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精选

时间:2021-10-19 18:11:30 读后感

  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精选【一】

  雷夫,这位美国最趣味、最有影响力、最优秀的教师感动着全球无数的人。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寒假里,手捧着这本书,细细研读,感动着、惭愧着、欣喜着。感动的是雷夫在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爱与奇迹的第五十六号教室。惭愧的是自我也已从教十几年,可是教学上还是提高甚微。欣喜的是看了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明白了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本书里,要学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给我感触最深,最让我受用的还是以下几点:

  一、营造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在那里没有害怕,雷夫教师用信任代替恐惧,做孩子能够依靠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我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所以无论是走出去的还是呆在里面的孩子,都认为那里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寻找第六阶段

  雷夫教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理解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教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教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教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可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教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雷夫教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教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行为得宜是应当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教师,取悦父母,表现出贴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教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我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教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教师会带着学生一齐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教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教师经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教师认为能到达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忙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我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可是最难到达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此刻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读到那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必须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雷夫认为经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理解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所以他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也因为写作本事会令孩子终身受用,所以才用四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同时,我也发现,雷夫教师的一些创新之举,如开办读书会,帮忙孩子挑选图书,撰写每月读书心得等无一不是好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读着这些文字,我有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然还有很多的理论需要细心研读,慢慢消化,可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也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们还能够做得更好。从此刻开始给自我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我的学生也能够做得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教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我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努力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

  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精选【二】

  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前,首先被封页上“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吸引了。短短的十分钟的阅读,让我被一则则小故事而感动!利用业余时间细细读来,让我对雷夫教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对教育的热情、执着、智慧和爱心,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有这样一段:你就是榜样,孩子们一向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我首先要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必须会识破的。还有这一段:父母和教师要勇于负责。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职责,而是要让它们自我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

  的确,雷夫教师说得很正确,你就是学生的榜样,无需要过多的语言,你的行动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小小的一件事,就折射出好的教师,是孩子一生的奇迹。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教师,都能够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有爱心,诚实、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雷夫教师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细致地描述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结果,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我们还能够做得更好”。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雷夫教师带着自我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当我们读完了这六个阶段就会给自我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我的学生也能够做的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一天都在上演不一样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教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我不一样的教室。

  第56号教室因雷夫教师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的时间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到达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书中第三章《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中写道: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所以,提高儿童阅读本事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当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父母和教师的职责要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自觉且兴趣盎然地阅读。其实阅读的目的很纯粹,因为喜欢,所以阅读。读书是很有乐趣的,这种乐趣是发自内心、无可替代的。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还应当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我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影响是很大,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一样的成人——能研究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本事——热爱阅读时一个必要的基础。经过阅读,孩子们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理解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

  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第56号教室奇迹》这本书,这是一个奇迹——一个来自美国教育的奇迹。细细地品味,细细地体会,然后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一次又一次地惭愧。

  艾斯奎斯的教育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艾斯奎斯一向精心构想着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但“三剑客”还是伤害了他的感情。由此可见,任何时候,教育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的确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开发出自我的智慧,成为一流的教师。[由整理]  一个好教师需要相当的聪明才智,还必须得扮演好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主角。一个对学生充满期待的教师,才能教育好一个班级。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细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研究。学会使用更优雅、更成熟、更能达成目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

  这点促使我重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仔细回想一下,真的是当局者迷。我一向认为自我是一个有职责心的好教师,但有很多次教育方式有所偏颇,其实我应当再多点耐心。尤其是班级里家庭环境复杂的孩子,让人难以琢磨,行为散漫过于懒惰,出现了学习问题,并使我陷入了艰难的境遇。令人沮丧的失败也随之而来,这是一种可怕的经历。好心做了傻事,这的确令人很尴尬、很难过,有些甚至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要努力才行。虽然以往有过成功、有过失误,但我依然热爱自我的职业。《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我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从艾斯奎斯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如何找到平衡真正以孩子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汲取教训学会跟孩子沟通,让自我成为一个既有智慧又很成功的教师。我想接下来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向艾斯奎斯学习:

  以信任代替恐惧

  我去年问一个教师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啊!就是听不懂嘛!雷夫教师会讲解500遍,一向到我听懂为止。

  看了这段话,我有些惭愧。每个班都有后进生,我也以往因为我反复讲解学生听不懂而大发雷霆。表面上看,好像是为学生着想,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对我产生畏惧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做的努力岂不是适得其反。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雷夫教师那样,讲3遍不懂,能够讲5遍,5遍不懂,能够讲10遍,所以,“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当用进取的态度与耐心来应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并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明白做人要诚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对学生开着“空头支票”。

  这在一些公开课上最为常见,“什么”“课后讨论”“下课教师再和你交流”,这甚至一度被称为教学机智。可问题是我们真的实现我们是诺言了吗也许,我们不会像雷夫教师那样疯狂,可至少我们必须对我们自我说过的话负职责,“身教重于言教”,让我们在自我的学生面前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吧。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惩罚学生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教师能够严格,但不公平的教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所以,惩罚学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除了公平之外,我们也能够让惩罚变得趣味些、生动些、让学生易于理解些,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你就是榜样

  “孩子们一向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我要先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做到的事,自我首先要做到。我们期望学生勤奋、谦逊、有礼,首先我们自我要做到。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时时刻刻做学生的榜样,需要时时提高警惕,关键是打心眼里热爱这份工作、热爱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

  期望能有一天,我能成为创造奇迹的人,让我的教室也能产生奇迹!

  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精选【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在讲授自我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感悟,其中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细细想来,其中还是有很多小的细节表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教书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是对于雷夫来说,教书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

  捧起这本书,总是为书里的某个细节所感动,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恨不得立刻就要去尝试一下的冲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教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教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教师?读完再来反思自我的教师主角,不自禁地感叹:做教师就应做一个像雷夫这样有追求的教师!

  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还是翻腾起不小的“浪花”:雷夫教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教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教师的教育梦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教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可是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们叫苦连天,包括自我的孩子也很成问题的教师,即可得到验证。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仅有40平方米。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引起我心灵微震还有雷夫的自省和不断思考的态度。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仅有爱自我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我的人生欢乐而阳光,仅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我一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喜欢自我,读完在这与众不一样的教室里发生的一切,我豁然开朗: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要用自我的智慧创造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并告诉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自我更有创造力呢?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挣脱传统教育的枷锁。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职责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告诉学生们尚不明白的,并让他们铭记在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填鸭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并长期流传。而

  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成了一项枯燥乏味的任务,学生成了教师刻意加工的产品,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正如克拉克对美国标准化考试谈自我的看法时所说的:“我感到我们走错了路,教师正在失去创造力,因为他们必须为应试而教,我们正在把学校变成加工厂”。其次要打破常规,大胆尝试。雷夫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学生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金钱管理”“平装书作者少年创作计划”“美丽的线绳艺术”“排演莎士比亚戏剧”等许多创意活动,虽然不很贴合常理,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十分特殊的职业,选择这项职业,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用力做只能合格,专心做才能优秀。”假如我们像雷夫.艾斯奎斯那样用力、专心地为教育事业而很多付出和无私奉献,我们同样有理由能够打造出一间与众不一样的教室,创造出卓越的成绩。

  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精选【五】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让人热血沸腾的书,在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学习“8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

  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总结和思考,逐步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等观念和认识。

  雷夫老师就是这样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向我们阐释了:教育是没有捷径的。教师散播一种榜样,的是一种目标。有人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直接从老师身上学到好作风、好品德。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雷夫老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首先取决于他的职业良心,他很真实,很坦荡,很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不安、痛苦,敢于面对教育的困惑、不良现象,而后有所思考,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为他的学生撑起一方天地,让第56号教室的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每位学生想要什么?是一时的分数还是一生的人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同的国度对教育的解读也不尽相同。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者要坚信“没有害怕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行为偏差或成绩落后的学生,教者要不离不弃,多一份耐心和关心,在师生间搭建起彼此信任、互敬互爱的桥梁,用宽容的心去善待每一位孩子,让学生有所收获:知识、技能或品德等各方面中只要学生进步了就应该算是好孩子,教者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赞许声中快乐的成长;不要小看比我们年龄小的孩子,要提供一个可以施展孩子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孩子带着自信走好每段人生路。无论何时,我们要谨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有学生教者的舞台才会精彩,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和情操才是教育的方向。相信,雷夫是每位教者的一面镜子,尽管教育工作中没有同样的舞台却有着同样的目标:让孩子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每位教者都应为这个神圣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读完本书,我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雷夫先生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应该这样说,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

  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雷夫这样说,“我这个老师没有独特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25年来,他每天提前两个多小时,放学后延长两个多小时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度过。节假日,他带着孩子排演莎士比亚,外出旅游。这本书中写到每个星期五的晚上,他带着几个孩子去看棒球赛。虽然看棒球赛前,他说:“我希望能暂时离开,因为我极度疲惫。那真是漫长的一个星期。”看完棒球赛后,大约晚上11点,他说:“我很想好好睡一觉,然后休几天假。”但是又想起那个放学后逗留在教室看书的男孩山姆,于是抹黑走到教室,果然看到借着操场昏暗灯光已经读了6个小时书的小山姆。当山姆热切地要求雷夫第二天带他去城里的图书馆,第三天去军人公墓时,雷夫“微笑了”。

  雷夫不是神,他也是一个精力有限会疲惫乏力的普通人。如果没有教育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如果没有耐心,他怎么能为学生付出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与热情。

  付出热情,首先要有奉献精神。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教师的休闲生活也丰富起来,逛街、唱歌、跳舞、旅游,把自己每天的业余生活安排得精彩纷呈,然后睡眼惺忪的顶着黑眼圈上班,当学生在做作业时,还忙里偷闲在讲坛上打个盹儿,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教学的热情奉献给学生。甚至老师在星期天接到家长咨询电话时,竟然冷冰冰地说,“这是我的休息时间”。言外之意时,你的孩子在假期出了问题不关我的事,不要来打扰我。

  雷夫提倡并强调“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并奉行不悖。他深信:着利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成功无捷径”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正是由于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使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都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真诚的祝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

  在新的一学年里我要努力向雷夫学习,做一位有心的老师。我坚信我能做到让自己和孩子们满意!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