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时间:2021-10-10 20:53:09 三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

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 — 看黑板的表面,课本的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 — 比黑板表面与国旗表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 — 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国旗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 — 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知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 —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国旗表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法来比较。

(2)完成P62页做一做,启发学生比较方法。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区别面积和周长。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篇二】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1

《 认 识 面 积 》 评 课 稿

海宁路小学 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三】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面积的认识》说课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面积的认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这堂课我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面积。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初步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观察法比较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的理解。接着,我提供一些材料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从而达到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的能力

二、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我结合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把教材中的内容分割成两节课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加牢固,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 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过创设小兔和狐狸比赛刷墙的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六、说教学程序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

1、比赛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2、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黑板的面等出发,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2)、认识平面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概念。

3、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产生“面积是有大小的概念”继而 让学生亲历操作,力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亲历这个过程,从直观简单地操作一步一步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即用眼睛看——用重叠法——用图形去测量。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尽情展示自己思索的空间,教师在这个环节积极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成果”,让探究层层深入,动态生成,自然达到教学理想的彼岸!在有意、无意的矛盾制造中,学生欣然探索,层层深入,有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不仅是学生“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推崇的探究的最高境界。

4、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好准备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本环节即是练习又是新授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同时产生疑问:问什么它们的面积不能比较呢?从而更加认真的去参与学习活动,为面积的测量、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出示了面积的意义,这样的板书做到了精而准确,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做好了准备。

【篇四】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说课稿

整合信息资源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说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面积》一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主题是《整合信息资源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面积》一课。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认识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例一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央电教馆和国家教育资源网教学点资源的内容在例一的基础上立意了面积和周长的关系。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可以说这节课对后面的面积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二、立足学情、说目标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 这个抽象的概念,在深入挖掘教材、分析了解学情后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电子白板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2、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使学生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围成图形的线的变化会引起图形周长的变化,也会引起面积的变化。

3、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感受橘子面的同时学会和身边的人分享美好。

4、教学的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5、教学的难点: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和联系

三、立足发展,说教法和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观察分辨能力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活动法:通过两个学生擦桌凳比赛的活动,结合多媒体的声音和动漫效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合作探究法:探究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和联系时,对教学点资源进行整合,用颜色填充图形突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图文结合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出周长的长短变化和面积大小的关系,深化对面积的认识。 在学法方面:为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课堂创设了灰太狼比赛的情境;教学中通过当堂奖励、亲近鼓励学生等活动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参与到课堂。鉴于三年级学生具备观察比较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同的平面图形,先鼓励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四、结合资源,立足“四基”,说教学过程和对教育资源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四个基本内容。根据概念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班班通设备的辅助作用。下面就本课主要的教学流程结合课件简述如下: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认识面积,这个环节结合了中央电教馆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内容安排了一个比赛的故事导入和摸一摸、指一指、比一比三个活动。利用灰太狼和红太狼擦桌凳比赛的故事使学生产生面的概念,再通过摸一摸感受不同物体的面积,指一指认识黑板的周长和面积,比完面积

的大小后整体认识什么是面积。

第二个环节结合具体情境,探寻面积和周长的关系。这个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整合教学点资源的前提下设计了一个猜一猜、三个观察、一个操作和一个画一画,猜一猜通过课件遮住的图形来打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三个观察思考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关系的同时,利用班班通和课件的结合突破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演示和画一画等练习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

最后一个环节是承上启下的环节,回顾开始时的比赛情境,通过擦两个类似的长方形窗户再比一场,巩固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产生思考的空间引出下节课的内容——“统一面积的度量”! 本节课我坚持运用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争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本课我在远程教育网、国家教育资源网教学点资源上下载了大量的设计与课件,整合成了本课的课件,利用班班通设备实现了教师、媒体、学生的有效对话。

老师们!班班通设备为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让我们一起利用信息资源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吧。

【篇五】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面积的认识-人教版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体验从生活中关于面的认识到数学中关于面积概念的概念形成过程。

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⑶学会选用观察法、重叠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难点: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4、教学方法:

(1)、直接引入法:

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自学学习法: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5、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剪刀

二、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我把本节课整合后的思路设计为

1、实践体验——感受面积含义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1)、认识物体表面(感悟“面”的含义)

(2)、认识封闭图形(抽象出“面”的含义)

(3)、推导出面积的概念

2、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用直接比较法(包括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和两个封闭图形的

大小。

(2)、用间接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即小正方形)比较两个面积大小差异不明显的图形

3、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4、巩固应用 ——课后延伸

5、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教学流程

(一)、实践体验——面积的含义

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要理解面积的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所以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比如:脸面、手面、书面、桌面、地面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有平面和曲面,画下来,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4.比一比——用观察法和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面有大小,面不讲轻重、长短”

讨论归纳: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1)观察比较法

(2)重叠比较法

(3)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教学难点)

前两种方法学生刚才已掌握,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

2、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的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出示电子书)

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1.自学——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老师讲解:长度单位与面积的关系。

(出示边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然后告诉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至于1米和1平方米的对比让学生推导得出。

最后请学生从信封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在黑板画1平方米,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面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四)、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①画1平方厘米;

②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③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④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⑤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

(五)、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得轻松愉快吗?(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篇六】人教课标版认识面积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说课稿

周晓红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5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四、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即以童话故事为基点,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3、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等。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另一个长10分

米,宽1分米。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老实的山羊让狐狸先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指后一块),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吗?(让学生发表意见)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板书: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认识面积,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童话故事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课题。

(二)新授:

1、面积的含义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我设计了“看”、“摸”、“辨”“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引导学生观察桌子、课本、铅笔盒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具体形象的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封闭”。动态课件显示 。

(4).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再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5)说“面积”, 思考5分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面积。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面积”就在我们身边,加深理解。

2、面积单位

(1)、比较面积大小

A、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比较法、用图形做标准间接比较。

这有两张卡片,请你们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比较面积大小的前两种方法,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在讲解第三种方法时老师提供了三种小图形,你觉得用哪一种形状的图形来摆最合适?为什么?(这里是个难点)小组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叫做数方格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张卡纸有几个方格组成? (课件)

设计意图:为单位面积的学习做铺垫。

(2)、面积单位教授

A. 自学——提出疑问。

B. 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C、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根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教学探究平方米。

(1)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四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2)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与上链接)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