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尝试500字(在水里放盐使鸡蛋浮起来)

时间:2021-10-10 22:39:44 三年级作文

篇一:《《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三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

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背景分析】要想全面掌握一个知识,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原理,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展示的研究主题。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 能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方法。

● 知道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

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 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结实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 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

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 水槽、烧杯、生鸡蛋、盐、橡皮泥、泡沫塑料、硬币若干、小潜艇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每组桌上都有一只装着水的杯子,有一只鸡蛋沉在水里

1、老师举起一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把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它会怎么样?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沉入水底

2、再举起一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把这只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又会怎么

样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几乎一致认为“沉”)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上浮,最终悬浮在水中

(学生发出惊讶声)

3、(举起两只烧杯)提问:鸡蛋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了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鸡蛋浮的杯中加了盐

追问:你怎么知道加了盐能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你自己试过吗?

(摇头:没有)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想)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课始学生看到了沉在水里的鸡蛋,当老师第一次提问“鸡蛋会怎么样时”,孩子们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说“浮”的学生也有很多的不确定;而当第二次提问时,却一致认为是“沉的”,这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看到悬浮的结果,孩子们惊讶极了,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本环节改变了课本的呈现顺序,首先从学生身边的“鸡蛋”着手。学生桌上的杯子、鸡蛋,是一个幌子,起一定的干扰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操作的第一环节。从鸡蛋静态的“沉”,到动态的“沉”、,再到动态的“悬浮”,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加强,跃跃一试的心理更加迫切。“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问,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高涨。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

1、现在就请小朋友们用加盐的方法使鸡蛋浮起来。边实验边观察,同时完

成记录表1: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记录单

年 月

学生分组实验:边加盐边搅拌,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

2、(中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适当提示)

提问:你们杯中的鸡蛋浮起来了吗?(没有)

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有,有一点浮起来了)

你认为是什么使鸡蛋有一点浮起来了?那为什么还没有完全浮起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是盐在起作用,但是盐还不够)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学生根据观察的情况得出结论:继续加盐)

3、学生继续实验至每组的鸡蛋都浮起来(教师巡视)

提问:鸡蛋都浮起来了吗?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开始大家都加了盐,鸡蛋为什么没浮起来了?(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在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鸡蛋浮起来。 (指导学生完善记录单)

4、谈话:在一条江、河、湖或海里,如果有足够多的盐并且溶解了。人

在这样的水里会怎样呢?想知道吗?(想)

课件播放:人躺在死海上看书的景象。学生观看、感受、交流

【设计意图】“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互相讨论共同交流得到的结论,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实验中由于方法不熟练,有些孩子一开始很是小心翼翼的,以至现象不明显,气氛一度沉闷。“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当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自己正迈向成功时,气氛又恢复了先前的热烈、兴奋。当孩子处于不利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起他们继续攀登的信心。

三、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橡皮泥看到鸡蛋在水里玩得这么开心,也想到水里玩儿。橡皮泥下了

水,会怎么样呢?(学生猜测、交流:浮在水面上亦或沉在水里)

教师演示,现象:橡皮泥沉下去了

咱们能想个办法使橡皮泥也浮起来吗?(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现在请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办法?怎么做?(学生讨论并且汇

报)橡皮泥浮起来后,它还想带着一些硬币一起游玩。比一比哪一组橡

皮泥带的硬币多。同时完成记录表2

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实验记录单

组别: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评议并与其他组的结论比较

提问:①为什么改变橡皮泥形状后每组载的硬币不一样多?

②同样用漂浮物,为什么有的组载的很多,有的组只载了几枚? 共同小结:漂浮物都很轻,漂浮物越大,装的东西越多;橡皮泥改变

的形状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

【设计意图】橡皮泥是一种特殊的材质。在这一操作中,我们借助它的特殊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借助漂浮物与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完成实验,当然也可以两者都进行实验。不管是哪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直至成功。借助漂浮物时,要让学生体味物体的摆放位臵很重要;改变物体形状时,

如实验失败,应启发学生寻找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成功者做的船,使学生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成功。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知道了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又一方法。

四、探究应用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关物体沉浮的例子?

有没有一种船,既能在水下又能在水面上自由行使?(潜水艇)

播放潜水艇的相关资料

边看边思考:潜水艇是怎样实现自己自由沉、浮的?

(板书:减轻自身重量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根据进程发放小潜艇)

请将小潜艇放入水槽里。试试看怎样使它沉下去?

(操作、交流:用针管将水抽进小潜艇,小潜艇下沉了)

能使它浮起来吗?

(分组讨论、操作、交流:将空气推入小潜艇,挤出水,小潜艇浮起来了)

(教师指导未成功的组体验成功)

3、为什么小潜艇进了水下沉,排出水注入空气就上浮呢?{一次成功的尝试500字(在水里放盐使鸡蛋浮起来)}.

(学生讨论、交流)

共同小结:同样多的水比空气重。潜水艇灌入空气后,自身重量变轻,

所以上浮;而排出空气灌入水后,自身重量变重,所以下沉。

【设计意图】潜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类事物。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小潜艇”的操作,孩子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进水、控水,在“小潜艇”充气后上浮的实验中,体会着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动手操作优于空口说教。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着快乐,收获着知识。

五:总结拓展

1、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内容?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交流:船、救生衣等)

2、思考: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引导讨论:在渔网上面栓轻的物体,渔网下面栓重的物体,这样渔网就可以立在水里了)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使学生对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识是生活的提炼,生活又是知识活生生的再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让渔网立起来,使我们的所学有了检验,也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

笔者简介

王彩兰,女,小学一级教师。撰写的论文获“蓝天杯”二等奖,江都市学科论文二等奖,“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教学设计二等奖;获市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科学课);指导的学生科学论文获江都市一、二、三等奖和全国“小探索者”科学论文竞赛一、二等奖。

电话:0514-86358518

Email:xiaoweilaner321@163.com

篇二:《一烧杯盐水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底还有少量的盐巴没有溶化,一鸡蛋漂浮在盐水》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主题 有趣的水 备课4》

第 十 四 周个别化学习计划

5.20 周一上 罗君 活动名称:水中的哈哈镜 活动目标:

1、在玩水中感受物体倒影在水中变形的有趣现象。 2、尝试用夸张的绘画手法表现物体的倒影。 活动准备:

1、幼儿感受过’哈哈镜“的有趣现象,看见过水中的倒影。 2、大水盆3个、蜡笔、水彩颜料、刷子、玩具。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1、欣赏诗歌《哈哈镜》

2、谈论:听到诗歌中讲什什?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倒影在水里,圆的变成什么,扁的变成什么,长的又变成什么?为什么? 小结:原来水里晃动的时候,里面的倒影也在晃动所以就像照哈哈镜一样。 二、玩倒影,体验乐趣

1、每组分别提供一大盆水,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2、比较平静的水面和晃动的水面倒影有什么不同,进一步发现水盆中的倒影有时会变得歪歪扭扭或破碎,并从中体验乐趣。 三、绘画想象

1、想象水中还有什么倒影,什么倒影最有趣,并用蜡笔画出来。 2、用刷子蘸水,在画上刷上一层淡淡的水彩,以表现水的意境。 3、相互欣赏各自画的有趣的倒影。

反思: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大班幼儿好想象、爱幻想的特点,从幼儿身边喜欢的哈哈镜入手,大胆改变以往美术活动中幼儿惯用的绘画材料--长方形白纸,以形状多样的有色卡纸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观察、分辨、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在自选的材料上自由想象,用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眼里、心里的可爱形象,充分体验了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及创作的热情令我深感意外,由此我想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棒的!

5.20 周一下 凌静 活动名称:会变魔术的水{一次成功的尝试500字(在水里放盐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准备:

大脸盆两个 糖、盐、味精若干 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 水 鸡蛋一人一个 小脸盆毛巾 课件《淹不死人的死海》种物品,并实验在水中的沉浮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每组“沉与浮”的实验结果

课前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种物体并分组进行实验物体的沉与浮,课上由一位幼儿来介绍。 将物体按沉与浮分类

师:“有些东西放在水中是沉的,有些东西放在水肿是浮起来的”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师“鸡蛋放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

幼儿将鸡蛋防如装有水的一次性被子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 生“鸡蛋在水里是会沉下去的” 2、变魔术“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出示一份水,防如鸡蛋,鸡蛋浮起来了。 师“猜猜为什么鸡蛋放入这个水中会浮起来呢” 生“放了盐”

经验准备:幼儿收集各

篇四:《鸡蛋沉浮》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在感知了木头、树叶、塑料积木等在水里会浮上来,而铁丝、石头、砖块、铜铃、鸡蛋等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现象之后,幼儿对沉浮现象似乎更感兴趣。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也浮上来呢?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记录,从中发现盐可以让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沉浮变化的具体经验,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一)以观察导入,发现问题,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引起幼儿的兴趣,有了兴趣幼儿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开始前,我问了一句幼儿都喜欢听的话:喜欢玩游戏吗?跟我一起去玩游戏。让幼儿充满期待的参加今天的活动。活动正式开始,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桌子上的两瓶等量不同性质的水,通过比较孩子们都认为两杯水一样多。紧接着我出示一个生鸡蛋,问: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杯子里会怎么样呢?有的幼儿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上来。那到底怎么样呢?请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幼儿站表示浮,蹲表示沉。让幼儿都有自己不表达的机会。接着出示结果,共同验证。又请幼儿猜测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并请幼儿分别把红色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获得鸡蛋在水中的具体位置。通过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明明是两杯水可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里的秘密,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几名幼儿在我的引导下尝了尝放有盐的水,他们忙说老师尝起来咸咸的,通过尝尝幼儿都发现了这里的秘密,原来水里加了盐,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从注重培养幼儿质疑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着手,我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往水里加盐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吗?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接着我们就进入幼儿实验环节。

(二)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节课

通过幼儿亲历两次实验,让幼儿自己探究感受盐量与鸡蛋沉浮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实验,让幼儿发现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从而使幼儿知道只有在水里加一定量的盐,并将盐搅拌使它溶解在水里,鸡蛋才能浮上来。在探索实验中,有程希喆小朋友比较大胆,放了一勺没浮起来,又接着放了几勺,当鸡蛋浮上来时他兴奋的不得了。请他介绍了鸡蛋浮上来的秘密,又通过课件播放,让幼儿直观的看到在水里“放盐→搅拌→鸡蛋浮起来”的过程。在发现这个秘密后,我又引导幼儿到底要加几勺的盐鸡蛋才会浮到水面?从而引发他们对第二次实验的兴趣。

幼儿的合作学习,它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达到学习目标。其间每一个成员间互相依赖、休戚与共、资源共享、互助成长。所以我班在活动中一直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在这次的实验中,我要求他们先要找朋友商量,然后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边观察边记录,他们不仅要记录放盐的数量,还要记录每次放盐后鸡蛋在水中位置的变化。孩子在实验中,都能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这个环节中我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实验后我让幼儿介绍实验情况,从而体验合作及成功的快乐。最后,通过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所以在第三环节中,我安排了一个思考题,使幼儿联系实际、深化认识。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还有什么方法也能使鸡蛋浮起来?不断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幼儿自主去发现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多种方法,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

整个活动,我更多的是关注和引导幼儿商量、合作、交流,更多的是让幼儿通过合作、实验,来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来体验合作及成功的快乐。纵观活动,“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这样的探究过程一直贯穿始终,以幼儿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幼儿能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幼儿科学素养,培养了幼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五:《《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王彩兰

【背景分析】要想全面掌握一个知识,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原理,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展示的研究主题。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渗透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 能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方法。

● 知道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

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 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结实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 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

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 水槽、烧杯、鸡蛋、盐、橡皮泥、泡沫塑料、硬币若干、小潜艇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每组桌上都有一只装着水的杯子,有一个鸡蛋沉在水里

1、老师举起一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把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它会怎么样?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沉入水底{一次成功的尝试500字(在水里放盐使鸡蛋浮起来)}.

2、再举起一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把这个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又会怎么

样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几乎一致认为“沉”)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上浮,最终悬浮在水中

(学生发出惊讶声)

3、(举起两只烧杯)提问:鸡蛋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了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鸡蛋浮的杯中加了盐

追问:你怎么知道加了盐能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你自己试过吗?

(摇头:没有)加了盐,鸡蛋就一定能浮起来吗?(演示加盐,鸡蛋没变

化)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盐少了、没搅拌)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

动手,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想)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课始学生看到了沉在水里的鸡蛋,当老师第一次提问“鸡蛋会怎么样时”,孩子们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说“浮”的学生也有很多的不确定;而当第二次提问时,却一致认为是“沉的”,这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看到悬浮的结果,孩子们惊讶极了,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本环节改变了课本的呈现顺序,首先从学生身边的“鸡蛋”着手。学生桌上的杯子、鸡蛋,是一个幌子,起一定的干扰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操作的第一环节。从鸡蛋静态的“沉”,到动态的“沉”、,再到动态的“悬浮”,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加强,跃跃一试的心理更加迫切。“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问,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高涨。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

1、现在就请小朋友们用加盐的方法使鸡蛋浮起来,提示:加盐的同时,还

要搅拌。边实验边观察,同时完成记录表1:

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记录单

年 月

学生分组实验:边加盐边搅拌,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

2、(中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适当提示)

提问:你们杯中的鸡蛋浮起来了吗?(没有)

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有,有一点浮起来了) 你认为是什么使鸡蛋有一点浮起来了?那为什么还没有完全浮起来呢?(学生讨论、交流:是盐在起作用,但是盐还不够)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学生根据观察的情况得出结论:继续加盐)

3、学生继续实验至每组的鸡蛋都浮起来(教师巡视)

提问:鸡蛋都浮起来了吗?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开始大家都加了盐,鸡蛋为什么没浮起来了?(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在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鸡蛋浮起来。

(指导学生完善记录单)

4、谈话:在一条江、河、湖或海里,如果有足够多的盐并且溶解了。人

在这样的水里会怎样呢?想知道吗?(想)

课件播放:人躺在死海上看书的景象。学生观看、感受、交流

【设计意图】“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互相讨论共同交流得到的结论,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实验中由于方法不熟练,有些孩子一开始很是小心翼翼的,以至现象不明显,气氛一度沉闷。“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当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自己正迈向成功时,气氛又恢复了先前的热烈、兴奋。当孩子处于不利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起他们继续攀登的信心。

三、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橡皮泥看到土豆在水里玩得这么开心,也想到水里玩儿。橡皮泥下了

水,会怎么样呢?(学生猜测、交流:浮在水面上亦或沉在水里)

教师演示,现象:橡皮泥沉下去了

咱们能想个办法使橡皮泥也浮起来吗?(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现在请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办法?怎么做?(学生讨论并且汇

报)橡皮泥浮起来后,它还想带着一些硬币一起游玩。比一比哪一组橡

皮泥带的硬币多。同时完成记录表2

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实验记录单

组别: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评议并与其他组的结论比较

提问:①为什么改变橡皮泥形状后每组载的硬币不一样多?

②同样用漂浮物,为什么有的组载的很多,有的组只载了几枚? 共同小结:漂浮物都很轻,漂浮物越大,装的东西越多;橡皮泥改变

的形状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

【设计意图】橡皮泥是一种特殊的材质。在这一操作中,我们借助它的特殊

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借助漂浮物与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完成实验,当然也可

以两者都进行实验。不管是哪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直至成功。借助漂浮物时,要让学生体味物体的摆放位臵很重要;改变物体形状时,如实验失败,应启发学生寻找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成功者做的船,使学生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成功。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知道了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又一方法。

四、探究应用(小潜艇的沉与浮)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关物体沉浮的例子?(互相交流)

有没有一种船,既能在水下又能在水面上自由行使?(潜水艇)

播放潜水艇的相关资料

边看边思考:潜水艇是怎样实现自己自由沉、浮的?

(板书:减轻自身重量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次成功的尝试500字(在水里放盐使鸡蛋浮起来)}.

2、(根据进程发放小潜艇)

请将小潜艇放入水槽里。试试看怎样使它沉下去?

(操作、交流:用针管将水抽进小潜艇,小潜艇下沉了)

能使它浮起来吗?

(分组讨论、操作、交流:将空气推入小潜艇,挤出水,小潜艇浮起来了)

(教师指导未成功的组体验成功)

2、为什么小潜艇进了水下沉,排出水注入空气就上浮呢?

(课件配合演示) 学生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