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一剂良药

时间:2021-10-10 19:08:05 三年级作文

篇一:《好书伴我行》

好书伴我行

——通江县瓦室小学:五(1)班 赵一霖

“书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愚”。一本好书,一张好报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二、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作,可是我们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有一回,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种报刊——《少年百科知识报》。这里面的知识很丰富,包罗万象,让我们了解到许多生活中的百科常识,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很知足。

从此以后,只要有时间,同学们都会去读,我也如此。以前我听老师说过,雷锋行程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现在通过看了《少年百科知识报》知道了,雷锋在学习中也很刻苦,在1960年初,雷锋进了军营,当上了汽车兵,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出差的日子里他也把书放在了挎包里,随身携带。车一停,没有其他事的时候,他就把书拿出来学习,可是其他人总是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看到雷锋工作时都学习,就疑惑起来,不知道雷锋为什么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在学习方面应该学习雷锋那种“钉子”精神,要善于去挤时间来学习。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一些知识。比如: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生活常识、战国时期的故事等……报刊里还有一些笑话,它

可以愉悦我们的心情,解决看书的疲劳,好使我们的大脑也有休息的余地。所以每一次,当《少年百科知识报》一发下来,同学们就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去争抢着先睹为快。

现在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不少,读书的能力也提高了,也能把一些成语运用到作文中,使文章更生动。不仅我一个人是这样,全班同学也是如此。古人有云:读一本好书,相当于和一位知识渊博的人谈话。我们天天都在和它交谈,天天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汲取“食物”的甜美营养,让自己茁壮的成长。我相信只要把课外书籍上的知识和把老师讲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学习中去,定能学有所成。

指导老师:谢定晓

篇二:《读书之味》

读书之味

人生最大且最长远的乐事莫过于读书。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是深得读书之味的至理名言。书人若能尝得读书之味,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

何谓读书味?甜酸苦辣是也。

读书,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突兀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始翕张思想的翅膀——远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荡漾着无人企及的优越感,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斩获。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书人则心无羁绊,回归本性。臻于此境,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况味? 读书,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理与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书人怎能没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又怎能没有陷于信也不是不信也不行之进退维谷的窘迫?尤其当书人受虚假东西的戏弄时,何止哀叹了得!卢梭的《忏悔录》,其中不无虚妄而不可信的成分。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疾病缠身的可怜虫,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病痛与死亡中度过的”。可约翰逊根据公开报道的资料得出,卢梭的身体并不坏,而且还很强壮。毫无疑义,当书人看到“平素景仰的偶像原来是石膏制的”时,酸溜溜的涩味怎能不涌上心头?

读书,真能占领“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之制高点,实为数寥寥矣。一般情形之下,书人攻城略地身临遏涩之境,峰回路转、山重水复,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不堪受。更兼书人亦是凡夫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赢得“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金石琴瑟”的真趣,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行吗?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读书令书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然而,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不全仗书中掺加的辣味?不论密邃旧学抑或深沉新知,都透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血质,其充满火药味之箭,雨林般射向书人垢陋心灵一角,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怀一份文化乡愁与古典情怀,冲破世网尘劳、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清而升华。

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少读书的人,大约是体会不到读书的味道的,尤其难以体会甜酸苦辣交织在一起的那种真正的令人向往的读书味道。林语堂曾经设想过在书房天花板上装一佛教的油灯笼,书房中要有油烟味和发霉的书味,以及无以名状的其他气味才好。看来,林语堂已经将读书味道的造化从书里牵引到了书外,从意境宕延到了环境。有道是,书人真能化育这般读书境界,读书的味道不是更醇酽更深邈了么?

人们都害怕孤单和寂寞,而书是人的良朋益友,有书作伴,读书人便永不寂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用耗费车钱,无需办理护照,哪怕是远在天边的高人,还是作古已久的先哲,都可邀来畅叙幽怀,大开眼界,大得其趣——此乐何极?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的确,书是一剂良药,可以治病。这不是无稽之谈,有史有证: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他的长寿之道有一条就是读书,他还用自己的诗为别人治病:“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我也有这样经历,有时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上了,闷闷的,连喘气都不顺,后来拿起一本好书,读着读着,心里不知不觉间便顺畅了,通达了。不用求医问药,读读书,病便好了——此乐何极!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无数本书便是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这是心灵的天梯。登高望远,是旅游的一大乐事,在人生之旅,有天梯送我上青云,大千世界,悉收眼底——此乐何极!

我爱读书,也爱喝酒,在我看来,书也是一杯美酒,醇香绵厚,愈品愈难舍。范仲淹说:“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读一本好书,读到妙处,也有一种把酒临风的快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语)——此乐何极?

书读得多了,于是雄心勃勃要写书,忙得不亦乐乎。书没出成,却先收获了无数豆腐块。碰巧讨得编辑欢喜,便源源不断有稿费汇来,积少成多,买洋楼小车不够,购书藏书却绰绰有余。再不为书价上涨而蹙首皱眉,再不因囊中羞涩而踯躅徘徊,见有什么好书,只管大摞大摞搬回家来。书库一天天充实,心里便一天天踏实。留连其间,摸摸这本,翻翻那本,或高声朗诵,或低回品味,陶然忘机,如痴如醉,胜过商人数钱,胜过牧人点羊——此乐何极? 我以为,虽然人生是有限的,但读书求知是无限的。每个人只有用不断的读书来充实与装点人生,才会使有限的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只有用读书求知来升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感觉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人生的分分秒秒都值得用心去珍惜,只有让人的一生遨游在读书求知的苦海里,才能品尝到学海泛舟的一番韵味。尤其在当今这个需要人才与尊重人才的时代,多读点书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知识的海洋里锁定目标,永不歇息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那将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与最好享受。

篇三:《人生必读经典___经典书籍推荐》

一。必读的国学经典

1.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第1部 《论语》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第2部 《道德经》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3部 《庄子》 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第7部 《韩非子》 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 第8部 《孔子兵法》 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9部 《左传》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10部 《楚辞》 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第11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 第12部 《史记》 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 《汉书》 班固 (东汉32-92) 第14部 《论衡》 王充 (东汉27-约97)

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

2.企业家必读的16部国学经典简介 《周易》——华人永恒的经典

《周易》有“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之说,它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完成的。 《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周易》的伟大之处在于,以看似简单的阴阳二卦,揭示宇宙运行之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

在商战激烈的今天,企业家们懂乾坤阴阳之道,把握住《周易》所蕴含的大智慧,不仅能艺术地解决企业决策战略性问题,更是对自己在为人境界上的一种提升。 《老子》——历代帝王之术

《老子》亦名《道德经》,是春秋老子(约公元前600年 - 公元前500年)为出关所作,也是老子消隐之前所作的唯一著作,可谓含尽其智慧精华。

老子的思想被称为“帝王之术”,其主张是“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掌握其精粹,即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用于企业领导管理、市场竞争之中,必然使企业在任何情况之下,应对自如,而自己亦可养鸟赏花,怡然自得。 《黄帝内经》——养生医国之道

“医家之宗”、中医文化的渊源,迁延数百年而定型成书,至汉兴之际有定本传世。先贤圣哲养生、医疗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科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

全书分《素问》、《灵枢》,书中阐述的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运行营养的学问、经络腧穴分布循行的机密、四时五脏阴阳的生命结构模型,是企业家们自我养生修身的圣典。

其中人与自然、五脏依存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精气藏气以及运气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并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尤以贯穿始终的整体观念所体现出的大智慧,更是值得当今企业领导者们深入其中。 《庄子》——源泉与心灵的净土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人,老子思想的最大继承发挥者,其著作《庄子》被放在和《老子》同等位置,尊称《南华经》。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想像力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鲁迅评价:“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同时,庄子哲学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也为企业家们在繁忙之余,提供了一种慰籍心灵的方法。

《论语》——华人精神的根基

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一部“圣人之言,行身之则”的《论语》,详细记录了春秋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周游列国的思想言行,其大道智慧映入其中。不仅是历代帝王经国治道之本,是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影响最大的一部

第16部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 第17部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 第18部 《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第19部 《六祖坛经》 慧能 (唐代638-713) 第20部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 第21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1019-1086) 第22部 《苏东坡全集》 苏轼(北宋1037-1101) 第23部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1130-1200) 第24部 《传习录》 王阳明 (明代1472-1529) 第25部 《焚书》 李贽 (明代1527-1602)

第26部 《日矢口录》 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 第27部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 《读通鉴论》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清代1792-1841) 第30部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

儒学经典,更是企业管理,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的致胜法宝。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等人生观内容,又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以致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奉其为“工商之本”、“商业圣经”。 《大学》——德才双修的智慧

据宋代朱熹考证《大学》“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即为孔子得意弟子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2年)所作。被列为四书之首,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专著,提出“修己是治人的前提”、“诚意就是不自欺” 、“明确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等观点,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又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系统的政治哲学。

中,蕴含的无尽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原理,必须深入其中,方知其妙!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道出了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 《中庸》——屹立之本

据宋代程颐说:“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即为战国初孔子之孙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所作,儒家及历代帝王最为看重的一部书。《中庸》是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体现了人“内省”和“自省”的智慧。因此,中庸之道既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与团队件建设的一门重要学问,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孟子》——王者必修之学

亚圣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邹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集大成者,同称“孔孟”。其思想是在和帝王指画天下时,迸发出的智慧之火。他认为天道是宇宙最高范畴,以此揭示人世间兴衰存亡、富贵穷达的运行规则,是纯正的王者之学。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心性修养,从“性善论”出发,认为 形成“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的王者风范,及“尽心”、“知性”、“知天”等王者气质,贵在一个“养”字。

企业家领导要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哲学素养,为自身注入领袖气质,王者风范,必读王者大道大智慧——《孟子》。 《孙子兵法》——谋略全书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出身军人世家并助吴灭楚的孙武,在细究老子之道并与实战相结合所作。天下第一奇书,百家兵法之始祖。以人为中心,掌握人性;以水为对象,模拟学习;以中为标准,力求合理。《孙子兵法》分“计篇”、“谋攻篇”等十三篇,内容涉及治军、用兵以及兵家之道等等,精髓集于五事、七计、五间、十二法等内容,以致它成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枕边书。 商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性的较量。当将兵法之道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时,能准确地把握住对手在人性上的弱点,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百战百胜。 <<史记》——从历史看未来

在遭受宫刑忍受奇耻大辱的汉代笔史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所作《史记》,蕴含了中国政治哲学、管理哲学、做人哲学的原始思想痕迹。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智慧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史记》为企业家归结自己发展历程,把握企业将来前景,提供了一种“史”的宏大思维方法,同时,也是自己处世的一剂良药。 《人物志》——求实地用人之道

《人物志》是在三国汉魏交替,建安当朝为官多年的刘邵 (?~公元242年),毕生杰作。 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公认为名家的作品,曾被历代帝王专于“御用”而“民间不得流传”。融合诸家思想,提出“九征”与“八观”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即怎样通过接触来识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全书精神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

《人物志》可谓解决了当今企业家们用人的问题,它揭示出人性强弱点的深层。书中最为值得推崇的一句话是“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不仅是对企业家们用人之道的精辟见解,也为企业家们本身真性的修养提出了目标。 《资治通鉴》——以史通今

《资治通鉴》是宋代名相、大政治家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花了19年的时间编著而成。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之道、用人之道、发展之道。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今天是企业家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诗经》——培养贵族的经典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儒家经典,是古代政治家外交辞令圣经,也是

历代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其现实主义传统和“赋诗言志”的思想,塑就了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理想的审美特质。

将《诗经》的思想融入商业谈判和生活之中,不仅使企业家们在与人交往时,言辞典雅,发散出浓厚儒商气息,还为企业家们塑造高雅的贵族气质。 《心经》——人生智慧的大集合

唐朝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所译,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是《大般若经》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全文只二百多字,却以无限清净圆满的般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解脱人生执著欲望带来的苦苦、坏苦、行苦种种痛苦。

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法改善人类的生命 ,集合了人生的大智慧,是当今生活在纷扰世界中的企业家们修身养性,提升人生智慧必读之经典。

《金刚经》——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唐朝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所译,在中国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属中观般若学。《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认为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相;又以无住生心为要领,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而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使之成为一部心性之学。

是相,即非相,是名相。当人以为得到宇宙真相时,其实并不是真相,真是一种状态,任何用言语表现出来的真,非事物真本性,而是诸人俗性。这就要求人在心性之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寻事物真本性。《金刚经》的智慧,不仅对人修身具有指导意义,对人生的追求也有很大启发。 《坛经》——人生智慧的开悟{书是一剂良药}.

《坛经》是中国唐代僧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公元638年~公元713年),在诵读《金刚经》开悟后所作。

《坛经》是中国本土佛教惟一一部称为“经”的典籍,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 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相、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坛经》是企业家智慧开悟的必修圣经,也是对建立企业文化,提高内部凝聚力,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必读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经典

1.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第1部 《经济表》 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 第2部 《国富论》 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

第3部 《人口原理》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 第4部 《政治经济学概论》 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 第5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 第6部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 第7部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 第8部 《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 第9部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

第10部 《政治经济学理论》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 第11部 《国民经济学原理》 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 第12部 《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 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 第13部 《资本与利息》 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一1914) 第14部 《经济学原理》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 第15部 《利息与价格》 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 第16部 《财富的分配》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 第17部 《有闲阶级论》 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 第18部 《经济发展理论》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 第19部 《福利经济学》 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 第20部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

第21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 第22部 《价值与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