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见到你的第一面

时间:2021-10-10 22:06:33 六年级作文

篇一:《《一面》教学设计》

《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

[教材分析]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

[学生分析]

我班有学生40名,这个班基本每年都换老师,我也是今年才接的,绝大部分学生家庭都在农村,纪律可以,学习一般。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并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粗知文章大意”和“运用方法自己读懂文章”两大任务。我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自由阅读——自能阅读——自得收获,即延续“鲁迅对广大青少年的爱”之情,自觉走进文章;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为任务自由阅读;针对重点问题,运用学习方法阅读,解决问题;最后交流自己在文章内容、表达方法,以及精神、情感等领域的收获。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课前准备]

1、本文作者阿累简介。收集鲁迅的资料、照片

2、小黑板(生字词、重点句子)

3、鲁迅逝世前日记、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一面就印象深刻,难以忘记的人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一面》就是作者阿累在见过主人公一面之后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写的,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

2、对于阿累和鲁迅,大家了解多少?【交流资料,了解阿累、鲁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

3、同学们对于阿累和鲁迅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明白为什么阿累只见过鲁迅先生一面之后就难以忘怀呢?

[设计意图]

了解阿累、鲁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行为。以“为什么阿累只见过鲁迅先生一面之后就难以忘怀”为任务驱动,激起学生对这篇略读课文的阅读期待,自觉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初读课文,指名认读生字词,及时正音。

jiào hâ qiàn jiǒng xūn zēng

地 窖 赫 然 嵌 着 窘 相 熏 黑 憎 恶 nüâ kāi zì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讲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的内山书店与鲁迅见了激动人心的一面。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一个口头练习,即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来讲述书店偶遇鲁迅的事情。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先生是什么样子的?那么短暂的一次会面,我对鲁迅的印象怎么样呢?【学生浏览全文】 sǒu sháo 虐 待 揩 油 恣 情 抖 擞 脑 勺

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对鲁迅最深的印象,那就是——“瘦”。(板书) 找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仔细品读。【小组同学一起找,品读,派代表在班上汇报。】【重点朗读这几个句子,个人挑战读、小组读、全班读】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他用竹枝似的手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4)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5)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

(6)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衣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2、这六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出示六个句子,同桌互说,在班上说】

第一句从总体上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瘦。

第二句主要描写了他的脸部。

第三、六句描写了他的手非常瘦。

第四、五句描写了他的脸。

这几句话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鲁迅的?

第一次是总体写他的瘦,有两次是写他的手,有三次是写他的脸非常的瘦。

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么瘦?【小组同学一起找,在班上汇报】

同学们,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么瘦呢?请同学们再继续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28自然段:“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同学们,我们从“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还有“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革命一生的,他身上有一种奉献精神。(板书:全心全意 革命一生 奉献精神)这就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瘦的原因了。(板书:鲁迅)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略读课文教

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深入阅读。

作者对于鲁迅外貌上“瘦”这一特点的反复描写,是文本在人物描写上的凸显之笔,让学生重点品味这些语句,能准确地感受人物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文中有很多写得好的句子,让我们一起去品析一下吧。【小组内品读交流、选代表在班级汇报】。

1、文中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的意思是很鲜明、很明显的意思。作者眼前为之一亮,表明了他对鲁迅的敬仰,以及见到“鲁迅译”这三个字的兴奋心情,是因为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看到了他,就好像看到了光明一样,所以,作者的眼前为之一亮。

2、文章的13自然段最后一句: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摩挲”的意思是“反复地抚摸”。

我反复地抚摸,但是还舍不得买,这里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书,但又难以得到的心情。

3、文章的16自然段: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同学们,想一想,“父亲”是多么亲切的字眼,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公车售票员,可是鲁迅先生却对我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和,让我的心里感觉到了温暖,有一种慈父般的爱涌在了我的心头。

4、文章的27自然段:“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热爱文学的青年,一个是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他们是心有灵犀,一见如故,当我见到鲁迅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快乐,想叫出来却又不敢叫出来,所以就结结巴巴的。这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最崇敬、热爱的鲁迅就在身边,这种激动的神态,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出来。

“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同学们,为什么作者当时不直接喊出鲁迅先生的名字,而是向四周望了望呢?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而且环境非常险恶,怕有密探之流秘密偷听。“可没有蹦出来”这是因为我要保护鲁迅先生,不让他被发现,这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的敬爱之情。

让我们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5、文章的29自然段: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在这里,既写出了作者被鲁迅先生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之情。

带着这种感激之情,同学们,再把第29段读读吧。

6、文章的最后一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因为我和鲁迅先生之间的一面,就给我极大的鼓舞,而且还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使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能够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的力量,通过这句话,作者将一次小的见面和鲁迅大的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板书:“小’见面 “大”精神)

7、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又给予了我怎样的关怀呢?

首先,他是廉价卖书,而且还无私地赠书给我,另外,他还推荐别人的书给我,就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还有那点头,那微笑,都是对我们年轻人的信耐,给我们信心。

8、小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一面给了我什么样的印象呢?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呢? 可以说这一面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力量是无穷的,时刻以“鲁迅先生是和我们是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是永远在一起的,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作者牢记了这一面。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促使着学生沉浸在一种积极的深入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五、课外拓展

1、补充材料

下面老师补充一点材料给大家,这是鲁迅逝世的前三天的日记,我们听听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做什么。【两名学生读日记,同时配以渲染气氛的背景音乐】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 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

篇二:《《一面》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关注外貌描写,通过比较学习,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逐步塑造人物“瘦”的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仿写片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课外资料,感受鲁迅先生日渐消瘦外貌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鲁迅先生爱青年、爱民族的人物品质。

【教学重难点】

关注外貌描写,感知人物的“瘦”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逐步立体地塑造鲁迅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并仿写片段。

【课前谈话】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出示)他是——鲁迅。对于鲁迅先生,你有哪些认识,简单说一说。

2.浏览资料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作品,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此外,他还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与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

同时,鲁迅非常关心爱护青年。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他用心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鲁迅先生有关。课题是——一面(齐读)。

2.什么是一面?(初次见面)

3.文章的作者阿累和鲁迅先生短短的一面,却令阿累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的一{当我见到你的第一面}.

生,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 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距离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看书。我想买书却缺钱,踌躇之际遇到了鲁迅先生,先生向我荐书并赠书,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三、 关注外貌描写,体会鲁迅的“瘦”

(一)初步感知“瘦”

1.是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鲁迅与阿累在内山书店的一面之缘。那么这短短半个小时的一面,鲁迅先生给阿累留下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瘦)

2.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瘦,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并想一想,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关注到鲁迅的瘦。

3.交流

第一次: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

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这是我刚进书店时)

第二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

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当鲁迅向我走来时)

第三次: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抱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

这本比那本好。”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书“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当鲁迅站在我面前,向“我”推荐书时)

第四次: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当我得知他就是鲁迅先生时)

(二)比较阅读,体会写法

1.这四次都是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透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瘦呢?请同学们比较着来读一读这四次外貌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2.第一次比较:体会作者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并感受他写作角度的变化。

(1)第一次描写外貌,阿累站在远处,是远观的。第二次鲁迅先生正向阿累走来,是近观。第三次和第四次,鲁迅先生就站在阿累的面前,是细看。因此作者按由远而近的方法描写鲁迅的瘦。

(2)第一次因为是远观,因此只是个粗略的轮廓。第二次大略描写了面孔、头发、胡须,看的不是很真切。第三次描写外貌的细节,因为面对面所以写得更细腻了。作者按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的方法描写鲁迅的瘦。

(3)小结:从最初地一望,到最后地仔细地看,作者就是这样,通过由——远而近、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我们一步步感受到鲁迅先生是多么瘦啊!

3.第二次比较:感受作者逐步的情感流露

(1)除了有顺序地进行外貌描写,他还——再比较着来读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2)第一次粗看,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没有情感;第二次和第三次,逐步细看后,对于先生的瘦,表达了自己的担心;第四次,得知人物身份后,带着情感来写外貌,表达自己对先生健康的担忧。感叹号地运用,增强语气。

(3)通过刚才一次次的比较,我们对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