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阶梯

时间:2021-10-10 18:55:35 六年级作文

篇一:《快速阶梯作文》

快速阶梯作文(基础篇)

第九讲 时序推移法 空间转换法 时空交融法

教学目标: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时序推移法 空间转换法 时空交融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时序推移法 空间转换法 时空交融法

教学难点:时空交融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和安排:

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小桔灯的课堂,我们的口号是:在快乐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那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快乐之旅的第一站:手提桔灯——转、转、转。

时序推移法

一、手提桔灯——转、转、转

小游戏:请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看表,一人闭眼,当自己感觉已到一分钟时间即可睁开眼睛,看谁感受时间最准。(引起学生的时间意识)

同学们,我们写作文时,一般所说的顺序有哪几种?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那刚才我们所做的游戏有何什么有关呢?(板书:时间)这节课我们将介绍时间这种行文顺序,也就是我们的将要学习的时序推移法。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快乐之旅的第二站:点亮桔灯——闪、闪、闪

二、点亮桔灯——闪、闪、闪

时序推移法:

a:概念: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都会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和展开,因而都保留着时间的标记。那么我们在构思作文时,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应按照时间的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段落,谋篇布局,落笔行文,我们称这种方法为时序推移法。

b:优点:能够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叙清楚,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形象,也比较符合一般人阅读习惯。

c:运用对象:一般运用于描写日出、月上、日落、月息等天空景色变化,以及描写刮风、下雨、下雪等气候变化,有时也用于记事的文章:当采用此法描写景物时,定要注意仔细观察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景物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在描写景物时,要把时间的变化交代清楚,才能反映出景物变化的时间进程感;其次要把景物在各个时间里自身特征的变化描写具体,使读者好像看到一场惊无变化的小电影。

比如:《下雪了》105页

小作者运用了那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d:类型:“时序推移法”的运用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种是写一件事,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另一种是写几件事或几个时期的事,都按时间先后安排顺序。 比如:《比如别开生面的班干部评选会》107页

我们从文中找一找它的时间标记语!这些时间标记语起了什么作用啊?

三、桔园飘香——乐乐乐

口头冲浪——比一比

上学以来,你一定尽力过不少考试吧,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考试,你是应对自如,还是无可奈何?请以《考试》为题,向大家讲述你的一次考试经历。 我有妙笔——写一写

同学们,刚有一些同学向大家分享了他的一次考试经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

序,一次考试可以分为三段: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考试的过程 写得详实一些,把考场上的气氛、同学们的表现写出来,同时重点把自己参加考试的体验、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一定要写得过程完整、前后连贯、内容具体。运用上今天我们学了的时序推移法,现在让我们动手写写吧!

空间转换法

一、手提桔灯——转、转、转

开动脑筋——想一想

小游戏:请三位同学上台听口令动作“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引起学生的空间意识)

写人记事除了遵循时间变化的自然规则以外,有时也受到空间要素的制约。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快乐之旅的第二站:点亮桔灯——闪、闪、闪{作文阶梯}.

二、点亮桔灯——闪、闪、闪

a:概念:所谓空间就是指人物行动的踪迹,事件发生的地点,物件存在的处所,景致出现的位置。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交代空间位置,再记叙有关人、事、物、景,并随着空间的转换,人、事、物、景也随之变化。我们称之为空间转换法。 b:注意:运用空间转换法要注意什么?

首先在观察景物是要选好观察点:因为表现同一景物时,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注意把观察点交代清楚,即使不做文字的专门说明,也应该让读者能从描写中领会到作者观察的立足点的角度和方位。

此外,描写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即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等等。这样可以把景物写的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

争做小导游

1、组织学生竞赛。

2、老师展示旅游景点的图片(比如黄鹤楼、长江大桥、龟山)。

3、让学生像导游那样为大家介绍这些景点,必须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作文阶梯}.

4、确定优胜者,给与奖励。

篇二:《初中作文阶梯训练计划》

篇三:《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

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随意性、盲目性、笼统性的弊端,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和课题组同仁经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总结,创造了一种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编制课程与教学时,都要把一个学科与一套行为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任务与活动。如果分解得当的话,便能导致学生发展认知与情感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是教育过程的预期成果。”他反复强调“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把较复杂的概念或过程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要素或步骤,然后找到帮助学生学习这些要素的方式。”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比较复杂的大系统都是由很多小系统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像一座多层台阶式的宝塔。系统的层次性这个特点,使系统呈现出等级式的结构,使系统更加严谨有序,便于发挥各个层次的功能从而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专家王光龙先生指出:“只有通过有程序的甚至是多次反复的学习方法行为实践训练,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法是否可行和有效,也才能使教师知道所传授的学习方法怎么样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较充分地体现这些科学的教育理念。 所谓“阶梯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分解成一百多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按照从片断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基础训练到优化训练两条线索进行编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形成一种阶梯式的作文训练体系。从小的方面说,指的是每堂作文训练课的模式,要有步骤,有层次,即“七步法”。本文侧重介绍“七步法”的操作过程。

1.定点:即确定本节课的训练目标。这一目标是控制整个训练过程的依据,也是评价训练效果的标准。作文阶梯式训练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围绕这一总目标来确定每堂课的训练目标呢?我以为要注意三点:

其一是单纯性。每节课就确定一个训练点,不搞面面俱到。分散难点,降低难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有利于师生集中精力攻破作文的某个难关,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二是新颖性。每节课的训练点都不相同,都有一个新鲜的面孔,这个训练点应是整个训练系统中的某一点,这一点不是孤立的,而与其他训练点密切联系的。训练点的新颖性才会唤起学生深入探索的好奇心,使学生每练一次就会有一种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成就感,可避免那种老生常谈,不断重复的毛病。

第三是针对性。训练点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难点。而难点要通过平时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或是老师的“下水作文”来发现,准确地把握难点,作文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隔靴搔痒。 训练点在课一开始就应明确地告诉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直奔目标,一课一得。

2.激趣。即通过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他环节也应注意激趣)。作文是艰苦的劳动,许多学生将其视为畏途,克服这种畏难情绪的好办法之一便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应顺乎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便可收到奇效。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一点幅射式联想”训练课时,一开始用一分钟让学生用“火”组词,看谁最多。结果学生情绪高涨,老师在表扬组词最多的同学“联想能力很强”之后,顺水推舟地引出训练目标及例文《火的联想》,这是利用好胜心导入。还有一位老师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在《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篇观点对立的作文中均可引用比例,关键在例子之后的分析,由此引出课题“一例多用”,这一导语使学生格外注意,因为其有思辨性。如果我们设计导语时能注意扣紧学生的心弦,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导法。即指导写法。指导写法是否到位,决定着学生作文的成败。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

的,写作也不例外。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早年在其《作文法讲义》中所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高尔基也说过写作“这是一门技术”,这里说的“技术”和“规矩”都是指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勇敢地冲破“文无定法”和“写作神秘论”(文章本天成)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去探索写作规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写作理论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相结合,化为有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要做到有效,必须体现四个特点:{作文阶梯}.

其一是具有科学性。即确实体现了某种写作规律,它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认的写作规范,因为文章是用于交流的,应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那么这些写作规范应从名家名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写作理论中提炼出来的。例如命题议论文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材料议论文的“述、析、引、联、结”五字法就是常见的公认的写作模式。

其二是具有操作性。写法应通俗易懂、简单好记。如果滔滔不绝说上一大篇,结果恐怕要变成文艺理论课而不是写作训练课了。例如,相似联想,根本不需要在定义上费口舌,只要告诉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换词”的方法即可,如白杨树“笔直”,换成形容人的品质的词就是“正直”,不就行了吗?否则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只要化成一句口诀:远近高低静动态,五官开放细观察,比喻拟人引用诗,形象生动有文采。再如把“论据之后分析的话”起个名称叫“论钩”,因为论点是火车头,论据是车厢,联系论点与论据的话自然叫论钩了。然后根据论钩的不同特点起不同的名称,列个小公式,如《谈骨气》在叙述“不食嗟来之食”这个论据之后有一句分析的话:“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我把它归纳为:直接钩=这说明、表现论点或论点要素,诸如此类的还有反问钩、析因钩、点睛钩、喻理钩、嵌入钩、扩展钩等等,学生感到十分好用,一学就会,经久不忘。

其三,是具有阶梯性。即把写法分解成几个具体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展现一个合理的思维过程。例如“如何造出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这个训练点,所用的方法之一是“嵌入比喻法”,可分成四步:①先为本体找一个恰当的喻体,构成比喻。如“勤奋是桥”。②再想喻体作用是什么。如“桥的作用是通往彼岸”。③在句中嵌入体现本体作用的词语。如在“通往彼岸”之间嵌入“成功的”这一体现“勤奋”这个本体作用的词语。④整理通顺,使之简练。如“勤奋是桥,它可以通往成功的彼岸”。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个格言式的句子产生的全过程,不至于感到那神秘而高不可攀了。通过掌握上述步骤后,然后我们还可再提供一批喻体如“利剑、清泉、钻头、砖头、大炮、良药”等,学生便轻而易举地可造出“勤奋是利剑,可以劈开困难的荆棘”“勤奋是清泉,可以浇灌智慧的鲜花”“勤奋是钻头可以开掘才华的宝藏”之类的句子。当学生正兴高采烈地享受成功的喜悦之际,老师又可因势利导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把这些句子中的“勤奋”换成“自信”“勇敢”“毅力”行不行?为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索讨论,终于找到答案:可以。因为它们同属于事业成功的条件之一。

写作方法只有变得可操作性强,才能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巨大的效益,这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下大力气去深入探究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这些写法,这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十分有意义。

4.示例。即出示作文范例。例子是用于模仿的,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用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写法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选范例。我以为适合学生模仿的范例有四个条件:

①典型:选那些文质优美的,堪称典范的,会使学生瞪大眼睛由衷地发出赞叹的文章,无论它来自何方,皆可“拿来”!这些文章最能体现写作规律和写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极好材料。

②切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容易产生亲近感,我发现,同龄人的佳作和老师的“下水作文”的妙处往往比某些名家之作(指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恐怕就是这个缘故。

③新鲜:人们总是比较好奇的,所以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总是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

④精短:短小精悍的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模仿。对有的篇幅长的佳作可采取截取的办法。

对这些范例,应作精当的分析,使前述的写法具体化,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文章的妙处。

5.练习:这是写作方法能否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训练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好文章是练出来的。当场练习要比课后练习效果好,因为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帮助。由于时间关系,当场练习应以片断练习为宜,练习设计应紧扣训练点,力求切实而有创意有梯度。练习主要分两类,一是思路练习——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来进行;二是结构练习——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主要通过独立写作完成。结构训练的重点是中心句、衔接句、总结句和句式变换,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大训练力度。

6.反馈。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练习的效果,思路的练习可通过提问,让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结构练习可以让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读一读各自的习作,从中检验前面指导是否达到训练目标,有无偏差。还可发现学生的创意,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完善写法的作用。反馈应以正面表扬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信心,对存在的问题应以点拨修正为主,老师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切磋探讨,师生共同努力,把作文中可能碰到的障碍尽可能地消灭在大作文之前,而不是之后,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之所以害怕作文,往往是因为写作过程遇到许多障碍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通过反馈这一环节,思路得以畅通,结构已心中有数,再写起来就比较轻松自如。反馈使教与学交汇,处于最佳联系状态,在为训练目标实现发挥最大功能。

7.拓展。即在练习、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独立完成作文,呈现一种螺旋似地上升。我们可以再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为学生展示一片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例如在《粉笔的赞歌》这篇抒情散文的指导示范后,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那么多粉笔聚集在一个小小盒里却不会互相排挤,这象征什么精神?②一支粉笔用完,另一支紧接而上,直到完成任务,这是什么精神?③粉笔在纸皮盒里不觉得简陋吗?这是什么精神?④粉笔字从不要求保留,这像人的什么品质?⑤你觉得具有粉笔精神是哪种人?等等,学生觉得颇受启发。作文效果很好。还可提供一些写作素材,优美词汇供学生参考,经过老师提示之外,还应鼓励学生突破提示的范围,大胆创新。这样的拓展,中等和中下水平的学生一般都能举一反一或举一反二,水平较高的学生则能够举一反三并有所创新。因为有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便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这七步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1——4步为第一阶段,以导为主,侧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一阶段要突出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第5步为第二阶段,以练为主,侧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消化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突出实效性。第6步可为第三阶段,以评为主,这是教与学的交汇,互相切磋,扬长补短,双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积极性得以发挥,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阶段。第7步为第四阶段,以拓为主,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师生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让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通过本人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和课题组同仁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作文阶梯式训练七步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所教的学生在全国各级作文大赛中频频获奖,如本人所教学生在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有两篇入选作品集(全省仅3篇),在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

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课题组成员所教班级有2人获一等奖,1人获三等奖,在获奖名次和数量上均在全省名列前茅。还有一位同学在《作文天地》举办的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第一名,更重要的是学生作文水平大面积得到提高,实验班学生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了近百篇习作。在高考中得心应手,学生普遍反映作文训练特别有效。课题组成员为地区12所达标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开的作文训练观摩课受到一致好评,作文教学录像课曾在全国和福建省的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本人积二十年的作文教案编写的《作文自我训练点拨》一书已于2001年3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被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受到专家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总之,我认为作文训练应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层层铺垫,形成阶梯式的上升态势。做到引导而不包办,规范而不束缚,模仿而再创造,先扶后放,先“入格”后“破格”,是一定可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篇四:《积累—写好作文的阶梯》

龙源期刊网 .cn

积累—写好作文的阶梯

作者:张旭英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3期

作文写作做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达到“乐于表达” “自由表达”, “学会表达”这一目的。而现今好多孩子在写作文时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文辞枯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狭窄,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作文课也成了教学和学生的一个难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日积月累,才能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妙笔生花。

一、生活是作文写作的源泉

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因此只要我们要多多留意周围的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会经常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学生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能力上的不足,他们对丰富的生活更多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可以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对生活中精彩的的片段、典型的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写下点点滴滴的片段材料,制成卡片,归类收集,写上标签,以此丰富的写作资源,便于日后写作文时随时选用,开阔自己的写作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观察事物时,应该调动一切感官,进行细致的观察。要带着思考去观察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事物、要多给自己,勇于向别人请教,进行