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让天下于,许由

时间:2021-10-10 21:08:47 三年级作文

【篇一】尧让天下于,许由

淮南子道应训全文翻译 太清问无穷:“你知道‘道’吗?”无穷说:“我不知道。”太清又问无为:“你知 道‘道’吗?”无为回答说:“我知道‘道’。”太清又问:“你所知道的‘道’也有特征吗?”无为接着回答:“我所知道的‘道’有它的特征。”太清问:“‘道’的特征是怎样的呢?”无为回答:“我所知道的‘道’可以弱也可以强,可以柔也可以刚;可以阴也可以阳,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应对无穷。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道’的特征。”太清又对无始说:“刚才我问无穷有关‘道’的问题,无穷说:‘我不知道。’我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我又问:‘你能说出它的特征吗?’无为说:‘我能说出它的特征。’我说:‘这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无为回答说:‘它是可以弱也可以强,可以柔也可以刚;可以阴也可以阳,可以暗也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应对无穷。这就是它的特征。’这样的话,你是否能回答无为知道和无穷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呢?”无始回答说:“说不知道的恰 恰说明他知道的深奥,说知道的恰恰说明他知道的肤浅;说不知道的恰恰说明他知道了它的实质,说知道的恰恰说明他只知道它的外表;说不知道的恰恰说明他知道了它的精粹,说知道的恰恰说明他只知道它的大概。”太清听后仰天叹息说:“这么说来,不知道的却是知道,知道的却是不知道。谁晓得知道的却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却是知道 呢?”无 始接着说:“‘道’是不可闻的,能听闻到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见的,能看得见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规定的就不是‘道’。谁晓得生成有形物体的是无形的‘道’?”所以《老子》说:“天下人都知‘善’之所以‘善’时,也就会显出不‘善’来。”所以说“智者不言,言者不智”。 白公问孔子:“人可以密谋吗?”孔子不回答。白公又问:“假若像石头一样扔到水里,怎么样?”孔子说:“吴越地区善于潜水的人可以把它捞起来。”白公又说:“假若像水一样泼入水中,怎么样?”孔子说:“菑水和渑水汇合一起,但辨味专家易牙能尝辨出来。”白公于是说:“这么说来,人就根本不能和他们密谋了?”孔子说:“怎么说不可以啊!那些能明白你说话意思的人就可以和他密谋呀!但话又说回来,那些能明白你说话意思的人,你不去和他说,他也会明白。”争夺鱼的人没有不湿衣服的,追逐野兽的人没有跑得慢的,他们并不是乐意这样做,而是利欲之心驱动他们这样做。所以,最高妙的话是不说出来别人就已领悟,最好的行为是不做什么却能样样成功。那些才智浅薄的人才会去争夺那些枝末小利(才会想到与人密谋这样末流的事)。白公就是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导致最后因事败走投无路而自缢于浴室之地。所以《老子》说:“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因为人们无知顽钝,所以也不理解我说的道理。”这无知顽钝的人说的就是白公啊。惠施为魏惠王制定国家法令,制定出来后拿给德高望重的各位年长儒生征求意见,儒生们都称赞法令制定得好,惠施于是将法令上呈给魏惠王,惠王十分高兴,拿去给墨煎看。墨煎说:“很好。”惠王说:“既然法令制定得好,那么就拿出去颁布实行了吧?”墨煎说:“不行。”惠王说:“好却不能颁布实行,这是为什么?”墨煎说:“如今那些扛大木头的人,前面的呼喊‘嗨哎’,后面的也同声应和。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唱喊的歌声。现在难道没有郑国、卫国那样的高亢激越的乐曲?有的,但就是不用它,这是因为它不如那种号子歌声来得适用。同样,治理国家,在于礼法的实际内容和有效性,而不在于这法令的文辞修饰如何。”所以《老子》说:“法令越详明,盗贼就越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田骈用道术游说齐宣王,齐宣王回答说:“我所拥有的是齐国。你向我说的道术难以消除当前齐国的祸患。所以我倒希望听到一些好的治政高见。”田骈回答说:“我说的道术尽管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可以运用到政事。这就好比说树林里没有成材的树木,但它可以培育出好的树木,供人们使用。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察我说的话的旨意,能否从中领悟出些能治理齐国政事的道理来。虽然我说的道术中没有关于消除齐国祸患的内容,但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都可以用‘道’来陶冶变化,那你齐国的政事又何足道呢?这就是老子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像你大王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个齐国,而我田骈所说的也不过是树木的培育而已。而实际上树木比不上树林,树林比不上雨水,雨水比不上阴阳,阴阳比不上中和之气,而中和之又怎么比得上这‘道’呢!”白公胜取得楚国的政权后,不肯将府库内的粮食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七天以后,石乞进见白公胜说:“我们现在得到的是不义之财,又不肯将不义之财布施给民众,我看祸害必定会降临。既然不肯布施给民众,不如用火一烧了之,千万别叫人家利用这些东西来害我们。”白公胜不听。到了第九天,叶公子高从方城攻入楚都,立即将府库里的财物和兵器分发给民众,依靠民众的向心力攻打白公胜,等到第十九天就彻底打败白公胜。这国家本不该白公胜所有而白公胜却想占有它,这可以说是最贪婪的了。不能为他人着想和谋利益,又无能耐保住自我,这可以说是最愚蠢的了。白公胜的吝啬,与枭鸟爱养其子最后被长大的枭子吃掉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老子》说:“执持盈满,不如作罢;锤尖太细,难保长久。”赵简子选中庶子无恤,即以后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董阏于说:“无恤低贱,现在选立他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赵简子回答说:“无恤这个人,以后一定能为国家忍辱负重。”后来有一次智伯与赵襄子一起饮酒,智伯趋着酒兴向赵襄子头上猛击一掌,赵襄子手下的人请求杀了智伯,赵襄子却说:“先君立我为继承人时说我将会为国家社稷忍辱负重,却未曾说过我好杀人啊!”过了十个月,智伯举兵将赵襄子包围在晋阳,赵襄子分兵出击智伯军,大败智伯,并剖开智伯的头颅作壶器。所以《老子》说:“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但却谨守柔弱。甘心处于天下的低卑处。”啮缺向披衣问“道”,披衣说:“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专一你的视觉,这样天然和气将降临。敛藏你的智慧,端正你的思虑,神明就会留宿在你心中。德将为你显得更美,道将留居你身上。你将纯朴得像新生的牛犊,不探求所有事物的缘由。”披衣的话还没说完,啮缺还是像先前那样显得目光呆滞不言不语。披衣唱着歌而离去,说:“形若槁骸,心如死灰;真实地知道了天道,不以智巧故作矜持;看上去混混沌沌毫无心机,不能与他谋议什么,那是什么样的人啊!”所以《老子》说:“悟彻明白事理,能不使心机(智)掺杂其间吗?”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镇,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镇,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现在您反而显得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也不过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现在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而这么轻松夺取两座城镇,衰败也大概会接踵而来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反思,这恰恰说明会进一步取胜和昌盛;而为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则说明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会导致失败。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而历史上的齐、楚、吴、赵四国都曾战胜过诸侯,称霸过天下,但最终都走向衰亡,这是因为四国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胜利果实的道理。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果实。孔子的力气大得能拉开城门的门栓,但他却不愿意以力大而著称;墨子善于守御攻城,这种技术连公输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愿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尽管处于强势,但却表现出柔弱,以防止物壮则老。所以《老子》说:“道体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惠孟拜见宋康王,康王跺着脚、咳嗽着,大声说:“我所喜欢的是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欢那些讲仁义的人。你这位客人对此有何高见指教我?”惠孟回答说:“我这里有一种道术,能够让你有这种功夫:再骁勇的人也刺不进你的身体,再有力的人也击不倒你。大王难道不想具有这种功夫吗?”康王说:“好。这种功夫我倒想听你介绍介绍。”惠孟于是接着说:“刺你而刺不进身体,击打你而击不倒你,但这还是使受刺击的你感到是一种侮辱。我这里的一种道术,能够让你有这种本事:再骁勇的人不敢刺你,再有力的人不敢击打你。但不敢刺你,不敢击打你,不等于他没有这种想刺击你的意图。所以,我这里还有一种道术,能够让你有这种品行:使别人就根本没有这种想伤害你的意图。但是没有这种想伤害你的意图,不等于说他就有一种爱护你、使你得利的心。由此,我这里再有一种道术,能够使你有这种德行,即别人非但没有伤害你的意图,还无不欣喜愉悦地爱你,使你得利。这种德行要远远超过勇武有力,在这四种情况中属于最好的一种。大王难道不想获得这种德行吗?”康王听后说:“这正是我想获得的。”惠孟接下说:“孔子、墨子就是具有这种德行的人。所以,他们尽管没有任何领地但却成为众人敬仰的精神领袖,他们尽管没有任何官职但却能 成为人们的主宰。天下男男女女无不伸长脖子踮着脚跟仰望他们、并希望他们平安幸福。今天你大王是一个大国的君主,如果你真有孔墨这样的德行,那么,全国范围内的人、包括你自己,都能得到利益,这不比孔墨强多吗?”听了之后,宋康王无话可答。惠孟出去之后,宋康王对身边的人说:“这位客人很会说话,他的辩说使我十分佩服。”所以《老子》说:“勇于柔弱就不会陷于死地。”由此看来,大勇反而成了不勇了。过去尧帝的辅佐大臣有九个人,舜帝的辅佐大臣有七个人,武王的辅佐大臣有五个人。尧帝、舜帝和武王跟他们这些辅佐大臣相比,并不具有辅佐大臣那样的本事,但却能相当轻松地取得成功,这是因为尧、舜、武王都能善于充分利用各人的能力。所以人和千里马赛跑是跑不过千里马的,但乘坐在由千里马拉的车子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北方有一种兽,名叫“蹶”,前肢短如鼠脚,后腿却长如兔,快步走就会叩倒,跑起来就会跌倒,常常为善走而不善觅食的蛩蛩駏骢采摘甘草,但反过来如“蹶”碰到祸害时,蛩蛩駏骢就会背着“蹶”逃跑。这二种兽都以自己的长处能力来帮助、弥补对方的短处不足。所以《老子》说:“那些硬代替工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自伤其手的。”薄疑拿着王道之术游说卫嗣君,卫嗣君对他说:“我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千乘小国,希望先生能拿治理小国的方法指导我。”薄疑回答说:“大力士乌获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又何况这一斤重的东西呢?”杜赫拿着安邦天下的方法游说周昭文君,周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只希望学习安定周朝的具体方法。”杜赫回答说:“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安邦方法不管用,那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安定周朝了;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安邦方法可行,那么周朝就自然会安定。这就是所谓的认为不能安邦的方法恰恰是可以安邦的。”所以《老子》说:“用大道治理天下无所伤害”,“所以过多地计较称誉不称誉反而得不到称誉”。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中有给诸侯作臣妾的,可以将他们赎身为平民,所需的赎金可以由国家的金库来支付。子贡从别的诸侯国那里赎回了作臣妾的本国人,但回来后推辞不受国库的赎金。孔子知道后说:“赐这样做就不对了。圣人做事情,能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他的行为所起的教化作用能够影响到后世,并不是自以为品行高尚就行了。如今我们鲁国是富人少而穷人多,赎回了臣妾而拿国库的赎金和奖金,自然会被人们看轻,认为是不廉洁。但问题是,大家都赎回了臣妾后不接受赎金和奖金,以后谁还会去赎人呢?由此也可推知,鲁国将不会再有从诸侯那里赎回臣妾的人了。”事情也正如孔子预料的那样。所以说孔子也可以算得上一个懂得事物变化发展的人了。这就是《老子》说的:“能观察细微的叫做‘明’。”魏武侯问李克:“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克回答说:“屡战屡胜。”武侯问:“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吴国偏偏为此而灭亡,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李克解释说:“经常打仗,百姓必然感到疲惫不堪;而屡战屡胜必然导致君主骄傲;让骄横的君主去指挥役使疲惫的百姓,不亡国这样的事情是很少见的。君主骄傲就会放肆,放肆纵欲就会穷奢极欲;百姓疲惫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多了就会去动足脑筋谋求摆脱疲惫痛苦,以致会用到谋反的手段。这样上下都将事物推向极端,吴国现在才灭亡已经算晚的了。吴王夫差就是因为这个才败在越王勾践手下,自杀身亡的。所以《老子》说:“功成名就,引身告退,这才符合天之道。”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以便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穷困得没有办法去齐国见桓公,于是给去齐国经商的商人赶运货车,晚上停宿在齐国都城外。这时,齐桓公去郊外迎接客人,打开城门后,随从让宁戚赶的那辆车回避到一边去;桓公一行人所举的火把将四周照得如同白昼,而随从的人又很多。在车旁给牛喂草料的宁戚看了后,悲从心中起,于是敲击着牛角唱起悲凄激越的歌曲,桓公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悲曲,情不自禁地拍着仆人的手说:“奇妙,那唱歌的人一定是位不寻常的人。”于是命令随从的车将宁戚载返回去。到了朝廷,随从人员就宁戚的事请示桓公。桓公赐给宁戚衣裳和帽子,并接见了他。宁戚拿治理天下的道理游说桓公,桓公听了后大喜,打算任用宁戚。大臣们纷纷规劝:“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我们齐国不远,君王你不如派人到卫国去查访一下,如查访的结果说明宁戚是位贤者,再任用他不迟。”桓公说:“不妥。去查访他只不过担心他有什么小毛病而已;而因人家的小毛病却忽视人家的大优点,这正是贤明君主失去天下士人的原因。”大凡听一个人说话,必定会产生某些心理反应;如与人谈话一次后,便不再去深究其人的底细,这正说明这人的言谈投合听者的心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再说,人无完人,只要经过权衡认为说话者的长处能发扬就行。在这件事上,桓公做对了,因此他果真得了一位人才。所以《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宇宙间的四大,而王居其中之一。”这是说君王应像天地大道那样包容一切。大王亶父住在邠的时候,翟国人经常来侵扰。于是大王亶父拿着皮革、布帛和珍珠玉石赠送给翟国人以求和好太平,但翟人不肯接受,说他们要的是地盘而不在乎财物。大王亶父向百姓解释说:“和人家的兄长一起生活而杀死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亲一起生活而杀害他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是做不出的。大家都好好地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吧!当我的臣民和当翟国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了,不能因贪得养生之物而伤害性命。”于是大王亶父拄着手杖离开了邠地,百姓们成群结队地跟随着他离去,后来在岐山下建立了周朝。大王亶父可称得上保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因财物而伤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因为贪利而拖累形体。现在有人从祖先那里接受了爵禄,就生怕会丧失,而对来之不易的生命却轻易地抛弃,这难道不糊涂吗?所以《老子》说:“看重自身而为天下人,有这种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爱惜自身而为天下人,有这样美德的人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中山公子魏牟对詹何说:“我虽身处江湖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还是老惦记着朝政,我该如何办才好呢?”詹何回答说:“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轻视利欲。”中山公子魏牟又说:“我虽然知道这个重生轻利的道理,但还是无法战胜这名利的欲念。”詹何回答说:“你不能自制欲念,那么就听其自然、顺随它。听其自然、顺随它,你的精神就不会出毛病。反过来,你既不能自制欲念,又要勉强压制不愿顺随,这才会受到双重损伤;如受到这双重损伤的人就不会长寿。”所以《老子》说:“知道保持平和纯厚之气的道理叫做‘常’,懂得这种‘常’的称为‘明智’。纵欲贪生就会有灾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气就会逞强。”因此,运用涵蓄着的“光”,返复到观察细微的“明”。楚庄王问詹何:“怎样才能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白修养自身,而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楚庄王又说:“我现在能够登位为君执掌朝政,希望学习一些持守国家的方法。”詹何于是接着说:“我还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很好而国家却乱哄哄的事例呢!我还同样没有听说过自身不修养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国之本在于治身养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内容来回答您。”楚庄王听后说:“说得好。”所以《老子》说:“修养好自身,他的‘德’就会纯真。”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一位做车轮的工匠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手中的椎子和凿子,问齐桓公:“君王您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这位叫轮扁的工匠又问:“这位圣人还活着?”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马上说:“那您读的只能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了,一下变了脸色,怒道:“我读圣贤书,你这工匠凭什么讥笑我?你说出理由来也就罢了,如说不出理由来,就处死你。”轮扁不慌不忙地说:“好的,我说出道理来。我试试拿我做车轮的体会来说说这其中的道理:如果榫头大,榫眼开小了,就会涩滞安不进去;如果榫眼开大了,榫头做小了,太松滑动不牢。不松不紧,得心应手,达到神妙境界的技术,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到这技术;所以我尽管年逾古稀、年老无力,但还得亲自做车轮。由此可见,圣人的话中如果有高深神妙的精华,但由于不能言传,所以也必定会随着圣人死去而带走,而只有那些可以言传的糟粕留下来。”所以《老子》说:“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并非常‘道’;可以用文字叙述的‘名’并非常‘名’。”从前,司城子罕辅佐宋君,一次他对宋君说:“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治理,均取决于君王施行赏罚。这爵禄的赏赐,是人民所喜爱的,就请您国君亲自执掌;那诛杀刑罚,是人民所怨恨的,就由我来担当这角色。”宋君听后说:“好。我受百姓赞美,你受百姓怨恨,这样一来我知道诸侯们就不会嘲笑我了。”但实际上宋国人知道生杀大权掌握在子罕手里后,大臣们就亲附子罕,百姓们都畏惧子罕,不到一年时间,子罕就将大权旁落的宋君杀掉而篡夺了宋国的政权。所以《老子》说:“鱼不可脱离池渊,国家的‘利器’不可随便让人知道。”王寿背着书走路,在周国的大路上碰到隐士徐冯。徐冯说:“人的行为应随变化而变化,变化产生了时机。所以识时务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记载着人的言论,言论当然出自智者,但有智慧的人是不藏书的。”王寿听了徐冯的开导说后将自己的藏书全部烧掉,然后轻松地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老子》说:“议论太多,反而使人无所适从,自己也会感到困惑,所以不如持守虚静之道。”楚国的令尹子佩请庄王饮酒,庄王答应了。于是子佩在强台这个地方准备了酒席,但庄王又不肯前往了。第二天子佩赤着脚拱手站在殿下,问朝南坐的庄王:“先前君王答应出席酒宴,但又不践约前往,我想大概我有什么地方不对了?”庄王回答:“我听说你将酒席设在强台。这强台是南望料山,靠近方皇湖,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淮水,这样好的自然环境能使人高兴得忘掉死的悲哀。像我这样德行微薄的人是无法消受这种欢乐的。我还害怕去了以后会留连忘返呢!”所以《老子》说:“不去看或不去接触那些能惹人之欲望的事与物,以致使人的心神不散乱。”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经过曹国,曹国君对他很不礼貌。这时,厘负羁的妻子对厘负羁说:“我们的国君对晋公子重耳相当不礼貌。但我观察到跟随重耳公子流亡的几位都是贤人,如果这些人能帮助重耳公子回到晋国执掌朝政,必定会讨伐我们曹国的。你为何不乘现在先给晋公子重耳施加恩德呢?”于是厘负羁遵照妻子的话给重耳他们一壶稀粥和璧玉。重耳他们接受了稀粥而将璧玉退回给厘负羁。等到重耳他们返回晋国并执掌朝政后,就发令讨伐曹国,在攻克曹国以后,特地命令三军不许侵扰厘负羁所居住的里巷。所以《老子》说:“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直。”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失败,国家破残,人民伤亡,自己又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是内心愤恨、胆气豪壮,激情豪气像涌泉,训练选拔士兵,决心赴汤蹈火与吴国决一雌雄。但经过大臣文种的劝说,以屈辱条件和吴国达成协议,勾践亲自为吴王作臣仆,妻子为吴王作奴仆;又亲自执戈为吴王牵马开道,经过这样多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干遂将吴国打败,并擒获吴王夫差。所以《老子》说:“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亲自实施。”而越王勾践亲自去实行了,所以他最终称霸了中原。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险境时去逼迫他。’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所以《老子》说“正因为不与别人争,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争得过他”。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很大了,你的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去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一般的良马,可以凭马的外貌骨架来识别。但真的要识别天下难得的良好,就得注意到马身上存在着的若隐若现的神韵,就不能光注意到马的形体和骨架。像这样的马,真是绝世超尘,奔驰如飞,不留痕迹。我的儿孙和弟子,都是下等人才,可以相一般的良好,但没有相千里马的功夫。我倒有一位在一起打过柴的朋友,叫九方堙,此人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让我来引见给您君王。”秦穆公于是接见了九方堙,并让他外出寻找千里马去。三个月以后,九方堙回来禀报秦穆公,说:“我已找到一匹千里马,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是怎么样的马?”九方堙回答道:“是一匹黄色的雄马。”秦穆公派人去沙丘牵马,一看却是一匹黑色的雌马。秦穆公不高兴了,召来伯乐责问:“败兴得很。你那个朋友相马连毛色和雌雄都分不清,又怎么能相千里马?”伯乐听后叹息说:“九方堙的相马术竟到了这种神妙境地?正说明他的本领要超出我不知多少倍。像九方堙这样的相马术,相的是马原本所赋有的内在灵性和实质。他正是相中了马的内在精华而忘却了马的外表粗疏,他看到的是马的素质而不强调马的外形。九方堙只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而那些不重要的地方,他根本不去注意它;他只强调应该强调的地方,而那些不必注重的地方,他根本不去强调。像他这样的相马术,本身就比千里马珍贵。”这马经过骑试,果然是千里马。所以《老子》说:“最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吴起任楚国的令尹,一次到魏国去,对流亡魏国的屈宜咎说:“君王还认为我很贤能,任用我做楚国令尹。先生试试看我吴起怎么样来做好这个令尹。”屈直咎问道:“你打算怎样做呢?”吴起说:“我打算削减楚国贵族的爵位,平抑法定的俸禄制度,损有余以补不足;精心训练军队,等待机会和各国争霸天下。”屈直咎说:“我屈直咎听说过,以前善于治国的人是不改变原有的制度和常规的,你吴起今天要削减楚国贵族的爵位和平抑法定的俸禄制度,损有余以补不足,这实际上是改变了原有的制度和常规。我屈宜咎又听说:‘激怒是违逆天德的事;兵器则是杀人的凶器;而争斗又是该抛弃的。’你现在阴谋策划违逆天德的事,又好用兵器,并挑起人们之间的争斗,这就是最大的倒行逆施。再说,你先前任鲁国的将领,不应该动用鲁军打齐国,而你却以打败齐国来满足你的意愿。你又指挥过魏军,做过魏国西河郡守,本不应该动秦国的脑筋,而你却使秦国不敢东犯魏界,这样又实现了你的志愿。我听说过,不危及别人,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我现在就感到纳闷,我们的君王屡次违逆天道,背弃人理,怎么至今还没遭受灾祸。唉!这灾祸可能正等着你呢!”吴起听了后惊惧地问:“还可以改变吗?”屈直咎说:“已经形成的局势无法改变。你不如现在真心实意地做些敦厚仁慈的事,或许能有所改观。”所以《老子》说:“不露锋芒,超脱纠纷,敛和光耀,混同尘世。”晋国讨伐楚国,连续推进九十里地还不停止。楚国的大夫们请求楚庄王与晋国正式交战,楚庄王说:“先王在世时,晋国不敢征伐楚国,现在到了我执政,晋国却不断地征伐楚国,这说明我存在着错误。怎么能让诸位大夫跟着我蒙受屈辱呢?”众大夫说:“前朝的大臣在世的时候,晋国不敢进犯楚国,现在轮到我们当大臣了,晋国却敢进犯我们楚国,这是我们群臣的罪过啊!请君王下令反击晋军吧!”楚庄王听了难过得低头而泣,泪水都沾湿了衣襟,起身揖拜各位大夫。此事被晋国人知道后议论说:“楚国的君臣争着承担过失的责任,而且楚王还很谦恭地对待大臣,这样的国家我们不可继续征伐下去了。”于是晋军连夜撤兵回国。所以《老子》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这才配称国家的君主。”宋景公的时候,荧惑星停留在心宿的位置,景公很害怕,召见太史子韦询问这件事:“荧惑在心宿,这是怎么回事?”子韦说:“荧惑是表示上天惩罚的;心宿是宋国的分野。正因为这样,所以灾祸将要降落到君王身上。虽然如此,但可以将灾祸转嫁到宰相身上的。”宋景公说:“宰相是任命来治理国家的,把死转移到他身上,不吉利。”子韦又说:“那可以转嫁到百姓身上。”景公马上说:“老百姓都死光了,我当谁的君主?我倒情愿我自己一个人死了。”子韦又说:“可以转移到年成上。”景公接着话题说:“年成是百姓的命根子,年成不好闹饥荒,百姓必定没活路,做人君的让百姓的死来换取自己的性命,那还有谁要我做君主?好了,我的性命也注定要完结了,你也不必再说转嫁灾祸的事了。”子韦听了这话后,起身转向北面,对景公行了个大礼说:“我谨向你表示祝贺,苍天在上能听到人间的一切,君王刚才讲了做人君的应该如何对待臣民的三条原则,上天也必定会给你三个赏赐,今晚荧惑星一定会移动三舍(心、氐、房),你也必定会延年二十一年。”景公不解地问:“你凭什么说这样的话?”子韦说:“你讲的做君主的三条原则,所以上天也必有‘三’赏,荧惑星移动三舍,每移动一舍就经过七个星座,三七二十一,所以君王能延长寿命二十一年。我愿爬伏在陛阶下等候着,如果荧惑星呆在原处不移徙,我情愿替君王去死!”景公说:“可以。”当天晚上,荧惑星果然移徙三舍。所以《老子》说:“能够承担国家祸殃的,才配做天下的君王。”从前,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如果无技能,我是不会和他交往的。”这时,有位身穿粗布短衣,腰际索着粗麻绳的客人来见公孙龙,说:“我能大声呼喊。”公孙龙回头问弟子:“我门下可有能大声呼喊的弟子吗?”弟子们回答:“没有。”于是公孙龙说:“那么就让这位客人入我门下吧!”几天以后,公孙龙带着弟子前往燕国游说。到了黄河边,看到渡船在河对岸,便叫那位能呼喊的弟子呼喊摆渡船上的艄公,此人只呼喊一声,渡船便摇了过来。所以圣人处世,不拒绝每一位有一技之长的人士。这也就是《老子》说的:“人没有无用的人,物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含藏着的聪明智慧。”楚将子发率军攻打蔡国,胜利而归。楚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子发,封给他百顷良田和执圭的爵位。子发推辞不接受,说:“治理好楚国的国政,使各诸侯都来楚国朝拜,这是君王的德行所致;发号施令,军队还没会合上去敌军就逃跑了,这是将军的声威所致;兵卒上阵打败敌军,这是百姓的力量所致。利用百姓的功劳而取得爵禄,是不仁义的。”因此子发是坚持推辞不接受。所以《老子》说:“功成业就而不居功夸耀,正因为不居功,所以这功绩也就不会泯灭”。晋文公征伐原邑,和大夫们约定三天攻克。但打了三天,原人还没投降,于是文公依约下令撤兵离去。身边的军官们就说了:“再坚持一、二天原人就会投降了。”文公说:“我当初不知道原邑不可能三天内攻克,但我与大夫们约定三天内攻克,现在三天已过,如果继续攻下去,就会失去信用,这样既使得到原邑,我也不会做这样的事的。”这事被原人得知了,说:“有这样讲信用的君王,还不投降干什么?”于是纷纷投降。温邑人听说原人投降,也就请求投降了。所以《老子》说:“深远幽昧之中,却有它的精质;这精质非常真诚,真诚中有它的诚信。”所以“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取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超越众人”。公仪休担任鲁国的国相,非常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向他献鱼,公仪休一律谢绝不收。他的弟子劝他说:“先生你喜欢吃鱼,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你收下了别人送的鱼,就有可能被君王罢免相位,这样反倒吃不到官府供给的鱼;不接受别人献的鱼,也就保着了相位,反倒能长期吃到官府提供的鱼。”这位公仪休真算是懂得为人也为己的人。所以《老子》说:“置自身于最后,结果反而能占先;置自身于度外,结果反而能安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所以能成就他的私心。”换一种说法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狐丘的一位老人对孙叔敖说:“人有三件容易招怨恨的事情,你知道吗?”孙叔敖说:“哪三件?”老人回答说:“爵位高了,士人就会嫉妒他;官做大了,君王便会嫌恶他;俸禄丰厚了,怨恨就会找上门来。”孙叔敖说:“我爵位越高,我的态度越卑恭;我官做得越大,我的心欲越小;我的俸禄越丰厚,我的布施越广泛。我用这种方法来避免三方面怨恨,你看可以吗?”所以《老子》说:“尊贵必以贱卑为根本,高大必以低下为基础。”楚国的大司马有位捶制钩的工匠,年纪已经八十岁了,可是制造出来的钩仍然锋芒锐利。大司马问他:“你是有技艺呢?还是有别的道术呢?”老工匠回答说:“我是坚守着一种信念的。我从二十岁起就喜欢上捶制钩了,这样,我对别的事物均不关心,除了钩我什么都不留意。”所以这位工匠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捶制钩上来,这样也就能长期管用,何况又把握了无论什么都管用的道,那么什么事情不能从“道”那里得到帮助?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的,便同于‘道’。”周文王还是诸侯的时候,就磨砺德行,修明政事,只三年功夫,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就归顺了他。纣王知道后忧心忡忡地说:“我如果起早摸黑地和他竞争,那就会费尽心思,劳累形体;我如果对此放纵他置之不理,又担心他以后会讨伐到我的头上来。”这时崇侯虎说:“周伯姬昌仁慈仗义而且智足多谋,他的大太子姬发勇敢且果断,二太子姬旦恭谦节俭且知道时变。如果我们任其发展,那就难以忍受他们的祸殃;如果我们对他们放纵和宽容,以后我们必将遭受危险和灭亡。帽子再破,还得戴在头上。所以还是趁他们还没形成大气候时,请尽快制止他们。”于是纣王让屈商把文王拘囚在羑里的大牢中。这时候,周臣散宜生用重金来收买天下的珍奇宝物,收得驺虞、鸡斯良马、玄玉百玨、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犴、白虎毛皮上千盒,通过费仲疏通,送到纣王手里。纣王见了礼物十分高兴,于是赦免了文王,并杀牛赏赐文王。文王回去后,便用玉来装饰屋门、修筑起灵台、并挑选了不少美女,经常在灵台上奏乐寻欢,以此来等待纣王的进一步失误。而此时的纣王被假象所迷惑,却说:“周伯姬昌终于改弦易辙了,放弃了野心,我不必担忧了。”于是更加荒淫无耻、残暴无道,以致发展到设置炮烙酷刑、挖比干心、剖孕妇腹,杀死直言劝谏的大臣。此时,文王终于可以实施他的计划了。所以《老子》说:“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处于天下低微的地位。”周成王向太史佚请教为政之道说:“我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使百姓亲附我?”尹佚回答说:“用民要适合时宜,而且要恭敬谨慎地对待他们。”成王接着问:“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敬慎呢?”尹佚说:“好像面临深渊,犹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说:“做个君王,如此可怕!”尹佚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你善待百姓,他们就会热爱你顺从你;你不善待百姓,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你的仇敌。过去夏商的臣民起来反抗桀纣而自愿臣服汤武,宿沙民众自发起来攻打宿沙君王而归顺神农,这些历史事实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么能不害怕这民众的力量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们所畏惧的,也不能不畏惧”。盗跖的门徒问盗跖:“强盗也有道术吗?”盗跖说:“到哪里会没有道术?能够猜中人家家中有什么财物,就是圣明;带头进入人家,就是勇敢;最后一个离开现场就是有义气;分赃平均,就是仁爱;知道行动是否成功,就是智慧。这五条道术不具备而能成为大盗的,天底下还没有。”由此看来,盗贼的用心只有依托圣人之道然后才能实行。所以《老子》说:“抛弃聪明和智巧,人民才能获得百倍的利益。”楚将子发喜欢网罗有一技之长的人士,楚国有位擅长偷窃的人前来会见子发,他对子发手下的人说:“我听说子发将军要寻求一技之长的人士,我呢,是楚国集市上的小偷,愿以这偷窃的技艺充当子发手下的一名小卒。”子发听到禀报后,来不及束好衣带、戴正帽子就出来以礼接见这位小偷。子发身边的人看见后说:“小偷是天下公认的盗贼,将军你为什么要如此礼待他?”子发解释说:“这不是你们所能预知的事。”这事过了没多久,齐国兴兵攻打楚国,作为将领的子发率兵抵御齐军。然而楚军接连败退。楚国的贤良之士和大夫们都献计献策,竭尽诚心地想打退齐国,挽回败局,可是齐军就是越战越勇,日益强大。在这关键时刻,那位集市上的小偷来到子发的军帐中请缨说:“我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技艺,愿为将军你表演表演。”子发说:“好。”也不问清小偷说的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派他去了。当天夜里,小偷就将齐军将领用的帷帐拆了来,连夜献给子发。第二天子发就将这帷帐派人送回齐军将领,并传话说:“我们楚军中的一位士兵外出打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特派人送还。”是夜,小偷又潜入齐军将领的营帐中偷走了他的枕头。天明时候,子发又派人将枕头送还给齐军将领。第三天晚上,小偷照例偷回了齐将的簪子,子发还是照例派人送还。这事一下子在齐军传开,引起一片惊慌,将军与手下的军官们商量,说:“今天我们如果还不撤军,楚军恐怕就要来取我们的脑袋了。”于是立即撤兵回国。所以,人的技艺和能力无所谓高低贵贱,就看你人君如何使用罢了。所以《老子》说得好:“就是不好的人也能作为一面镜子,可供我们借鉴。”颜回对孔子说:“我近来颇有长进。”孔子问道:“这话怎么说?”颜回说:“我忘掉了礼乐了。”孔子接着说:“好啊,但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访孔子,说:“我颜回又有新的长进了。”孔子问:“此话又如何解释?”颜回说:“我忘掉了仁义了。”孔子还是这样回答:“好啊,但还是不够。”过了若干天,颜回又去拜访孔子,说:“我已经达到坐忘的境界了。”孔子猝然变了脸色说:“那你说说什么叫‘坐忘’呢?”颜回回答说:“我静坐时忘掉我自己,无所闻也无所见,好像远离形体,无知无觉、浑然一体,这就叫‘坐忘’。”孔子说:“无知无觉,浑然一体就不会有嗜欲,融道为一体就不拘泥于常理。由此看来,你的境界已远远超过我们,我也只能跟随在你的后面了。”所以《老子》说:“精神与形体浑然一体,能不相分离吗?积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无欲的婴儿吗?”秦穆公发动军队,准备去袭击郑国。蹇叔说:“不能这样做。我听说凡要袭击他国,都应该是用兵车行军不得超过一百里,而士兵步行不得超过三十里,这是因为只有这样行动计划才不会泄露,部队官兵才不至于过分疲劳,军队的给养也不至于耗尽,国内的百姓也不至于疲惫不堪,前线后方都能斗志高昂,部队战斗力旺盛,到这时候去攻击敌人,就能消灭他们。现在我军行军数千里,还得多次穿越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地盘,这样去袭击郑国,我不知道行得通行不通。我提请君王慎重考虑此事。”秦穆公不听蹇叔的意见。蹇叔只得到郊外给部队送行,他披麻戴孝、哭哭啼啼,部队在这种气氛中出征了。部队经过周都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假借郑国君的命令,拿出十二头牛来犒劳秦军,并代表郑国君用宾客礼节欢迎他们。秦军的三位将领以为事情已经败露,惊恐地一起商量:“我军行走千里来偷袭人家,还没到达目的地,人家郑国已经知道,他们也一定事先有准备,看来我们不能再去袭击了。”于是率军回撤。正在这个时候,晋文公刚去世,还没下葬,晋军主帅先轸对晋襄公说:“早先我们先君与秦穆公交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诸侯中也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现在我们先君去世还没下葬,秦国非但不派人来吊丧,而且偷袭郑国途经我国也不借道,这无异是欺侮我们新君孤幼。请允许我率军伏击他们吧。”晋襄公答应了。于是先轸领兵在殽山与秦军相遇,经过一番激战,大败秦军,并俘获秦军三位将领,胜利返回。秦穆公听到部队惨败,穿着丧服来到祖庙哭告,以获取大家对他的谅解。所以《老子》说:“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好的;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不好了。”齐威王的王后死了,想立一位新王后,但一直无法确定。于是便让群臣来商议此事。薛公很想迎合威王的心意,于是献上十枚玉珥,并特意说明其中哪一枚玉珥为最好的玉珥。第二天,薛公打听到被赐予最好的玉珥的妃嫔是谁,便认定这位获得最好玉珥的妃嫔就是威王最宠爱的,于是就劝威王立这位妃嫔为王后,而这也正合威王之意,威王十分高兴,从此就更加看重薛公了。所以,君王的意图和欲望轻易流露在外,被大臣们掌握后,君王就会受到臣属的挟制。由此《老子》说:“塞着泄露欲念的通道,关闭接触外物的门户,便能终身不受劳疾困扰。”卢敖漫游到了北海,经过太阴,进入玄阙,到达蒙谷山。发现有个人在那里,此人眼眶深陷,鬓发乌黑,脖子粗短,双肩耸起像老鹰,上身丰满,下身瘦削,正迎着风翩翩起舞。此人回头看见了卢敖,慢慢放下手臂停止舞动,逃避到山脚后面。卢敖走近去观察,此人正蹲在龟壳上吃蛤蜊。卢敖于是上去与他搭话:“唯有我卢敖离乡背井,远离人群,观览遍六合之外的所有地方,这样的人恐怕难找第二个吧?我卢敖从小喜欢周游四方,长大以后这种兴趣也没改变。我游遍了四方极远的地域,只是还没见过北阴。今天我在这里突然与你相遇,不知你愿意与我为友吗?”这时这位人士露齿而笑说:“嘿嘿,您是中原人,竟然远道来到这个地方。不过这里仍然日月照耀,满天星辰,阴阳运行,四季变化,这儿与那个叫不出名称的地方相比,还只是个小角落。像我向南游过的无边无际的空旷之地,在北方休息在寂静幽暗的地方,向西跑遍幽深边远的地方,往东一直来到日出之处。这些地域是下无地而上无天,听不到任何声音,看不清任何物件。此外还有水天相连的海洋的边岸,我尽管一动就是千万里,但我还是无法达到那里。现在你才游历到这里,就认为看尽了一切地方,与我上述说的那些地方比,你不觉得差远了吗?不过你呆在这里好了,我与汗漫先生已约好在九垓之外会面,所以我无法在这里久留陪你。”说完,此人一举臂、一耸身便飞入云端。卢敖仰面瞭望,已看不见此人的身影了;于是卢敖停下了马车,惊惧困惑,若有所失,自言自语说:“我和这位先生相比,就如同黄鹄与小虫一样。我整天奔波不停,却还在咫尺之地漫游,但我却自以为很遥远了,这不是显得很悲哀吗?”所以《庄子》说:“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小聪明不理解大智慧,朝生暮亡的菌类不知月的晦朔,蟪蛄不知一年中的春和秋。”这是说视力好的也有他无法看到的东西。宓子贱治理亶父三年,孔门弟子巫马期穿上粗劣的麻布衣,化装前去察访宓子贱的教化情况。巫马期看到有人捕鱼,但捕到鱼后又放回水中去,就上前询问:“你之所以来捕鱼,是为了捕到鱼。今天你将捕到的鱼又放生回水,这是为什么呢?”渔夫回答说:“宓子贱不希望人们捕捉那些没长成的小鱼。我刚才之所以将捕到的鱼都放回河中,因为捕捉的都是小鱼。”巫马期回去将此事报告给孔子,说:“宓子贱的品德教育达到这么好的程度,他能让人暗中做事都不敢胡来,就像刑法放在他身边一样。他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呢?”孔子说:“我曾经询问过宓子贱的治政方法,他告诉我:‘诚爱之心一旦扎根于内心世界,就会在任何其他事情上体现出来。’宓子贱一定是实施了这种方法。”所以《老子》说:“去彼取此。”罔两问影子:“那明亮的日光就是神明?”影子回答:“不是。”罔两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影子说:“太阳每天从扶桑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去,它照耀在宇宙间,那明亮的阳光照耀四海。可是将门窗紧闭,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但那神明却能四通八达,无所不及,上至九天,下居大地,生育万物而不露痕迹,仰俯之间便能抚及四海之外,这明亮的日光哪有这样的神通?”所以《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越于最坚硬的东西中。”光耀问无有:“你果真有呢?还是果真没有呢?”无有不吭声。光耀听不到无有的回答,于是上前去观察无有的模样,只觉得是:黑呼恍惚,看它看不见形状,听它听不到声响,触摸它又触摸不到,一眼望不到头。光耀于是说:“珍贵啊,有谁能达到这种神奇的状态?就我光耀来说,还只是达到‘无形’和‘无声’,只能给人以抓不住和听不见的感觉,还不能达到连光都没有的状态。至于达到无一切的状态,那又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呢!”所以《老子》说:“这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能渗透穿越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白公胜欲报杀父之仇,一心想发动兵变,退朝后站立不走,手中拿的马鞭倒拄着自己的面颊,以至于鞭梢的尖针穿透了面颊,血流到地上都不知道。郑国人听到这件事以后说:“白公胜连自己的面颊都给忘了,还有什么不会忘掉呀!”这是说人的精神一旦脱离开人的心身,而智虑又在内心激荡,那么人就不能充实气血、调理形体。因此,精神思虑的范围越远,那么就越不能顾及近在咫尺的形体。所以《老子》说:“不出门外,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能认识天道。越向外竞逐,知道得越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秦始皇得天下之后,唯恐江山守不住,于是派遣大量的民兵守卫边疆,并修筑长城,建造关口津梁,设置要塞障碍,装备驿站车马,派遣边疆官吏。然而刘家夺取秦之天下,却如同翻转轴锤那样便易。以前武王讨伐纣王,在牧野打败了纣王,推翻殷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于是修整了比干的坟墓,旌表商容的故里,保护了箕子的旧宅,朝拜了商汤的宗庙,散发了巨桥的粮食和鹿台的财物;砸破战鼓、折断鼓槌、松开强弓、拉断弓弦;搬离房舍、露宿野外,以示生活简朴;松懈佩剑,带着笏板,以示不再有仇敌。这时候天下百姓都编出歌谣来庆贺天下太平,诸侯均带着厚礼前来朝拜,江山传了三十四代也没被篡夺。所以《老子》说:“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使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无法解开。”尹需拜师学习驾御术,三年过去还是没有收获,内心十分痛苦,经常是睡觉时还在思虑这件事。一天半夜时分,他从梦中学会了“秋驾”的技术。第二天,尹需去拜访老师,老师望着他说:“我不是舍不得将驾御术传授给你,只是怕你没有能力学会它。今天我就教你秋驾技术吧。”尹需听后,兜了一个圈子,朝北向老师行了再拜礼,说:“我有天赐幸运,昨天夜里我已在梦中接受了老师教的秋驾技术了。”所以《老子》说:“致虚与守静的主体修养工夫,要做到极点和专笃。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从而可以观察其往复循环。”以前孙叔敖三次得到令尹的官职而不露喜悦之情,三次失去令尹的官职而没有忧愁之色;延陵季子,吴国人要立他为王,但他坚决不肯;许由,尧准备将天下让给他,但他不接受;晏子与崔杼盟誓,面临着死亡威胁而不改变他的原则。这些人都能对事物作长远思考。人的精神能够认识到死生之分,那么还有什么外物能诱惑他!楚国有位佽非,在干遂得到一宝剑。返回时渡长江,船到江中心时,波浪涌起,两条蛟龙挟持缠绕着船。佽非对船艄公说:“你见过在这种险境中逃生的人吗?”艄公回答:“没见过。”这时佽非怒目圆睁、血气勃涌、捋起衣袖、拔出宝剑,喝道:“武勇之士可以用仁义之礼来说服,但不能威逼强夺他的志向。人总是要变为腐肉朽骨的,就是弃剑而能保全性命也没什么意义,所以生命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说完便跳入江中搏杀蛟龙,终于将蛟龙的头斩断,使一船的人全得以保全性命,风浪也平息下来。楚王于是封给了佽非执圭爵位。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好啊!不因为吝惜生命而弃掉宝剑,佽非称得上这样的人。”所以《老子》说:“只有那不贪生怕死的人,才胜过厚养生命的人。”齐国人淳于髡用合纵策略游说魏惠王,魏惠王认为淳于髡的辩说有道理。于是为他准备了十乘车子,派他出使楚国实施合纵。但在淳于髡告辞将要出发之际,他又觉得合纵策略不是十分完善,于是又用连横策略游说魏惠王。言辞同样说得雄辩有理。但魏惠王却认为淳于髡有些反复无常不可信,就不让他出使楚国了,并有意疏远了他。这样,淳于髡既没有实施合纵的意愿,也无法施行连横的策略,这正是他的鄙陋之处。这说明说话要有宗旨,办事要抓着根本;失去了宗旨和根本,就是有再多的技能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技能少些为好。因此周朝的鼎上铸有工倕的像,还特意让他咬着自己的手指头,是想告诫人们过分智巧不可取。所以《慎子》说:“工匠知道做门,但如果不知道怎样使门能开能关,这就等于不知道做门的关键所在。所以一定要知道这门之关键所在,才能算会做门。”墨家弟子中有位叫田鸠的人,想见秦惠王,他套好车、绑好车辕来到秦国,可是在秦国一呆就呆三年还未见到秦惠王。有位门客于是将田鸠引荐给楚威王。田鸠到了楚国见到楚王,楚王很喜欢他,并赐给他将军的符节,派他出使秦国。田鸠到了秦国,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也同样十分喜欢他。田鸠离开秦惠王的馆舍后,深深地叹息,对他的随从人员说:“我呆滞在秦国三年而不能见到秦王,当时还真不知道会见秦王的门路可以从楚国这里打通。”所以说,事物有时想接近它却反而疏远了它,疏远它却反而接近了它。因此,有大家风范的人,他的行为不会死守一定规矩、机械呆板,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就行。这就是《管子》一书中说的:“鸟飞虽不必像绳之直,意南而南,意北而北,但最终会集期于它们的栖宿处。”沣水深达千仞,不受尘垢污染,河水深清得丢一根金属针都可以现出形状来,不能说它不清不深,但正因为这样,鱼鳖龙蛇都不肯在那里生活。因此石头上不长五谷,这光秃秃的山上就没有麋鹿出没游动,因为那里无法掩蔽藏身。从前赵文子问叔向:“我们晋家的六将军,你看他们哪家先灭亡?”叔向回答:“中行氏和智氏两家。”文子又问:“这为什么呢?”叔向答道:“这两家处理政事,将苛求当作明察,把严厉当成英明,以苛刻当作忠君,以计多当作功劳。这就好比扩撑皮革,死劲地扩拉,大是大了,但这同时也正是撕裂皮革的蠢办法。”所以《老子》说:“政治宽容,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诈。”齐景公问太卜:“你的道术有何能耐?”太卜回答:“能使大地震动。”这时晏子前去见景公,景公说:“我曾问太卜:‘你的道术有何能耐?’他回答:‘能使大地震动。’地真的能叫它动吗?”晏子听了默不作声。出去后去找太卜,说:“早先我观察到客星处在房、心二宿之间,大概要地震了吧?”太卜回答说:“是这样的。”晏子走了以后,太卜连忙赶到景公那里,说:“不是我能叫地动,而是大地本来就要震动了。”齐臣田子阳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默然不回答景公,是不想太卜因谎言而被处死;又去见太卜,是想叫太卜自觉承认说谎以免使景公受蒙骗。晏子真可谓称得上忠于君主又爱护下属啊。”所以《老子》说:“行为方正而不绝情,虽有棱角而不伤人。”魏文侯在曲阳设酒宴招待诸位大夫。酒兴正浓时,魏文侯深深叹息道:“我偏偏没有像豫让这样的忠烈之士来作大臣么!”这时蹇重捧着一杯罚酒敬给魏文侯,说:“请罚君王一杯。”魏文侯不解地问:“为什么罚我?”蹇重回答说:“我听说,命运好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是孝子,有道的国君不知道什么是忠臣。那豫让的君主又怎么样呢?”文侯接过罚酒一饮而尽,不再回劝对方饮酒,表示认罚,说:“这是因为智伯没有管仲、鲍叔那样的贤才辅佐,所以才有了豫让誓死为他报仇的功名。”所以这也如《老子》说的:“国家昏乱,才会有忠臣。”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堂,看到庙中有一器具,叫做宥卮。孔子说:“好啊!我能够看到这种器物真荣幸。”回头对他的随行弟子说:“取水来吧!”水随即取到,灌入宥卮之中,灌得适中的时候,这宥卮就平平正正,但一旦灌满时,这宥卮就倾倒了。这时,孔子突然神情严肃地说:“这宥卮器具告诉了我们对待盈满的态度了。”子贡马上问:“请问这盈满的态度是什么?”孔子回答:“这器具告诉我们,盈满了就得减损。”子贡又问:“为什么盈满了就得减损呢?”孔子解释说:“事物兴盛了就会转向衰败,这就好像乐极生悲一样;自然界也是这样,太阳到正午后便西斜,月亮圆后便慢慢残缺。所以,聪明有智慧,要靠愚笨来持守;见多识广口才好,要靠寡闻孤陋来持守;勇武刚强有力气,要靠怯懦胆小来持守;富贵宽裕,要靠朴素节俭来持守;德泽施及天下,要靠退让谦逊来持守。这五方面是先王用以保住天下而不丧失的法宝。违背这五方面,没有不危险的。”所以《老子》说:“遵循此道的人不求盈满,正因为不过分盈满,所以才能做到虽敝旧却能更新成功。”周武王问姜太公:“我兴兵讨伐夺取纣王的天下,这是臣杀君、下伐上的事情。我担心以后这类的战争将会继续下去,人们相互间的斗争就不会停止,对此你看怎么办?”太公说:“好!君王你提的问题很重要。这真是没有获得猎物时唯恐射杀野兽不力;但一旦获得猎物时又唯恐射杀野兽太厉害,影响猎物的质量。君王你如果想长久地持有天下,唯一的办法是堵塞人民的眼耳口鼻,不使他们有任何欲望产生,引导他们做些无用的事情,并施以烦琐纷扰的说教,让他们乐于本业,安逸于现实生活,使他们由清醒明白转向糊涂愚昧。这样就可能摘下他们的头盔、给他们戴上鹬冠,解下他们的宝剑、让他们带上笏板上朝。又制定守丧三年的礼制,让他们不能繁衍后代;提倡推崇人们之间的互相谦让,使之不争斗。用酒肉使他们心情通畅,以音乐让他们自娱自乐,用鬼神使他们敬畏,用繁文缛节来掩盖他们的本质,以厚葬服丧来耗尽他们的家财,用一些贵重的随葬物使他们贫穷,用深挖墓穴、高筑坟地来耗尽他们的体力。这样家族贫穷、部族衰弱,图谋作乱的人便少了。

【篇二】尧让天下于,许由

《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全文阅读卷十七 说林训   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类亦甚矣!夫随一隅之迹,而不知因天地以游,惑莫大焉。虽时有所合,然而不足贵也。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曹氏之裂布,蛷者贵之,然非夏后氏之璜。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然待所不蹍而后行;智所知者偏矣,然待所不知而后明。游者以足蹶,以手扌巿,不得其数,愈蹶愈败。及其能游者,非手足者矣。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毋贻盲者镜,非手毋予躄者履,毋赏越人章甫,非其用也。  椎固有柄,不能自椓;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狗彘不择甂瓯而食,偷肥其体而顾近其死。凤皇高翔千仞之上,故莫之能致。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腾蛇游雾,而殆于蝍蛆。鸟力胜日,而服于鵻礼,能有修短也。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矣。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怒出于不怒,为出于不为。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至味不慊,至言不文,至乐不笑,至音不叫,大匠不斫,大豆不具,大勇不斗,得道而德从之矣。譬若黄钟之比宫,太簇之比商,无更调焉。以瓦鉒者全,以金鉒者跋,以玉鉒者发,是故所重者在外,则内为之掘。逐兽者目不见太山,嗜欲在外,则明所蔽矣。听有音之音者聋,听无音之音者聪;不聋不聪,与神明通。  卜者操龟,筮者端策,以问于数,安所问之哉!舞者举节,坐者不期而扌弃皆如一,所极同也。日出旸谷,入于虞渊,莫知其动,须臾之间,俯人之颈。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解门以为薪,塞井以为臼,人之从事,或时相似,水火相憎,鏏在其间,五味以和。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昌羊去蚤虱而来蚙穷,除小害而致大贼,欲小快而害大利。墙之坏也,不若无也,然逾屋之覆。璧瑗成器,礛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虻与骥,致千里而不飞,无糗粮之资而不饥。失火而遇雨,失火则不幸,遇雨则幸也。故祸中有福也。  鬻棺者,欲民之疾病也;畜粟者,欲岁之荒饥也。水静则平,平则清,清则见物之形,弗能匿也。故可以为正。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河水之深,其壤在山。均之缟也,一端以为冠,一端以为纟末,冠则戴致之,纟末则蹍履之。知己者不可诱以物,明于死生者,不可却以危。故善游者不可惧以涉。亲莫亲于骨肉,节族之属连也。心失其制,乃反自害,况疏远乎!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也。虽不能与终始哉,其向之诚也。宫池涔则溢,旱则涸。江水之原,渊泉不能竭。盖非橑不能蔽日,轮非辐不能追疾,然而橑辐未足恃也。金胜木者,非以一〈撲,中"扌改土"〉刃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塞江也。躃者见虎而不走,非勇,势不便也。倾者易覆也。倚者易軵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设鼠者机动,钓鱼者泛杭,任动者车鸣也。  刍狗能立而不能行,蛇床似麋芜而不能芳。谓许由无德,乌获无力,莫不丑于色。人莫不奋于其所不足。以兔之走,使犬如马,则逮日归风;及其为马,则又不能走矣。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小变不足以妨大节。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终日之言,必有圣之事;百发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然而世不与也,其守节非也。牛蹄彘颅亦骨也,而世弗灼,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岁久矣。近敖仓者,不为之多饭;临江河者,不为之多饮;期满腹而已。兰芝以芳,未尝见霜;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舌之与齿,孰先礲也?錞之与刃,孰先弊也?绳之与矢,孰先直也?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晋以垂棘之璧得虞、虢,骊戎以美女亡晋国。聋者不謌,无以自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观射者遗其埶,观书者忘其爱。意有所在,则忘其所守。  古之所为不可更,则推车至今无蝉匷,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与死者同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难与为谋。为客治饭而自藜藿,名尊于实也。乳狗之噬虎也,伏鸡之搏狸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使景曲者,形也;使响浊者,声也。情泄者,中易测,华不时者,不可食也。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蔐苗类絮,而不可以絮;黂不类布,而可以为布。出林者不得直道,行险者不得履绳。羿之所以射远中微者,非弓矢也;造父之所以追速致远者,非辔衔也。海内其所出,故能大;轮复其所过,故能远。  羊肉不慕螘,螘慕于羊肉,羊肉膻也;醯酸不慕蚋,而蚋慕于醯酸。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见大,以近喻远。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而一顷之陂,不可以灌四顷;大小之衰然。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治鼠穴而坏里闾,溃小〈皮包〉而发痤疽,若珠之有颣,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榛巢者处林茂,安也;窟穴者托埵防,便也。王子庆忌足嗫麋鹿,手搏兕虎,置之冥室之中,不能搏龟鳖,势不便也。汤放其主而有荣名,崔杼弑其君而被大谤,所为之则同,其所以为之则异。  吕望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矜,以类相慕。使叶落者风摇之,使水浊者鱼挠之。虎豹之文来射,蝯狖之捷来乍。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三寸之管而无当,天下弗能满;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矣。以篙测江,篙终而以水为测,惑矣。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所急者存也;朝之市则走,夕过市则步,所求者亡也。豹裘而杂,不若狐裘之粹;白璧有考,不得为宝;言至纯之难也。战兵死之鬼憎神巫,盗贼之辈丑吠狗。无乡之社,易为黍肉;无国之稷,易为求福。鳖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于明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聪也。遗腹子不思其父,无貌于心也;不梦见像,无形于目也。蝮蛇不可为足,虎豹不可使缘木,马不食脂,桑扈不啄粟,非廉也。  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饥马在厩,寂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引弓而射,非弦不能发矢,弦之为射,百分之一也。道德可常,权不可常。故遁关不可复,亡犴不可再,环可以喻员,不可以轮;绦可以为繶,不必以紃。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循绳而斫则不过,悬衡而量则不差,植表而望则不惑,损年则嫌于弟,益年则疑于兄,不如循其理,若其当。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悬垂之类,有时而隧;枝格之属,有时而驰。当冻而不死者,不失其适;当暑而不暍者,不亡其适;未尝适,亡其适。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黏牡。"见物同,而用之异。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脱;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人食礜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饥;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类不可必推。  瓦以火成,不可以得火;竹以水生,不可以得水。扬堁而欲弭尘,被裘而以翣翼,岂若适衣而已哉!槁竹有火,弗钻不{难灬},土中有水,弗掘无泉。蛖象之病,人之宝也;人之病,将有谁宝之者乎?为酒人之利而不酤,则竭;为车人之利而不僦,则不达。握火提人,反先之热。邻之母死,往哭之;妻死而不泣,有所劫以然也。西方之倮国,鸟兽弗辟,与为一也。一膊炭熯,掇之则烂指;万石俱熯,去之十步而不死。同气异积也。大勇小勇,有似于此。今有六尺之席,卧而越之,下材弗难;植而逾之,上材弗易。势施异也。百梅足以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为一人和。有以饭死者,而禁天下之食;有以车为败者,而禁天下之乘;则悖矣。钓者静之,罛者扣舟,罩者抑之,罣者举之,为之异,得鱼一也。  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一节见而百节知也。小国不斗于大国之间,两鹿不斗于伏兕之旁。佐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荫不祥之木,为电雷所扑。或谓冢,或谓陇,或谓笠,或谓簦。头虱与空木之瑟,名同实异也。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兰芝欲修,而秋风败之。虎有子,不能搏攫者,辄杀之,为堕武也。龟纽之玺,贤者以为佩;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视书,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以类而取之。蒙尘而眯,固其理也,为其不出户而堁之也。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毂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不得相害。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岂能致千里哉!  夜行者掩目而前其手,涉水者解其马载之舟。事有所宜,而有所不施。橘柚有乡,雚苇有丛。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相从翔。田中之潦,流入于海;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也。苏秦步,曰何故;趋,曰何趋驰;有为则议,多事固苛。皮将弗睹,毛将何顾?畏首畏尾,身凡有几?欲观九州之土,足无千里之行,心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民之上,则难。旳々者获,提提者射,故大白若辱,大德若不足。未尝稼穑,粟满仓;未尝桑蚕,丝满囊;得之不以道,用之必横。海不受流胔,太山不上小人,旁光不升俎,駠駮不入牲。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褰衣涉水,至陵而不知下;未可以应变。  有山无林,有谷无风,有石无金。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献公之贤,欺于骊姬;叔孙之智,欺于竖牛。故郑詹入鲁,《春秋》曰:"佞人来。佞人来。"君子有酒,鄙人鼓缶,虽不见好,亦不见丑。人性便丝衣帛,或射之则被铠甲,为其不便以得所便。辐之入毂,各值其凿,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尝被甲而免射者,被而入水;尝抱壶而度水者,抱而蒙火;可谓不知类矣。君子之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马,若蹍薄冰,蛟在其下,若入林而遇乳虎。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清醠之美,始于耒耜;黼黻之美,在于杼轴。布之新,不如纻;纻之弊,不如布。或善为新,或恶为故。靥〈面甫〉在颊则好,在颡则丑;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马齿非牛蹄,檀根非椅枝,故见其一本而万物知。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少自其质,长而愈明。扶之与提,谢之与让,故之与先,诺之与已也,之与矣,相去千里。污准而粉其颡,腐鼠在坛,烧薰于宫,入水而憎濡,怀臭而求芳,虽善者弗能为工。  再生者不获,华大早者不胥时落,毋曰不幸,甑终不堕井,抽簪招燐,有何为惊!使人无度河,可;中河使无度,不可。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水虿为蟌,孑孑为蚊,兔啮为螚。物之所为,出于不意,弗知者惊,知者不怪。铜英青,金英黄,玉英白,黂烛捔,膏烛泽也。以微知明,以外知内。象肉之味不知于口,鬼神之貌不著于目,捕景之说不形于心。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木方茂盛,终日采而不知;秋风下霜,一夕而殚。病热而强之餐,救暍而饮之寒,救经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为恶。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虽欲豫就酒,不怀蓐。孟贲探鼠穴,鼠无时死,必噬其指,失其势也。山云蒸,柱础湿;伏苓掘,兔丝死,一家失熛,百家皆烧。谗夫阴谋,百姓暴骸。粟得水湿而热,甑得火而液。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疾雷破石,阴阳相薄。汤沐之于河,有益不多;流潦注海,虽不能益,犹愈于已。  一目之罗,不可以得为鸟;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兔丝无根而生,蛇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有然之者也。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纣醢梅伯,文王与诸侯构之;桀辜谏者,汤使人哭之。狂马不触木,猘狗不自投于河,虽聋虫而不自陷,又况人乎!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心所说,毁舟为杕;心所欲,毁钟为铎。管子以小辱成大荣,苏秦以百诞成一诚。质的张而弓矢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形势所致者也。待利而后拯溺人,亦必以利溺人矣。舟能沉能浮,愚者不能加足。骐骥驱之不进,引之不止,人君不以取道里。  刺我行者,欲与我交;訾我货者,欲与我市。以水和水不可食,一弦之瑟不可听。骏马以抑死,直士以正穷,贤者摈于朝,美女摈于宫。行者思于道,而居者梦于床,慈母吟于巷,适子怀于荆。赤肉县则乌鹊集,鹰隼鸷则众鸟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交画不畅,连环不解,其解之不以解。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明月之珠,蠬之病而我之利;虎爪象牙,禽兽之利而我之害。易道良马,使人欲驰;饮酒而乐,使人欲謌。是而行之,是谓之断;非而行之,必谓之乱。  矢疾,不过二里也;步之迟,百舍不休,千里可致。圣人处于阴,众人处于阳;圣人行于水,众人行于霜。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于一体。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舍茂林而集于枯,不弋鹄而弋乌,难与有图。寅丘无壑,泉原不溥,寻常之壑,灌千顷之泽。见之明白,处之如玉石;见之暗晦,必留其谋。以天下之大,托于一人之才,譬若悬千钧之重于木之一枝。负子而登墙,谓之不祥,为其一人陨而两人伤。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謌,一人唱而千人和。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喜采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有荣华者,必有憔悴;有罗纨者,必有麻蒯。  鸟有沸波者,河伯为之不潮,畏其诚也。故一夫出死,千乘不轻。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物故有重而害反为利者。圣人之处乱世,若夏暴而待暮,桑榆之间,逾易忍也。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寸虽齐,必有诡。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用规矩准绳者,亦有规矩准绳焉。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嚼而无味者,弗能内于喉;视而无形者,不能思于心。兕虎在于后,随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利。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陶人弃索,车人掇之;屠者弃销,而锻者拾之;所缓急异也。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矢之于十步贯兕甲,及其极,不能入鲁缟。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豪之末,视之可察。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巧冶不能铸木,巧工不能斫金者,形性然也。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丘阜。城成于土,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使然。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从朝视夕者移,从枉准直者亏。圣人之偶物也,若以镜视形,曲得其情。扬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趋舍之相合,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  鸟不干防者,虽近弗射;其当道,虽远弗释。酤酒而酸,买肉而臭;然酤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故求物必于近之者。以诈应诈,以谲应谲,若披蓑而救火,毁渎而止水,乃愈益多。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世称其好,美钧也。尧、舜、禹、汤,法籍殊类,得民心一也。圣人者,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涔则具擢对,旱则修土龙。临淄之女,织纨而思行者,为之悖戾。室有美貌,缯为之纂绎。徵羽之操,不入鄙人之耳。抮和切适,举坐而善,过府而负手者,希不有盗心。故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故解捽者不在于捌格,在于批伔。木大者根扌瞿,山高者基扶,蹠巨者志远,体大者节疏。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贼心{亡虫}。尾生之信,不如随牛之诞,而又况一不信者乎!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进献者祝,治祭者庖。

【篇三】尧让天下于,许由

卢湾区2011年高三年级语文二模

卢湾区2011年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等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 本试卷共7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5分)

盆景:旧体诗词的当代角色

①近年来,旧体诗词的创作可谓如火如荼。创作队伍之浩大亘古少见。据有关文章说,中国现有诗词刊物近600种,诗词组织约2000多个。仅中华诗词学会,其会员就多达1万余人。在这种形势下,旧体诗词自然受到了评论界与学术界的关注。于是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或认为旧体诗词当复兴,或指责其无法反映时代生活当淘汰,或要求旧体诗词与时偕行而改革之……

②无论持何种意见,旧体诗词的繁荣则是一个事实。有这个现实存在,就值得我们研究。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旧体诗词确实已不能代表时代文化潮流,也无法反映这个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化现实。古代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已为古典诗词确立了审美标准,古雅的气质与含蓄的表现,已为大众所认可。如果把股票、动漫、人肉搜索之类词语或WTO、MP3之类洋文纳入格律诗中,虽说也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但却失去了旧体诗应有的滋味。( )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大量新词汇在传统的五、七言句式中已根本无法容纳。但由此而得出旧体诗的繁荣只是陈渣泛起,最终必然会被淘汰的结论,未免为时过早。

③我们可把旧体诗词比作植物,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态已不适应这种植物生长,就像热带植物无法在北方度过寒冬一样。但是北方很多人家里却有几盆乃至几十盆或更多的热带植物。冬天室外一片荒凉的时候,在室内的大厅中、卧室的窗台上、书房的角落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绿色的盆景。它几乎成了北方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居民家里的花盆总数有

可能超过了城中树木的数量。旧体诗词的繁荣正与此相同。对现代人来说,旧体诗词就像是“精神盆景”,尽管不能代表或反映时代的变化,却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丰富人生的情趣,并可以消除在现实名利追逐中带来的庸俗之气,使人变得高雅。如果以不能反映时代生活为理由排斥旧体诗词,那就如同以不能反映气候变化为由否定盆景存在的意义一样,显然是失之偏激的。

④“盆景”无法与室外随四季变化的大树相比,然而对现代人来说,它比小区的林木更为重要。因为它能调节室内的空气,还可以消除因装潢而带来的甲酫超标对人体的伤害。同样旧体诗词虽不能反映现代生活大潮,却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在墙上挂上一幅国画,上面题写一句或一首古诗词,给人的感觉就非常高雅。因而文人雅士之间的唱和,更多的还是采用旧体。2002年,我做铜镇尺礼品送朋友,有感于山西教育的落后期待多方支持、帮助,在镇尺书写了首小诗,诗言:“九州无处不风光,割断春光是太行。一川垂柳寒鸦色,只待东风展嫩黄。”学界有朋友很快用和诗的方式表示了同情、支持和鼓励。如周发祥先生和诗云:“茫茫霁雪溢清光,化入东风绕太行。莫道晋杨无碧色,春来幽并尽鹅黄。”赵逵夫先生诗云:“九州何处无春光,引领春光是太行。汾河垂柳连京阙,早已东风染嫩黄。”读到这些诗,我感到很欣慰。在这种场景下,如果用白话诗表达情感,便会使人感到俗而不庄,品位不高,显然也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⑤在旧体诗词的创作中,有两个问题比较麻烦,一是格律问题,一是革新问题。就前者而言,有人主张用古音、古韵。但古音如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如果一定要讲,便会带来很多麻烦。同样古、今语音的变化,今韵与古韵也有不同。如依古韵,“元”和“门”在同一韵部,可是在普通话中相去很远。如果一味地强调用古音古韵,读起来听起来,就会有些地方不顺口、不顺耳,而且会把一部分诗词爱好者拒之门外。因此为适应现代阅读适当地作些调整也是可以的。我觉得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一切以自然、妥切、利于表达思想情感为原则。不可因讲究格律影响诗的内容,也不可因完全失去规矩而导致古体诗趣的丧失。至于现在有些“专业诗人”,愣在别人诗的平仄、韵脚、粘连上挑毛病,那就大可不必了。我们在唐诗中也可发现不少拗体,形式应当服从内容,削足适履,并不是高明的行为。至于诗词革新的问题,应当考虑到旧体诗词应有之趣,在不失旧时规矩、合于今人口味的前提下,即可大胆创新。但要怀着把旧体诗词引入时代潮流、展现时代风貌的宏大志向去改革,其勇虽可嘉,其结

果会如何,就很难预料了。如同置盆景室外,其是否能经受起严冬的考验,还要让事实说话。

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2.第⑤段“削足适履”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B.然而 C.何况 D.于是

4.第④段列举自己与友人间的唱和诗句,其用意是 。(3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⑤段呼应第②段学者提出的问题,从创作角度展开深入论证。

B.第②段的“此”指代传统的五、七言句式中已根本无法容纳大量新词汇。

C.第③段的“几乎”用语准确严密,强调盆景之多,对北方人生活影响之大。

D.第⑤段从格律、革新方面阐述旧体诗词立足当代角色需遵循的创作策略和原则。

6.借助形象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就此加以赏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①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像一朵硕大的舌匙状白菊,又像一朵冰清玉洁的雪莲;不,应该说它更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她”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自然之神给予她的时间实在太少,她的演出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花瓣背后那金色的须毛,像华丽的流苏一般,从她白色的裙边四周纷纷垂落下来……

②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观者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

短暂;唯其因为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凝滞……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定格的胶片。

③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那个奇妙的夏夜,白衣少女以她那骄傲而忧伤的姿态,默默等待着死亡的临近。在我见过的奇花异草之中,似乎没有一种鲜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别的。那个瞬间,我比亲眼见到它开花的那一刻,更是惊讶得无言以对——

④……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艺术和生命的真谛。如果死亡不可抗拒,为什么不能让死亡变得美丽?如果死亡必不可免,为什么不能让死亡变得神圣?她为自己选择了安乐死那种没有痛苦的死亡方式,所以在最后的极限到来之前,她来得及为自己更衣梳洗,用端庄而整洁的仪态,微笑着迎接死亡;她由于珍惜生命而加倍地珍惜死亡,赋予永别以再生的意味。她不会像那些落英缤纷的花树,将花瓣的残骸凄凉地抛洒一地;她要在入殓前将自己的容颜复归原状,一如生前的娇媚和高贵……

⑤世上也许唯有花期最短的昙花,具有此等视死如归的气度。

⑥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只是略略显得有些疲倦,细长的花茎软软地低垂下来,在玻璃台板下衬出一个白色的影子,像浮游在湖上的天鹅倒影。那花苞的白色,比先前要浅淡些,残留在空气中的香味,已将它乳白色的浆汁吸尽。因而花苞更像是一枝不死的果实,将花的魂留在了里头;而支撑着昙花花瓣那伞骨似的一根根须毛,此刻却已奇迹般地空翻转身,一百八十度大回环,把那个沉甸甸的花苞重新牢牢地裹在了掌心。犹如开屏后的孔雀,丝丝入扣地将锦缎似的羽毛一并收好。

⑦它看上去像睡着了,宁静而安详,没有凋敝没有萎谢、没有痛苦没有哀愁;它是一个不死的灵魂,昨夜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不生不灭,不开不谢——就好像这一个活生生的花苞,从来都没有开放过,或许很快就会再开一次。它始终含苞待放,始终无悔无怨;只等那个属于它的时辰一到,它睁眼就会醒来。

⑧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7.第①段称昙花由“它”改作“她”的好处是 。(2分)

8.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9.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

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⑤段承上启下,由描写昙花的开放过渡到描写它的闭合,衔接自然。

B.文末由物及人,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揭示写作意图。

C.全文欲扬先抑,赋予传统意义的“昙花一现”以新的含义,耐人寻味。

D.本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极言昙花之美。

E.文章对昙花的描述详写闭合略写开放,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F.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昙花从开放到闭合的精彩过程。

11.纵观全文,概括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永恒”在文中的内涵。(3分)

12.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在第④段开头省略号处补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不少于80字。(照抄原文不给分)(4分)

(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2)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论语七则》)

(6)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7) ,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8)知音少, 。(朱敦儒《渔家傲》)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8分)

春题湖上 白居易

【篇四】尧让天下于,许由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庖丁解牛》 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尧让天下于,许由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B.奏刀騞( )然 砉( )然向( )然

C.批大卻( ) 导大窾( )

D.中( )音 肯綮( )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良疱岁更刀 随: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援玉抱兮击鸣鼓 鸣:响,形容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②A.以燕乐乐嘉宾之心 燕:使动用法,使嘉宾的心情愉快

B.黎民不机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以仁德统治天下,名词动用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

E.以无后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3—10题。

越俎代庖

《庄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君主 B.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4.“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意思是:( )

A.尧让许由责备天下的人 B.尧把许由让给天下

C.尧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许由 D.许由对尧责备天下的人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一句中的“不亦难乎”的意思是:( )

A.做到“不息”太难了

B.爝火和日月比光亮太难了

C.分辨日月和爝火不是很难的

D.让“爝火”和“日月”不发光太难了吗?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雨降矣(及时雨) B.其于泽也(润泽禾苗)

C.而我犹尸之(占着君主的地位) D.吾自视缺然(缺憾的样子)

7.“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句中的两个“而”字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个都是顺接连词

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

C.前者是顺接连词,后者是转折连词

D.前者是转折连词,后者是顺接连词

8.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尧的,尸祝是许由自比。

B.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话由的,尸祝是尧的自比。

C.这句话本意是:即使尧不管理天下,我许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去代替他管理天下。

D.语法角度看,这是个假设复句。

9.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去吧,算了吧,君啊!在我看来天下是没在什么用的。

B.你回去休息吧,君主!我对天下来说是没有用的处的。

C.回去休息吧,君啊!剩下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D.你回去吧,算了吧,君主!剩余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反映出庄子没落,悲观的意识形态,他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正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

B.庄子在表露消极的政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阶级和某些丑恶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如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就是他从个人出发认识问题,对那些贪欲之徒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C.“越俎代庖”现在常用来批评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干涉别人该做的工作。

D.本文的哲学观点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的;日月与爝火,时雨与浸灌的类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祝《草堂》创刊

杜甫遗留给我们许多忧国忧民的名篇和感慨身世的绝唱,他也写了不少歌颂自然的隽永的诗句。我很欣赏《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开端的四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这四句诗我常反复吟诵,觉得意味无穷。杜甫以他饱经忧患的衰老之年还能这样锐敏地观察自然界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一上一回新”显示了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变化;“山归万古春”又说明春天必定归来的规律,不因任何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我喜爱杜诗,有时也长时期不读杜诗,但每逢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杜诗又翻开诵读时,便有重逢故旧,又遇新知之感。所谓“重逢故旧”,是有诗比较熟悉,读过许多遍;至于“又遇新知”,是熟悉尽管熟悉,却又发现一些过去不曾理解的新的东西。我若是用前边引用的那四句诗前两句来表达我的感受,可以改动几个字这样说:“杜诗含变态,一读一回新。”

杜诗能够变吗?当然不会变。但由于它的内容太丰富了,读者不能一览无余,这次看到这一方面,那次看到那一方面,所以使人感到“含变态”,但杜诗本身还保持它的“万古春”。此外,时代在变,读者的思想也在变,由于时代不同以及个人思想的转变,对于杜甫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杜甫在他生前和死后一段时期内,是不被人重视的,甚至受人毁谤,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韩愈的《调张籍》都可以证明;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选唐诗,几乎没有一种选本选录了杜甫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两宋人大都对杜甫推崇备至,元、明以后,对杜甫又有毁有誉,各有不同的评价。我个人在青年时期并不了解杜甫,和他很疏远,后来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才渐渐与他接近,那时我写过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句句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从此杜甫便成为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他那里汲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

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战国时代的屈原、唐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研究这样伟大的诗人,不可能是有止境的,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建国三十年来,研究杜甫,虽然经受了十年浩劫的摧残与

诋毁,成绩是很显著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杜甫忧国忧民,感慨身世,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有些研究著作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是十分必要的。可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他对于自然界无广不及、无微不至的观察,对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态度,对于绘画、音乐、舞蹈和美学观点等方面,我们都注意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显著成绩中的一点缺陷。现在专门研究杜甫的刊物《草堂》即将问世,我在衷心祝贺的同时,希望在这刊物里我们的视野能开扩得更宽广一些,探讨问题更深入一些,发现一些前人不曾看到的事物。我前面已经提到,历代对杜甫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处在我们的时代也应有我们的看法。力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有知,当不再感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三日于成都

(选自《冯至选集》第2卷)尧让天下于,许由

11.第一段中“这四句诗我反复吟诵,觉得意味无穷”中的“意味无穷”指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杜甫在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被人重视甚至受人毁谤,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四段中作者肯定了建国以来研究杜甫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不少缺陷,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从创办这个刊物的必要性的角度着笔,但作者表现出的感情、学识非同一般。

B.一个刊物创刊,请名家就其性质、价值发表一点意见,壮其声威、提高品位是常有的事。

C.本文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独创性,但它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一篇情理互见的散文。

D.文末的诗句,寄托了对李白的评价和同情,也包含了诗人的无限心事,可谓“同声一哭”。

E.作者对杜甫由疏远到接近的原因是抗战流亡岁月为他提供了阅读的保证。

F.研究杜甫的哲学思想、对儒释道的态度以及对美学的观点是《草堂》刊物的主要任务。

15.另举一例,说明历代伟大的诗人都是诗的领域的开拓者,他们丰富了诗的内容,发展了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疆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尧让天下于,许由

高二肇庆市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科

广东省肇庆市2013-2014学年高二第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追缉(jí) 拙见(zhuō) 连翘(qiáo) 骄贫贾祸(gǔ)

B.攒动(cuán) 收殓(liǎn) 剜肉(wā) 灯影幢幢(chuáng)

C.酒靥(yâ) 脸颊(jiá) 谮言(zân) 宁缺毋滥(wú)

D.熨帖(yún) 奸佞(lìng) 颉颃(xiã) 龇牙咧嘴(zī)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神色自若 B.前功尽弃 C.可见一斑 D.以小见大

3.A.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官员回应,广州还未收到房产税试点通知,但对于是否会纳入试点“不置可否”。

B.《日课2014》对老课本内容进行精心拣选,利用日历本的形式,将富含人文情怀的老课本菁华,跟实用的日历本有机融合,精准呼应了现代社会的人文需求,兼具文化情怀和实用价值。

C.

D.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空谷幽兰,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没有人的干涉。

②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③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更不因为它处在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

④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⑤正相反,中国艺术观念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

⑥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

A.①②④⑥③⑤ B.④②①⑥③⑤ C. ①⑥②③⑤④ D. ④①⑥③②⑤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庄子·让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以我为天子 予适有幽忧之病

而谁以易之 施从良人之所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由、子州支父不接受天下,体现他们对生命的看重。《庄子》借推倒天下的价值来确立生命的价值。

B.子州支伯托病辞绝天下,说明拥有天下和珍视生命二者不可得兼。

C.善卷追求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乐享适意人生,天下对他来说反而没有什么价值。

D.因亶父珍视百姓的生命,所以称其“可谓能尊生”,说明《庄子》提倡的尊生包含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两方面内容。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盗跖与曾、史俱廉。何以知之?夫贪盗不赴溪而掇金,赴溪而掇金则身不全;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盗跖不计可则利不成。明主之守禁也,贲、育见侵于其所不能胜,盗跖见害于其所不能取, 故能禁贲、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则暴者守愿,邪者反正。大勇愿,巨盗贞,则天下公平,而齐民之情正矣。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托天下于尧之法,则贞士不失分,奸人不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则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尧明于不失奸,故天下无邪;羿巧于不失发,故千金不亡。 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孙、吴之略废,盗跖之心伏。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于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唇嗟唶之祸。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此贲、育之所患,尧、舜之所难也。故设柙非所以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不独恃比干之死节,不幸乱臣之无诈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节选自《韩非子·守道》)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贲、育不量敌则无勇名 量:估量

B. 众不得暴寡 暴:欺负

C. 故千金不亡 亡:丢失

D. 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 谩:谩骂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认为君主以法治国,能使天下公正太平,百姓趋于正道。

B.尧的时代确立法律制度,因此天下没有伯夷、盗跖之分了。

C.从君主保住政权的角度而言,法令比忠臣更有效,尤其是对庸君而言。

D.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严刑峻法有可能导致暴政的产生。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

B. 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

C. 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

D. 如此故/图不载宰予/不举六卿/书不著/子胥不明夫差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不以法,塞伪而不以符,此贲、育之所患,尧、舜之所难也。(4分)

②当今之世,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3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前三联的内容,并概括画面特点。(4分)

(2)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4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3)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子曰:“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 ,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老子》)

14-15小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②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14.如何理解第段中“相当糟糕的态度”?作者也这样认为吗?作者的态度如何?(4分)

15.选文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请举两例进行分析。(6分)

16-17小题。

第十七回

(大观园刚建成,贾政带众人游览)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第二十三回

(宝玉)一面说,一面回至贾母跟前,回明原委。只见她正在那里,宝玉便问她:“你住那一处好?”她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她,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第二十六回

(宝玉)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注:以“凤尾森森”喻竹林像凤尾一样修美茂盛。龙吟,常用来形容箫笛之类管乐器的声音,这里以“龙吟细细”喻风吹竹林发出的动听的声响。) 第三十五回

(她)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第三十七回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她心上人),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她低了头方不言语。

第四十五回

这里她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节选自《红楼梦》)

16.以上选段中多次出现的“她”是谁?第二十三回中的两处笑表现了什么?(分)

1.选段中出现竹的形象,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竹的作用。(分)

..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全校养成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树文明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俭约之风,学生会拟向全校提出“光盘行动”倡议。请以学生会的名义书写倡议书正文内容。要求:内容针对性强、语言有感染力,字数150字左右。(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③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篇六】尧让天下于,许由

09年高一语文庄子测试题

测试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

B.奏刀騞( )然 砉( )然向( )然 ...

C.批大卻( ) 导大窾( ) ..

D.中( )音 肯綮( ) ..

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A.良疱岁更刀 随: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援玉抱兮击鸣鼓 鸣:响,形容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②A.以燕乐乐嘉宾之心 燕:使动用法,使嘉宾的心情愉快

B.黎民不机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以仁德统治天下,名词动用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

E.以无后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3—10题。

越俎代庖

《庄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

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君主 B.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4.“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意思是:( )

A.尧让许由责备天下的人 B.尧把许由让给天下

C.尧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许由 D.许由对尧责备天下的人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一句中的“不亦难乎”的意思是:( )

A.做到“不息”太难了

B.爝火和日月比光亮太难了

C.分辨日月和爝火不是很难的

D.让“爝火”和“日月”不发光太难了吗?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雨降矣(及时雨) B.其于泽也(润泽禾苗) ...

C.而我犹尸之(占着君主的地位) D.吾自视缺然(缺憾的样子) ...

7.“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句中的两个“而”字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个都是顺接连词

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

C.前者是顺接连词,后者是转折连词

D.前者是转折连词,后者是顺接连词尧让天下于,许由

8.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尧的,尸祝是许由自比。

B.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话由的,尸祝是尧的自比。

C.这句话本意是:即使尧不管理天下,我许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去代替他管理天下。

D.语法角度看,这是个假设复句。

9.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去吧,算了吧,君啊!在我看来天下是没在什么用的。

B.你回去休息吧,君主!我对天下来说是没有用的处的。

C.回去休息吧,君啊!剩下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D.你回去吧,算了吧,君主!剩余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反映出庄子没落,悲观的意识形态,他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正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

B.庄子在表露消极的政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阶级和某些丑恶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如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就是他从个人出发认识问题,对那些贪欲之徒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C.“越俎代庖”现在常用来批评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干涉别人该做的工作。

D.本文的哲学观点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的;日月与爝火,时雨与浸灌的类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拓展性训练】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

A.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ï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ï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既葬,庐墓六年。 (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D.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A.yǐ支撑,接触;xíng磨刀石 B.huî象声词;huā象声词 xiǎng通“响” C.xì通“隙”,空隙;kuǒn空 D.zhîng合乎音律;qìng结合处

2.①D ②D

3.D 4.C 5.C 6.C 7.C 8.B 9.C 10.A

拓展性训练:尧让天下于,许由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篇七】尧让天下于,许由

人生应保持一种淡然之心 五

人生应保持一种淡然之心五

人生如一条淙淙流淌的长河,既有平静也有波澜壮阔的时候,既有峰峦叠嶂时一泻千里的壮丽之美,也有走过一马平川时迂回柔情的安详。拥有一颗淡然的心的人,是一种正常生活的人,具有淡然之举,就会拥有一颗淡然的心,才能学会满足,学会放弃,学会淡泊。

确实,淡然处之的笑对人生,就应该需要一种淡然、朴实,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只有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才能清香依旧,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古人云:“淡泊明志。”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被中国古人认定为圣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贤主的代称。而许由则是一个传说中的高人隐士。尧召见许由,很认真地对他说:“当太阳和月亮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打着火把,要和日月

比光明,这不是不可能吗?天空下了大雨,万物都得到滋育,而我们还挑水去浇灌,我们的行为对禾苗来说不是徒劳吗?”尧继续对许由说:“先生,你的出现使我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阳光,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所以我请求把天下让给你来管理。”听完尧的谦让之词,许由淡淡地回答道:“我看到天下在你的治理下已经非常好了,如果把这样的天下交由我来治理,对我而言难道就图个名吗?名与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宾客而来吗?天下还是交由你吧。我向往的幸福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名利不是我衡量幸福的标准。”许由这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连天下都辞让出去,这是何等博大的境界和情怀,然而从更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做人何必活得淡然一些,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

那么,做人应保持一种淡然之心的内涵有那些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六点:

淡然是人生一种姿态。人生旅途中,过着淡淡的闲情逸致生活,参透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静能生悟,水止而能照物;品超

斯远,云飞而不碍空。参透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在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练就一颗豁达的心,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姿态平和、平静下来。

淡然是人生一种优美。淡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

贫贱,看世事都是浮云。淡泊的心,心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看破宇宙人生,世事洞明无碍,得大自在。淡泊的心,心静,心虚,气清,理明。淡泊的心,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淡然使人在平常、平凡、平淡的淡淡人生中,让自己的生命鸣唱出最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淡然不是淡漠,不是处世消极,对事物不闻不问,它是阅尽苍桑后的醒悟,是了然于胸的大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是坦然面对一切的平静,让自己的生命鸣唱出最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

淡然是人生一种心态。淡然是富贵不张扬,成败不言语挫折不偏离、坦坦荡荡的清清君子,不患得患失,无大喜大悲,自然、沉着、勇敢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波澜不惊的沉稳气度淡的滋味是种享受,真正懂的人,早已意会,不明白的人,总有天也会尝到其中的滋味。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是一个人过去的,

只是没有发觉罢了,那段时间藏着静的气息,而那静的气息中蕴含着淡身影,那淡的身影总是如此缥缈,若隐若现,最后又消失在时间中。

淡然是人生一种涵养。人到无求品自高,淡然,是智者一种积极的进取态度。是大彻大悟者对宁静的充实。是仁人志士明志致远的真知灼见。淡泊的人心胸宽广,从容不迫,随遇而安。心里装着宇宙,心里装着天下,不会愤世嫉俗。愤青者,都是假淡泊。淡泊的人,知足长乐,在困境囧途不快乐的人,也不算淡泊。淡泊的境界,是洞穿了世事真相,悟透了宇宙真理,明白了人生真谛。

淡然人生是一种境界。淡泊就是对世间事洞明后的淡然,不争,不辩,不急,不燥,以平常心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淡中出真味,常中识英奇”。淡泊的人处事低调,得也不喜,失也不悲。淡泊的人,是识尽愁滋味后的不知愁滋味。

淡然是人生一种豁达。豁达须先思想通达,想通了,才豁达。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软道理服从硬道理,旧道理服从新道理。坚持对的放弃错的,勇于颠覆传统而创新。从教条、经验主义以及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桎梧中走出来。豁达也是伦理的通达。少私心,才通达。成事之人,重在容人。一切豁达之士,都以辽阔

视野天下胸怀和恢宏气度看待一切。心胸如海托起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那么,做人应保持一种淡然之心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懂得淡然的人,应做到知足常乐。人生是短暂的,生命的充实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如果只会一昧的贪求,那么心灵就会让不知足的泥潭吞噬,终日陷于惶恐和恐惧当中,生活变的空虚,也就

谈不上幸福和愉快了,知足常乐,知足是我们索取快乐是的必备心态。知足常乐就是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荣利。能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而凡事都能以诚相待的人一生将是快乐。明白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不是属于自己的。一切因果祸福,都是因为曾经的自己播种的。古人云:“淡泊明志。”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淡然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到淡然,那他一定经过修炼,能看淡一切的人一定也经历的多。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绿水青山,名胜古迹,敞开心胸,便

【篇八】尧让天下于,许由

庖丁解牛

高一语文《庖丁解牛》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

B.奏刀騞( )然 砉( )然向( )然 ...

C.批大卻( ) 导大窾( ) ..

D.中( )音 肯綮( ) ..

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A.良疱岁更刀 随: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援玉抱兮击鸣鼓 鸣:响,形容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②A.以燕乐乐嘉宾之心 燕:使动用法,使嘉宾的心情愉快

B.黎民不机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以仁德统治天下,名词动用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

E.以无后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3—10题。

越俎代庖

《庄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

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君主 B.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4.“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意思是:( )

A.尧让许由责备天下的人 B.尧把许由让给天下

C.尧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许由 D.许由对尧责备天下的人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一句中的“不亦难乎”的意思是:( )

A.做到“不息”太难了

B.爝火和日月比光亮太难了

C.分辨日月和爝火不是很难的

D.让“爝火”和“日月”不发光太难了吗?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雨降矣(及时雨) B.其于泽也(润泽禾苗) ...

C.而我犹尸之(占着君主的地位) D.吾自视缺然(缺憾的样子) ...

7.“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句中的两个“而”字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个都是顺接连词

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

C.前者是顺接连词,后者是转折连词

D.前者是转折连词,后者是顺接连词

8.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尧的,尸祝是许由自比。

B.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话由的,尸祝是尧的自比。

C.这句话本意是:即使尧不管理天下,我许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去代替他管理天下。

D.语法角度看,这是个假设复句。

9.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去吧,算了吧,君啊!在我看来天下是没在什么用的。

B.你回去休息吧,君主!我对天下来说是没有用的处的。

C.回去休息吧,君啊!剩下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D.你回去吧,算了吧,君主!剩余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反映出庄子没落,悲观的意识形态,他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正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

B.庄子在表露消极的政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阶级和某些丑恶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如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就是他从个人出发认识问题,对那些贪欲之徒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C.“越俎代庖”现在常用来批评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干涉别人该做的工作。

D.本文的哲学观点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的;日月与爝火,时雨与浸灌的类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拓展性训练】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

A.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ï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ï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既葬,庐墓六年。 (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D.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A.yǐ支撑,接触;xíng磨刀石 B.huî象声词;huā象声词 xiǎng通“响” C.xì通“隙”,空隙;kuǒn空 D.zhîng合乎音律;qìng结合处

2.①D ②D

3.D 4.C 5.C 6.C 7.C 8.B 9.C 10.A

拓展性训练: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C解释: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ï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3.C解释: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4.D解释: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5.A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

6.C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

7.D解释: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8.B解释: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