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2021-10-12 13:13:06 观后感

《绿皮书》里的托尼与唐,一起走过一段路,吃过一样的美食,友情自然产生了;我们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对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1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2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请你去电影院看这部《绿皮书》吧,从你的视角你还能收获很多。

《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3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are you writing?”“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平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4

最近总是在家呆不住,要出去逛逛,走走,没事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所以,说走就走,买了两张《绿皮书》电影票,和闺蜜兴致勃勃的奔向电影院了!

你要问我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注意,这里的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说的也是英文,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观感,影片中主角之间的对话时而幽默,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我们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说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托尼(白人)的一系列变化,真的特别有意思!

影片的开始,托尼的妻子叫了两个黑种人到家里修理东西,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倒了两杯水给那两个黑人喝。结果,等黑人走后,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两个杯子,眼神里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适感,最后还是没忍住,把那两个黑人喝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到了垃圾桶。看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种族歧视这一思想,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

由于托尼需要钱,而暂时又没有工作,唐又给的价钱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里不是很乐意为唐服务,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合作关系,也是一道风景,一个白人为黑人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托利连唐的行李都不愿意碰,就因为他是黑人,每次开门都要用手绢擦车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接触唐的!

可是,随着巡演的进行,一路上他们之间虽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闹闹,渐渐地,托尼发现唐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他感觉到唐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唐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喝酒,于是,托尼试着靠近唐。

他们之间总之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托尼鼓励唐吃炸鸡,还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的,毕竟他可是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教养的人,这也恰恰是托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应该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他却是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筋家,但依旧不被白人接受,人们只是拿他当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负,托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来。再比如由于天黑,路况不好,他们误入了村庄,被警察关起来,就因为该区域不允许黑人进入,最后还是唐打电话给高层,才获救了!这样的事情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到最后,唐和托尼居然成了可以拥抱,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这期间是两颗心的逐渐靠近,其实,也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影片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皆大欢喜,托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为他收获了朋友,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既诙谐又引人深思。就因为肤色不同,就剥夺了他们做为人的权利,不让他们靠近白人的生活区,不让他们和白人一起吃饭,哪怕你是很著名的演奏家,依然享受的是低人一等的对待。尽管高中历史也学过,三角洲贸易,那些被卖的黑人奴隶,他们的生命简直还不如蝼蚁,真的有些可怜他们!好在,唐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虽然活得辛苦了些,孤独了些,最终也收获了朋友,收获了自尊,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绿皮书》观后感心得体会5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