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

时间:2021-10-10 20:25:04 四年级作文

篇一:《一步,再一步教学设计》

一步,再一步

一 教学内容:生命教育四年级下册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挫折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中逐渐达成挫折在学习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共识;

3行为与表现目标:通过挑战自我,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三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对正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难点:如何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五 教学方式:讲述、讨论和游戏

六 课前准备:准备多个因为意志坚强敢于克服挫折,最终获得成功的科学家事例。

七 教学设计

一、导课

同学们,老师准备个几个问题,你认为下面哪种情况像你(可多选): 1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不会答,我是把头低下。 2做作业遇到难题了,我马上就会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 3考试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放弃难题的。

4看课外书得时候,遇到不懂的字词,我就会跳过去。 5我是一个不愿面对挫折,害怕失败的人。

师: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你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自以为挺努力, 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很大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面对挫折,一步再一步的走向成功!

二 活动过程

(一)游戏体验

大屏幕显示1、2、3、4

由参加挑战挫折的同学选择。

1题:绕口令(要求:吐字要清晰准确)

四是四,十是十,

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别把十四读四十,

也不能把四十读十四,

要想说对十四和四十,

多练习四十和十四。

2题:唱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要求:带表情和动作) 3题:向大家展示自我(要求:二分钟时间)

4题:把下面三个词连成句子(要求:有一定的意义)

心理,太阳,吃饭

由四名同学谈一谈面对挑战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克服挫折后的喜悦心情。

(二)故事园:《峭壁上的经验》(见书12页)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小伙伴们一区去爬一个离家不远的陡峭的山壁,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不敢再继续往上爬,也不敢怕爬下去,就这样他伏在岩石上一直到天黑,他听到了父亲的呼喊声,最终他按照父亲的话语,只看脚下的石阶,一步再一步的爬了下来······

问题设置:

1 故事中的小男孩为什么爬到一半不敢爬了?

2 后来他是怎样从半山腰爬下来的?

3 听完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三)互动场

十人为一组,牵起手围城一圈,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同学。音乐响起时,开在附近自由移动,音乐停下,站在原地不动,再牵起原先左右两边得同学。这时牵起的手形成了杂乱的网状,请队员们紧握着手,通过钻、绕、转身等动作,努力解开网状,恢复到原来的那个圈。 游戏后谈感想:

1面对这个复杂的网状时,你想到了什么?

2当队员绕来绕去绕不出去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3当对于终于解开网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心情?

(四)想一想,谈一谈

1有哪件事情是你曾经失败,经过努力后成功的?把这个过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也可以讲你所看到或听说过的故事。)

2 听了别人讲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或是想对这个同学说点什么?

(五)互助场

把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写在一张纸条上(放舒缓的音乐),然后向全班同学求助,同学们共同思考可以分几步解决困难,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

三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困难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信心,努力寻找症结所在,一步一步的克服,相信有一天,困难已经在我们脚下了。面对困难大声说:“我能行!”(和同学们共同大声说出来)

本课的教学理念是课堂设计通过游戏、讨论、课堂活动等内容、围绕主题,以问题为重点,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各项差异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进入学习状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课的辅导,掌握如何正确看待、应对、克服挫折和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篇二:《一步一步再一步》

一步,一步,再一步

金色的夕阳洒在我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看见一个母亲扶着一个小孩学走路这位可爱的母亲嘴里念着;“一步,一步,再一步„„耶!宝贝你真棒!你走了好远哦,妈妈真想不到!”看着这很普通的一幕,却让我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是的,成功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只要你肯走,只要你能坚持走,总有走到成功的一天。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人生的目标如果太大了,而无法完成时就会产生自卑的感觉,会害怕,会放弃。但是如果把一个人生的目标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只要完成了一个小目标,然后在完成下一个小目标„„如此积累,总有一天你将登上成功的山巅。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跑得不是很快的小孩,在一次运动会中参加了田径项目。可是,刚开始跑他就急了,因为他发现,他居然落在最后一名。这时,曾经教过他的体育老师对他说:“不用担心你是第几,我们只超前一名就可以了。”于是,他开始超倒数第二名,成功了!倒数第三,成功了!倒数„„到最后快要到终点时,他就已经超过了原来的第一名。

是啊跑完这一段,再跑完这一段,就这样一段,一段,再一段,总会有跑完的时候。我们现在已经跑在通往成功的马拉松赛道上。你是否为自己定了一个个小目标呢?比如,在平常的小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期末要考进前三?还是中考要考进长郡?没有关系,从现在开始,只要努力,一切都来的及。

其实,我以前也总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要干什么。可是,进了初中,让我忽然意识到,那是因为我没有目标。于是我马上在心里,为自己立下了很大的目标,就是大学要考上清华北大。于是,每天就在想,反正去清华北大也不差这一天,就理所当然的玩了起来。成绩不仅没有提升,而且反而下降了。后来想想,可能这样也不对,结果把目标定在了小考要考赢前一名上。于是,每天都在想,小考要到了,要抓紧学习,一定至少超过前一名。于是,我的成绩有了上升。虽然,现在的我成绩仍旧不尽人意,可是,我相信通过努力,在即将到来的中考,我一定会考取全A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在生活之中,像是前一百的同学就可以把目标定在前八十名,前八十名的就可以把目标定在前五十名,以此类推„„而我们的全校第一名就要力争全市第一,全市第一就要争全省第一,以此类推„„

不看别人的成绩,只超前一名,跨出自己的一步,一步,再一步„„到达终点后再回首,就会发现自己走过的路有多长。

篇三:《改写《走一步,再走一步》》

改写《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终于爬上了石架。瘦骨嶙峋的他小心翼翼地把身子转了过来,慢慢蹲了下去,向石架内小心挪动。这真是太勉强他了!一个体质极弱的孩子颤颤巍巍爬了六七米高,我不敢相信莫顿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看到面色苍白的他蹲在石架上气喘吁吁,我有些于心不忍,也有些懊悔,当初真应该陪他留下来,不该怂恿他去爬悬崖。不然,他怎么会陷入这种危险的处境呢?亏他还当我是他的好朋友呢!眼下莫顿惟有两条路可行,一是一鼓作气,爬上崖顶;二是半途而废,退回崖底,但莫顿已没有胆量去尝试了,而我也不能凭一己之力去救他。我这才明白什么是左右为难了。

“嗨,慢着,”我听到了莫顿软弱的哀求,“我没法----”我正想和他搭腔,一个同伴朝他挤眉弄眼地说:“再见!”接着,我就被一群笑声所淹没。对待同伴怎么可以这样呢?难道不应该互助前行,而怎能置之不理呢?真想好好地修理他们!尽管这样,我还是随波逐流,和他们一起左折右转地上了崖顶。我要去搬救兵。更让我怒火冲天的是,他们平安到达崖顶后,居然一个个趴下身子看莫顿的笑话,他们一个个捧腹大笑的姿势让我怒火难消,但当下救莫顿脱险最为重要。我也俯下身去,莫顿还是可怜巴巴地用哀求的目光向我们寻求帮助,而他们丝毫不动恻隐之心,却依然谈笑风生。尤其是内德,像上了发条似的,不停放声大笑,丑恶的姿态是他们道德的沦丧。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说完,他们一哄而散,欢呼

雀跃着向自己家中奔去。十万火急!我也向莫顿的家飞快奔驰着,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莫顿,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很快,我就找到了他的父亲-----亨特先生。亨特先生听后大吃一惊。

天色已减渐渐黑了,我和亨特先生飞快地在夜幕中穿行。莫顿,坚持住,我们来救你了!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搜索,手电筒的光终于照亮了那张因恐惧而苍白的脸庞!是莫顿!亨特先生抢先一步跑到了悬崖下,但他并没冲向石架,而是安慰着莫顿:“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真是莫名其妙!亨特先生为什么不勇猛地蹿上石架,去拯救他那濒临绝境的孩子呢?莫顿是多么努力地抵御着恐惧和疲乏,等待着一丝光明,而亨特先生却慢条斯理地说出这无关紧要的话。不可理喻!莫顿要是能自己下来,他又为什么要在石架上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呢?

“不,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会摔死的!”莫顿惊恐地呐喊着。 “亨特先生,你儿子都这样了,你快救救他吧!别再难为他了!”我哀求着。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向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看见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那块岩石吗?”亨特先生依然不紧不慢。

莫顿先是慢慢地移动身体,后来他居然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胆战心惊地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真是奇迹!我为自己刚才的胡思乱想向亨特先生道歉。他真是个天才!我仿佛看到莫顿的脸笑开了花。随着莫顿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心也“怦怦”直跳,无法平静。莫顿,加油!你太棒了!莫顿终于一脚踏在崖下的岩石上。我欣喜若狂,想

上前向他竖起大拇指,他却在父亲的怀中啜泣起来。

我永远忘不了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如果没有莫顿勇敢的第一步,我永远无法相信奇迹的发生,而且也想象不到一个优秀的父亲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怎样的影响。是的,走完这一步,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个优秀伟大的父亲正张开怀抱,在远方等着你……

篇四:《阅读练习3《走一步,再接着走一步》》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

1983年,恐高症患者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了400多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汉姆94岁的曾祖母闻讯后,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老人要以这样特殊的方式,给曾孙的创纪录庆祝活动添彩,在不经意间,她竟又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采访老人时,问她在徒步而来时,是否因为年龄等原因动摇过?老人一脸轻松道:“小伙子,一口气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在1984年和1986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均夺得冠军。当记者请他谈谈经验时,性情木讷,不善言谈的山田本一的回答跟谜一般:用智慧战胜对手。令人不得要领。

10年后,这个谜才被揭开。山田本一在他的一本自传中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上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了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人人都可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再高的峰巅也在脚下,再远的目标也在眼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耄耋老人( ) 性情木讷( ) 疲惫不堪( ) ....

2、把下列句子改成加问号的句子,句子意思不变。

(1)小伙子,一口气跑100公里,那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你走一步,再接着走一步,然后一步接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94岁的曾用这样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的成就);日本马拉松选手也用这样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的成就)。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用智慧战胜对手。

这里的智慧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句子中的“对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可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再高的巅峰也在脚下,再远的目标也在眼前。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认为恐高症患者伯森•汉姆,徒手攀登400多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你有没有“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四、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一步,一步,再一步作文}.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篇六:《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成长故事》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瓣诉风情。” ——有一些人,见过就忘记,有一些事,经过就结束。然而,也有一些普通的人和小小的事,却能让人终身难忘!栀子花又香满了校园,我的思绪也飘回了上第一节新教材课的课堂。 花影在窗外摇曳,我也开始讲授自接受新教材培训后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虽然这只是一首只有8节的小诗,但我的准备工作还是做的很充分,光备课就用了两个星期。 上课之前,全班61个学生组成了15个学习小组,以便于在上课的时候能“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上课时,我牢记着“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解决”的教育理念。并组织学生开始这一环节的学习。 于是有学生问:“‘喧腾’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我微笑的回答:“能否用你的工具书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又问:“信念是什么?”我说:“凡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会有‘信念’的!” 学生再问:“作者妈妈是干什么的?作者的主要作品是什么?”这下可把全班的同学连同我也难住了(这个在备课资料里面可没有做重点要求啊!)。 问题越提越多,也越来越杂,有一些孩子甚至开起了小差讲起了小话!我也有点招架不住了!可是,课标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问题还没有被提出来——第一节课就这样“问”完了!唉!新教材,真难教! 到了第二节课,终于有个孩子提出了那个关键问题:“为什么飘来的种子却能够在心里扎下深根呢?”我主动带头给这位同学鼓掌-----并表扬他是“最有探究精神的孩子!”。 然后把这个问题交给了15个学习小组讨论。5分钟之后 ,他们的结论却让我哭笑不得—— 结论一:这颗种子是虚假的,所以用“飘” „„ 结论二:凡是种子都可以发芽,扎根,至于在心里扎根是因为,这种子是作者心里所想象出来的。 结论三:老师,我们看不懂„„ 我一边听他们的陈述,一边冒冷汗——难道是我班学生的素质差吗?难道我们在进修学校看到的录像里的优秀课都是“假”的?实在是太着急了,只好宣布请大家齐读一遍诗歌„„ 就在这节骨眼上,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是胡自才老师在培训班上说的:“我们在组织讨论时,不能让孩子脱离教材,更不能让他们漫无目的的随意想象。”这下,我如同“一休哥”一样,眼前一下亮堂多了! 刚好学生的朗读也停止了,他们读的真不错,我们曾用了整整一节课来朗读呢!我立即问道:“要想知道飘来的种子为什么能扎下根,首先要弄清楚,这是从哪儿飘来的种子。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来好吗?” “我认为这颗种子不是自然界中的种子,而是一颗来自作者‘心里’的种子。” “我认为这颗种子是作者的妈妈给他的一个答案!” “我认为,这颗种子是作者的妈妈给他的信念。课文里面说了---妈妈说: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我激动的给这些细心的孩子鼓掌,并且飞快的写出板书:妈妈说:山那边是“海”。还把“海”字用蓝色的粉笔写得特别大! “同学们说的真棒!的确,这颗种子就是这位母亲给儿子的一个‘信念’,他就像我们的父母常说的‘孩子,你要努力读书,走出这个山村’的话一样!这样的‘种子’不是经常‘飘’在我们的身边吗?”我看到了孩子们领会的眼神! “老师!我知道了!如果作者很听妈妈的话,那颗种子就会扎下深根,他也会为此而努力。” “我也知道了!课文中说:我一次又一次的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这是他在为能看到山那边的海而努力!” “还有:因为我坚信在山的那边,是海!” ——这是作者的有坚定信念的表现! “老师,我也认为,坚定的信念,是‘走出农村闯荡世界’的信念!” 我激动的写下板书:坚信有海——不停翻越。 “谁可以将‘信念’一词用其他的词语替换一下?条件是不改变文意?” 这下答案真是丰富极了:理想、信心、决心、目标„„ 我知道,这个时候我的引导责任更重要了:“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作者是个有理想有信心有远大目标的人,那么,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每天不停的爬山罗?或者作者最大的理想就是看到大海?” 学生们顿时大笑起来!然后有孩子叫道: “那山不是生活中的山!” “海也不是生活中的海!” “那就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山’,海到底是什么样的‘海’吧!”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孩子们一反上节课的沉闷,积极的在课文中寻找着,并迫不及待的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认为:山还可以指作者在追求理想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海则是指作者的理想。”这是第一小组和第五小组的结论。 “我们认为:山是作者在追求理想时所留下的足迹,代表着他的奋斗!海是

指在实现了理想之后的成功。”这是第三小组的结论。 “我们认为:海是宽广无比的,他可以代表所有人的理想,而‘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的光芒则是指成功时的‘荣耀’。”这是实力最强的第九小组的结论。 听着孩子们的声音,我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言之有理”的小组以最真诚、最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的发言更积极了,充满了真挚的童心和无羁的想象力!新教材,果真魅力四射!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也是让我时刻充满自信的一节课,因为它记录着我——一名青年教师在探索新教材之路上的足迹!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庆幸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长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肩负着教育改革的重任。我将继续努力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

篇七:《《走一步,再走一步》》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父爱的内涵,感受文中孩童间的友情;感悟爸爸教育孩子的技巧;引导孩子对友情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人物和写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作者简介

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四、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