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句子训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时间:2021-10-10 22:47:32 三年级作文

篇一:《小学三年级学写说话句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写说话句》教学设计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香华实验学校 爱如茉莉

校本教研专题:通过言语表达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设计理念:

小学三年级学生习作之所以不生动、不具体,“写不好人物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次习作指导力图结合学生实际,首先通过例文让学生明确:

1.生活中人们离不开说话,让人物开口说话,文章中的人物就活了。

2.完整的“说话句”有两个部分——说话内容和提示语。

3.知道什么样的提示语是最精彩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多种训练方式,通过评价,使学生在体验和强化中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说话句里的提示语,加入神态、语气、动作、心理描写,不重复用“说”。

2.能灵活安排提示语的位置。

3.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将提示语写具体、写活的方法。

教学难点:写说话句灵活安排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红色水笔、专项练习纸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引言激趣: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说话,我们301班就有很多能说会道的同学。可是(师叹气)钟老师最近却遇到好多个哑巴,不信?看吧,就在我们同学的习作里,人物往往都成了哑巴,不会说话。

1.读一读: 老师这有同学的一篇习作,读一读。(出示学生编的一个童话故事) 一天,小猴孙小圣和小熊棒棒到公园去玩。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可高兴啦!

来到公园,他们看见一个漂亮的亭子便坐下来休息。这时,小猴发现亭子里有一根漂亮的柱子,他“噌”地一下爬了上去,在上面随手写了“孙小圣到此一游”几个字。

棒棒狠狠地批评了孙小圣不文明的行为,小圣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议一议: 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要让我们能听到人物的声音,让人物开口说话)

小结过渡: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很多话,写文章时千万别把人当哑巴。这节课我们来学写说话句。板书课题:学写说话句

二、“提示语”的引入

1.热身游戏:“说”词大集合。

(1)不少同学写的说话句,“我说”“你说”“爸爸说”“妈妈说“小猴小狗说”,说个没完,一说到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给“说”换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请同学们写到黑板上。板书:说 (喊、嚷、叫、问、答„„)

(2)表示“说”的两字词语有:商量、谈话、嘱咐、叮咛、批评、夸奖、议论、吩咐、声明、劝说„„

(3)不少成语也表示“说”的意思:自言自语、窃窃私语、花言巧语、妙语连珠、议论纷纷、夸夸其谈、强词夺理、胡说八道、滔滔不绝(灯片展示,读一读,记一记)

小结:写说话句时,要想一想,用哪个词来代替“说”,不要重复用“说”字。

2.小组竞赛: 看看哪组说得多,说得与众不同。谁( )地说 板书:( )地说

(1)根据发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从“动作、神态、语气、心理”等不同方面来补充词语或短语,鼓励能同时运用几个方面进行补充的学生,如:小猴摸着头,不好意思地小声说„„ 板书:动作、神态、语气„„ 小结:像这些提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或语调等方面的短语,我们称为“提示语”。

完整的“说话句”一般有两个部分——说话内容和提示语。 板书:提示语

(2)出示说话内容:“你上课真专心啊!”指名读这句话,说话内容有了,但是缺少提示语,不知道谁说的,也不知道夸谁呢。先看老师表演,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让它成为完整的说话句。

A. 钟老师走到钱浩文面前,伸出大拇指,微笑着说:“你上课真专心啊!” (谁来补充提示语)

B.钟老师走到祝赫跟前,轻轻咳了两声,敲了敲桌子,一字一顿地说:“你上课真专心啊!”

( 哪位同学来补充提示语)

3.讨论体会:说话内容同样是“你上课真专心啊!”为什么听出不一样的意思? 小结归纳: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语气不同,给听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果

提示语能够把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写具体,那么就能把人

物写活,写生动,甚至会很有趣。精彩的说话句,不仅能听到声音,

还能看到动作、表情等,因此内容越丰富的提示语越精彩。精彩藏

在提示语当中,所以我们要在提示语上下功夫。板书:丰富

4.读句比较: 出示三个句子,请三名同学读一读:

小熊生气地说:“孙小圣,你这是干什么!”

“孙小圣!”小熊生气地说,“你这是干什么!”

“孙小圣,你这是干什么!”小熊生气地说。

①看看三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提示语和说话内容相同){小学生句子训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②看看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示语的位置和标点不同)同学们在写不同位置的提示语时要特别注意标点的正确使用。 相机板

书: 前 : 中 , 后 。 ③提示语为什么要放在不同的位置呢?

小结:一是为了句式灵活,不呆板;二是作者根据情感表达或文章内容的需要,想要强调某一部分内容,就将这部分内容写在句子最前面,相应地提示语就安排在句子前面或中间或后面,也有不用提示语的情况。我们不妨来体会体会。

A.请女生读第一句,指一男生回答:第一句话提示语在前,你认为强调了什么?

B.男生齐读第二句,指一女生回答:第二句话提示语在后,你认为强调了什么?

C.全班齐读第三句,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5.尝试运用:

(1) 看同学表演,说一个完整的“说话句” 。试着把提示语放在前中后不同

位置。

(请一男生表演 张天浩两手举过头顶,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太好了!太好了!我跳高比赛拿了第一名!” )

(2)好的说话句,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充满画面感、立体感。

看图说一个精彩的说话句。出示“小熊和小圣”的图,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分别给棒棒和小圣配音,让它们开口说话。

6.小试牛刀:拿出专项练习纸,回忆本节课的学习或生活场景,按要求写三个说话句。

“学写说话句”专项练习

评价标准 a. 提示语丰富,有神态、动作、语气等。★

b.不重复用“说”字。★

c. 提示语安排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d.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e. 充分发挥想象,与众不同。

1.提示语在前

2.提示语在后

3.提示语在中间

自评:我可以获得( )颗★。 同学评:他(她)可以获得( )颗★。

(大屏幕出示“说”的近义词,供同学们选用。)

6.师生评议

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策略

摘 要: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

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

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或具体策略,使教

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

经验进行分析的过程。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

切的联系,它不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还是选择教学策略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如果说有效教学需从

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那么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从有效的学情分

析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合适的

选择,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一、在诊断中明确学情

学情分析重在分析,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罗列或陈述学生的基本情

况上。教师要结合了解到的学生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

看内在,深入剖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要像医术高明的医生那样,

善于从学生身上诊断、分析其发展状况,像开处方一样提出解决问

题的方案和假设,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旅

程。

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人教三年级上册)之前,在学生中做了

篇三:《教学设计内容通常包括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内容通常包括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评价几方面。下面就以小学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实验教材,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品读能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的课外阅读及做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以“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人物的外表,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直奔重点,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后,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深邃,在平和中彰显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爱同学。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悟父子之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不断的读中,促进学生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对同学的爱。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真诚的爱创造的奇迹。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圈画感动的句段。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明确目标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师:是的,地震是无情的,课文中的父子却用爱和真情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文中父亲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板书)

【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1、速读课文,勾画批注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品味品味,用一两个词语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2、互动交流,感悟内蕴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先让学生说完感动的句子后,再按课文的顺序,课件显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

重点句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大家很会读书,课文中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确实很多,我们先来看这段话。(出示重点句一,学生读)

师:这段话有两句话,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

(1)品味第一句。

生:第一句话打动了我,从这句话中我知道时间很漫长。

师:为什么说这38小时是漫长的?

生:父亲心里焦急,所以感觉时间很漫长;一分一秒都关系到儿子的性命,所以时间漫长;父亲挖得很艰难,时间过得很慢„„

师:大家体会得很好。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要把这些数字一个个罗列出来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体现父亲挖掘的艰难;体现父亲的焦急;体现父亲的坚定„„

师:细细地把时间写出来,还有这样的好处。谁来读这段话?(引导学生读出漫长的意味)

(2)品味第二句

生回答第二句打动了他(她)后,师请该生读这句话。

师:请你再读一遍。

生:“他满脸灰尘”——

师:我打断一下,他为什么会满脸灰尘?

生:父亲挖得太投入了,沾满了灰尘也顾不上清理;他挖的时间很长,才会沾满期灰尘;当时周围一片混乱,灰尘很多,环境很不好„„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很好。请你接着读。

生:“双眼布满血丝”——

师:(打断)为什么?

生:他缺乏睡眠,疲惫不堪;他内心非常焦灼才会双眼布满血丝„„ 师:你再读。

生:“衣服破烂不堪”——

师:为什么?

生:他的衣服是被废墟磨破的;他在那些石头上呆太久了,衣服被磨破了都不知道„„

师:再读。

生:“到处都是血迹”——这又是为什么?(师用力诘问)

生:他手被磨破了,流血了;他可能指甲也磨损了;他膝盖磨破了,血肉模糊;可能周围的废墟也沾满了他的鲜血„„

师:原来,这一字一句里面,都浸透着深深的父爱呀!我们再来一遍。谁来读?(再请一生,师生一问一答)

师:挖掘时,父亲会想些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话。

师:父亲38小时的泣血坚持创造了奇迹,瓦砾堆底下终于传出了孩子的声音。父亲的举动堪称壮举啊!

在我们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课件显示诗句,各自读后配乐齐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重点句2:

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透过外貌、衣着、神情描写,我们的心灵被父爱震撼了。而人物间的对话一样让我们感动。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出示重点句二,指名读)

(1)师:大家看这个词——“大喊”,这说明什么?

生: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搏斗,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了,父亲该是多么激动呀!

师:你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