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里的母亲阅读答案

时间:2021-10-10 19:57:57 六年级作文

篇一:《《只有一个地球》阅读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七(含答案)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 、 森林资源 、 生物资源 、大气资源, 本

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空白的地方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2分)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3、你是怎么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的?(2分)

答:“本来”即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资源在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的情况下应该能够再生,长期为人类贡献。“本来”一词点明了这些资源原来是可以再生的,但人类无节制开采和破坏却改变了它。 4、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现在的工厂只为了自己挣钱长期把没经过处理过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使河流变黑、变臭了,鱼儿死掉了 人们没法到河流里去游泳了。

二、阅读《只有一个地球 》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

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bó báo]

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

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piān biǎn]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质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

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资源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

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 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乱用 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

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1、用“ ”为文中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或词语。

2、“赐”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C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贝 部。“赐”的解释

有(1)赏给、给予;(2)敬词 。“恩赐”一词的解释应选(1)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分)

随便(随意 ) 保护( 毁坏 ) 吝啬(慷慨 ) 将来(本来 ) 自私

(无私)无限(有限)伟大(渺小)

4B)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地球的赞美。

、比喻 B、拟人 C、排比

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的括号里。(2分)

不是„„而是„„ 甚至 不但„„还„„ 6、第三自然段中列举的可再生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

源。(2分) 7、文中划“ ”的比喻句,把地球 比作 扁舟 (2分)

8、“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

威胁。” 结合本课及你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你想对我们人类说点什么呢?(3分)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

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9、这个片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自然资源

是有限的。(3分) 10、画“__”的句子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除了地球不能找到第

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1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人为的破坏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乱砍滥伐导致我们这里经常浸水,生活很不方便,周围的空气污染使我得了过敏性鼻炎。 。 12、地球在宇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

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13、地球给我们的印象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分) 14、划“ ”的句子用了 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15、划“ ”的句子用了 拟人、 比喻 的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母亲 、 摇篮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

三、阅读《只有一个地球 》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

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 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

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 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再生”的意思是 重新生长 ,“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人类随意毁坏自然

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本来”强调了 这些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科学性、严谨性。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体会到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会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4、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答:如果人类不珍惜地球资源,不注意保护地球,会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

篇二:《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月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

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

久,朱煮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

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

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

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

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

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

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

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

“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

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

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

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

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

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

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

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

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

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

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1.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2.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

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

系。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

兆。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1]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2]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

[3]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

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

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

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

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推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逃跑

C.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D.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妻子:妻子和儿女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

C.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②然今卒困于此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

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

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

7.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3分)

(2)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4分)

(3)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之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11分)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8.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5分)

9.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 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

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

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

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

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

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

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

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

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

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

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

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

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

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

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

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

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摇篮里的母亲阅读答案}.

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

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

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

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

“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

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

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

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6分)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阑珊,徜徉于美丽的田野村落,无处不充溢着....

大自然那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B.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

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 ....

C.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 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

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

D.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

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

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

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

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

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篇三:《想北平阅读检测题》

《想北平》阅读 检测题

文学常识:选自 作者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当代/现代作家。 长篇小说《 》,《 》(1950年获“ ”称号)。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本文文眼:

本文情感主线: 。

1.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感到寂苦?”

◆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又说巴黎太热闹?

2. 说说你对“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句话的理解。

3“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中的“摇篮”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摇篮里的母亲阅读答案}.

4.找出两个与“寂苦”形成对比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5.“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6.作者与北平的关系?血肉相连。表明这一关系的话:

7.将北平以“太极拳”作比,表明什么?

8.第②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意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提示:注意“不是„„而是„„”这个句式。

参考答案:

9.第④~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 ;(2)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提示: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答案示例:

10.本文第②段中作者说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

提示:代词指代内容从原文找。

参考答案:

11.“好学的,爱古物的„买古物”有何作用?

12.为什么前面说“花草”,后面说“草花儿”?

13.能否换成“有柔曼的圆舞曲”“叮咚的泉水”?

14.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的玉李,还不愧杀!将美国包着纸的橘子与北平带霜的玉李进行对比,俏皮幽默中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衷爱,透射出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里面。

15.作者说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是怎么说的?

16.从第⑥⑦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提示:“寂苦”的反面只能是“享受一点清福吧”。 参考答案:

17.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提示: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

参考答案:

18.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提示:对比的目的是使语言色彩鲜明,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例如

19.作者对北平的许多特产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1)一个地方的特产往往就是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决定,所以写了特产就写出了地主特色;(2)特产同时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性与喜好,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它们来表达对故乡的爱。文中说因为有这么多特产,所以“贫寒”的“我”也能享点“清福”,谈及此,不禁再次感叹“真想念北平呀!”。(第一点1分,第二点两分。此题书本第70页“积累与应用”部分有要求。)

筑基达标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 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地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2.选词

(1)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 (空闲 空白)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2)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 (消受 享受)一点清福吧。

提示:(1)“建筑的四围”不是“空白”,而是有“空闲”的地方 。(2)可以根据习惯搭配选择。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