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滑的作文

时间:2021-10-10 21:49:33 三年级作文

篇一:《圆滑处世,方正做人》

圆滑处世,方正做人·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

2010年04月03日 星期六 09:16 “方圆”之说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一枚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但古代先贤却在这小小钱币中悟出许多的道理。

《论语》“仁者可谓方也矣”。古代把“内外相应,言行相称”的人称做“方者”;而“圆”则具有圆滑世故、言虚行伪的意思。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被古人当做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黄炎培给儿子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做人应当方圆并用,该方则方该圆则圆。 方是刚,圆是柔。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外有圆,圆内有方。能方能圆,亦方亦圆。方圆合一,无往不胜。 方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脊梁。圆是成功之道,是处世的锦囊。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地处处受敌。为人做事太方正太圆滑则寸步难行。只有方圆相间,方圆并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享受快乐惬意的人生,成就功名和大业。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洪自诚《菜根谭》

行得通也。”

史上有很多精通“方圆”之道而成就功业的。如:诸葛亮、徐文远、曾国藩、勾践、乾隆二刘(刘统勋和刘纶)、同时期的刘墉、纪晓岚等具精此“变通”之道。刘宗元因严正刚直,藐视贵族,直言抨击官场丑恶,显得锋芒毕露。以至遭到种种报复和打压,最后流放南方,方才觉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将可退也。”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淮南子·主术训》 :“智欲圆而行欲方”,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正气、骨气和品德,要在坚持原则情况下和保持独立的个性。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 “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在学校时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

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看呆。这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见到穷凶恶极的罪犯窜人老百姓的家里,杀人越货、绑架无辜或逼人做质的时候,被害人是怎样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罪犯的信任,而伺机在罪犯不在意或误认为在他的挟迫下真的与其合作的时候,出其不意地逃脱报案或径直击败罪犯。这其实是外圆内方的最好案例。试想,假如面对凶狠的罪犯,暴跳如雷,罪犯不先砍掉你的脑袋才怪呢。只有把“方”用“圆”先掩盖起来、包藏起来,装出很诚实的样子,利用笨拙的诚实稳住对方,充分地运用对方的怜悯之心,使对方不加害自己,才会为以后施展擒拿罪犯的计谋赢得时间和条件。

这种外圆内方的办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 《三国演义》中有一

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人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 “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忌,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还有,对于一些有经验的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力再大,毕竟还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听命于自己。

篇二:《吕琢 学生作文》

吕琢 学生作文“虚无化”倾向例说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但是我们却时常感叹,在学生的作文尤其是考场中,常常会失去“我”,有时甚至失去了“人”,因为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不说“自己的话”,甚至不说“人话”;感叹之余我们又时常感慨,这样的作文居然还能大行其道、长盛不衰,甚至还有可能在高考中博得青睐。

我将这种现象称为作文的“虚无化”。而“故作深沉说套话”、“展开笑脸说好话”、“左顾右盼说废话”“睁着眼睛说瞎话”等则可能是学生作文“虚无化”的最典型的表现。 现象一:故作深沉说套话

我们不希望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过于幼稚”,但我们也同样不愿意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过于成熟”。但是,那种与作者的年龄特征和心智特征极不相符合的“故作深沉”“高深莫测”却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充斥于当下的学生作文中。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沦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

见惯了太多这样的行文,而这却是时下一些优秀作文的“样板”。整齐的句式,华美的语言,确实很美,很迷人,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驾御语言和描写的功力,这也的确能够取悦于人,也许这就是能够归为“优秀作文”之列并公之于众、让人欣赏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文章华美的语言和整齐的句子,撩起它那迷人的面纱,从思想和内容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谁知道这是在说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又有谁能揣摩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呢?“孤独者”“思想者”“归隐者”,这罗列的三个概念本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而“窥视人生的真谛”“探究生命的奥秘”“领悟宇宙的深义”在一般人看来,又实在是大了点、玄了点、空了点,其实质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之类的套话毫无二致。

所以,我之管见,以为这样的行文除了能够增加一点文采外,别无所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是作者故作深沉地说的一堆套话。这样的语言不应该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之口,这样的文章也不具备作文的最起码的要求——信度,因为我们希望在学生的作文中见到的是学生极富个性的自己和“他”的语言,而不是政客般的世故和圆滑。

作文需要求“真”——“真”的形象,“真”的语言,“真”的感情。

现象二:展开笑脸说好话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们都说作文要“我手写我心”,也就是说,在作文中学生要通过“我”的富有个性的语言,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感悟,这其中就要处处都闪现“我”的影子,并且要让别人也能够通过“我”的语言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确实是“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目前的普遍现状却是,学生的作文始终处于一种“无我”的状态,因为缺少了自我的发现和感悟,缺少了可言之“物”,于是只能靠语言来“包装”,于是只能“矫情”,堆出笑脸去说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漂亮话”,寄希望于通过语言的“繁荣”掩盖内在的“苍白”,从而打动读者。如下面的这个例子:

记得海德格尔曾说过,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要感谢海德格尔,这位精神的探索者,为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隅空白。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

上面这段文字写得可谓洋洋洒洒,竭尽纵横之能事。从余秋雨的文章,到海德格尔的精神;从鲁迅的诗歌《悼杨锉》,到庄子的名言;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吟咏,到五柳先生的理想展望,到东坡先生的赤壁放歌;从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到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跨度之高远,引用之丰厚,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整齐的句式,丰富的诗句,显得异常的华丽,这的确可以“吓唬”住一部分人。

但是,“披文入境”,这些堆砌的诗词,这些罗列的资料,真正能够服务于文章主旨“留一点空白”的又有多少?也许是我的领悟能力不够,但是我总觉得文章时一味地在说“漂亮话”,因为作者所举的这些事例、所引用的这些话语,很难和“空白”扯上半点关系,几乎没有一样是能够服务于文章主旨的;而段末“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的总结则完全就成了一种“标签”和“摆设”,是人为的强加。

作文需要求“新”,但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要有“新”的见地——是为“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也要有“新”的语言——是为鲜活清新。

现象三:左顾右盼说废话

不清楚到底是作文教学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披露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把自己所想、所思、所感暴露在他人面前,而是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左顾右盼”,顾左右而言他,说的全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或者干脆借自己的嘴去说“别人的话”。而高考在选拔学生的优秀作文时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将这样的作文遴选了出来,并且公之于众、让人欣赏,这是非常危险,也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不觉间,已到夜晚。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我走到一个小亭前,看见一位身着白衣,豪放飘逸的男子,在亭中举起酒杯,对月当歌,“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想到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

区区140字,引用的诗句竟然多达5处50余字。如此密集的轰炸,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堆砌,但最终给人的印象却是“不知所云”。这里撷取的还只是其中的一段,而原文的堆砌更是比比皆是,充斥全篇。不妨让我们做一个试验,剥除文段中所引用的李白的诗句,看看最终“剩下来”的还有些什么:

不觉间,已到夜晚。皓月当空,繁星满天。我走到一个小亭前,看见一位身着白衣,豪放飘逸的男子,在亭中举起酒杯,对月当歌。我想到了他的豪放、他的感伤、他的气势、他的清新。

比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至多只是一个“资料搬运工”“诗词组装者”,因为很多话其实都是李白说的而非作者自己的话!所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堆砌诗词;看似行云流水,实则云里雾里。试想,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已经剥除了李白诗句的作文时,还有谁会觉得它“优秀”呢?

能够引用,当然不是坏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凝练。但是要恰如其分,因为凡事过犹不及。任何的引用都只能是点缀,都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超过了一定的“度”,也就会成了堆砌,成了废话。

作文需要务“实”,不能务“虚”。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实在在。

现象四:睁着眼睛说瞎话

有人将现在的学生作文戏称为“睁着眼睛说瞎话”“闭着眼睛说梦话”。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作文正逐渐沦落为一种文字游戏,有着太多的虚浮与柔弱。甚至从一些遴选出来的所谓“优秀作文”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可能还是“大文化”的排比铺陈,“假大空”的议论抒情,“程式化”的起承转合,“梦话般”的无病呻吟。

流水如斯,吟一曲咏水绝唱,洗一身人间铅华。让我说声:“谢谢你!”你用无形的言语淘尽流沙,让屈子泽畔行吟,让范蠡五湖泛舟,让达摩一苇渡江„„更让如今的我释下负荷

的重压,汲取平静下的力量与热烈。诚然,流水无言,却接纳了多少人的倾诉与感慨,赐予了多少人以勇气。于是,生命里便有了挑战者的雄风。

读罢上文,我心生疑虑:是“流水”让屈原自投汨罗的?是“流水”让范蠡泛舟五湖的?也是“流水”让达摩一苇渡江的?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异常别扭。难道这就是“流水”“无形的言语”的魅力?那么,屈原自投汨罗,是不是还得对流水说声“谢谢你”呢?这样的行文,完全经不起推敲,真的不知道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这已不单单是令人生厌的“睁着眼睛说瞎话”了,简直就是痴人在说梦!这样的作文,居然还是高考优秀作文!

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他的高考作文中如是说:“什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就想当官,就想当公务员,当公务员赚大钱,这是我的真话。”结果可想而知,零分非他莫属;理由当然也很简单,思想不好、动机不纯。对此,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批评说:“我看了得零分的一份卷子,„„这个思想当然不好,但是你给他一个零分好不好?现在整个社会风尚都是当官做公务员,人家说句实话就是零分,是否教育部门又在通过考试让青年学生让出自己的灵魂思想呢?”

这其中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说一些悦耳的瞎话是高分,而说几句发自内心的真话却是零分。究竟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作文的导向出了问题,抑或是两者都出了问题呢?我不得而知。

作文,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考试,可能都重在引导。无论是作文的源头还是作文的评价,都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去“求真”“求新”“求实”。

篇三:《作文》

尽隐锋芒

老子曾有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而以一时之委曲换永恒的保全,以暂时的弯曲换长久的伸直,在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之中保护自己的方式就在于韬光养晦,尽隐锋芒。

尽隐锋芒是一种大智慧。生活在一个并非乌托邦的世界上,总免不了“风刀霜剑严相逼 ”的状态。你可以选择亮出锋芒,跟敌方拼个你死我活,但这种方法总免不了伤人的同时伤害自己;你亦可以隐去锋芒化为绕指柔,像水那样以柔克刚;又或者以一时之隐忍换取长时的太平。

遥想当年,汉高祖开国不久,就对当年的功臣猜忌不已,上演一出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戏码。留侯张良为保全自己,遂尽隐锋芒。从赤松子云游,不问世事,终于尽享天命。又如瑞士,一个小国竟是全球最富国之一,原因就在于一战和二战之中始终保持中立。无论多强的实力,只要相争必是刀来剑往,难保没有伤亡,因此只有不争才是永恒的胜者。宝刀时时出鞘,纵然再好的刀法也会造成多多少少的缺口,最终宝刀也难脱成为断刀的宿命,而尽隐锋芒,却可保锋芒的长久。

《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珠藏玉蕴,不可使人知。”有些人认为这种思想不适用于今天这个世界,不能适应竞争的时代了。我却不以之为然。尽隐锋芒不代表没有锋芒,隐没才华不代表腹中草包。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人性不会改变,在心理学中,人们处理社会交往信息时会用“平均模式”,在此模式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形成与获取信息的先后顺序有极大关系。同样的才干,纵一开始就展现出来,其效果就不如在后来慢慢展现。正因如此,即使在如今时代,

我们也不能锋芒毕露。正如《亮剑》中李云龙说的:“关键时刻,要敢于亮剑。”试问若非尽隐锋芒,又何谈亮剑呢?

锋芒毕露,或可光耀一时;而尽隐锋芒,却是长久之计。有形之剑就是剑无形之剑却胜似神锋。尽隐锋芒,免听华亭鹤唳,亦不需羡东门猎犬。含光混世贵无名,就让我们尽隐锋芒,天下莫与我争。

质地坚硬、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这些是石头的本性,只有这样的石头才是自然的石头,才是真正的石头,能发挥石头真正的价值——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之美。而那些被海水淘洗过打磨过的卵石,纵有莹润的肌理,也失去本真、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即使它的美可以装点人们的生活,也不过是人们随时可以弃置的玩物而已。

不泯的天性、不屈的自我构成人价值的一部分。

昔日的放牛娃阿宝以毫无修饰伪作的原生态歌声夺得“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并登上春晚的舞台。虽然那儿有无数技艺娴熟、唱法专业的表演者,但他(她)们那些被训练过的好声音却都敌不过放牛娃发自内心的歌声,因为他(她)们离歌声的本性太远了,真正的音乐未必在乐谱上,有时却是在黄土高原的狂风中,那一声从胸腔喷薄出的呼喊,瞬息之间可以让人的心弦震颤。

想起那一条条“北方的河”,是额尔齐斯河的冰寒汹涌,是黄河的浑涛翻滚,而张承志笔下的“我”正是在这些血性方刚的原始的河里找到自己,拾回本性;想起庄子笔下那些无用的大葫芦、弯弯曲曲的树,正是凭借这些不改变的天性,它们才得以与自然共存永生啊;想起在政局动荡之中,嵇康临行前从容索琴而弹的风姿,不知道青史之间被磨得圆滑平庸的卵石究竟有多少,但山峰上伫立的山石坚定永存。

人也是一样,在岁月里、在世事里、在命运里挣扎着蜕变着,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彻底地妥协,变成光滑的卵石,就彻底失去自己、迷失本性了。不必仍那么原始、遍布棱角,但每一个棱角每一分天性都是你与别人相区分的亮点,每一丝真我都是打动人心的源泉。留一分原始,用以与自然相唱和;留一分真我,用以与美好相唱和;留一分天性,用以与永恒相唱和。对于这个世界,完全的融入意味着迷失,完全的相同意味着可以轻易被代替,这样就没有了价值。

是坚持天性真我,做山石以构成令人仰视的高山,还是任凭淘洗改变,成为卵石构成任人踩踏的沙滩,这需要选择。

做人,当如山石

山石与卵石,是一对矛盾体。

如果说卵石浸透了岁月的韶光,散发着时光的绵软,那么山石则是尚未开化的洪荒之所,透着隐隐的苍劲;

如果说卵石在与流水的契合中变得练达与圆滑,那么山石在巍巍自然中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古拙与自然。

卵石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而山石体肤糙砺,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