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1-10-10 20:42:37 五年级作文

篇一:《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赏析》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赏析

参考篇目:

1. 《穆时英小说全编》 贾植芳等编

2. 《新感觉派小说选》 严家炎

3.《论新感觉派》 黄献文

4.《繁华都市的现代书写——穆时英都市小说论》湖南师范大学 黄伟明

5.《精神流浪与感觉狂欢——穆时英小说论》宁夏大学 马占俊

6.《论穆时英小说中自我生存的现代书写》山东师范大学 龙希利

7.《穆时英小说的空间现代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杜欣

8.《生命激情中绽放的艺术奇葩——论穆时英小说的独特性》华中师范大学 施一虹

9.《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穆时英的生命履痕》西南师范大学 胡希东

10.《现代与传统之间---穆时英小说论》中南民族大学 李敦东

11.《在亲近与疏离之间——再论穆时英》上海师范大学 傅强

12. 《“在生命的底线上游移着的旅人”——论穆时英及其小说的虚无建构》 湖南师范大学 王贞兰

13. 《“忠实于自己”的写作——穆时英小说创作论》 福建师范大学 杨斌

14. 《穆时英论》 江西师范大学 郭亮亮

摘要

穆时英是三十年代中国极具个性的作家。他对三十年代都市化的骚动和危机有异常强烈的感受,他以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眼光和异样的笔触,再现都市本身灵魂和生活在其中的都市人的魂灵,直达醉生梦死的都市人狂欢面具下的焦灼与孤独,创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的现代主义气息的小说世界。他在小说中运用新感觉派富有力度和新意的表现技巧,呈现了人物的或张扬或困顿、或圣洁或颓废的精神状态,也成就了自己“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的传奇。本文将较深入地赏析他的作品《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解读穆时英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穆时英 新感觉 都市 精神 空虚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内容概要

这篇小说创作于1932年的冬至日,当时穆时英才20岁。小说中重点描写了五个具有同样心情的失意之人,在同一时间,聚集在“皇后夜总会”——都市生活的糜烂交集。在这里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破了产的金子大王胡钧益,失去了青春的交际花黄黛茜,研究《哈姆雷特》的怀疑主义者季洁,失了恋的大学生郑萍,失了业的市府秘书缪宗旦,在周末晚上走进夜总会,戴着快乐的面具,寻求疯狂的刺激。他们谁也不理解谁,也没有人怀有被理解的企图。第二天黎明出门时,胡均益开枪自杀。几天后,其余的四个人为他送葬。感到“做人做倦了,能像他一样休憩一下是值得羡慕的”。

人物解析

穆时英给小说中的人物十分优越的背景,却又在瞬间把他们打入地狱。这种落差往往能制造出最最低靡,绝望的心情。最先出场的是金子大王胡钧益,“八

十万家产也叫标金的跌风处破了”,;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郑萍,为了移情别恋的女友,“连头发都愁白了”;美丽高傲的交际花黄黛茜,因年轻人一句“女人是过不得五年的”暗自吞心;一心研究《哈姆雷特》的季洁,也迷失在了“你是什么?我是什么?”的问题中;安乐的一等书记缪宗旦也收到撤职书,告别了“坐沙发,喝清茶”的生活。五个跌入生活谷底的人在舞厅相遇,整个夜晚,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丑态完全暴露,一群不管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不管流浪街头孤儿的生存状态的人,在上海这一片尚“安全”的地带,他们在纵情的欢声笑语中流露出心底的空虚与迷茫。

周六晚的“皇后”有点痛,那扇与世隔绝的玻璃门被频繁打开,关闭。 最先走进来的人是黄黛西,前面是刚买的一只哈巴狗,后面是为她买狗的胡钧益。黄黛西这天满二十八岁,但她自认为已老不可堪,感伤年华逝去太快。面对容颜的消损,清高自傲的她难以面对,心境的变化让她置身于灯红酒绿的舞厅。尽管她极力用跳舞来转移情感注意力,可是“女人是过不得五年的”,“一秒钟比一秒钟老了”,旁人的非议无时无刻不在击打她紧缩的心。她怎样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恐惧和对空虚的都市生活的疲惫,所以在唯一的知己死后说“我真是做人做疲倦了”。

紧跟着黄黛西的是破产之身并且怀着自杀念头的胡钧益。当标金的跌风吹过交易厅时,有为青年胡钧益的理想也被摧毁了。带着最后的眷恋黄黛西来到舞厅,跳一曲死亡之舞。在舞厅的几个小时里,他始终镇定自若,还一心安慰着心爱的黄黛西,其实此时他已经消极到了极点,他想到了“床旁小几上的那瓶安眠药······六寸手枪”。无力回天的他只好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在空虚的舞厅里寻求死前的麻痹。

玻璃门又开了,进来的是失恋大学生郑萍。郑萍受金钱社会的影响,恋爱受

挫,眼看着爱慕之人依偎在别的男子身旁,受到恋人的刻意回避和情敌的嘲讽,心生怨恨,却无处宣泄,只得徘徊在舞厅里。可是在舞厅又遇见他们,位置近在咫尺,感情却相隔千里,他只能寂寞地对着毫不理睬他的季洁讲笑话,心中反复唱着“陌生人啊”。如此长久积攒下来的抑郁之情愁白了他的黑发,迫使他在为胡钧益送殡时太息“我也有了颗老人的心了”!

第四位不幸的人是缪宗旦。他一向工作“勤勤恳恳”,本分的活着。但是,市长突然发来的撤职书中断了他的前程,在舞厅的喧闹中,越发走向消沉。消沉到没把挽着的恋人放在心上,消极到对约翰家悲惨的麻木,消极到疯狂地在舞池跳,消极到羡慕自杀的胡钧益“他倒做完了人咧!能像他那么憩一下多好啊!”。

无疑,研究莎士比亚文学的季洁是五个人中突兀的存在,他既不是情场失意,也不是商场败北,更不屑谈官场不顺。但他是一个精神上空洞更大的玄思者,他消耗大量的时间想象虚无的问题“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他没了灵魂似地在灯红酒绿中舞着,疑惑着,痴呆着。所以精神空虚的他永远也弄不懂“你们的话”。

其实,小说还有一个主要悲情人物——约翰生。“我要哭的时候人家叫我笑!”常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异常纠结的心情。当妻子因产子昏倒,最后死亡的时候,却不被允许离开这个“没有理性”的舞厅,还要陪酒,陪笑,奏出欢快的舞曲,这种非人的情感压抑谁能承受。作者通过约翰,把五个人的麻木不仁,心理变态的形状展露地淋漓尽致。

一一透析人物,可以看出他们心死成灰,毫无生气。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来自不同的人群,带着自己所属人群的悲愁,胡均益投资家的破产,黄黛西的慨叹“美人之迟暮,草木之零落”,郑萍饱受爱情的创伤,季洁沉醉于哲学思辨的折磨,缪宗旦官场的跌落。五个人来自不同的阶级,带上他们那个时代苦难中国的苦难的烙印。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充斥着外国的

东西,约翰生的酒铺,拉莎罗的香烟,但中国人独自的人格哪去了。五四运动摧毁了中国人传统思想的各个层面,然而他们却没能给中国人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他们的思想信仰,许多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注定受到外国腐朽思想的奴役,金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紧紧的勒着他们,他们的心在一点一点的死去。然而他们也对生活有着眷恋。在爱情的放纵中,长脚汪拐走了郑萍的情人林尼娜。谬宗旦夺走了长脚汪的情人芝君。他们的笑声也无所不在,千态百姿。芝君笑弯了腰,黛西那着手帕掩着嘴笑,郑萍捧着肚子笑,缪宗旦哈哈大笑。他们的笑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了。至此他们的心已完全死了。他们象躯壳一样疯狂的跳舞,时间在折磨着他们,“每一秒钟象一只蚂蚁似的打他们的心脏上面爬过去,那么快的,却又那么多”。

写作特色

穆时英的小说集中体现了“新感觉派”特色。

一. 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为了适合表

现繁华、喧闹、复杂、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穆时英也在小说中

大量地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和情节,从而使不同的

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简直可以说是不用镜头的电影分镜头剧本,

其中每一段落都可以视为一个镜头或系列画面。电影手法的运用带

来了穆氏对中国现代小说结构的变革,过去的小说都是在时间里展

开故事情节,而他的小说结构带有空间化的特点。

二. 印象式的描述,把光怪陆离的都市夜晚,用简单的色彩表现出来,

赋予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写道“红的街,

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霓红灯跳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读书笔记}.

今年寒假我通过课余时间阅读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全书将故事的起止仅仅局限于一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被学校开除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且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虽然整本书篇幅不长,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其中所要阐述的内容却引人深思。

主人公霍尔顿是一名美国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只有16岁,却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手好闲,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感到厌烦。他曾是学校的击剑队队长,却又3次被学校开除。在新的一个学期中,他又因为5门功课中有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在和同寝室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了学校,但是他不敢直接回家面对父母。于是,在当天深夜他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那些人寻欢作乐,忸怩作态,这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为了打发时间,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当他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他甚至在电梯里糊里糊涂地让电梯工毛里斯叫来了一个妓女。由于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他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是没想到妓女敲诈他要十块钱,霍尔顿没有同意。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第二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大吵一架,于是分手了。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天才”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当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也因此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自己心爱的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参加聚会。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中玩耍的儿童不会掉下悬崖。突然,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赶紧躲了起来。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经过自己的思考,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过一个安逸自在的生活。但是他还是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长时间,菲苾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来了,她想要和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为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妹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当菲苾骑上旋转木马,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随后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至于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那时,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一个的时期,美国的首都“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一片荒原,此时的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尽管当时处于和平时期,但是冷战的硝烟仍然弥漫在社会中,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而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则是当时社会中的另类。他是一个有理

想的人,想作一个麦田守望者,看护儿童;想离家出走,远离尘嚣,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却被一一击破,他将不得不接受现实。

纵览全书,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自叙的方式,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无助,彷徨的精神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心理,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尽管霍尔顿也有自己的恶习,但是他努力地反抗当时的社会现实,追求自己纯洁的理想。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在这样一个假模假式的,令人腻烦社会上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事实上,他的理想被这个社会撕得粉碎。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去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只能用幻想解脱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协于他所深恶痛绝的社会,继续陷入矛盾的漩涡,无法自拔。他无法为自己设想出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最后只能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小说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细致入微地刻面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在霍尔顿的眼中,成人的世界是虚伪、肮脏、“假模假式”的,他希望能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污染。在他看来,“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然而,这“真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霍尔顿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和妹妹聊聊天、怀念死去的弟弟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对他来说是“真正的东西”。这一方面反映了霍尔顿害伯长大,讨厌成人世界,希望保护比他更小的孩子,使他们不要受到成人世界的玷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霍尔顿的迷茫,他不知道在当下的社会中应该去做些什么。甚至在霍尔顿的眼中都会有两个世界:—个是由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以及妓女孙妮等人所代表的丑陋世界,另一个则是由自己的弟弟艾里、妹妹菲比以及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纯洁、美好世界。当他看到丑陋的世界时候会厌恶它,看到美好的世界的时候感到满足。这充分的表现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人们空虚的精神。

如今的社会也在飞速地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日益得到满足。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人们在精神上也应该获取更多,而不是仅仅沉溺于物质的世界中。人们要不断的填充自己的精神来让自己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可以让整个

社会更加美好!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本文讲述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 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他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他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善良简直让我感动,又压抑得让人想哭。他憎恶没脑子的姑娘,但却比谁都尊敬她们,他爱那些真正聪明的姑娘,用心去爱,爱到让我无法相信一个青春期的男生会有这么细腻和温柔的情绪。我说他是有道德洁癖的人。他不像我们,我们有时自己就不道德,有时自己道德但也能理解别人的不道德,我们是自私的凡人,快乐的大多数,因此我们还喜欢这个世界。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就往往无法幸福。霍尔顿承认,你必须想这一切“想得恰到好处”,才不会为这个世界难受。

“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塞林格绝对是把自己融入霍尔顿里面了,要是我写这么个完美的人物,我就绝对是把他当成一种理想写的,我要是塞林格,我写这么一个男孩的野心,绝对是让每个女孩子都爱他,每个男孩子都渴望成为他。 如果你了解他谎言后的绝望、粗口中的愤懑,如果你能了解他神经质举动下纯洁的心,如果你了解他面对世界的孤独与苦闷,即使你不能理解他,只要能了解到一些,你也不会认为他叛逆。他的心非常柔软,却过于冷静,他说的话令你笑,但同时鼻子有点酸,他爱着你时,非常温柔和安静,他鄙视你时,是在鄙视你身上的他自己,而他对一些人真正的讽刺,足可令人警醒。 而这样一个人,似乎注定不能享受凡人之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砸碎窗户或是突然跳踢踏舞的人,我多么理解和爱这种人,但却似乎注定不能得到快乐,更可怕的是,当他们真的被人理解和宠爱时,他们又会本能的抗拒,抗拒一切能让他们活下去的糊涂乐观,坚持能让人发疯的清醒苦闷。

还没有看完,不想那么快看完,很小心翼翼地在看,像吃到了最好吃的甜点,不忍心一口吃完,怕吃完了,余生空虚,怕吃完了,忘了刚入口那种沁入心扉的触动,没有撕心裂肺的爱与恨,但我撕心裂肺的为他而痛。 我也觉得,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国界,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我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这不是感动、不是会心、不是领悟,不是这些情绪,这是唯一一部直击心灵的小说,是比更的那个真实的在喋喋不休地跟我说话,禁不住流泪,不能不流泪,我听着我自己的声音;禁不住微笑,不得不微笑,面对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几十年后依然一样,我们和霍尔顿同时代、同地域,这是反人类,这是爱人类,只要有人类,你都可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你都会觉得那是你自己在和你自己讲话,就是这样,心中永远有个霍尔顿,从此以后,在悄悄地和你说话。

篇四:《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集《马来狂人》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一封短短二十页的信,向她爱慕一生忠贞一生的男人,述说一段不为其所知的爱情。

读罢全文,我想我可以从很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