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书

时间:2021-10-25 18:45:35 节日作文

读语文书(一)

语文教师应读那些书

一、报纸类。《报刊文摘》、《中国剪报》、《文摘旬刊》、《每周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当地的晨报、日报和晚报等。

二、杂志类。《收获》、《书屋》、《读书》、《博览群书》、《新书摘》、《散文》、《散文选刊》、《杂文选刊》、《读者》、《意林》、《格言》、《东西南北》、《青年文摘》、《中国青年》、《名人传记》、《人物》、《纵横》、《炎黄春秋》以及《南风窗》、《人民画报》、《民族画报》、《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月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参考》等。

三、小说类。除了老生常谈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外,还应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贾平凹的《浮躁》《废都》、裴章传的《李鸿章》、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世界》、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高阳的《胡雪岩》、阎真的《沧浪之水》、海岩的《玉观音》、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王跃文、周梅森等人的小说。

四、散文类。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丰子恺、王开林、余秋雨、周涛、张中行、季羡林、汪曾祺、金克木、魏明伦、秦牧、贾平凹、杨绛、易中天、董桥、余光中、张继高、尤今、张晓风、梁衡、卞毓方、郭保林、夏坚勇、胡平、蔡翔、张加强、周国平、李泽厚、鲁枢元、王英琦、方方、赵赵等人的。

五、典籍类。四书五经、二十五史、《老子》、《庄子》、《晏子春秋》、《古文观止》、《唐诗选》、《宋词选》、《元曲选》、《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记》、《严氏家训》、《袁中郎随笔》、《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闲情偶记》、《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幽梦影》、《曾国藩家书》、《日知录》、《子不语》、《坛经》、《圣经》等等。

六、传记类。梁启超的《李鸿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名人传》、《梵高传》、《居里夫人传》以及叶永烈、黄仁宇、李辉、孔庆茂和王蒙等人写的传记。

七、青少类。杂志为《少年文艺》、《少男少女》、《花季雨季》等。小说为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金今的《再造地狱之门》、郭敬明的《幻城》、罗琳的《哈利·波特》、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

语文教师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

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书巢”,就等于没有家,就会心神无所安;商友敬先生的“书巢”建议,非泛泛而谈,而是有他多年的阅读、研究做支撑的。当然,他更提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书巢”。

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华东师大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梁启超就曾作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也先后作过《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国文教学》的演讲(见《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

叶圣陶《文心》 书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一读的。至于在教学实践方面,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有关语文教育的文字放在第二、三卷之中,其中以《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这两辑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切近。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后在30年代初又在《中学生》杂志上写了“第十三封信”即《谈美》,是最通俗易懂的美学论著。然后又有了《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40年代则有《谈修养》和《谈文学》

郭绍虞《学文示例》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郭绍虞论语文教育》一书中。 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吕叔湘《语文常谈》

张中行《流年碎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读本续编》(与吕叔湘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最适合教师的教学。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

现在说,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

《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它在“改革开放”之初,集中了当时还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名师,让他们作一番自述。名单为:于满川、于漪、叶圣陶、叶苍岑、江山野、吕叔湘、刘国盈、向锦江、何以聪、辛安亭、张毕来、张传宗、张志公、张寿康、卢元、张孝纯、张隆华、陈哲文、时雁行、沈蘅仲、罗大同、林炜彤、闻国新、徐中玉、黄光硕、钱梦龙、程力夫、蒋仲仁、曾仲珊、谭惟翰、黎思明、颜振遥。共32位。如今,21年过去了,不少老先生都已归道山,健在者中最年轻的大约是钱梦龙先生了。这一个群体在近20年来为语文教育事业的确是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用的。

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集中了上海地区的名师:于漪、高润华、陆继椿、钱蓉芬、陈钟梁、徐振维、朱兆麟、杨墨秋、过传忠等人的25篇课文的“上课实录”。这在当时是首创的,更是许多中学老师竞相购买的最新鲜的资料。以后这类书出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于漪老师,德高望重。她有《于漪文集》传世,那套书相当厚重。我觉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读起来更方便一些。

钱梦龙 《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学习他的教学艺术,光读著作不够,还应该看教学实录的盘片。

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王尚文的《语感论》(修订本)、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 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

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孙绍振教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王栋生(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佟士凡、韦志诚《语文学习论》。

阅读学、写作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美国学者艾德勒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郜元宝博士辑录的海德格尔语录《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叶圣陶和夏丏尊在30年代写的《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读语文书(二)

你读好语文书了吗

——有效的个人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这无疑给老

师们的备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提倡博采众长,但千万不要忽略了离我们最近的语文书。老老实实读书是我们老师应守的本分。

首先对于课文的解读,我们应该走好第一步,那就是潜下心来,不参照

任何资料解读课文。我们也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看看我们能读懂什么。如何对待参考呢?我认为那是我们有了自己的解读之后再拿过来参考,老师也要老老实实的读书。这样你对文本的理解才可能深入。经历了这样的读书过程,你才可能从中体验到课文带给你的独特的幸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你才会对课文有感情。有了感情就好办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阻挡的你发自内心的阅读热情和欲望。这样就为有生命的的课堂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对于课文的解读,我们应该从课题开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课题

的解读我们要做到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看到《泉城》,我们一定会想“泉城”指哪个城市,那个城市为什么会被称为“泉城”,“泉城”的泉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到《田园诗情》,我们首先会想田园指哪?说那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的地方,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看了《九寨沟》这个课题,我们会想文中的九寨沟是怎样的景色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书才好。这样的读书才是在读书——因为有思考。而课题带给我们的疑问往往也是课文主要要呈现给我们的。有了这样的疑问后,我们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就是要善于发现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比如《田园诗情》这一课,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书,

可读后我们会发现文章似乎没有明确的回答那个“田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但我们会发现问文章最后一段却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读到这我们难免要追问,真正的荷兰到底什么样呢?好,我们回过头来联系前文看看作者对于荷兰描写了什么。文章第一句就说“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当然,读到这里,我们还不能“善罢甘休”!真正的荷兰,在这篇文章中是指花、水、还是牧场呢?一个“也”字强调了荷兰的牧场,显然这牧场是体现真正的荷兰的主要方面。此时我们再细读描写牧场的部分,读书的效果会更好。同样,《九寨沟》一课,九寨沟到底什么样,我们要去文章中寻找。文中开头有一句,“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话世界。”看来,九寨沟是个神话世界。结尾有这样一句,“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看来,九寨沟是个 “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不是这样就算是就解答了这个疑问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又似乎不具体,那么文章是怎样描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给我们一个神话世界、人间仙境般的感觉的呢?我们再回到文章细读品味。再说《泉城》,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疑问——泉城指哪个城市,为什么会被称为泉城?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文,读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被称为泉城。好,那继续回到文章中去,细读文章写泉的段落,看看济南的泉水怎么就天下闻名呢?此时对文中的语言就要精雕细刻,品位作者是怎么进行描写的。从课题入手解读文章,这是善于思考。在文章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是善于发现。这样的思考和发现可能会更有价值,因为只有自己思考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表达,这个是基础,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如何教学生会表达,课文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果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利用好了,那六年下来,孩子们的表达会有起码的基础的。关于表达,要做到两个关

注,一个是关注表达的思路,一个是关注语言的使用。在表达的思路上,我们要善于找到文章是怎样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这是训练学生先从上整体感知课文,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写文章可以先从整体上进行表达。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必须进行的训练。这也是在训练学生积累语言,为良好的表达奠定基础。只是这个训练不是刻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们老师要这样去思考着读文章,也要引导我们的孩子这样去读书,这

样的读书有利于孩子先从整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