和数码产品。还好,这种艺术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支持,而政府也将其列为了“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

画糖作文(三)

一堂习作课的启示

戴网生

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写一位熟悉的人。如果每次都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最近,我上了一堂习作课──《我有一面放大镜》,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课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放大镜,这不是一般的放大镜,是一面特殊的镜子,它专门照同学们的优点。同学们想不想被它照一照呢?

生:愿意!

师:你们为什么愿意被照一照呢?

生1:因为我有很多优点。

生2:因为我想被更多的同学所认识,所欣赏。

师:这么多人想被放大镜照一照,那么先照谁呢?(老师拿着放大镜“照”住了一位调皮的胖乎乎的男生)就照你了!你知道为何照你吗?(该生有些害羞,低着头)

生1:(被照男生)我很诚实。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五元钱„„

生2:他虽然调皮,但很喜欢助人为乐,上次„„

生3:他胖乎乎的,多可爱呀!平时,他很乐观,总爱笑。

生4:他还很“哥们”呢。昨天,同桌被别的班的同学欺负了,他还去找那位同学评理呢„„

(老师用同样的方式“照”了另一位学生。然后,让被“照”的学生说自己的优点,并让其他学生说说被“照”同学的优点,老师也说被照同学的优点。被“照”学生脸上乐开了花。)

师:其实,我们班的同学优点很多,特点与众不同。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面“镜子”,请你去照一照班上的同学吧。(学生下位举“镜”照同学,学生情绪高涨)。

师:刚才的一幕多带劲呀!你“照”的是谁?你“照”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先在座位上说一说,再进行四人小组交流。(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并进行交流)。

师:谁上台来说?(学生上台进行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归纳写作顺序:1.点明“照”的是谁?2.具体叙述“照”出了什么?侧重于事例。3.写自己“照”后的感想。最后,学生写出习作草稿。)

[启示]

整堂课,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不少学生的习作几乎是一气呵成,一扫平时习作的畏惧、为难。这是为何呢?

1.椰壳效应。一位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骂要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家长用椰壳碗盛饭,那天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我有一面放大镜》其内容无非是写同学的优点和特点,和《我的同学》《记一个熟悉的人》等常规习作内容并无二致。但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出现呢?究其原因,就是《我有一面放大镜》运用了“椰壳原理”,对习作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进行了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优点、评说优点,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2.赏识效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认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更何况是小学生呢?小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同伴、被老师肯定、表扬的强烈愿望。《我有一面放大镜》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载体,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趋向,怪不得很多学生抢着表现自我呢。同时,《我有一面放大镜》也很好地暗示了学生评价人的方法:应学会正面欣赏别人,不要挑剔别人。这也是一次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结合。

3.参与效应。俗语说,体察才能入微。《我有一面放大镜》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活动、习作的全过程,从引出素材、到呈现素材,从理解素材,到表达素材,学生亲身经历,感受颇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血有肉,感情也就真挚可信。这节习作课由于引导得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照”起来了,说起来了,写起来了。

彩色的苹果

── 一节口语交际课后的思考

王秀芳

为了明天的口语交际《我们的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做准备,同时也因为班里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爱吃水果,我布置了今天晚上的作业:选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用你最高的水平,画一幅最棒的画;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注明你最喜欢吃的这种水果的味道和营养。(每人发了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进教室,便发现同学们在三五成群地互相观望着,争先恐后地谈论着“我爱吃桃子,桃子„„”我有意识地转了一下,学生的画真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画苹果,有的画西瓜,有的画菠萝„„我没有打扰任何一个学生,今生早晨破例没有晨读。

上课铃刚响,学生们各自拿着画回到自己的位置,我说:“先把你的画介绍给小组的同学吧。”同时出示了说话要求:(1)你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你画了什么)(2)它是什么味道,有什么营养?这时,我又到各小组巡视,目标是“寻”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

几分钟后,我问:“谁愿意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张旭然第一个举手,跑上台来:“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有好几种,大家看画在中间的是草莓,左边是香蕉、橘子,右边是„„,草莓的味道是„„”“看了张旭然的画,听了他的介绍,你有问题要问吗?”我在试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纷纷举手:“张旭然你怎么没有介绍橘子的营养啊?”张旭然马上补充说:“听妈妈说橘子„„”“张旭然你怎么都给草莓、橘子、香蕉画上手和脚了,它们又不是人。”这时我心里也有点儿愣,对呀,这可怎么解释啊?只见张旭然笑着说:“因为我最喜欢这些水果,所以我就把它们画成可爱的小娃娃了。”我赶紧补充:“原来,张旭然同学是用这种把水果画成小娃娃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这些水果的喜爱之情啊,真棒!”

接着,刘峥举着他的画跑上台来,“我最喜欢吃苹果,苹果的味道„„”他刚刚说完,马上就有同学发问“刘峥,苹果都是绿的、红的,也有黄的,哪有彩色的苹果呀?”我也故作惊讶:“对呀,同学们谁见过彩色的苹果?”“没有,没见过!”学生大声应和着。这时,刘峥的声音似乎压过了我们大家:“我平时最喜欢这几种颜色,我想让苹果也有这几种颜色!”我又赶紧为他捧场:“噢!原来刘峥同学是想让自己最喜欢吃的苹果也能有他喜欢的颜色呀。为的是表达自己对苹果的喜欢啊!棒极了!说不定咱们一年级六班将来会出一名大科学家,真的能培育出这种彩色的苹果呢。”“对,到时候,我们喜欢什么颜色就能长出什么颜色的苹果!”一位同学为我做了补充。“你怎么评价他的画,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我引导学生回到画上来。“刘峥,你放苹果的盘子如果画得再漂亮一些就更好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围绕这个“彩色的苹果”对这幅画提出了好多建议。

这节课上,同学们还评价了窦哲的橘子,当时有的同学问:“窦哲,老师让画水果,又没有让画糖,橘子周围你干吗要画上一些糖啊?”窦哲说:“这几种糖也是我平时最喜欢吃的,我是想让它们来陪着橘子”;还评价了陈睿的桃子,“陈睿,桃子的头顶一道黑线是什么?”“我觉得陈睿画得好,他把桃子画成了可爱的小人,说明她喜欢桃子。”“我觉得她得用点儿底色。”„„再后来,我“相机点拨”的机会也没有了。

这节课,学生没有给我说话的时间,但在这节课上学生学会了评价,学会了审美,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想象,也学会了交流,让我感受到孩子的思维有时是多么的奇妙!

学习材料的“内涵”要具有丰富性

── 一幅教学用图的三次安排

陈新福

自主、开放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那么,数学学习过程中,怎样来安排学习材料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下面以“九加几”的一幅教学用图的三次安排为例作一探讨。

【案例一】

(一)出示图1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