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1-10-10 20:53:35 三年级作文

【篇一】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一、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教学后,我觉得有些可以反思一下。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的词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枓。我有意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外,我还提前在板报上提出了中非友谊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讲一讲非洲大瀑布给自已留下的印象,中非人民有过怎样的交往。都是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

注重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我在这课的教学中的又一个成功做法。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重视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词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突尼亚大瀑布,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课前我在黑板报上登了这些资料,起到了帮助,有的学生在课外也搜到了一些,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会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的心情。为少年真诚地赠送木雕作好铺垫。

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那个少年当时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我爸爸、妈妈说过,那条铁路是中国人帮我们修的,那个电站也是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中国人是我们的最好朋友。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夸夸这位黑人

少年,让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师总是在缺憾中进步。这节课的最大缺憾有两点:在学生找不齐与“遗憾”相关的句子时,我没能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准确找到句子。在学生有一部分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时,我显得无计可施了。

篇二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的词语。如“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枓。我有意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会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的心情。为少年真诚地赠送木雕作好铺垫。

(三)、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那个少年当时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我爸爸、妈妈说过,那条铁路是中国人帮我们修的,那个电站也是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中国人是我们的最好朋友。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夸夸这位黑人少年,让读写紧密结合起来。

【篇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流程图:

27、《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国际理解和友好”主题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反映了中非地区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她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送给她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如此,勾勒出了一个纯朴又憨厚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爱是相互的”主题。

本文在语言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文中的四字词语非常多,需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并做到积累运用。另外,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如两个“遗憾”,两处的“沉甸甸”,及文章中两处少年和“我”的对话,都是反映全文主题的重点部分,需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反复品味。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对于非洲了解甚少,所以也可以说这是第一篇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课前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辅以老师提供的相关背景,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感悟。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学生是在完成第一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第二课时课文分析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走进非洲,感受非洲风情。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积累文中“游人如织、爱不释手、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等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了解课文背景,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难点:理解少年为什么说我们是朋友,了解中非友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视频、非洲木雕的图片、中国援助非洲的资料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等

【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瀑布的美,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形象感受法:语文是感性的语言。视频播放瀑布的壮观,图画再现构思新颖的坐凳,表演对话还原买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遗憾”和“朋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通过播放瀑布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的体会瀑布的壮观,感受瀑布的美。通过对非洲木雕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非洲木雕,感受木雕的精致,为理解遗憾的原因打下基础;通过对重点句段和相关背景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读、思、议、划、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乐于参与的能力。

【设计思路】

以根据作者吴晴阿姨展开,“异国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以“欣赏瀑布美——木雕美——感受少年心灵美”为贯穿学习活动的线索。抓住重点词“遗憾”和“朋友”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为了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了解非洲风情,感受非洲少年的心灵美;更好的积累四字词语,了解中国同非洲人民的友谊,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篇三】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精品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第2课时

德岭山学校 王茹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我”去非洲旅行,想买一个木雕作纪念,又因木雕沉重而忍痛放弃。卖木雕的少年特意送给“我”一个小型木雕。文章表达了少年美好的心灵,颂扬了中非人民的友谊。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但要真正品味语言、领悟写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写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

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班有位勇敢的小朋友想给大家读一首诗,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你们认真听,猜猜题目是什么,好吗?

师:孩子们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互相帮助。这就是朋友(出示课件,朋友)

师:现在,我们就是朋友了,好不好?朋友们,我们开始上课。

二、出示课题。回忆课文,引出本节课教学目的。

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27课《卖木雕的少年》(生读课题),课题读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也能学得好。 昨天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习课文了,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还记得吗?老师呀给大家出了一道填空题,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呀,那你还记得木雕有什么特点吗?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指生简单说)不着急,孩子们,先让我们用上屏幕上的词说一说,感受一下那里的异域风情。(出示木雕的课件配文)来(指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木雕?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木雕?嗯,评的有滋有味。

师:这是你们给与木雕最高的评价了,来带着这种想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你还可以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话吗?【设计意图:“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

三、学习卖木雕部分

师:孩子们,非洲是目前是最贫穷的大陆了,那里的许多人都饱受着疾病,饥饿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靠擦皮鞋,卖木雕为生,少年却要白白送与我一个,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卖木雕部分,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读读10-15自然段。【设计意图:抓住木雕,凸显本节课重点:送木雕。从而激趣:为什么要送】 师:听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学习的激情是那么的高。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高昂的激情去那个晚风吹拂的傍晚看看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 师:这时候的少年在?生:专门等我

师:1.能把少年如此认真的专门等候读好吗?(指生读)2、知道暮色吗?(黄昏时的天色)这时,天都快黑了,可少年还在这暮色中为我静静地专门等候,多么可爱的少年啊,谁来读?(指2生读)(随机点评) (隆起的岩石:少年坐在这隆起的岩石上是为了?)看来他真的是专门在等我的,请你读,(指2生读)

3、这是多么美好多么感人的专门等候啊,老师也想读,可以吗?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这样的暮色、这样的晚风、这样的少年,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范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随便说) 你想像力真丰富 4、让们一起站起来把这样美好的专门等候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少年想了很多,在那个晚风吹拂的傍晚,在响声清晰可辨的瀑布前,等来了夫人:读:“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对比、【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方法,训练学生体会到少年刻木雕的用心以及作者见到木雕小象的喜悦和感动。】 分析:你体会到这是怎样的一位少年?这个木雕长什么样?而少年却

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来表达,谁知道这是对少年的什么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语言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读懂他送木雕的真诚】板书:语言 同学们,你现在感觉这沉甸甸的还仅仅是小象墩吗?(指生随便说小结:是的,这沉甸甸里有少年浓浓的情意,这沉甸甸里有我深深的感动,这沉甸甸里还有中非两国人民那伟大的友情;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化成沉甸甸的两个字——朋友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奇怪,我是中国的游客,少年是非洲人,我们俩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为什么是朋友?(你知道吗?你呢?) 到底是为什么,看过资料后你就会明白。【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非洲人民,周恩来、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进行访问,为他们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温暖。中国还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来这儿支援。他们深入城市、农村,为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最可贵的是为了帮助非洲加快经济增长,中国参与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当时中国人在自己还没吃饱饭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了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还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而且由于修建这条铁路的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困难,有64位中国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也许少年的妈妈生病了,就是中国的医疗队员给治愈的。 也许这个村子唯一的一所学校就是中国出资兴建的。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条铁路,这位少年才能够乘坐火车走出家门拜师学艺,雕刻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

也许—————————————————————— 也许———也许——太多的也许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切,少年此时多么想要弥补我的遗憾呀! 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专门在暮色中——,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是——

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特意赶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因为在他心中,中国人——

当我马上掏钱要付钱时,他却——,课件出示句子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 “不,不要钱。“因为在他心

中,中国人-----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语言,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赠送,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作者被这么质朴善良的少年一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深深地打动,不由得连声说;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此时, 少年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形象的外貌与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出多么真诚的一个少年啊!少年用他的言行诠释了朋友的真谛!让我们再一起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三)、出示11-15段,(指读前四小节,齐读最后一小节)

少年用他的(善良诚恳 感恩)不仅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此时作者的遗憾还有吗?那少年的遗憾还有吗?留在内心的只有一份——感动!

四、拓展练习,动笔书写:“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此时此刻,我们相信少年的内心是万分喜悦的,他转身( )地跑回家里,( )地对家里人说;”

( ) ”

预设;时间不够,就以此结束:今天,我们一起种下了一棵“友谊树”。让我们用爱与智慧来浇灌这棵树吧。相信通过孩子们的努力,这棵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五、拓展阅读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你们看中非人民长期缔结的深厚友谊已经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6月访问非洲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课件)(师读,指读,齐读)

我回家了

——温家宝

我回家了。

【篇四】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选自三语的下册,课文主要讲了“我”去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旅游,看中一个象墩子,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专门跑来为我送上一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体现了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对于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的描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少年的质朴、可爱和友好,让我们感动于其中。 这篇课文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性也比较强,对于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更是不好把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 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这一课中,出现了一个中心词“遗憾”,这里有“我”的遗憾,也有少年的“遗憾”。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少年的遗憾,整个教学我也是紧紧抓住“遗憾”这一个词语展开的。在回顾好旧知后,我直接让学生去找出在“我”遗憾的同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的?那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最后当少年时候还带着遗憾呢?沿着这条思路,联系上下文,通过少年言行走进少年内心的方法理解课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 质疑问难,有效拓展

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读这篇课文,学生的对非洲人民的友谊无法理解。所以当学生读到少年猜测道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马上提问:“在这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有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的游人,少年为什么偏偏猜我是中国人呢?学生就大胆地进行了种种猜测,看得出少年对中国的熟悉,无形中为后面的拓展资料做了铺垫,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到“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马上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马上产生疑问:少年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偏偏对我是中国人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呢?这样,我就顺势出示有关中国无私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友谊,对少年的遗憾得到更深的理解,层层推进,学生们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预设往往是美好的,但是整堂课教学下来,有很多地方还不到位,比如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方法欠佳,对于有的学生的回答应变教学机智不够,看来需要在平时多钻研、学习。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在于同教研组老师一起多次磨课下来,一次次探讨改进,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努力做到以下教育理念:

一、 以点带面,理解课文

这一课中,出现了一个中心词“遗憾”,这里有“我”的遗憾,也有少年的“遗憾”。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少年的遗憾,整个教学我也是紧紧抓住“遗憾”这一个词语展开的。在回顾好旧知后,我直接让学生去找出在“我”遗憾的同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的?那少年为什么遗憾呢?最后当少年时候还带着遗憾呢?沿着这条思路,联系上下文,通过少年言行走进少年内心的方法理解课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谊,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 质疑问难,有效拓展

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读这篇课文,学生的对非洲人民的友谊无法理解。所以当学生读到少年猜测道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马上提问:“在这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有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的游人,少年为什么偏偏猜我是中国人呢?学生就大胆地进行了种种猜测,看得出少年对中国的熟悉,无形中为后面的拓展资料做了铺垫,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到“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马上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马上产生疑问:少年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偏偏对我是中国人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呢?这样,我就顺势出示有关中国无私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过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友谊,对少年的遗憾得到更深的理解,层层推进,学生们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预设往往是美好的,但是整堂课教学下来,有很多地方还不到位,比如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方法欠佳,对于有的学生的回答应变教学机智不够,看来需要在平时多钻研、学习。

【篇五】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其中的部分生字。积累部分四字词语,并尝试简单地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观和木雕的精美。通过少年的言行,初步感受卖木雕少年美好、纯洁的心灵。

习惯培养目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瀑布的视频和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篇六】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璜山镇小“浪花杯”课堂教学比武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傅宇萍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堂语文课因时空的不同,可以生成不同的风格,构成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画卷:有的是风景画,有的是人物素描,有的是浓墨重彩的工笔,有的是宁静致远的写意„„不是吗?教师的课每到一处,和不同的学生在一起,所构成的就是一幅有地方特色的风景线。”

坐在桌前,读着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我想起了前几天教学的《卖木雕的少年》。

课前我悉心琢磨,就如何开好头这个环节的设计,就不知在桌前“傻坐”了几个钟头,我推翻了司空见惯的“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木雕的四字词语填一段话来引导学生了解木雕的精美”这样传统的开头,打算从“心情”这个词入手,在让学生说说看到我这位陌生老师上课的心情后,接而让学生找找写“买木雕的少年”以及作者这位中国人心情的词语。这样既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又巧妙导入了新课„„我为自己绝妙的想法而兴奋。这个与众不同的开头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定会马上兴致勃勃地找,准准确确地说出‘“遗憾”,这一定会成为课堂的亮点。

没想到事与愿违,在课堂上我满怀欣喜抛出问题之后,学生读着书,我巡视着,一圈,两圈,怎么这些孩子总停留在课文开头不去读书呢?我提醒“读书不要停留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还好,不少学生开始往后读了,可他们拿着笔一个字一个字的指读,“哎呀,老天爷,这四百多个字中一个一个地找,这得找到何时?”我的心凉了半截,我不住的鼓励着学生,提醒着学生,还好,一个,两个,„„终于有学生画出来了。“咦,为什么不举手示意呢?”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赶紧示意要举手,不管怎样,“遗憾”也好,“高兴”也罢,终于能板书了。„„我现在都记得当时的尴尬。

课后我仔细琢磨:为什么同样的设计,在自己班上进行教学,学生就能马上回答,经常你想什么他就能回答什么,总会有一种默契。其实,并不是别的学生

就差,是自己在预设教学是,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对象。通俗的说就是:备课得先备人。就这节《买木雕的少年》教学而言,自己的学生了解我的教学方法,我也深知他们上一节课掌握的程度,所以学生和你配合相当默契,可别的学生你疏不知他们的根基又如何能求得你要的呢?

是啊,了解学生最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预设教学时,不要急着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不要总是“我以为应该„„,我觉得应该„„”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上课也应该细细的体会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再回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实我是满有把握的,其中有许多小环节的设计都是我潜心琢磨,几经选择的,可都没收到我想要的效果。

当谈到“少年为什么会遗憾?”这个问题时,我怕学生说不出来,用煽情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援助坦赞公路,派医疗队支援非洲,建立水电站,成立学校的故事,学生听得极其入神不住的点头。当让他们说说时好像总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支支吾吾。

为了让学生们都能真正感受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我随机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一次地碰撞燃烧:

“也许当年这位少年的妈妈病了,就是„„”

“也许这个村子上唯一的一所学校,也是„„“

“也许这个村子的村民能吃儿干净的山,正是„„”

“也许这个少年就是踏着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来这里买木雕的。”

这样,学生的智慧终于体现出来了,学生的认识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正如窦桂梅老师的感言:“无论到哪里上课,差异只在于你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生成,不在于学生个体的生成。这样的教学会让你有一天感受到:你所经历的、看到的课堂,就如不一样的树叶——那是学生的土壤和教师的阳光起了光合作用,让每一片不同的叶子闪耀生命最亮丽亮丽的足迹,让每一片不同的叶子组成了为师从教的激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