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听课评课笔记

时间:2021-10-10 19:00:09 四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 “长 ”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默读、赛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了文本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颐和园长廊的长和美,还让学生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

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美、语言美, 是一篇指导学生写游记的经典范文,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此类文章是观景大体走过,写景粗略交代,有大环节,没有细层次。于是在教学时,重点放在长廊的教学上,品读了长廊的艺术美和风景美后, 学生对长廊有了感性的认识。我便抓住文章的叙述层次“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让他们从写作的角度再认识。我最后归纳总结出作者三看长廊的这种按顺序描写某一景点的方法。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篇二:《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上课伊始,李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一、简易图,简约而不简单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李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二、沉入词语,彰显其生命力

篇三:《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上课伊始,李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一、简易图,简约而不简单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李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二、沉入词语,彰显其生命力

篇四:《《颐和园》评课记录》

《颐和园》评课记录

李爽:王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有6个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教学内容三:读喜欢的自然段。教学内容四: 游览顺序。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长廊段)教学内容六:背第2自然段。通过听课观察,我认为,王老师的教学内容正确——教的是“语文”,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

王书: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识字这个内容实施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认读了9个词语。这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度是多少?我们必须结合后面朗读时的课堂事实来看。“横槛”一次,在朗读中遭遇时,全班几乎集体卡住;“耸立”的情况相对要好,但少部分同学表现出发音不正确。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个环节的效度不是100%,至少,在“横槛”“耸立”这两个词语上,教学效度欠佳。

张明丽: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设置得多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在三个以内,比较合适。一堂课,两到三个内容,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我们把语文教出效度来。也就是说,不仅教课程的语文(守住“本”),而且把课程的语文教到“真”(有效)。

暠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彭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李木子: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老师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

课,周老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快乐。

李静: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篇五:《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评课议课会议记录》

《颐和园》评课议课会议记录

会议主题:

针对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课议课。

会议过程:

一、张月梅老师安排本次会议议程。

远程研修以来,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今天,我们东营市胜利第三十四中学小学语文1组的8位老师共同观摩了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接下来我们就对这节课进行评析,请各位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要有所保留。下面先由邵老师对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进行说课。

二、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颐和园》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专题中的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们的教学,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是一篇游记的特点,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为: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我将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用声音读出美;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心灵感受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

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加强“协作”,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喻情于景,适合将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抓住关键词句,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还要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2、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3、精讲点拨,梳理提炼。

4、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5、总结感悟,思维升华。

6、延伸拓展,推荐作业。

(五)说板书。

三、集体评课议课。

(一)任英磊老师: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邵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邵老师在教学不同景物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邵老师对于“滑”字的教学可以说是层层推进,有条不紊。教活了一个字,也就教活了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好的教学不会面面俱到,而是善于抓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

(二)魏莉老师:

整个教学过程,邵老师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首要的教学内容。邵老师与学生一起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熏陶,领略本文中颐和园的意境。邵老师引领学生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语,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望不到边”“3700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语,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对“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两个句子,学生进行了研读,特别是让学生想象这几千幅画上的内容、画面,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廊两旁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受长廊的美。第4、5自然段的处

理,邵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如在小组汇报交流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邵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三)张建华老师: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邵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邵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邵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四)张月梅老师:

阅读教学,“读”是感悟能力形成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阅读教学,“读”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径,让学生抓住一句话中的要点用精炼的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概括,如邵老师在教授“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会有什么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课堂上,邵老师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高冬梅老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邵老师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邵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邵老师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注意适时引导学生。

四、张月梅老师进行会议总结。

依据老师的课堂教学,大家积极热烈地进行了评议。通过大家的积极探讨,让我们彼此从中学到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它帮助我们凝聚教学艺术、积淀教学智慧、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呈现出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篇六:《四年级(2)班上册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评课稿

评课教师:韦玉梅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2)班

授课教师:陈忠季

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我们到多媒体教室听课。这陈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颐和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师紧扣浏览的顺序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师生配合不错,朗朗的书声时时萦绕耳畔,从中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丽以及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

不过,个人有些看法:

1.语文强调多读,陈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

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七:《颐和园听课评课记录》

课堂听课记录及评价表

篇八:《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冯苗苗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

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

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

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高老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

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

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

民族自豪感。因此,高老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

高老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

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

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

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高老师的点拨、引导下,

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 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高老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

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

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

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高老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高老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

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高老师毕竟还年

轻,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高老

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白豹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

新的发展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

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听课评课笔记}.

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莫美花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

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莫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

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的特点描绘景物。“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

妙处,引导学生斟字酌句。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

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因为老师上课的激情在课堂中起着决定作用。此外,四年级写

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要及时进行必要而规范的指导。篇二: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评课稿 上课伊始,李老师别出心裁地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

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

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

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

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李老师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

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

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

顺序。

一、简易图,简约而不简单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李老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听课评课笔记}.

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

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

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二、沉入词语,彰显其生命力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位,细读文本,就要带来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

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比方,对“横槛”一词的理解,李老师采用图

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请学生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关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根据课文的

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学上来到教员的课本上来指。”在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

李老师也适时加以指导。课堂上普遍存在如许的现象:学生读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

状态,一些学生读词时总是一个语气语调,读完老师要求的所有的词语,呆板单调地读词,

已成为学生读词的通病。而李老师在学生读词时,是如许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是有生命力

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耸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这个词,才能释

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叫,潜移默化地受

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李老师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如许的形式,学生

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言语中读出

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课,周教员引导学生潜心会

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欢愉。 触摸言语文字,李老师与学生一起体验、感触感染言语文字的熏陶,领略本文中颐和园

的意境。李老师引领学生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全部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语文的

课程本位,把学习言语、 体会言语文字的魅力,作为尾要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资助学生

学会捕捉关键词语,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视不到边”“3700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

语,感触感染长廊的长和美。对“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卉、风景,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

了。”这两个句子,学生进行了研读,如果能让学生想象这几千幅画上的内容、画面,想必会

带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对花木这一句,李老师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景象,可见

教员对学生言语积累的重视。如果能让学生感触感染到长廊两旁的花不光数量多,而且品种

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触感染长廊的美。

三、触摸文字,感触感染其它美

四、当导游,体验学文的欢愉篇三:四年级《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颐和园》评课稿 四年级《颐和园》评课稿 本周五上午,聆听了周xx先生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周先生恭敬教死的认知

特点,尾先资助教死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甚么逆序写的”题目。其次,引导教死在抓闭

头词理解的基本上,自读自悟,彼此互换,往感觉本文作者用漂明的言语文字,刻画了各处

景点的光景偶特,把赞誉之情融进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上课伊初,周先生自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教死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起了

教死的教习乐趣,促使他们往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旅游的逆序是如何的?快速阅读课文,

用“——”划出写作者旅游逆序的句子,等下请同教边道我边画线路图。“进进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便往到出名的长廊。”“走完长廊,便往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

佛喷鼻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风景泰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往,就是昆明湖。”“昆

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便到了湖中间的小岛。”教死按照旅游蹊径,与先生一同

旅游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周先生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教死脑筋中情

景畅通领悟、方寸已乱的画面。叶圣陶曾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

教死遵循作者的写作思绪,往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本初创造进程——即本文中作者旅游颐

和园的逆序。

1、简易图,简约而没有简单

二、沉进词语,彰隐其死命力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元,细读文本,便要带往教死沉进词语,经由过程和教死{四年级上册颐和园听课评课笔记}.

一道品味词语应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譬喻,对“横槛”一词的理解,周先生收

受领受图文离散的编制举行教教,先请教死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闭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按

照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教上往到先生的讲义上往指。”在教死读词语的

进程当中,周先生也应时加以指导。课堂上广泛存在如许的现象:教死读词,是小和尚念佛

有口无意的形态,一些教死读词时总是一个语气声调,读完先生要供的所有的词语,呆板单

调地读词,已成为教死读词的通病。而周先生在教死读词时,是如许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

是有死命力的,只要你专心肠读,便能彰隐词语的魅力。”“耸坐是甚么意义?该如何读这个

词,才气开释它的死命力?”只要理解了词语的意义往读这个词,想必才气读出词语的意味。

3、触摸文字,感觉差别的好 触摸言语文字,周先生与教死一路体验、感觉言语文字的陶冶,理解本文中颐和园的意

境。周先生引领教死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先容。全部教教进程,初终连结语文的 课程本位,把教习言语、体味言语文字的魅力,作为尾要的教教内容。出有举行空洞的

内容道教,而是资助教死教会捕捉闭头词语,深切品味感悟。抓住“一眼视没有到边”“3700

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语,感觉长廊的长亲睦。对“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