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范文

时间:2021-10-10 19:18:44 四年级作文

篇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首届“百花杯”课堂教学竞赛落下了帷幕,回想近一年来所听的课,感触很多。参加赛课老师的洒脱自如让我惊叹,他们的渊博令我佩服,他们驾驭课堂的本领使我神往。其中四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的赛课更让我记忆犹新。现在,我就这学期本组老师的赛课做一下总结、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因此,我们立足于课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挖掘相宜说写点进行训练,寻找一个共同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教学结合点,既是对学生说写能力的一种促进,反之也是对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于是本学期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挖掘说写训练点”的研究专题。从参赛老师的自主备课、试教、全组老师的集体备课到最后的个人赛课集体评议,大家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地探讨,经过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课文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在行文中,文章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留下了一些艺术的空白,针对作者在行文中的弦外之音,黄劲枝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故事时,抓住课文空白处,让学生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

在教学中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他有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此刻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2、如果你是大力神,来救普罗米修斯,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孩子们在说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二、创设情境,抒发感受,在练笔中升华情感

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一课,黄红卫老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句子的朗读、品味后,创设情境,师(深情地说):假如你就是那只落入他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想?生:……黄老师采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移景移情,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感受:只要有一丝生活的希望就决不能放弃。此间老师多处设计让学生说话训练,充分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接着用作者杏林子的故事进行拓展,充实文本的内容。最后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抒发“生命是什么”的感言,这是给智慧火花燃烧的机会,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同时也给予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感悟文本内涵,“迁移”说写

在阅读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每个人对文本均有着独特的感受。“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文本,激发学生说写欲望,及时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如罗立庚老师在执教《乡下人家》时,设计这样的说话题:你就是那位探出小脑袋的笋宝宝,你想看到什么?想说什么?文章的纺织娘会唱些什么呢?学完课文后,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

篇二:《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院系年级: 水利工程系

专业班级: 12港航3班

学 号: 120630305

姓 名: 曹飞

联系电话:13225558389

指导教师: 姜忠鹤

2013年10月

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范文}.

摘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写给林彪的一封信,这封信详细阐明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形势、革命任务以及如何革命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共产党 革命 红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信中着重批评了林彪等人对中国革命缺乏信心的悲观主义思想,指出中国革命不能速胜,但最终能够取得成功。

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或一个伟人在历史上的意义,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就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的了解。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10000多人,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坚不坚持革命?为什么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坚持怎样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时期。而在这封信写作的1930年1月,还是有不少共产党员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而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理论,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一社会现状。从而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针对

这一严峻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写下了这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封信详细阐明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形势、革命任务以及如何革命的相关看法,他认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各地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政策。他着重地指明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认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正如同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用的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也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看到了一代伟人对于马克思列宁思想的娴熟运用,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土地上开出了光彩夺目的花朵。

毛泽东的这封信,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上述理论的错误及其来源,指出这些理论是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情的,论述了只有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促进全国的革命高潮。毛泽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和剥削的主要群众,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

力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就是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就把广大农村变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中国“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分别扶植不同的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他们相互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这样,“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力量比较薄弱的边界地区的农村,更易于红色区域的发生和发展。以上两方面说明,在半殖民地中国的条件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促进全国革命高潮,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第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针对当时革命力量弱小,使一些同志产生了悲观思想,“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等等情况,毛泽东详细分析了引起革命发生、发展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矛盾,着重分析了如何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发展状况,然后说:“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星火燎原”。

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辩证地

分析矛盾,平衡矛盾。毛主席的“实践论”在历史的发展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也称“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探索中积极前进,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确实完成了许多重大建设。但是,面对这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改革似乎缺少些什么。理论与实践是我们改革的两个方面,而且本来就是矛盾的。如果我们过分地夸大理论作用,我们就会犯革命早期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样必然不利于促进改革发展;但是我们如果一味地重视实践探索,我们必然会犯改革盲动错误,这样势必会延滞改革的步伐。我们的思想基础是薄弱的,没有深厚思想基础,我们的人民似乎缺乏了一种信仰,我们的改革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在肯定并坚持我们的探索精神时,我们不是应该同时重视思想的启迪吗?我们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中深深地扎下我们的根,我们要有自己民族的坚实并普及开来的思想文化。同时,结合我们实践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改革才会更有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早日实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披荆斩棘,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在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的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它神圣不灭的光芒,还是可以一代感觉到伟人那伟岸的身影,依旧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1日,第二版);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篇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课报告

近几天我认真欣赏了研修任务中的六节课,收益颇多。其中李老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就从教师教学维度观察李老师这节课,涉及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五视角,观察点、观察结果、评价反思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

李老师这节课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环节:

导入:问题+视频。导入授课:红色巴士游江西。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环节

1、李老师三大环节的设计巧妙地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主题体现了出来,可谓独具匠心。

2、新授课过程以红色革命旅游线路为主线,大胆整合教材:划为三个篇章,让学生理解革命初期的特点,并能按照时间循序重新安排教授内容,便于学生认知。

二、 教学过程

1、本节课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丰富课堂,丰满课堂,寓教于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范文}.

2、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建议:如果李老师在授课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更加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构造当时情景的话,相信课堂就更完美了。

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磅礴大气无疑都应该是课堂的不可或缺。

三、师生对话{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范文}.

1、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教学中开展了小组活动,大家群策群力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依据课表加大问题容量,大大提高了问的效度

观课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篇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龙源期刊网 .cn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蒲和平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8期

有人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的确,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所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地去开发知识的宝库,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尝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火”起来。

一、星星之火,燃希望

高效课堂强调关注每位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群体,从弱势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预习时,我提议 “三翻课本”,一翻看整体,红笔圈出关键字和疑难。二翻看细节,理解知识的逐层推进。三翻看实质,结合例题,学简单应用,处理预习学案中的小题目。如此一来,学生上课不再是头脑空空,被老师牵着走。打个比方说, “三翻课本”后,就如同旅游之前做了功课,不但知晓行程,而且了解了风土人情,人文趣事,于是导游再讲起来就感觉有血有肉了,或许还有意外收获。所以“三看”使得人人点燃了求知的火焰。

比如学习《指数的运算性质》时,对于根分式指数幂的互化,我先把初中内容设置其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畏惧感。再把题目设置变化微小,如同上台阶,既不吃力又达到了所需要的高度。

二、鼓风旺火,血沸腾

高效课堂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拥有高效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指的是: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所以要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不同层次之间的交流,及各层次的相应提高。

平时,以学案为主线,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简单的题目及推理鼓励弱势群体发表看法,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尊严”,获得成功感、荣誉感,由此激发其热情,以更大干劲投入课堂,变成课堂的小功率鼓风机。对于中等题目,发挥基础好但思维不开阔的学生的力量,让其展示给本组成员,特别是给弱势群体讲,讲出线索、推理、步骤,讲出题目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他们就越讲越清楚,越讲越透彻。对于有知识穿插,思维量大,逻辑推理强的,由拔尖学生讲解展示,主要是剖析题目,如果需要,老师再进一步由点串线,揭秘真相。

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学生对图像和性质进行分组讨论,其中一组的成员李雪讲一句其他人“嗯”一句,于是他准备继续。可是我看个别人的表情显然是不理解,所以我就笑着说“我插一句,你刚才说看图可知,可是我要怎么看”这一问,其他人也说“对呀,怎么

篇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一封对红军前途征求意见的信。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当时的中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主席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使他们重新坚定统一中国的崇高信念。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旗帜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目标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业绩,是因为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能为实现这一崇高信念披荆斩棘,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一点星火成长为燎原的大火并最终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因为它有救人民于水火,统一中国的崇高信念。

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论到:“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并分析到,党的处境并不是表面现象呈现的那样,实质恰恰相反,预示着反革命潮流的下落和革命潮流的复兴。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一个事物,我们要透过他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把握其实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而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年轻人非常羡慕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因为他们因为他们有些众多的追求者以及喜爱者。因此这些年轻人也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明星,受人追捧。然而他们只看到了明星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却不曾想过舞台之下,众多的明星所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名副其实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书写令人艳羡的人生。透过生活中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才够令我们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

毛主席还在这封信中提到,党内同志应该克服困难,在游击区域内建立红色政权以迎接革命高潮的来临。事实证明,正是共产党人的这一精神使他们走到了最后,走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做事坚持不懈,越挫越勇。当我们认定要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要立场坚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稍遇挫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