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圆明园听评课

时间:2021-10-10 20:16:53 四年级作文

篇一:《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付红兵:《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曹金玲:导学设计细致到位。《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尤其是重点段昔日的辉煌,涉及内容非常多。因此,细致、指导性较强的自学导航,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学起来也得心应手。本节课,学生们诵读感悟,材料补充,想象体验尽情展示。尽管孩子们有些放不开,稍显生涩,但是可见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到位的,只要孩子们是在不断的成长,进步,超越,这就是生本最大的宗旨所在。

闫红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由于自学导航设计的细致清楚,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第一环节的自学讨论交流还是比较充分的。学后的展示效果也很好,有有感情地朗读,有对某些内容进行补充,有根据文中的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彩的语言屡屡闪现。但是展示的还是不够充分,

但相信老师长期的坚持,大家都是有机会得到锻炼的。 柳健美:老师的感情朗读指导稍显逊色。也许是课文的内容太多,也许是学生合作展示的形式不利于情感的激发。老师在感情朗读指导方面就略显单薄,尤其是重点段落处理的有些草率。其实,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讨论交流都是片面的,这里老师就把学生的这些散落的珠子穿起来,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那么在今后我们的生本教学中,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还是要在自学、讨论、展示等方面加强训练,让学生会学习会展示。另外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将与目标无关的,与重点无关的勇于舍弃,减少无效活动。

篇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和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及评课

听课人:团风县锥子河中学 易淑琴

导入新课

师: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件事让咱们中国人特别伤痛,一件是敦煌蒙难,其次是圆明园的毁灭。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词语,自己读读再个别读。

举世闻名、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清情画意、一片灰烬

生:汇报各自然段写了什么?(梳理基本结构)

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

布局 建筑 文物 昔日

师:默读2—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的批注

生:壮观景象

相机出示文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山乡村野

师:读了后,你发现什么?

生:对比手法。有大气的,有小巧的。

生:生对比读,课件出示问句: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还有两样景观”{人教版四年级上圆明园听评课}.

师:想想他们是怎样对比写的,感受风格迥异之美,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引导个读、齐读。

师:老师感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建筑,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大大小小 古今中外 虚幻现实 大气小巧

形成联想朗读,学生感情个读。

“漫步园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课件演示,园林瑰宝,重点感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你还可以怎样描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试着写一写,大家可以充分运用搜集的资料和平时读书的积累。

生:上台板书自己感受到的词语,并汇报自己心中昔日圆明园的美景。 师:扫描展示学生所写描述。

师视频展示当时场景:(1860年10月6日……)再让学生感情圆明园的毁灭,将学生带入沉痛的情绪之中。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沉痛心情,自读第5自然段。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昔日辉煌

布局 建筑 文物

教师整合前后内容,延伸文字感情

师?:课文是题目明明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可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量写其昔日的辉煌呢?

(揭示辉煌与毁灭的关系,解决课后问题)

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对比课文和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写下你对圆明园的补充描述。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林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是很成功的。我觉得它贴近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程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时老师慢慢擦去了这部分的板书,接着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把板书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样流动的板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此时,再去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谓是“水到渠自成”,把“语文”“人文”“训练”糅合得浑然一体。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

篇三:《少年闰土与圆明园的毁灭 听课评课稿》

《少年闰土》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反思

听王老师的《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感到自己学习到了许多,可以看出教学中王老师着力在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同时也结合本学期的“读写结合”,现在将反思记录如下: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在“看瓜刺猹”中,江老师就以“读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切口,让学生自主研读,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谈他感兴趣的地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1)闰土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见多识广;(2)写话:当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 )……只看见( )。就像(井底之蛙)。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

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她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只留下这些动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动词说一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经此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印象,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看瓜刺猹”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的机智勇敢,“我”的好奇之极后,王老师出示交谈图,引导对话朗读,在对话中更深地体会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及“我”对闰土的羡慕和崇拜。尤其在李海燕和黄恩这一组合朗读得很好的时候,即时采访,明确朗读的重点,再分男女生合作朗读。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江老师在课堂最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设计是美好的,实施却总是有遗憾的,本课也是如此。最大的缺憾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对于上课没有关注。在写话阶段,则是重在描写海边美景,而缺失了对拾贝过程的想象,和这种快乐的体会。可能是因为在研读时候突出了这是一个( )的闰土,而没有强调做这件事如何快乐。

篇四:《《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对话式的名师课堂

——课堂观察与评价:《圆明园的毁灭》

引言

背景: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创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刮起一阵狂潮。《圆明园的毁灭》是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对我而言,窦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即第21课。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环节及教学时间分配

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时候,对教材的安排主要以学生的思路为主,跳跃式讲解。该课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如表1-1。

表1-1:《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人教版四年级上圆明园听评课}.

图1-2: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饼图

从表1-1和图1-2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窦老师强调学生的朗读。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达环节除了回答问题就是朗读课文,初读和精读一共所占的比例为84%。在课后阅读窦老师编写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中,我发现窦老师这么做的原因,“读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1“朗读是每个人自我感受的外化,书法的是自我真实的情感,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了‘朗读的主人’,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2二是窦老师将生字词等疏通性的问题与初读课文相结合。在初读课文之时,同学们就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3初读的时间占38.76%为下文的升华做好铺垫。三是窦老师有一个资料补充的环节,所占时间为精读部分的16.7%,这节阅读课是以朗读为主,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者能够对语言所描绘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而课外资料的补充与分享可以获得这种把握,然后通过朗读感悟。四是窦老师每结束一个环节,都会进行总结。虽然每次总结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回顾刚刚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机会。

二、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通过对整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分析,揭示该课中语文任务所涉及的知识顺序与结构。从图2-1可以发现窦老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模糊到清晰,层层递进。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同学们对圆明园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是停留在对图片和课外知识的印象上。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近圆明园,掌握“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字词描绘的圆明园。最后精读课文,走进圆明园,画出一系列关联词,如“有„„还有„„”、“有„„也有„„还有„„”等,了解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奢华惊人、景点

12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16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18 3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P46

众多和藏品丰富。第二,从整体到局部,有详有略。这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课时,基础在于字词的掌握,难点在与体会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形态和园中的奇珍异宝。窦老师就是从这两块主体出发,对局部内容的详略做了妥善安排。对于前者,她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积累好词上,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不再是难题,丰富自己的词汇更为重要。后者,主要花时间在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形态上,详略得当。

图2-1:知识结构图

三、师生问答分析

表3-1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堂问答

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本节课中窦老师共提了28个问题(表3-1),学生没有提出一个问题。对该节课的问一、窦老师提问类型多样。机械性问题和记忆性问题之和占了半数以上,但常规管理性问题为0。其中机械性问题(25.00%)不是单纯的是与否的问题,而是要经过思考的好不好,可不可以等带有判断意味的问题,而记忆性问题则是对上文的梳理,对知识的回顾,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从图3-2可以看出,问题的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有难有易,有创造性的,也有固定思维的。 图3-2 问题类型饼图

图3-3 回答类型饼图

二、学生回答类型多样。学生在窦老师的问题的引导下,回答类型也十分多样。这

样的课堂问答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用不同角度来组织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创造评价性的回答,主要回答读课文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这种评价性回答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字词的准确度、是否有感情、语速快慢等方面来评价同学。我记得有几个学生在自评自己的朗读,认为自己读得不错。就像窦老师在日记里写的一样“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仅的财富。”4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加是生命的课堂。

图3-4 教师理答类型柱状图

三、理答以鼓励和追问解释为主。如图3-4所示,窦老师在理答方式上有较多追问和解释,也有部分提出辅助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所以商友敬老师就认为“窦桂梅上课的优点正在于他善于捕捉实际,让学生之间去拓展其思维的空间,之间去组织语言的表达方式,他的许多成功闪光之处,往往发端于此。”对学生进一步提问,其实是营造了一种平等交流沟通的方式,让学生有主动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听老师一味地传递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第一种很明显的理答方式是鼓励。窦老师说,“教育有一条简单明智的真理,那就是你向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要同时提出十条鼓励。”5的确,每个孩子都是需要鼓励与表扬的,而机械的微笑与夸赞不是孩子需要的鼓励。不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用“真好,你说的不错。”来表扬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的。首先,要用心去倾听孩子们想表达什么,这样才能用心去表扬学生的回答的态度以及回答的观点。出现老师不理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学生的表达是一种间接的否定。同时,我们也看到,窦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能是因为这是第一课时,我们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还没有

45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2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24

篇五:《火烧圆明园读写结合评课》

火烧圆明园读写结合评课

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在老师的设计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赵辉: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并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接着,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体会圆明园的辉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接着启发把学生感知的画面生动、直观、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表达出此时的心声,真切感人,易达到高潮,引起共鸣。并把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写出来,进行读写结合,使学生初步接触“读后感”,自己的感想是最重要的,教师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有效进行读写结合。

李阳:通过朗读,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在读写结合上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相信这样的训练点定能使学生的写话练习得到提高。

刘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王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读课文后的质疑问难,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观看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课件之后,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

观来想象,自由表达出来。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在读写结合的设计上,教师能够抓住课文特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并和单元习作进行结合,使学生的读写结合落实到实处。

丑美丽:王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篇六:《《圆明园在哭泣》评课稿》

《圆明园在哭泣》评课稿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是中国近代史上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梁老师通过猜历史事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从

而奠定本节课屈辱、悲愤的课堂氛围,更能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梁老师的这一节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培养自豪感,第二层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三层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和中国与八国联军战争情况的对比,充分展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旨在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条理清楚,情感激发水到渠成。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梁老师采用了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影像故事等手段和先“抑”后“扬”、以“情”促“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辨,用数据来说话,用事实来见证,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看影像、交流体会等学习方法见证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一)感知辉煌的圆明园。

1、播放美丽的江南园林图片,用北京古建筑的图片引入。

2、看过如此华丽辉煌的圆明园之后,为了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此时的情感动态,梁老师在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关于圆明园的介绍来向同学介绍圆明园,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了“六个最”,并对圆明园的繁华景象有了深刻的印象。再通过“正是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本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却成了中华民族的屈辱„„”自然过渡到了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二)倾听哭泣的圆明园。 梁老师以活生生的影象故事和当时的报纸报道再现了当时的屈辱史,学生直观而深刻地见证了这一历史事实,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为下面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憎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埋下伏笔。

(三)问责无能的清政府

梁老师以一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外情况逐项对比出示,然后与学生

探讨交流得出导致这一悲剧的产生是源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引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知,同时凭借孩子们情感高涨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决心,老师也顺势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梁老师通过影像播放了如今只留下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借学生此时内心填满了耻辱、愤怒、力量和呐喊,这时让孩子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情,写下相对圆明园说的话,必然如滔滔洪水,一泻千里。 在这一课中,梁老师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史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真正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品德课,是高质量的品德课,在这节课上,我自身也被梁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和悲愤的课堂氛围感染着,如能成为梁老师这样的老师,可真好啊。

篇七:《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过渡自然、巧妙

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1860年10月19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二、课堂媒介的使用恰到好处

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

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当同学们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起愤怒,燃起爱国之焰

"爱之深,恨之切",由于前面充分的学习与体验,为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黄老师再一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当时的英法联军是怎样把圆明园毁灭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无奈与痛心。看完视频,还马上让孩子们谈谈此时心中的感受,把愤怒之情推上高潮。这时的孩子们个个都心怀怒气,有很多的话想表达,这时,黄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面对着圆明园这些断壁残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既激发情感,又不忘落实写的训练。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课虽结束,但留给我很多很多的思考。在这节课中,我似乎随黄老师穿越时空,畅游于昔日辉煌的皇家禁地圆明园,又似乎一下子让我经历了圆明园毁灭的整个过程。这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强盛,才能够让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沉重、屈辱的一笔永远成为历史。我走出教室,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由在心里升腾,它化作一缕缕绵绵的思绪,飘向广阔、浩渺的历史时空......

篇八:《圆明园的毁灭同事评课》{人教版四年级上圆明园听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

同事评课

主持人:刘西岗

参加人员:刘淑霞 刘爱霞 冯玉清 肖爱华 刘春花

记录:

刘西岗:《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1、以学生的朗读朗悟为基础。,借助各种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人文环境,以音乐、录象、图片,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精美,规模的宏伟,收藏的珍贵,建筑的多彩,想象圆明园当年的壮观。

2、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充分多媒体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如引入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补充圆明园20处景观,还有雨果的文章,以及圆明园占地面积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取,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超越、整合,在整合中生发提炼,母语文化在课程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融合中,渗透并丰盈学生的生命。

3、再为学生播放毁灭的影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向往。另外以“爱之深”,“恨之切”的愤怒之情。引进爱激恨,先总后分的课堂教学环节展开语文课堂教学。

刘淑霞:通过观察、统计师生活动时间,从各个教学环节用时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时间安排恰当,环环相扣。从教学环节的用时可以看出这一课的教学老师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将主要时间分配在学习“建筑宏伟”和“历史文物”这二方面上。让学生对重点的内容学得比较充分,理解也比较透彻。在这堂课中,基本上以学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刘爱霞:冯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抓住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的损失进行对比,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放手让学生默读,师生引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这节课的环节用时合理,突出了本课重点,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语文课!

冯玉清: 冯老师的这节课环环相扣,实效性强,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结合文本特点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从一开始深入挖掘文本的知识点、训练点,到备课,再次证明好课都是磨出来的,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肖爱华: 在“再现景观,增强自豪感。”这一环节中,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了文本,也带着学生一起观赏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等,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在“直击毁灭,激发情感” 这一环节中,冯老师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告诫学生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领悟表达上,冯老师一直在教学中实践这一思想,所以,冯老师不断让学生有感情的读,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奠定基础。

刘春花:冯老师亲切端庄的教态,循序善诱的语言,秀美整齐的板书,都让人感受到期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冯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在课中,我们不断的领悟新课标精神,并在其引领下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篇九:《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探究”。从而很好的与圆明园的毁灭进行了对比,产生了感情碰撞,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孙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孙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孙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利用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时的图片和现在的残垣断壁的图片进行比对引入本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的原因,引发学习欲望。{人教版四年级上圆明园听评课}.

三、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人教版四年级上圆明园听评课}.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