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的作文

时间:2021-10-10 19:48:13 六年级作文

篇一:《(金龙小学郭青)“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参赛作文》

我爱美丽的乌骡坝

作者: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金龙小学 六年级 郭青

记得刚入学前班时我才5岁,从家到学校要走很久。在阳光充足的晴天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如果是雨天,这条泥路就变成了沼泽地,不管你出门时穿得多干净、漂亮,到了学校也照样成个小泥人。路不好走,房屋也不像样。

有一年正值雨季,外面刮大风下大雨,电闪雷鸣,雨里还夹杂有冰雹。那气势犹如万马奔腾,震耳欲聋。雨后打开房门,院坝里落下很多砸下来的碎瓦渣滓,房上有一块竟被揭开了。我们都庆幸:幸好雨没下多久,不然,我们的小窝就要倒塌了。

冬天,透过窗棱,都能看见一家老小围坐在火堆旁取暖,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竹楼板上堆了一层厚厚的玉米棒子,熏得黑黑的,那是一头猪一年的口粮。

现如今,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春姑娘的痕迹遍布全世界,她花篮里的花撒向满世界,她轻抚过的地方更换了漂亮的衣裳,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往令人头疼的沼泽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对门田坝里还搭起了高架桥,那是黔大高速路。常听老人们说“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就什么都通了。土里种的不再仅仅是庄稼,还有很多种类的果树,稻田里支起了一个个拱状棚子,那是花圃、草莓基地。看吧,村里人们不必出远门也能挣上钱了,咱村里有的人家还开了农家乐,有的搞养殖„„最漂亮、最大气的要数村中间的 “泰丰园”了,它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工作问题,别看它刚开几年,可光临过里面的人无数,尤其是周末来游玩娱乐的人络绎不绝,城里很多家长带孩子玩耍、放松的首选之地。里面的美观设计及设施摆放,连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来视察之后都连连点头。有经济头脑的人借这里客流量大的机遇,就在泰丰园旁边种上几大片草莓,一到春天,简直是生意兴隆啊!真不知道草莓基地和泰丰园,他们俩是谁借谁的风,竟然招揽了成百上千的游人。

有了稳定的经济,自然就有了新的风尚。

现在我们村里的大多数人学会了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可得算上是追着时代跑了,他们生怕时代的潮流抛弃了自己,都在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经验。很多人家门前都停放着自用小轿车,当然,道德素质也不甘落后,这不,我们乌骡坝社区要定期评选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守法星、诚信星、生态星、致富星„„有了这些“星”,人们更加努力了。看见这家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时,自家也在悄悄努力,争取下一轮能评得上。 人们的道德素质高了,环境卫生也好了。

家家庭院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村里的沥青路上也很清洁,这都是靠大家保持的!

啊!美丽的家乡,愿你永远美下去!

指导老师:黔西县莲城街道办事处金龙小学 杨梅

篇二:《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新风尚新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新风尚、新文化

作者:黄南珊

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在深刻变化中赋予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要求,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这个新的发展路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旨向,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综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世情、国情、省情、县情的实际,广泛动员各种资源,合理集中、分配、使用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因村建设、共同建设、扎实建设,以期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靠农民力量、坚持建设的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历史的发展赋予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新农民。只有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民培育互促互进。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能培训必须加强,以求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期社会风气、生活方式和环境氛围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标志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不能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不能没有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生活在新农村的新农民必定要求社会新风尚。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幅员广大的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的新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且要改变农村面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仅要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也要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做塑造灵魂、涵养智慧、激发心智的工作,可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引领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培育文明向上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大力推进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总结推广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户等典型经验,都是旨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的。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应该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以切合实际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充实创建内容、选准切入点,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觉悟,关系农村的社会风尚。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推动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社会风尚。通过形势教育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好办法,可以引导农村干部群众正确认

识形势,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引导农村干部群众转变观念,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使农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有必要在农村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农民群众的科技致富本领。针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道德评议送温暖献爱心等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努力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离不开新文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既包括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思想上的重要保证。没有新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新农村就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以发展新文化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还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将更加强烈,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文化部门和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应该更牢固地树立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观念,合理规划和调控文化产品结构、把农村题材纳入电影电视剧制作、舞台艺术生产、书刊和音像制品生产计划,保证农村题材在文化产品总量中达到一定比例。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中体验生活、激发灵感,才能多为农民群众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以期切实保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着眼于提高创业致富能力,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充分活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把发展农村文化同发展特色旅游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

农村文化阵地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有必要适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这一重大转变,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更好地发挥现有设施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

合理调整,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发展成为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向附近农民群众开放。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视进万家和万村书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有一个大的发展,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在政策上支持、在业务上指导、在投入上保证,使农村文化建设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要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扶持热心文化的农户以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形式,扶持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农村业余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支与农民群众心连心、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文化部门有责任加强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培训,政府有责任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到农村中去,投身农村文化建设。要改革农村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求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新农民、新风尚和新文化必定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篇三:《树立新风尚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树立新风尚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金繁丰

2006年3月1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中共广东省委结合当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明确提出以‚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的要求,扎实推进有广东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不仅关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更惠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郁南县作为粤西山区县,必须立足本地实际,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一、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繁荣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多地重视农村、关注农民、支持农业,推动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郁南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云浮市的平均水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靠发展。我们要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围绕当前县委提出‚实施‘东渐西联、北优南拓’战略措施,打造‘百里经济走廊’,做好‘富民强镇兴县’文章‛的工作思路,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全面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积极支持好、理解好、配合好县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兴县‛战略,不断增强全县的综合实力,用发展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围绕‚突出生态、体现和谐,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建管并重、体现实效‛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创建机制,以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实施好‚千村行动‛工程,用5年时间将全县所有自然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村;要重规划、重建设、重教育,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推进、教育持之以恒;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建设现状,充分考虑当地的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破坏自然生态,不破坏建设现状,不加重农民负担,不增加乡村负债;要注重发展规划,注重完善功能,注重帮助落后村、贫困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在农村推广使

用沼气;要通过落实好‚五改五通‛和‚五个进村入户‛措施,即改水、改电、改厕、改灶、改造住房和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以及政策宣传进村入户,科技扶持进村入户,道德教育进村入户,先进文化进村入户,计生工作进村入户,按照‚生产标准化、生活现代化、环境田园化、管理民主化、建设规划化‛的要求,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规范农村民主管理。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注重实施依法治县战略,积极实施市推行的‚活力民主、阳光村务‛活动,通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理顺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增强村民自治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形成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社会维稳工作。只有稳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加快发展。要用一颗爱心服务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绝不让我们的群众挨冻挨饿;要用热的心肠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经常性地开展隐患排查工作,用有效措施预防并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要用铁的手腕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二、以树立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着力点,培育新型农民,

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以树立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着力点,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育“带头发展、带头致富”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自力更生意识,通过发展家庭经济、特色经济、区域经济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拓宽增收渠道,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培育‚带头发展,带头致富‛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富裕新农村的中流砥柱。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竞争发展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变谋出路‛上,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和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善于吸收和运用新观念、新技术,学习他人之长,提高自身参与市场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能力;敢于各种实践和自主创新,发挥自身之长,提高创新和发展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培育“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和谐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规范自己的言行,倡导勤俭

持家、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各种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培育‚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树文明新风尚,建和谐新农村‛的推动者。

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新型农民。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挥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投身到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中去,为家乡发展献计,为家乡建设出力,为家乡形象争光,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者。

三、以实践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风格,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点,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新的内涵。

我们要结合当前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创建‚和谐云浮好班子‛、创建‚依法、为民、履职、尽责‛好机关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宗旨意识,以实践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落脚点,心里真正想着群众,一切真正为了群众,实惠真正给予群众,通过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下大力气

篇四:《新农村该如何满足新农民的需要》

新农村该如何满足“新农民”的需要

张群峰

说到“三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新农民”这个词,而“新农村建设必须适当体现‘新农民’的需要”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可到底什么叫“新农民”?“新农民”有怎样的社会特征?我们的社会却至今没有统一的解答和认识。为了新农村建设,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先厘清“新农民”这个词概念与内涵以及这个群体的社会需要。然后,我们才能为新农村“对症下药”。

一.新农民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新农民”这个词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新农民好象就是新生的农民——也就是中青年农民。另有一些人认为给农民一些培训,让农民掌握新技术,那这些掌握新技术的农民就是“新农民”了。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也不利于我们透彻认识“新农民”。

其实,我们平时说的“新农民”它是与“老农民”相对应的一个词。而从辩证的角度看,也一定是先有“老农民”后才会有“新农民”,而且要想有“新农民”,那就必定先有“老农民”。

那什么叫“老农民”呢?其实,我们说了上千年的那个“农民”就是“老农民”。因为“太老”,太普遍,另外也因为没有对应“新农民”概念,所以我们离“老农民”前面的“老”字也省略了(这也是应该省略的)。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老农民”和以前的“农民”就是同一个概念,他们共同的社会特征就;“住农村,靠农业,干农活”。因而其社会特征违反了上述三点的所有人,在理论我们都不应称之为“农民”。在实际中,如旧时的地主,匠人等似乎也没有人说他们是“农民”。

可解放后不久,我们的政府根据社会管理的需要,在“农民”这个概念里强行塞入了“属农村”——即户口属农村的这个社会特征,在当初看来,这个“属农村”的特征只是归纳和增加了当时农民的一些社会特性——毕竟当时的农民都是住在农村的,所以说他们“属农村”也未尝不可。

可后来并及到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让一部份人先福起来”政策的实施后。社会福利,社会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和差别对待,“农民”这个词就成了一些人的身份。比如社会福利中的低保,医保,子女教育优惠,城市环境共享等,我们“属农业”户口的人就很难获得。而在另一个方面,“属城市”的城市人,也不可能获得农村的土地承包权。这样的区别对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对。但有一点非常肯定,那就是从那时开始及到现在,我们农民社会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属农村”,而不是其它“住农村,靠农业,干农活”这些特征。而城市人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当然也就是“属城市”这个特征。因此,一个人只要属了城市(户口),那当然就可以平等享受城市人的社会福利待遇。这也就是说,从那时及到现在,“农民”这个词它主要还是个户籍的概念(而不是与工人相对应的职业身份),一种社会身份的概念。相应的,有了这个身份,那任何人在理论上都可以平等获得某种相应的社会待遇。反之,特别象城市人,他们如果想获得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那同样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我们城乡二元制管理体系的规定。

现在还是回到“新农民”的问题上来,当“农民”成了户籍概念和社会身份后,生产的继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为我们的许多农村人提供了进城的机会。因此,从那时起,我们的农民队伍又产生了巨大分化,许多原本靠农业的农民他们再也不用依靠农业谋生了,当然他们也不用干农活或很少干农活,甚至他们中许多人还很少住农村(他们在城市买房或租房住,有小部分人甚至离老家的住房也卖掉了),这样的农民,他们原来“属农村,住农村,靠农业,干农活”的这

些社会牲征就只剩下“属农村,住农村”这两条,而且他的这“住农村”的社会特征也变成了住房——即在农村有住房而不是居住在农村(因为他们长年在城市居住生活)。

我们说了千百年那个农民——那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现在他居然不用靠农业,也不必干农活了。这种变化就象男人没了“根”一样,看起来不大,但却非常关折。按说我们不应称这些人为“农民”了,可强势的户籍制度和差异性的社会福利待遇还在。另外,用来标识这类人的新名词(其实,一些传统农民是称这些不靠农业的农民为“非农民”的)还没有统一和广泛传播。所以我们只好在户籍农民的这个概念下将属农村的社会劳动者不自觉地划分为“老农民”和“新农民”。但我们千万不要将“新农民”片面地说成是新生的农民或掌握新技术的农民。

我们一定要记住;“新农民”的根本内涵就是——“属农村,住(房)农村,但不用靠农业也不必干农活”的社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特征就是;属农村户口,在农村有住房,但他们不用靠农业,也不必干农活。而“老农民”就是“属农村,住农村,靠农业,干农活”的农村社会劳动者,除了户籍“属农村”这一条外,“老农民”和我们千百一直说的“农民”是就同一个概念。至于我们们今天单独所说的“农民”,他实际是指属农村户籍的所有社会劳动者。这并不能与我们千百年所说的传统“农民”概念等同!

二.新农民的社会群体

分析和认识了“新农民”的概念和内涵,现在我们就可以在户籍农民这个概念下,将我们属于农村的社会劳动划分为“新农民”和“老农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当然要同时体现这两大群体的社会需

要,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新农村建设都不可能完全平等照顾和体现这两类人的需要,总会有侧重。

新农村建设是侧重“新农民”的需要还是“老农民”的需要,这完全取决于两者现有的人口数量和队伍发展变化的趋势。所以现在我们要分析,要计算“新农民”和“老农民”各自社会群体的人口数量。

在我们正式的社会管理体系里,其实并没有“新农民”和“老农民”的划分。所以的人口统计管理也没有这样的统计,因此我们估算农村社会“新农民”与“老农民”的人口就只能从一些侧面着手了。

据一些权威的三农调研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有5亿劳动人口,而同期农业生产却只需要1。5亿劳动者,那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有多达3。5亿(即70%)农村劳动者不得不进入兼业农阶层或直接向社会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从此成为不靠农业的“新农民”。

此外,从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农村人中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两组数据来看,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5%按理来说,那它的收益对应也只能是15%的全国总人口的生活需要,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高达70%,如果我们的总人口按13。6亿计算,那我们今天的农业收入对应满足的人口应该是2。04亿,但实际对应的人口却高达9。52亿,两者相差竟高达7。48亿,这也就说,在理论上,我们今天的农村社会有高达79%的人要依靠社会第二三产业来维持生活,当然这也许仅仅是理论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将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计算进去)。但仅此一点,按人人平等的观念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我们也能清楚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农村社会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那农民整体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就不能完全依靠农业——我们农村劳动者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第二三产的拓展上。

与此同时,我们一定可要记住,放弃农业,并不等于就可以放弃农村使自己变成城市人。因为据另外的权威机构估算,按现在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只有55%,但那时社会总人口却已达到14。5亿,那也就是说,那时我们的农村仍有6。525亿人(按较高水准的城市化标准来计算,那时农村实际人口应该远不止这么多),如果此时我们按百分之六十来计算那时的农村劳动人口也有4亿,但同期农业生产所需从业劳动者就可能只需1亿,两者仍会相差3亿,这也就是说到那时在我国农村不用靠农业,也不必干农活的新农民,最保守的估计,也会有3亿,约占那时农村劳动人口总数的75%左右。 这样一来事情就再清楚不过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农村劳动人口的主体就是“新农民”,而不是传统的“农民”——“老农民”,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农民队伍最本质的变化,而且这也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尊重这种变化,必须侧重体现和满足“新农民”的需要!这是完全正确的,理性的,合理的,而且也是科学的!

三.新农村建设应如何侧重体现和满足“新农民”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市场,我们要在市场的指引下,从“新农民”的社会特征出发,并根据“新农民”的需要来不断改革。这是一项没有历史经验和现成的国外经验可借鉴的社会实践行动。“创新”理所当然就是我们改革成败的关折词。那么我们该如何创新来建设新农村呢?

1.新农村建设应满足“新农民”的生活需要。

在今天农村,数量众多的“新农民”,因为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社会第二,三产业,所以他们不用靠农业,也不必干农活,甚至他们还讨厌干农活。

篇五:《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培养新农民》{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的作文}.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培养新农民

2006年09月18日 10:10: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在笔者看来,这六项分解目标中,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无疑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由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最基础性工程,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人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参见《人民日报》2006.3.21,第11版)。由此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本之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技推广、产品营销、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创汇、农业附加值的提高等,都受到了根本性的制约。同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深化,也有待于新农民的加盟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城镇化建设推进的速率,农民收入

提高的幅度,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也都取决于新农民的培养。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据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文盲和半文盲数达到4300万,占5.2%;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高达79%,而农村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更是高达91.2%。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人。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

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反之,倘若没有技能,即使转移到城市,也只能干些原始的、粗笨脏累的力气活,而且待遇上不去,生活没质量。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和主渠道。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从培养和供应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各类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入手,创新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观念层面上要确立农业的振兴在科技、在教育的基本理念,把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要把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把农民教育、培育新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教育内容。今天,农业已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概念,而是“农、工、贸”结合,一、二、三产业并举协调的“大农业”概念,因而要充分考虑农民兼业性的特点,注重适应农民对工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主要兼业投向的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增加教学内容的宽度,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中,向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拓宽就业致富的新路径,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再次,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课程内容要符合“三性”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主要模式有企业带动模式、创业培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就业牵动模式、农业推广模式等。最后,创新农村职业教育,还要实施城乡对接互动的支教工程。农村教育落后,关键是没有好的师资,因而必须实施支教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县城学校每校每年应派1—2名骨干教师轮流到农村学校支教,示范带动,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向支农教师倾斜,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以此来缓解和改善农村职教老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短缺的局面。(张健)

解读《建议》如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发

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一)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三)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系统、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富裕地区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良性关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城市的教育、卫生、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服务。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试行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地区学校实习任教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完)

篇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和启示》

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