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的xx作文

时间:2021-10-10 21:25:28 三年级作文

篇一:《周恩来纪念馆文章》

发言稿

尊敬的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来自三年级(3)班的XXX,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在这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三月。我们全体师生怀着缅怀和敬仰之心来到 “周恩来纪念馆”瞻仰我们伟大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爷爷。

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并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开国总理。

周恩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它的形象在每个青少年的心目中都是那样的光彩照人。他的伟大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他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贡献,更主要的还是他的思想精神。周恩来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理想,奋斗不止。而当下的青少年则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浮躁和懒散。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下,青少年应认真学习周恩来的精神内涵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一、积极进取精神,周恩来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了他的志向和愿望。年仅13岁的他就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像周总理那样从小便定下目标,并且不断的探索进取。

二、刻苦好学精神不用多说,周恩来的成就与他从小的

刻苦是分不开的。他不仅酷爱学习,而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所以青少年应该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向周总理学习,要好学,学以致用。从小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要多看书,让自己做一个饱读诗书的人。

三、勇于创新精神周恩来反对迷信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敢于创新。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更应该将其思想继承并发扬。要善于独立思考,深究而悉讨,不能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周恩来爷爷的一生是伟大的,他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作为周恩来故乡淮安人民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把周总理的精神发扬光大。

篇二:《参观周恩来故居有感》

参观周恩来故居有感

淮安市韩桥中心小学六(2)班 刘娟

周日的清晨,我和同学们踏进了周恩来故居的大门。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了那棵枝干弯曲的老梅数,它枝叶稀疏,沉默地站在院子的一角。同学们大多涌向了卧室和私塾房,而我却独自走向这棵老梅,轻轻抚摸着树身,倾听周总理童年的故事。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淮安的楚州。1904年他随父母、嗣母及两个弟弟迁往清江浦的外祖父家,租赁张瑞臣举人的14间房屋居住,并在陈家花园私塾馆就读。就是在这里,周总理度过了四年的童年生活。在简陋的私塾里,他学习十分用功刻苦,因为教私塾的老师是个落榜秀才,一心准备重考,每次上课马马虎虎。于是,周总理便自己捧起古典名著来读。由此可见,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对知识的需求真是到如饥似渴的地步。周恩来读书很用功,他书房的煤油灯灭了又亮,亮了又灭……就是在这简陋的有着印痕的书桌上,他抒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周恩来每天总是早早起来在梅树下诵读、背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见,他的意志多么顽强啊!家庭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周恩来最终走向了成功。

我崇敬的看着这株梅树……那时的周恩来和我差不多大吧,但生活清苦的他,一定比我刻苦、勤奋,也一定比我要坚强、成熟,否则十来岁的他怎么就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呢?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该回去了。我站直身子,再次抬头仰望那散发幽香的梅花,我郑重地挥挥手,转身离去时回望周恩来故居处的大门,正沐浴着春日灿烂的阳光。

指导老师 张春雷

篇三:《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有感》

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有感

王莉花

2012年5月4日,我们赶赴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地党性教育,更加钦佩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周恩来生前一直反对整修故居,曾多次叮咛赴京的中共淮安县委负责人:“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他逝世后,中共淮安县委根据淮安人民深切思念的愿望,并经有关方面批准,这才对故居进行了初步维修,并基本保持原貌。

现在的周恩来故居共32间房,占地约1187平方米。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它的整体设计是“人”字型,充分体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周总理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看到纪念馆里陈列的珍贵文物,让人更加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特别是周总理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维修故居这件事,更是让我们感到周总理的高风亮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 许多人默默地凝视,思绪万千,他们说:周恩来总理呕心沥血一生,身后连骨灰都不保留,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驻我们心中。周总理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使大家的心灵深处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是一位中华伟人的光辉写照,他为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总理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将永垂史册。我们要继承周总理的遗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我们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爱国热情。我们应以一代伟人为榜样和典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民族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为党旗添光增辉。通过这次活动,使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有了不少的收获,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激励我要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为计量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2-05-08

篇四:《踏访周恩来故居 感悟伟人成长足迹》

踏访周恩来故居 感悟伟人成长足迹

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在这和煦的阳光和蔚蓝色天空下,我们实践小分队继续我们的文化寻思之旅。

在阳光的抚摸下,我们实践小分队跨着矫健的步伐,来到了周恩来总理出生的地方——周恩来故居,用手触摸着墙壁,我们仿佛在触摸着那个年代的历史,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看到不高的门,吸引人眼球的是邓小平爷爷题写的“周恩来故居”五个镏金大字,在红色背景下的牌匾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在旭日映照下更是熠熠生辉。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看着墙瓦,那段电影中的清末画面在脑海中浮现,那是时代的印记,也给我们后人种种视觉冲击。

按捺不住好奇心,我们越过门槛,首先看到的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镏金字,这不得不说明周恩来总理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不仅仅是评价,更多的是对后人的鞭策。继续我们的前进脚步,看到了两棵榆树,看着它那茂盛的枝叶,也不难想象它生存的环境有多么好了。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住的是周恩来的父母,1898年3月5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就诞生于此,父母为他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在时间的积淀中,他们的愿望也成为了现实。{周恩来故居的xx作文}.

有意思的是,周恩来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母万冬儿,一个是过继母亲陈氏,还有一个是他的奶娘蒋氏,后两者是淮安邻县宝应人士,想到能和周恩来总理的两个母亲成为老乡,更多的是一种荣幸和福分吧。生母给予他的是管理能力,要管理偌大的周家对于万冬儿来说不是易事,但却造就了不一样的能力,这为周恩来总理管理偌大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过继母亲给予他的是文化知识,她不辞辛苦地教周恩来读书写字,讲解民间传说和趣闻,更以古典诗书教之,这为他奠定了强有力文化的基石。乳母蒋氏给予他的是基本劳动技能,这为他后来同情普通大众有了深刻的感悟。三位不一样的母亲,丰富了不仅仅是身体的羽翼,更多的是自己内在的底蕴。向北拐,我们看到了周恩来少年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少年的他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过继母亲陈氏的精心栽培,应该说陈氏为周恩来倾注了很多心血。少年的他在三位母亲的抚养下渐渐地长大,成长的过程中也慢慢地积淀着文化底蕴,成长的足迹有着不一样的脚印。

我们继续行走着,观赏着,走到“亭子间”的北面,看到的是三间祖堂屋,据介绍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在过继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绕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看着打上来的井水,让人有一种清凉之感,不禁让人感叹:“周总理家的水这么好哈!”{周恩来故居的xx作文}.

继续向故居西宅院走去,据介绍这里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周恩来恩来离开淮安后再也从未回来过,但是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关心。不仅仅是游子的思念,更多的是对这片土地心灵的寄托。

我们来到故居的后院,在后院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这些梅、松、竹都是周恩来总理的人格写照。更引人注意的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还有新栽的各种花木,这一切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争荣,四时葱绿,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的优美景象。后院还有两棵已成仙的古树,一棵是榆树,

一棵是观音树,都100岁了,两棵树的年轮记录着百年历史,也记录着这座宅院的历史变迁。

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参观最后,看到了一尊周恩来总理的铜像,让我们深深地为之动容,想到周恩来的光辉一生,我们不禁感叹:伟人毕竟是伟人,不一样的足迹铸就了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参观完周恩来故居,想起了周恩来少年的点点滴滴,留给我们的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就是一座永久的丰碑,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下的伟人风采!

(WRITTEN BY 于洪祥)

篇五:《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西北隅的驸马巷内。1979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诞生80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下面是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篇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读书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 在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兄弟中,他聪明好学,记忆过人。当时,嗣母陈氏请家塾老师邹先生给周恩来起个字。邹先生说:大鸾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扶摇直上九万里",前程无量,就叫"翔宇"吧。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1898年3月5号,周恩来就诞生在东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东厢房里。周恩来祖父周骏龙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谱名恩来。周恩来诞生时,周家已经衰败。 周恩来母亲万氏,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给大鸾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出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曾在山阳县衙当过差,后来又在武汉等地教书。1942年7月,周贻能因病在重庆红岩村去世,终年69岁。

从"诞生地"向西横穿一条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现在眼前。周恩来的小叔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为了"冲喜消灾",周贻能夫妇便把刚出生六个月的恩来过继给周贻淦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贻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嗣母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丈夫去世以后,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陈氏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这对周恩来在思想上、文化上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周恩来故居的xx作文}.

嗣母陈氏无奶哺育,雇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她经常带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长瓜种菜,还曾带恩来到自己家里去玩。万氏妈妈于1904年秋,带着6岁的恩来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1907年,周恩来9岁时,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结核而去世,而父亲周贻能又在外地谋生,周恩来弟兄三人在淮安几乎无依无靠。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使刚刚10岁的周恩来一下子成为"大人"。1908年,10岁的恩来领着9岁的恩溥和4岁的恩寿,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安葬了对他有教养之恩的陈氏妈妈。家景的凄凉常常迫使周恩来的叔父和婶母们在家翻箱倒柜,以便找出一些衣物、瓷具、书籍和字画让恩来拿到淮安城里的当铺去典押。周恩来从小就磨练出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他把家族亲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写下来,贴在墙上,到了日子便去张罗应酬。 此时表舅龚荫荪将周恩来接到龚家家塾馆去读书。龚荫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他激励恩来奋发读书,立志成为国家栋梁。

在过继母陈氏住房"亭子间"后檐有一眼水井。周恩来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来饮用洗漱、浇瓜浇菜。故居院内有两株百年老榆树,高达20米。据传这两株榆树是周恩来童年时期亲手所植。1910年春天,在东北奉天就是现今的沈阳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贻赓接恩来去东北读书。

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周恩来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见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十分关心家乡的情况。周恩来曾为淮安县委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还为《淮安日报》题写了报头。他多次要求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

1973年,周恩来又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来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1,不准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周恩来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现在,故居西宅院有"周恩来家世、童年与故乡图片画展"、"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和"开国总理大型图片展"。在"周恩来书画苑"里,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耀邦等为故居留下的极为珍贵的题词及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如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缅怀周总理捐献的字画墨宝。

周家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并在此放过风筝。1997年故居在后院建成了周恩来墨迹碑廊。

淮安周恩来故居游记导游词篇二:

这个星期五,我校无年级师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的故居。

进入大门,我立刻被这里的景色给迷住了:小路的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龙爪槐,杏树。。。。。。小鸟抖动彩翼,在这里搭窝筑巢。每棵树上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靠进还能闻到一股清香呢!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周恩来故居的后院,在院中央有一座威风凛凛的铜像,仔细一看,原来是周总理的塑像,只见他双手叉腰,肃然伫立,眼睛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他是那样的高大,雄伟。接着来到总理的办公室,发现每样东西的前面都有一个脚踏垫。导游说,这是因为总理晚年患病,导致双腿无法走路,才这样设计的,主要作用是让他坐在那儿继续工作。接着,我们来到他的卧室,里面有一张双人床,上面有一幅很大的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夫妇面带微笑,仿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一直向前走,突然发现一口井,这口井里的水导游告诉我们是仙水,我们听了一拥而上,争着里面的水。在井旁有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是榆树,大约100多岁了,是周总理小时候栽的,现在是国家2级保护树木。

周恩来是我国一代伟人,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他一生正义凛然,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景点是周恩来故居

它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在淮安做官时与弟弟周光熹买的胡干成的房子。

1898年3月5日晨6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攀龙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敬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祖父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

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

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